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 生物 必修二 新人教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包括新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的相关基础性知识点,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4-06-23 20:01:08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问题探讨
遗传因子=基因。
*基因不是孟德尔所提出,遗传因子才是。
一、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1.豌豆的特点和优势
[1]
(1)特点:豌豆是两性花,严格自花传粉,闭花授粉。
(2)优势:自然状态下一般都为纯种,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即可靠,又容易分析。
[2]
(1)特点: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优势:实验结果易观察和分析。
[3]
(1)特点:豌豆的花较大。
(2)优势:易于人工去雄和传粉进行人工异花传粉。
[4]
(1)特点:豌豆生长周期短,易于栽培。
(2)优势:实验周期短,实验更容易进行。
[5]
(1)特点:豌豆子代较多。
(2)优势:利于用数学统计方法分析实验结果。
*
两性花:同一种花中既有雄蕊,又有雌蕊,如桃花、豌豆花等。
单性花: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雌蕊,如黄瓜花、南瓜花、玉米花等。
玉米的雄花位于顶部,雌花位于叶腋处。
自花传粉: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种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异花传粉: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
有些两性花也能进行异花传粉(例:桃花,开花后传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植物的自花传粉、同株异花传粉均属于自交。
同一个体体细胞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
自交的目的是获得纯合个体。
杂交:通常指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两个个体之间的交配,有时所有的交配方式统称为杂交。
杂交的目的是获得杂合个体。
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征的总称。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正交与反交:在做杂交实验时,父本和母本相互交换,这在遗传学上称为互交,正交与反交是相对的,其中一个杂交组合称为正交,另一个杂交组合则称为反交。
2.人工异花传粉[发生于母本花蕾期]
[母本]去雄
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叫作去雄。然后套上纸袋。
*套上纸袋目的: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
[父本]采集花粉
待去雄花的雌蕊成熟时,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
[母本]授粉
将采集到的花粉涂撒在去雄花的雌蕊柱头上,再套上纸袋。
人工异花传粉的操作步骤:去雄→套袋→采集花粉→授粉→套袋。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实验过程
*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呈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未呈现出来的性状。
判断显隐性状方式:找到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观察子一代的性状。
*
性状分离:杂种个体自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2.实验现象及问题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提出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决定显性性状的遗传因子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如D);决定隐性性状的遗传因子是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如d)。
(2)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例如,纯种高茎豌豆的体细胞内有成对的遗传因子DD,纯种矮茎豌豆的体细胞内有成对的遗传因子dd。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
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dd。[纯种]
杂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杂种]
2.用遗传图解释分离现象
[1]相交线法
高茎:矮茎=3:1
F1在形成配子时,形成两种比例相等的雌(或雄)配子,F1个体产生的雌雄配子总数之比也是1:1吗?
*一般来说,雄配子的数量要远远大于雌配子的数量。
[2]棋盘格法
*
F1配子的结合方式:4种
F2遗传因子的组成:3种
F2性状表现:2种
高茎:矮茎=3:1
*孟德尔遗传实验需要满足的条件
(1)子一代个体形成的不同类型的雌配子或雄配子活力应相同。
(2)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3)子二代不同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存活率相等。
(4)遗传因子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显性。
