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学》第9版:10、神经系统二
这是一个关于《生理学》第9版:10、神经系统二的思维导图,包含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脑电活动及睡眠与觉醒等内容,知识点系统且全面,有助于学习者快速定位到关键信息,减少在海量资料中搜索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作为复习的参考资料,帮助学习者在考试前快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编辑于2024-06-20 22:18:44这是一个关于《生化》第9版:18、癌基因与基因学的思维导图,介绍详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有助于学习者快速定位到关键信息,减少在海量资料中搜索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作为复习的参考资料,帮助学习者在考试前快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这是一个关于17、维生素的思维导图,包含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等,介绍详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有助于学习者快速定位到关键信息,减少在海量资料中搜索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作为复习的参考资料,帮助学习者在考试前快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这是一个关于《生化》第9版:16、血、肝生化的思维导图,介绍详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有助于学习者快速定位到关键信息,减少在海量资料中搜索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作为复习的参考资料,帮助学习者在考试前快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个关于《生化》第9版:18、癌基因与基因学的思维导图,介绍详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有助于学习者快速定位到关键信息,减少在海量资料中搜索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作为复习的参考资料,帮助学习者在考试前快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这是一个关于17、维生素的思维导图,包含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等,介绍详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有助于学习者快速定位到关键信息,减少在海量资料中搜索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作为复习的参考资料,帮助学习者在考试前快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这是一个关于《生化》第9版:16、血、肝生化的思维导图,介绍详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有助于学习者快速定位到关键信息,减少在海量资料中搜索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作为复习的参考资料,帮助学习者在考试前快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总原则
躯体运动的中枢调控由三级水平完成
第一级
大脑皮层、基底节、皮层小脑,负责运动的总体策划
第二级
运动皮层、脊髓小脑,负责运动的协调、组织、实施
第三级
脑干、脊髓,负责运动执行
1、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作用
1、脊髓休克
概念
脊髓
是躯体运动调控的初级中枢,其反射活动受高位中枢的控制
脊髓动物
为了研究脊髓本身的功能,同时又要保持动物的呼吸功能,常在C5以下切断脊髓(C4调控膈肌),这种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的动物称之
定义
动物的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暂时丧失了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
表现
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躯体、内脏反射均减退或消失
骨骼肌紧张降低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发汗反射消失,粪、尿潴留
脊休克的恢复
总原则
脊休克后以脊髓为基本中枢的反射,可逐渐不同程度地恢复
恢复速度
与动物进化程度有关,进化程度越高恢复越慢,人需数周至数月才能恢复
恢复先后
简单、原始的反射(屈肌反射、腱反射)——恢复较早
相对复杂的反射(对侧伸肌反射、搔爬反射)—恢复较慢
恢复状态
血压
可逐渐回升到一定水平
尿便反射
排便与排尿反射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复(尿便失禁)
肌反射
脊休克恢复后,伸肌反射减弱,而屈肌反射增强
高位中枢平时具有易化伸肌反射和抑制屈肌反射的作用
2、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
