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人教版 生物 选择性必修一 第4章 免疫调节
该思维导图的主要内容来自于锦城大同教育杨老师的生物微课,现已经获得其助理授权,该思维导图的主要内容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特异性面议、免疫失调、免疫学的应用等方面。(ps:加班加点做完啦)
编辑于2024-10-20 16:40:55第4章 免疫调节
第1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
(1)概念: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的功能。
(2)意义:免疫对于防御疾病,维持人体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2.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免疫器官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并 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
①扁桃体:通常指咽腭部的扁桃体,左右各一,形状像扁桃。其内部有很多免疫细胞,具有防御功能。
②淋巴结:呈圆形或豆状,是淋巴细胞集中的地方;沿淋巴管遍布全身,主要集中在颈部、腋窝部和腹股沟等处,能阻止和消灭侵入体内的微生物。
③胸腺:位于胸骨的后面,呈扁平的椭圆形,分左、右两叶。胸腺随年龄的增长,在青春期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退。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④脾:呈椭圆形,在胃的左侧,内含大量的淋巴细胞,也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
⑤骨髓:位于骨髓腔或骨松质内,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生地,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2)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 的细胞,他们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各种类 型的白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
摄取抗原(胞吞)→处理抗原(溶酶体)→暴露抗原(高尔基体)→呈递抗原。
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APC)。
(3)免疫活性物质: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 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 抗体、溶菌酶、淋巴细胞等分泌的细胞因子。
①抗体
抗体是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抗体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分布于血清中,能随血液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也存在于组织液中以及乳汁等外分泌液中。
②细胞因子
可由淋巴细胞合成并分泌,包括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也可以合成细胞因子)
③溶菌酶
可由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造血干细胞等多种细胞分泌,能够破坏细胞壁,使细菌溶解。
*抗原
(1)概念
病原体在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这些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大多数抗原为蛋白质,也有多糖、脂质等非蛋白类物质)
(2)特性
①特异性: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抗原表面具有的特定的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这些化学基团是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重要依据。
②异物性:抗原一般是外来物质,但自身的一些成分或细胞(如癌细胞等),也可以成为抗原。
③大分子性:通常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当其水解为小分子物质,即丧失抗原性。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1.人体抵御病原体共计的三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特异性免疫: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2.免疫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
①免疫防御(最基本的功能):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作用。
a.功能正常时: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
b.功能异常时: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可能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等问题。
②免疫自稳: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
a.功能正常时: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
b.功能异常时: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③免疫监视: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
a.功能正常时:识别突变的肿瘤细胞,然后调动一切免疫因素将其清除。
b.功能异常时: 若此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异性免疫)
第2节 特异性免疫
一、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1.细胞和病原体的”身份标签”
(1)”自己”:在人体所有的细胞膜的表面,都有多种不同的蛋白质(主要为糖蛋白),包括作为分子标签来起作用的一组蛋白质,他们就像身份标志,被自身的免疫细胞所识别。
(2)”非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也带有各自的身份标签,当他们侵入人体后,能被免疫细胞识别出来。
2.免疫细胞等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辨认自身细胞与病原体。
3.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作战”方式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属于特异性免疫。
*身份标签
①所有脊椎动物(无颔类除外)细胞膜表面都有分子标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种具有特异性的糖蛋白分子;其中人类细胞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又叫做组织相容性抗原(HLA),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
②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以及其他抗原类异物也带有分子标志,主要指抗原决定簇。
一、体液免疫
1.概念: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存在于体液中,所以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2.基本过程:体液免疫的过程可分为抗原识别,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合成分泌抗体并发挥效应三个阶段。
(1)抗原暴露
当外源性抗原进入机体后,很快就会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然后在细胞内降解抗原并将其加工处理成抗原多肽片段,再以抗原肽-MHC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
(2)基本过程
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
②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
③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
④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
⑤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分裂、分化过程。
⑥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特异性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粘附。
*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吞噬细胞)。
3.二次免疫
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再接触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二次免疫与初次免疫相比,反应更快、更强烈、抗体产生的数量更多。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引起机体患病之前将其消灭,从而使患病程度大大降低。
*
1.B细胞活化的条件——“两个刺激,一个作用”
(1)两个信号的刺激:①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②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2)细胞因子的作用: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可以促进B细胞分裂,分化过程。
2.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B细胞、辅助性T细胞、记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
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的细胞: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浆细胞
通常情况下,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的抗体。
3.浆细胞是B细胞发育的终末阶段,不再具有分裂、分化能力。
二、细胞免疫
1.概念: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内部,就要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2.基本过程
①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
②在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作用下,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
③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他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细胞凋亡)。
④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辅助性T细胞的活化及分泌细胞因子的过程
*