(5)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完全显性:只要有显性遗传因子存在,那么其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四、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实验目的
通过模拟实验,理解遗传因子的分离、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孟德尔的假说。
2.模拟内容
3.操作步骤
[1]取小桶并编号:取不透明的体积相同的小桶两个。(甲、乙)
[2]分装彩球:两种大小相同、颜色不同的彩球各20个,一种颜色的彩球标记D,另一种颜色的彩球标记d,在甲、乙两个小球中均放入两种彩球各10个。
[3]混合彩球:摇动甲、乙小桶,使小桶内的彩球充分混合。
[4]随机取球:分别从两个小桶内随机各抓取一个彩球,组合在一起,记下两个彩球的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彩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摇匀。
[5]重复实验:重复步骤[4]30次以上。
4.结果与结论
[1]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1:2:1。
[2]彩球组合类型之间的数量比代表的显、隐性性状数量比:显性:隐性≈3:1。
5.注意事项
[1]两个小桶内小球总数可以不相等,但每个小桶内两种彩球的数量必须相等。
[2]要多次抓取并进行统计,这样才能接近理论值。
[3]每次抓取时左手随机抓取甲桶内彩球,同时右手随机抓取乙桶内彩球,避免从一个小桶内同时抓取两个彩球。做完一次模拟实验后,将彩球放回原桶(切记不能将两个桶中的彩球相混),必须充分摇匀彩球,再做下一次模拟实验。
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
1.验证方法
测交实验:杂种子一代高茎豌豆(Dd)与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dd)杂交。
*
回交:子一代与亲本中的任意一个杂交。
异年生的植物无法回交。
2.用孟德尔的假说进行演绎推理,预测实验结果后代中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应为1:1。
3.作用
根据测交子代的性状表现类型和比例可直接推知杂种子一代的遗传因子组成,进而验证孟德尔的假说的正确性。
4.实验验证
杂种子一代(高茎)╳隐性纯合子(矮茎)→87高茎:79矮茎≈1:1
5.实验结论
实验数据与预期理论数据相符,结果验证了孟德尔的假说。
*测交类型
①(Aa)待测个体╳(aa)隐性纯合子→(Aa)显性性状:(aa)隐性性状=1:1
②(AA)待测个体╳(aa)隐性纯合子→(Aa)显性性状
③(aa)待测个体╳(aa)隐性纯合子→(aa)隐性性状
*假说—演绎法
1.概念
假说—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推出预测的结果,再通过实验来检验。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就可以认为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可以认为假说是错误的。
假说—演绎法的一般流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演绎推理≠测交实验
演绎推理→理论推导
测交实验→实验验证
2.过程
六、分离定律
1.内容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实质[核心]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发生时间
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配子时。
4.适用范围
[1]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的细胞核遗传。
*不满足的:原核生物、病毒、无性生殖与细胞质遗传。
[2]由成对的遗传因子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不满足的:红花A与高茎D。[不是一对相对性状。]
*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实验鉴别方法
区分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原则是:纯合子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往往会发生性状分离。
[1]测交法(常用于动物的鉴别)
*原因:大多数动物为雌雄异体。
待测个体╳隐性纯合子
若后代只有一种类型,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若后代有两种类型,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2]自交法(常用于植物的鉴别)
*原因:大多数被子植物为雌雄同株,实验测定更加方便。
待测个体⊗(自交)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3]花粉鉴别法
杂合子的某些性状可以从花粉(雄配子)的比例直接鉴定,如(B)非糯性与(b)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呈现不同的颜色。
*
非糯性水稻(B)为直链淀粉,遇碘呈现蓝黑色。
糯性水稻(b)为支链淀粉,遇碘呈现橙红色。
七、遗传因子组成的推导
1.由亲代推断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性状表现及其概率(正推型)
2.由子代腿短亲代的遗传因子组成(逆推型)
[1]遗传因子填充法
先根据亲代的性状表现写出能确定的遗传因子组成,如显性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可用A▁表示,隐性个体的因子组成只有一种aa,根据子代中对遗传因子分别来自两个亲本,可推出亲本中未知的遗传因子。
[2]隐性纯合子突破法
如果子代中有隐性个体存在,这是逆推法的突破口,因为隐性个体一定为纯合子(aa),一个a来自母本,一个a来自父本,再结合亲本性状确定亲代遗传因子组成。