①脊髓运动神经元
脊髓灰质前角中存在α、Y、β(暂研究不明)三类运动神经元
肌梭感受器:长度;腱感受器:张力
α运动神经元(传入/传出整合型)
α接受来自躯干四肢皮肤、肌肉、关节器上行信息传入
α接受来自大脑皮层、脑干高级运动中枢的下传信息
α运动神经元是躯体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
各种运动信息经α运动神经元整合后,最终由它发出一定形式、频率的冲动到达所支配骨骼肌的梭外肌纤维,引发随意运动、调节姿势、协调不同肌群的活动。
生理意义:α运动神经元整合信息,使躯体运动得以平稳精确进行
②运动单位
指由一个a运动神经元及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运动单位可大可小,取决于α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分支的多少
3、脊髓对姿势反射的调节姿势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反射改变骨骼肌紧张或产生相应的动作,以保持或改变身体的姿势,避免倾倒,称为姿势反射
方式
站立位——通过姿势反射保持重心位于两足支撑面不至于倾斜
运动时——通过姿势反射,对抗运动引起的不平衡,以免跌倒
可在脊髓水平完成的姿势反射包括:对侧伸肌反射、牵张反射、节间反射
①屈肌反射(屈反射)
屈肌反射具有躲避伤害的保护意义,但不属于姿势反射
当脊动物(C5离断的动物)一侧肢体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可反射性引起受刺激侧肢体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舒张,使肢体屈曲,这一反射称为屈肌反射
Babinski征
见后文
肢体屈曲程度与刺激强度有关:
较弱的刺激作用于足底——只引起踝关节屈曲
随着刺激强度增强——膝关节、髋关节也发生屈曲
刺激强度进一步加大——引起对侧肢体伸展(对侧伸肌反射)
意义
①屈反射为多突触反射,基本中枢在脊髓,脊髓离断后反射加强(平时受高位抑制)
腱反射是唯一的单突触反射
②Babinski征阴性属于原始的屈肌反射
③存在后放电——通过环状联系使刺激停止时,屈肌活动仍可持续一段时间
②对侧伸肌反射
定义
A、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同侧肢体屈肌收缩,可发生屈反射
B、若刺激强度更大,则在同侧肢体发生屈反射的基础上,还可出现对侧肢体的伸展,称为对侧伸肌反射
鉴别
对侧伸肌反射属于姿势反射,在保持躯体平衡中具有重要意义
屈反射不属于姿势反射,在躲避伤害中具有保护意义
③牵张反射
牵张反射是指有完整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伸长时,引起被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肌梭(长度感受器)
肌梭位于肌纤维之间,梭状,其外层是一结缔组织囊
囊内含6~12根梭内肌纤维,串联(收缩可增加肌梭敏感性)
囊外含有梭外肌纤维,并联(肌肉收缩以梭外肌收缩为主)
传入/传出
传入纤维为Ia、Ⅱ类,由脊髓后根传入脊髓后角,并终止于脊髓前角的α运动神经元
注意此处为Ⅰ(a)类,不是阿尔法
α运动神经元(大运动神经元)的传出纤维支配梭外肌,γ传出纤维(小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调节肌梭敏感性)
肌梭效应
肌肉拉长
I a传入冲动↑,α神经元兴奋,梭外肌收缩→牵张反射
肌肉缩短
肌梭松弛,Ia类纤维传入冲动消失
γ传出
肌梭成分收缩,其收缩强度不足以引起整块肌肉收缩,但可牵拉肌梭感受装置,引起Ia放电↑,调节肌梭的敏感性
牵张反射的临床意义
发生部位
人类伸肌和屈肌都有牵张反射,但以伸肌为主,因伸肌是抗重力肌
牵张反射的效应器为被牵拉的同一肌肉
辅助检查
通过检查牵张反射判断神经系统功能状态
腱反射和肌紧张减弱或消退——提示反射弧损害或中断
腱反射和肌紧张亢进——提示高位中枢有病变,因为牵张反射受高位中枢的调控(抑制)
牵张反射的类型
1、腱反射
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包括
膝反射
叩击股四头肌肌腱引起股四头肌收缩
跟腱反射
叩击跟腱,引起小腿腓肠肌收缩
意义
①腱反射的效应器是收缩较快的快肌纤维,产生一次同步性收缩而表现出明显的动作。
②腱反射属于单突触反射(0.7ms),其他均为多突触反射
2、肌紧张
肌紧张是指缓慢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处于持续、轻度的收缩状态,但不表现为明显的动作
意义
肌紧张是维持身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也是随意运动的基础
肌紧张的意义在于维持站立姿势
肌紧张的效应器是收缩较慢的慢肌纤维。肌紧张常表现为同一肌肉的不同运动单位交替进行收缩,故能持久进行,而不易疲劳
比较
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
腱器官及反牵张反射
骨骼肌中两种感受器
肌梭
肌梭为长度的感受器,由Ia类纤维传入,其传入冲动对同一肌肉的α神经元起兴奋作用
腱器官
为张力感受器,可感受骨骼肌的张力,由Ib类纤维传入,其传入冲动对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腱器官分布于肌腱胶原纤维之间,与梭外肌串联
反牵张反射
1、当肌肉受外力牵拉而被拉长时,首先兴奋肌梭引发牵张反射
2、当牵拉力量加大时,腱器官可因受牵拉张力的增加而兴奋,其反射效应是抑制牵张反射,称为反牵张反射
意义:反牵张反射可防止牵张反射过强而拉伤肌肉,因此具有保护意义
④节间反射
与高位中枢离断后,在脊休克恢复的后期,脊髓可依靠上、下节段的协同活动,完成一些较复杂的反射活动,这种反射称为节间反射
举例
搔爬反射:如跳蚤在动物背部皮肤爬行时,可引起动物后爪的瘙痒动作,在受刺激处来回摩擦
