导图社区 纪传体
纪传体,是指通过记叙人物活动来反映历史事件的史书体裁。它起源于汉代,由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中首次创立,并成为中国正史编纂的主要形式之一。《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纪传体的代表作品。包含《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新唐书》、《宋史》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纪传体
《史记》
基本内容
作者:司马迁(太史令)
体例:以人物为中心、以记载历代帝王将相及各阶层代表人物为主、兼记各种典章制度的纪传体通史
结合编年体和文献汇编的特点
分类:本纪(帝王)12篇、表(用表格的方式,记载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10篇,书(典章制度)8篇,世家(诸侯世系)30篇列传(将相大臣及各阶层代表人物的事迹)70篇
内容:上起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元年,同时兼记亚洲各国历史
成就
1,纪传体的创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史料丰富
3,重视人民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4,重视社会经济在历史发展的作用
不足
1,存在“天命论”和“历史循环论”的神秘思想
2,处理史料上仍有错误
《汉书》
作者:班固等人
班彪《史记后传》、班固续、班昭成“八表”、马续成《天文志》
内容:上起汉高祖、下终汉平帝、王莽之诛,共120卷
地位:接史记体例,开创了纪传体断代为史的先例,成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构成:12纪、8表、10志、70列传
改“项羽”本纪为列传,不承认王莽政权
“表”有8而6取史记,自成者独《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前者记载从古代至楚汉之际历史人物,分九等;后者介绍秦汉各种职官的设置及其演变情况。“志变8为10。新创《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艺文志》记载汉代官府藏书的情况,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图书目录学著作
1,开创我国以纪传断代为史的编纂体例
2,在编排方法上,远比《史记》整齐、严密
3,部分内容较史记完备
十志叙事,贯通古今,是后世《通典》《通考》等典章制度通史的开端
4,“文赡而事详”
5,增补不少史料,内容更加完备
6,多用古字古义,文字艰深难懂
缺点
1,以阴阳五行说为理论根据的“五德终始说”和宣扬君权神授的“天命论”作为主导思想
首创《五行志》,记载五行灾异,宣扬“天人感应”、灾异祥瑞的神学思想,并未其列传
对汉统治者多有曲笔回护
《三国志》
作者:陈寿(三国刘禅建兴十一年233年),谯周的弟子,收集以前史料,合撰成书
但内容较为简便
裴松之作注,增补大量史料
体例与内容
纪传体的分国史,仅有纪传,而无表志
上起东汉末(184)黄巾起义,下至吴灭亡(280)西晋统一全国,共65卷,《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
1,叙事条理清楚,质朴无华,取材审慎,不苟下笔
2,评论人物基本上准确
1,曲笔过多,回护过甚
2,尊魏为正统,视吴蜀为地方割据,不能实数以记
精读
让县自明本志令(129)
《后汉书》
作者:范晔(南朝),据前人所写后汉历史,加以斟酌,删繁补略,仿班固断代史
体例内容
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十志为完被杀,后人梁刘昭从司马彪《续汉书》补录
1,“纪”十卷,皇帝即位时间短,无大事,便合二为一,故东汉帝系,传世十三,只立九帝纪
2,八十列传,共八十八卷,其中八列传过长,遂分上下卷。除一般“专传”“合传”,有“类传”11种
循吏、酷吏、儒林袭自《史记》《汉书》,另外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独创
1,提供后汉一代的史料,并收录有关治道的论文及重要的辞赋
2,反对佛教、图谶和封建迷信思想
3,专传较少,合传最多,类传次之
4,肯定女性的历史地位
《列女传》
没有表,后史家效法
没有资料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宋书》
基本信息
作者:沈约(宋朝),历仕宋、齐、梁,
对徐爰《宋书》旧稿整理和删削,及续补永光以后对纪传,至北宋亡佚又补
除《宋书》,令著《晋书》110卷(20年),《齐纪》二十卷
纪传体断代史,上起宋武帝永初元年(420),下迄宋顺帝升明三年(479年),共100卷,无表
60卷传,除大臣传外,有“类传”8种,即后妃、宗室、孝义、良吏、隐逸、恩倖、民族、二凶
无表
1,八志材料丰富,典章制度完整
2,效法《汉书》,收取皇帝、大臣的重要诏令及奏疏,保存很大重要史料
3,创带叙法:将他人之事不必列传而列其事与其他有关人的传内
4,虽无文苑传,但重视文人;对少数民族及外族史传,相当重视
因袭《三国志》回护之法,对宋史有所删改
没有食货、艺文二志
《南齐书》
作者:萧子显
著60卷《南齐书》,《序录》亡佚;另撰《晋史草》30卷;后著《普通北伐记》5卷
成书:江淹著志10卷,沈约著20卷《齐纪》,吴均撰《齐春秋》三十卷,成《齐书》
宋时改名《南齐书》,与李百药的《北齐书》区分
体例
共59卷,本纪8卷,志11卷,列传40卷,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
1,叙事简洁
2,各志和“类传”一般有序文,概括全文,说明旨意
3,作为研究南史的重要资料
1,对其祖父竭尽颂扬、回护之能事
2,为其父备极表扬、赞美
回护溢美,处处可见
《魏书》
作者:魏收(北魏),私人修史,前人所做铺垫加以整理得之
共130卷,帝纪12篇,列传92篇,志10篇
类传仅在标题上有改动,并存种族名,含鄙视之意
新创《释老志》(佛道盛行)
1,称为“秽史”
2,多写家族史
1,作为研究北魏的重要史料
2,编修方法上有所改进
3,总体而言,是一部不错的史书
改“本纪”于“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归于“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