[3]后代性状比例判断法
*判断相对性状显隐性的常用方法
[1]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且子代只表现一种性状,则子代的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2]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或自交),且子代表现不同性状,子代所表现的不同于亲本的新性状为隐性性状。
[3]子代性状分离比为3:1(完全显性),则“3”代表的性状为显性性状,“1”代表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八、概率计算
1.用经典公式计算
2.根据分离比计算
如:Aa(自交)→1AA:2Aa:1aa。
[1]如果没有明确子代的性状表现,那么AA、aa出现的概率各是1/4,Aa出现的概率是1/2。
[2]如果明确了子代的性状表现是显性,那么AA出现的概率是1/3,Aa出现的概率是2/3。
3.用配子法计算
如:
[1]先计算亲本产生每种配子的概率。
[2]根据题目要求用相关的两种(雌,雄)配子的概率相乘,即可得出某一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的概率。
[3]计算性状表现概率时,再将相同性状表现的个体的概率相加即可。
九、区别自交和自由交配
1.概念不同
[1]自交是指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2]自由交配是指群体中不同个体随机交配,遗传因子组成相同或不同的个体之间都要进行交配。
2.交配组合种类不同
若某群体中有遗传因子组成为AA、Aa和aa的个体。
[1]自交方式的有AA╳AA,Aa╳Aa和aa╳aa三种。
[2]自由交配方式的有AA╳AA、Aa╳Aa、aa╳aa、AA╳Aa、AA╳aa、Aa╳aa六种。
3.自交的相关计算
[1]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个体连续自交,第n代的比例分析:
*
Aa=1=1/2⁰,AA=aa=0; Aa=1/2=1/2¹,AA=aa=1/4; Aa=1/4=1/2²,AA=aa=1/4+1/8=3/8; Aa=1/8=1/2³,AA=aa=1/4+1/8+1/16=7/16。
*纯合子=1/2ⁿ (隐)显性纯合子=(1-1/2ⁿ)*1/2。
当杂合子(Aa)连续自交n代后,后代中的杂合子(Aa)所占比例为1/2ⁿ,纯合子(AA+aa)所占比例为1-1/2ⁿ,其中AA、aa所占比例分别为(1/2ⁿ)*1/2,当n无限大时,纯合子比例接近100%。这就是自花传粉植物(如豌豆)在自然情况下一般为纯合子的原因。
[2]杂合子、纯合子所占比例的坐标曲线图:
*杂合子连续自交且逐代淘汰隐性个体。
4.自由交配的相关计算
如:某群体中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个体占1/3,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个体占2/3。
[1]列举交配组合
可利用棋盘法进行列表统计,以防漏掉某一交配组合。自由交配的方式有4种,列表分析如下。
[2]列举配子比例
也可利用棋盘法列出雌雄配子的比例进行解答,先计算含A雄配子的比例:1/3+2/3*1/2=2/3,含a雄配子的比例为1-2/3=1/3,含A和含a雌配子的比例也分别为2/3和1/3.列表分析如下:
十、分离定律的扩展
1.不完全显性
[1]概念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的性状表现介于显性亲本性状和隐性亲本性状之间。
[2]实例
某种植物的花色遗传,纯合红花植株(AA)与白花植株(aa)杂交,F1是杂合子(Aa),开粉红色花。这种情况下,F2的性状分离不是3:1而是1:2:1。
2.共显性
[1]概念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两个亲本的性状同时在子一代的同一个体上呈现出来。
[2]实例
红毛马(AA)与白毛马(aa)杂交,子一代是两色掺杂在一起的混花毛马,红白相间,远看像是褐色。
3.致死现象
[1]配子致死:指致死遗传因子在配子时期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含有某种遗传因子的配子的现象。配子致死可以是雄配子致死,也可以是雌配子致死。如含隐性遗传因子的雄配子致死时:
[2]合子致死:指致死遗传因子在胚胎时期或幼年阶段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某些遗传因子组成的幼体或个体夭折的现象。
4.从性遗传
[1]概念
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在雌雄个体中的性状表现不同。比如牛、羊角的遗传,人类秃顶,蝴蝶颜色的遗传等。
[2]本质
性状表现=遗传因子组成+环境条件(性激素种类及含量)
5.人类ABO血型的决定方式
IᴬIᴬ、Iᴬi →A型血
IᴮIᴮ、Iᴮi →B型血
IᴬIᴮ →AB型血(共显性)
i i →O型血
*子房
子房壁→→→→(发育为)→→→→果皮
胚珠
珠被→→(发育为)→→种皮
受精卵→→(发育为)→→胚
受精极核→(发育为)→胚乳
胚
→→(包括)→→
胚芽
胚根
胚轴
子叶
*
子房壁细胞与珠被细胞都是母本的体细胞。故果皮和种皮的遗传因子组成和母本一致。F1的胚和胚乳的性状在母本植株的种子上即可表现出来,而F1的果皮和种皮的性状应在F1所长成的植株所结的果实和种子上表现出来。
如:豌豆种子形状是由子代所决定的,是由于豌豆内部的胚所含的淀粉的含量不同,根本原因是胚的不同。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实验材料
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
*原因
[1]子叶的颜色和子叶的形状实在个体发育的同一时期,同一器官上所表现的,便于统计分析。
[2]能够缩短实验周期。
2.实验过程
此处的“黄色皱粒”与“绿色圆粒”为重组性状,是新的性状组合。(不是新性状)
3.实验现象及问题
4.F2结果分析
[1]若只考虑一对相对性状
种子形状→圆粒:皱粒≈3:1;子叶颜色→黄色:绿色≈3:1。
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均遵循分离定律,控制种子形状的遗传因子与控制子叶颜色的遗传因子的遗传互不干扰。
[2]综合分析两对相对性状