2、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控
由中脑、脑桥、延髓组成
生理特点
在运动调控系统中,脑干位于高级中枢、脊髓之间的中间层次,因而在功能上起上下沟通的作用
(1)脑干对肌紧张的调控
脑干内存在抑制和加强肌紧张的区域,在肌紧张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上位调控),而肌紧张是维持姿势的基础
①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
抑制区:延髓网状结构腹内侧;皮层运动区、纹状体、小脑前叶蚓部
记忆:牵张反射以伸肌为主
去大脑僵直切断了皮层和纹状体与脑干结构的联系,造成易化区活动占优
②去大脑僵直
概念
在麻醉动物,于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肌紧张出现明显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呈角弓反张状态,这一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人类中脑疾患时可出现去大脑僵直现象,表现为头后仰,上、下肢均僵硬伸直,上臂内旋,手指屈曲,血压不下降
意义
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易化区对肌紧张的影响可用去大脑僵直现象加以说明:
去大脑僵直是抗重力肌(伸肌)紧张增强的表现
高位中枢对肌紧张(即主要的伸肌紧张)平时表现为抑制
拓展
肢体痉挛性麻痹(硬瘫,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脊髓休克(颈5以下切断表现); 去皮层僵直(皮层下联系切断)
发生机制
①去大脑僵直是抗重力肌(伸肌)紧张增强的表现
②若切断相应的脊髓后根以消除肌梭的传入冲动,伸肌紧张性增强的现象便消失。说明去大脑僵直是一种过强的牵张反射
③在中脑水平切断脑干后,中断了大脑皮层、纹状体与脑干网状结构之间的功能联系,造成抑制区-易化区的活动失衡,使抑制区的活动减弱,易化区的活动明显占优势
去大脑僵直的类型
γ僵直
高位中枢的下行作用首先是提高脊髓y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梭敏感性提高,传入冲动增多,转而使α运动神经元兴奋,导致肌紧张增强,而出现γ僵直。经典的去大脑僵直属于γ僵直
引起僵直的下行传导束:网状脊髓束
α僵直
高位中枢的下行作用也可直接或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间接使α运动神经元活动增强,引起肌紧张加强,而出现a僵直接
下行束:前庭脊髓束
去大脑僵直实验
去皮层僵直
在动物大脑皮层、皮层下切断,可出现伸肌的肌紧张亢进,下肢伸肌强直,上肢半屈状态,称为去皮层僵直
症状
可出现明显的下肢伸肌僵直、上肢的半屈曲状态(去大脑僵直表现为上、下肢均僵直)
对于直立,上肢半屈曲是抗重力肌紧张表现
均表现牵张发射亢进
均为极度危重表现
临床案例
蝶鞍上囊肿可引起皮层与皮层下失去联系时,可出现去皮层僵直
(2)脑干对姿势的调控
脑干通过对肌紧张的调节,可完成复杂的姿势反射,如状态反射、翻正反射等
状态反射
是指头部在空间的位置发生改变,或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都可反射性地改变躯体肌肉的紧张性
状态反射是在低位脑干整合下完成的
翻正反射
正常动物可保持站立姿势,若将其推倒或将其四足朝天从空中抛下,动物能迅速翻正过来,这种反射称为翻正反射
拓展:蓝斑核
是位于脑干的一个神经核团。其功能与应激反应有关,参与唤醒与警戒。
3、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1)基底神经节的概念
功能
基底神经节是皮层下与皮层构成神经回路的重要脑区之一,参与躯体运动的策划、运动程序的编制
疾病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异常,将引起躯体运动障碍性疾病
基底核神经节与大脑皮层间回路
直接通路:皮层→兴奋)新纹状体→抑制)苍白球内侧部→易化皮层发动运动
兴奋递质谷氨酸(GLU)、抑制递质γ氨基丁酸(GABA)
两通路拮抗平衡,但平时以直接通路活动为主——易化皮层(皮层对肌紧张抑制),抑制肌紧张
间接通路:皮层→兴奋)新纹状体→抑制)苍白球外侧部、丘脑底核→抑制)苍白球内侧部→抑制皮层发动运动
苍白球内侧部对皮层应该是抑制效果(GABA),直接通路使这种抑制减弱(对皮层分泌GABA减少)
(2)基底神经节的纤维联系
丘脑前腹核、外侧腹核是:苍白球内侧部和大脑皮层间的接替核团
★静止性震颤与丘脑外侧腹核的功能异常有关,不能被左旋多巴所缓解,也不能被M受体拮抗剂缓解
左旋多巴仅少量透过血脑屏障,多在外周转化为多巴胺,副作用多
此处M受体拮抗剂:是中枢抗胆碱药,用于抑制多巴胺再摄取??(个人认为应该是阻断纹状体内胆碱作用)
子主题
(4)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①参与运动的策划、程序编制,将一个抽象的策划转换为随意运动
②参与肌紧张的调节、本体感受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过程
③参与自主神经的调节、感觉传入、心理行为、学习记忆等功能活动
4、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功能
小脑参与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紧张、协调和形成随意运动
皮层小脑参与运动的策划、运动程序的编制(基底神经节主要参与运动的策划、程序编制)
根据小脑的传入、传出纤维联系将小脑分为:前庭小脑、脊髓小脑、皮层小脑三个功能部分
位置性眼球震颤:头部处于某种体位时眼球发生震颤
意向性震颤:越协调越震颤
拓展:肌张力增高是锥体束、锥体外系受损表现???