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两对性状自由组合,共有四种不同性状表现,即:
[1]两种亲本类型:黄色圆粒,绿色皱粒。
[2]两种新类型(重组类型):黄色皱粒,绿色圆粒。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1.理论解释
[1]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
[2]F1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足有组合。
[3]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且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1:1:1:1。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
[1]假设豌豆的圆粒和皱粒分别由遗传因子R、r控制,黄色和绿色分别由遗传因子Y、y控制。
[2]过程图解
9:3:3:1
[3]F2中各种性状表现对应的遗传因子组成类型
(1)双显性:黄色圆粒(Y▁R▁)
1YYRR 2YyRR 2YYRr 4YyRr
(2)一显一隐
黄色皱粒(Y▁rr)
1YYrr 2Yyrr
绿色圆粒(yyR▁)
1yyRR 2yyRr
(3)双隐性
绿色皱粒(yyrr)
1yyrr
*
雌雄配子的结合类型:16种。
F2遗传因子的组成类型:9种。
F2性状表现类型:4种。
纯合子:每一对遗传因子都是纯合 4种*1
杂合子
单杂合子:一对纯合,一对杂合 4种*2
双杂合子:两对杂合 1种*4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的验证
1.方法
测交实验,即让杂种子一代(YyRr)与隐性纯合子(yyrr)杂交。
2.目的
检测F1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3.理论预测——演绎推理
[1]按照孟德尔的假设,杂种子一代产生4种数量相等的配子,即YR:yR:Yr:yr=1:1:1:1,而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配子yr。
[2]测交遗传图解
4.测交实验结果及结论
[1]结果
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结果都与预测相符。
[2]结论
(1)F1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且比例相等。
(2)F1是杂合子。
(3)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成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
后代出现1:1:1:1的比例不一定是测交的结果。
如:Yyrr ╳ yyRr
F2出现9:3:3:1的条件
[1]所研究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遗传因子控制且遗传因子要完全显性。
[2]F2能产生1:1:1:1的配子。
[3]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且受精的机会均等。
[4]实验的群体要足够大,个体数量要足够多。
四、自由组合定律
1.内容
控制不同形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具有独立性);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形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实质
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形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3.发生时间
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配子时。
4.适用范围
(1)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的细胞核遗传。
(2)两对或两对以上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独立遗传)。
*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
[1]区别
[2]联系
(1)发生时间:两大遗传定律均发生于形成配子时,同时进行,同时起作用。
(2)范围:真核生物细胞核内遗传因子在有性生殖中的传递规律。
(3)关系: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五、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
1.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择豌豆作实验材料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2]采用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研究分析方法。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孟德尔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统计,从而发现了生物性状的遗传在数量上呈现一定的比例,并最终解释了这些现象。
[4]运用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方法。
[5]创造性地验证假说:孟德尔创新性地设计了测交实验,证实了对实验现象的解释,验证了假说的正确性,并归纳出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六、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1.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过程
[1]1866年,孟德尔将研究结果整理成论文发表。
[2]1900年,三位科学家分别重新发现了孟德尔遗传规律。
[3]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一词起了一个新名字“基因”,并且提出了表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相关概念
[1]表型:也叫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
[2]基因型:与表型相关的基因组成,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或Dd,矮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
[3]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D和d。
*D和D称为相同基因。
*表型和基因型的关系
(1)基因型是表型的内因,表型是基因型的外在表现。
(2)表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3)基因型相同,若环境条件不同,表型也可能不同。即表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4)基因型是决定表型的主要因素。
七、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应用
1.杂交育种
[1]概念:有目的地将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使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再筛选出所需要的优良品种。
[2]优点:可以把多个亲本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个个体上。
如:小麦的抗倒伏(D)对易倒伏(d)为显性,易染条锈病(T)对抗条锈病(t)为显性。小麦患条锈病或抗倒伏,会导致减产甚至绝收。现有两个品种的小麦,一个品种抗倒伏,但易染条锈病(DDTT);另一个品种易倒伏,但能抗条锈病(ddtt)。
做法:连续自交并选择育种。
2.医学实践
人们可以依据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对某些遗传病在后代中的患病概率做出科学的腿短,从而为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
例如:人类的白化病是一种由隐性基因(a)控制的遗传病,如果一个患者的双亲表型正常,根据分离定律可知,患者的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Aa),则双亲的后代中患病概率为1/4。
*杂交育种的几种类型
[1]培育杂合子的品种
[AABB╳aabb→AaBb]
选取符合要求的纯种双亲杂交(雌╳雄)→F1(即为所需品种)。
[2]培育隐性纯合子品种
[AAbb╳aaBB→AaBb→aabb]
选取符合要求的双亲杂交→F1→F2→选出表型符合要求的个体种植并推广。
[3]培育显性纯合子品种
[AAbb╳aaBB→AaBb(自交)→A▁B▁]
(1)植物:选择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鉴别、选择需要的类型自交至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2)动物:选择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亲本杂交,获得F1→F1雌雄个体交配→获得F2→鉴别、选择需要的类型与隐性类型测交,选择后代只有一种性状的F2个体。
(3)优点:操作简便,可以把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4)缺点:获得新品种的周期长。
八、运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
1.方法:分解组合法。
2.思路: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为若干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杂合集团就可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Aabb可分解为Aa╳Aa,Bb╳bb。
3.常见题型:推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亲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求相应基因型、表型的比例及概率。
4.根据亲本的基因型推测子代的基因型、表型及比例——正推型
[1]配子类型问题
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以及产生配子ABC的概率。
答
产生配子的种类:2*2*2=8种
产生配子的概率:1/2*1/2*1/2=1/8
[2]配子间结合方式问题
AaBbCc与AAaBbCC杂交过程中,配子间的结合方式有多少种?
答
(1)先求出AaBbCc、AaBbCC各产生多少种配子。
(2)再求两性配子间的结合方式。由于雌雄配子间的结合是随机的,因而AaBbCC与AaBbCc配子间有4*8=32种结合方式。
[3]子代基因型种类即概率问题
如AaBbCc与AaBBCc杂交,其后代有多少种基因型。
答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再用乘法原理结合。
Aa╳Aa→后代有3种基因型。(1AA:2Aa:1aa)
Bb╳BB→后代有2种基因型。(1BB:1Bb)
Cc╳Cc→后代有3种基因型。(1CC:2Cc:1cc)
后代基因型有3*2*3=18种
其后代基因型为AaBBCC的概率为1/2(Aa)*1/2(BB)*1/4(CC)=1/16。
[4]子代表型种类及概率问题
如AaBbCc╳AabbCc杂交,其杂交后代可能有多少种类型?
Aa╳Aa→后代有2种表型。
Bb╳bb→后代有2种表型。
Cc╳cc→后代有2种表型。
后代表型有2*2*2=8种
5.根据子代表型比例推测亲代基因型——逆推型
[1]子代:9:3:3:1=(3:1)(3:1)→AaBb╳AaBb.
[2]子代:1:1:1:1=(1:1)(1:1)→AaBb╳aabb、Aabb╳aaBb.
[3]子代:3:1:3:1=(3:1)(1:1)→Aabb╳AaBb、AaBb╳aaBb.