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功能鉴别
相同点:都参与运动设计、运动协调、肌紧张调节、本体感觉处理
不同点:基底节主要策划;小脑主要在运动中发挥作用
5、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1)大脑皮层运动区
主要运动区:★中央前回(Brodmann4区)、运动前区(6区)
其他运动区:第一感觉区、后顶叶皮层(也与运动有关)
运动柱
在大脑皮层运动区可见到类似感觉区的纵向柱状排列,从而组成运动皮层的基本功能单位,即运动柱
一个运动柱可控制同一关节几块肌肉的活动,而一块肌肉可以接受几个运动柱的控制
(2)运动传出通路
锥体系
皮层脊髓束
指由皮层发出,经内囊、脑干下行,到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束。可分为皮层脊髓侧束、皮层脊髓前束
皮层脊髓侧束
其功能是控制四肢远端肌肉的活动,与精细的、技巧性的运动有关
皮层脊髓前束
其功能是控制躯干和四肢近端肌肉的活动,与姿势的维持和粗略的运动有关。支
皮层脑干束
由皮层发出,经内囊到达脑干内脑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束
椎体外系
其他
①运动传出通路损伤时的表现
理解:软瘫是个别节段的脊髓中枢受损,反射减弱或消失;硬瘫是高级中枢损伤对脊髓中枢抑制减弱,反射增强
巴宾斯基征(Babinski征)
成人清醒状态下,用一钝物划足跖外侧,出现母趾背屈、其他四趾外展呈扇形散开的体征,称为巴宾斯基征阳性,常提示皮层脊髓束受损
正常
成年人正常表现为足趾均发生跖屈,称为巴宾斯基征阴性 正常人的巴宾斯基征阴性是一种屈肌反射,由于脊髓平时受高位中枢的控制,这一原始反射被抑制而不表现出来
婴儿因皮层脊髓束发育不完全、成人深睡或麻醉可巴氏征阳性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
自主神经系统
别称
植物神经系统、内脏神经系统
功能
调节内脏活动
包括
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均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1)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
①自主神经系统的组成
前B后C
自主神经的走行规律
交感兴奋:皮肤血管收缩、骨骼肌血管舒张
肾上腺髓质受节前纤维调控
②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休息”特权归属少数(交感广泛,副交感局限))
动员一声令(交感节后长),细节多把控(副交感节后短))
自主神经功能
交感记忆方法
P192自主神经胆碱能、肾上腺素能受体分布与功能
(3)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特征
紧张性支配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对效应器的支配具有持久的紧张性作用。如支配血管的交感缩血管神经
双重神经支配
许多组织器官都受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两者的作用往往相互拮抗
受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
自主神经的外周作用与效应器本身的功能状态有关,交感神经兴奋可使无孕子宫抑制,有孕子宫收缩
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交感神经——活动广泛,常以整个系统参与应急反应,其作用在于动员体内许多器官的潜在力量
副交感神经——活动局限,要在于保护机体、休整恢复促进消化、积蓄能量、加强排泄、生殖功能
2、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基本中枢
脊髓是多种内脏反射的基本中枢,如发汗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阴茎勃起反射、血管张力反射等活动均可在脊髓水平完成,但这些反射平时受高位中枢的控制
举例
脊髓离断患者,在脊休克恢复后,血压虽可恢复,但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因为脊髓本身的调节功能虽然恢复,但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控,因此体位性血压反射的调节能力差
(2)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延髓
网状结构中有呼吸、循环中枢,故称生命中枢
中脑
为对光反射中枢,检查该反射可判断脑干是否受损
脑桥
中脑和脑桥可调节心血管、呼吸、排尿等内脏活动
拓展:外侧膝状体是视觉传导系统的中继核
(3)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体温调节
中枢位于下丘脑,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有温度敏感N元
水平衡调节
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合成ADH,调节水平衡
分泌激素
下丘脑通过调节腺垂体激素的释放,影响内脏功能
生物节律控制
控制日周期的关键部位是视交叉上核
其他
下丘脑能调节本能行为:摄食行为、饮水行为、性行为
下丘脑可参与睡眠、情绪、情绪生理反应
3、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调控
本能行为
是指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并经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属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行为,如摄食、饮水、性行为
①摄食行为
②饮水行为
渴觉
饮水行为是通过渴觉引起的,摄水中枢靠近摄食中枢,位于下丘脑外侧区,引起渴觉的主要因素如下
血浆晶体渗透压↑
主要通过刺激下丘脑前部的渗透压感受器引起渴觉
(次要)也可刺激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分泌ADH引起渴觉
细胞外液量明显↓
主要由RAS(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介导渴觉。
低血容量使交感兴奋,刺激肾素、ATⅡ分泌,ATⅡ可作用于间脑的穹窿下器、终板血管器,引起渴觉和喝水行为
因此处血-脑屏障较薄弱,血液中ATⅡ能到此而引起渴觉
③性行为
神经支配
性器官受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躯体神经支配
中枢神经系统在不同水平对性行为进行调控
包括
大脑皮层
对性行为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
下丘脑
刺激下丘脑内侧视前区——出现性行为表现
毁损下丘脑内侧视前区——对异性的冷漠、性行为丧失
杏仁
刺激杏仁内侧核——兴奋性行为
刺激杏仁外侧核、基底外侧区——抑制性行为
情绪
是指人类和动物对环境刺激所表达的一种特殊的心理体验和某种固定形式的躯体行为表现
分类,积极情绪、消极情绪
表现形式:恐惧、焦虑、发怒、平静、愉快、痛苦、悲哀
恐惧和发怒
是一种本能的防御反应,也称格斗-逃避反应(内防、外攻、背逃)
刺激下丘脑外侧区——可引起动物的攻击行为
刺激下丘脑腹内侧区——可引起防御行为
刺激下丘脑背侧区——可引起动物的逃避行为
愉快和痛苦
奖赏系统——能引起自我满足和愉快的脑区,中脑腹侧被盖区到伏隔核的多巴胺能通路与之有关
惩罚系统—能使动物感到嫌恶和痛苦的脑区,位于下丘脑后部的外侧部分、中脑的背侧、内嗅皮层
神经调控
本能行为、情绪主要受边缘系统、下丘脑的控制
常考神经中枢
脑电活动及睡眠与觉醒
脑电活动
定义
指大脑皮层许多神经元的群集电活动,而非单个神经元的电活动
形式
自发脑电活动—是指在无明显刺激情况下,大脑皮层自发地产生的节律性电位变化。
用脑电图仪在头皮表面记录到的自发脑电活动,称为脑电图
皮层诱发电位——是指刺激感觉传入系统或脑的某一部位时,在大脑皮层一定部位引出的电位变化
自发脑电活动—脑电图
婴儿睡不醒,少年总瞌睡
低频大幅(睡眠:高幅慢波,同步化);高频小幅(觉醒:低幅快波,去同步化)
同步电活动与丘脑有关
皮层诱发电位
特主非次
睡眠
非快速眼动期又分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Ⅰ期是睡眠潜伏期,Ⅱ期是浅睡期,Ⅲ期、Ⅳ期是深度睡眠期。
觉醒
机制
觉醒的产生与脑干网状结构的活动有关,若切断动物的网状结构,动物将处于昏睡状态
分类
行为觉醒的维持——可能与黑质多巴胺能系统的功能有关
脑电觉醒的维持——可能与蓝斑上部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脑干网状结构胆碱能系统的作用有关
九、脑的高级功能
1、学习
学习是指人和动物从外界环境获取新信息的过程
形式
非联合型学习
这种形式的学习,不需要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系,只要单一刺激的重复进行即可产生。习惯化、敏感化就属于非联合型学习
联合型学习
这种形式的学习,是一种行为与一种刺激之间在时间上很接近地重复发生,最后在脑内逐渐形成联系的过程。人类多为联合型学习:条件反射的建立、消退
2、记忆与遗忘(少考)
记忆是指大脑将获取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及提取的过程
形式
根据记忆储存和提取方式,分为:陈述性记忆、非陈述性记忆
根据记忆保留的时间长短,分为短时程记忆、长时程记忆
遗忘是指部分或完全失去记忆和再认的能力,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生理现象
3、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听不懂话,需要前动(中央前回运动性失语)后赶(颞上回后部感觉性失语)的独(失读)角(角回)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