[4]子代:3:1=(3:1)*1→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
九、9:3:3:1变式
1.“和”为16的特殊分离比的问题
A▁B▁:A▁bb:aaB▁:aabb→9:3:3:1。
[测交]AaBb:Aabb:aaBb:aabb=1:1:1:1。
2."和"小于16的由基因致死导致的特殊分离比问题
[1]
*AA和BB致死(左) AA(或BB)致死(右) AaBb自交后代(上) AaBb测交后代(下)
[2]
*aa和bb同时存在致死(左) aa(或bb)致死(右)
*AaBb无法进行测交的原因:由于隐形纯合致死,导致不存在aabb的基因型。
[3]
*AB配子致死(左) AB雄(或雌)配子致死(右) AaBb自交后代(上) AaBb测交后代(下)
[4]
*Ab配子致死(左) Ab雄(或雌)配子致死(右) AaBb自交后代(上) AaBb测交后代(下)
[5]
*aB配子致死(左) aB雄(或雌)配子致死(右) AaBb自交后代(上) AaBb测交后代(下)
[6]
*ab配子致死(左) ab雄(或雌)配子致死(右)
十、两种遗传病同时遗传时的概率计算。
当两种遗传病之间具有“自由组合”关系时,各种患病情况的概率分析如下:
传送至原处
各专有名词概念
一.遗传图解中的概念
1.表现型: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2.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体亲本杂交,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此试验中紫花为显性性状。在草稿中,可以把DD和Dd简写成D▁,表示显性个体。
3.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体亲本杂交,F1为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此试验中白花为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在杂合子自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果亲本有两个,只有两个亲本是同一个性状,后代出现多种性状才能称为性状分离。
5.基因型:控制性状的基因组合类型。用字母组合表示,如AA、Aa、aa。
6.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A和a。
7.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显性基因决定显性性状,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决定隐性性状,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
8.相同基因:用相同的大小写字母表示。如A和A。(一般存在于纯合体中)
9.非等位基因:用不同的字母表示。如A和b。
10.纯合子:两个基因型相同的配子结合而成的个体。
11.杂合子:两个不同基因型的配子结合而成的个体。
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交配类型
1.杂交:不同基因型的个体交配,或者是未知基因型的两个个体交配。杂交包括正交和反交。杂交用╳表示。
2.自交:狭义的自交是同一个个体交配;广义的自交是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交配。一般只适用于植物;动物通常不用自交这个概念。自交用⊗。自交和自由交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3.测交:显性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以用来测定基因型。如果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为纯合子;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为杂合子。测交用╳表示。
4.回交:子一代和两个亲本的任意一个进行杂交的方法叫做回交。
三、显性的相对性
1.完全显性: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出显性性状,并且在表现程度和显性亲本完全一样。也就是说,杂合子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孟德尔对豌豆研究的性状都是完全显性类型。
2.不完全显性:F1的性状表现介于显性和隐性的亲本之间。也就是说,杂合子表现型介于显、隐性之间。如金鱼草花色的不完全显性遗传。
3.共显性:两个亲本的性状同时在F1的个体上显现出来,而不只是表现出中间性状。也就是说,杂合子同时表现出显、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如人体的ABO血型。
*4.镶嵌显性:双亲的性状在后代的同一个体不同部位表现出来,形成镶嵌图式,这种显性现象称为镶嵌显性,与共显性并没有实质差异。
显性和隐性只有在完全显性中才有意义,不完全显性和共显性中无所谓显隐性之分。 不完全显性、共显性、镶嵌显性都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只是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相对关系不同于完全显性。
四、两对基因控制一对性状的特殊遗传现象
1.互补作用:A、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一种性状,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1(AaBb)自交子代比例为9:7,测交子代比例为1:3。
2.累加作用:只存在一种显性基因(A或B)时表现为另一种性状,其余正常表现。F1(AaBb)自交子代比例为9:6:1,测交子代比例为1:2:1。
3.显性上位作用:一种显性基因对另一种显性基因起上位掩盖作用,表现自身所控制的性状,这种基因称为上位基因,只有在上位基因不存在时,被掩盖的基因(下位基因)才得以表现。F1(AaBb)自交子代比例为12:3:1,测交子代比例为2:1:1。
4.隐性上位作用:某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显性基因起上位掩盖作用。F1(AaBb)自交子代比例为9:3:4,测交子代比例为1:1:2。
5.抑制作用:在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中,一对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F1(AaBb)自交子代比例为13:3,测交子代比例为3:1。
6.重叠作用:重叠作用也称重复作用,只要有一个显性重叠基因存在,该性状就能表现。F1(AaBb)自交子代比例为15:1,测交子代比例为3:1。
传送至原处
(共显性)ABO血型
(不完全显性)金鱼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