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的条件:靶细胞表面分子(信号)的刺激,细胞因子(主要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刺激。
靶细胞凋亡: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并使其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细胞毒性T细胞与记忆T细胞可以特异性识别抗原。
细胞毒性T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具有分裂、分化的能力。
*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
“三看法”识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之间的关系
1.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通过信息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网络。这三个系统各自特有的方式在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发挥作用。
2.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信号分子(如神经递质、急速和细胞因子等)。
3.信号分子的作用方式,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
*
*糖皮质激素是免疫功能的抑制剂。
*试题中经常出现”外毒素””类毒素””抗毒素””凝集素”等的区别。
①外毒素:指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对机体有害的毒性物质,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毒性强,可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
②类毒素:指一些经变形或化学修饰而失去原有毒性,但仍可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毒素,也叫无毒抗原。
③抗毒素:指某种抗体或含有某种抗体的免疫血清,能”中和”相应毒素。
④凝集素:在免疫学中,凝集素是一种抗体,它能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
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
一、疫苗
1.概念
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2.目的
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
3.实例
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是世界上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
4.特点
疫苗引发机体产生的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疫苗的三种类型
1.减毒活疫苗
它是采用人工定向变异的方法,或从自然界筛选出毒力高度减弱或基本无毒的活微生物制成的疫苗。接种后微生物在机体内有一定的生长繁殖能力,可使机体发生类似隐性感染或轻度感染的反应,但不产生临床症状。因为病原体在体内有一定的生长增殖能力,翻译免疫效果强而持久,如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
2.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又称死疫苗,是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经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理化方法灭活制成。这类疫苗中的病毒已被杀死,安全性很好。但产生的免疫效果比减毒活疫苗要差,主要诱导特异性抗体产生,常需要多次接种,如狂犬疫苗。
3.新型疫苗
该类型的疫苗包括基因工程疫苗等,它是以现代基因工程的手段,由病毒DNA的一段无毒序列制成,如现在我国应用的新型乙肝疫苗。
*联合疫苗
为了达到通过一次接种预防多种疾病的目的,研究者开发出了联合疫苗。联合疫苗指含有两个或多个活的、灭活的生物体或者提纯的抗原,由生产者联合配制而成,由于预防多种疾病或由同一生物体的不同种或不同血清型引起的疾病或不同生活周期传染病。联合疫苗包括多联疫苗(预防不同疾病)和多价疫苗(预防同一疾病的多个亚型或血清型)
实例:百白破三联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HPV九价疫苗。
*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1.主动免疫:利用抗原刺激,使机体产生抗体的方法。比如接种预防性疫苗(疫苗分为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或类毒素,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主要用于预防疾病。
2.被动免疫:机体被动接受抗体、致敏淋巴细胞或其产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能力。比如胎儿通过胎盘或乳汁获得来自母体内的抗体,从而获得一定的免疫力:易感者通过注射抗毒素、抗毒血清等获得一定的免疫能力等。
主动免疫过程产生的免疫能力持续时间长,被动免疫过程产生的免疫能力持续时间短。
二、器官移植
1.概念
医学上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
2.组织相容性抗原(HLA)
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组织相容性抗原,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HLA。
*每个人的白细胞都能识别自身细胞的DLA,正常情况下不会攻击自身细胞。如果是移植的异体器官或组织,白细胞就能识别出HLA的不同而发生攻击。[免疫排斥(排异反应)]
*除了同卵双胞胎,要想在世界上找到两个HLA完全一致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3.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器官移植的条件: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干细胞培养组织、器官
利用由自体干细胞培养出的组织、器官进行移植,移植器官和受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时相同的,移植后发生免疫排斥的可能性很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供体短缺的压力。
三、免疫诊断与免疫治疗
1.免疫诊断
由于抗原和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免疫学技术和制剂在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检测病原体和肿瘤标志物等。
2.免疫治疗
(1)概念:利用免疫学原理,针对疾病的发生机制,人为干预或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
(2)种类
①免疫增强疗法:针对免疫功能低下者,输入胸腺激素、抗体、细胞因子等,增强患者的免疫力。
②免疫抑制疗法: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免疫系统暂时处于无应答或弱应答状态,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第3节 免疫失调
一、过敏反应
1.概念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表现出过敏症状。)
2.过敏原
引发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作过敏原。如鱼、虾、牛奶、蛋类、花生、室内尘土、磺胺、奎宁、宠物的皮屑、花粉、棉絮等都是(或含有)过敏原。
3,.过敏反应发生机理
4.过敏反应的特点
(1)有快慢之分,过敏者可能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内出现反应,也可能24h后才有症状。
(2)许多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5.主要预防措施
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时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重要措施。
*
1.体液免疫≠过敏反应
2.过敏原≠抗原
过敏源一定是抗原,但抗原不一定是过敏原,过敏原有个体差异,其余抗原无个体差异。
青霉素过敏原理:青霉素会与某些特定的蛋白质发生结合,形成大分子复合物。此时大分子复合物为抗原。
二、自身免疫病与免疫缺陷病
1.自身免疫病
(1)概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称为自身免疫病。如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等。
(2)发病原因
①某些抗原的结构与机体正常细胞、组织或器官表面物质的结构十分相似,免疫系统消灭抗原时,也会损伤正常细胞、组织或器官,如风湿性心脏病。
②有些病因至今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与遗传、免疫失调、内分泌异常以及环境等多因素有关,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率较高,其中许多类型都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
*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
2.免疫缺陷病
(1)概念: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2)类型
①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遗传而生来就有免疫缺陷,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等。
②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等。
3.HIV和艾滋病
(1)HI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简称,它是一种RNA病毒。
*
*HIV主要侵染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
HIV侵入人体细胞后,以HIV的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并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病毒DNA转录生成新的RNA以及mRNA,mRNA指导合成病毒蛋白质。
(2)艾滋病
①概念:由HIV引起的疾病。
②发病机理:HIV能够共计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侵染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使人体免疫功能减退。
③直接死因:由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
④主要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HIV浓度和血液中辅助性T细胞数量变化分析
背诵版
第4章 免疫调节
第1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
(1)概念: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的功能。
(2)意义:免疫对于 , 具有重要意义。
2.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免疫器官主要由 组织构成,并 借助于 和 相互联系。
①扁桃体:通常指咽腭部的扁桃体,左右各一,形状像扁桃。其内部有很多免疫细胞,具有 功能。
②淋巴结:呈圆形或豆状,是 的地方;沿淋巴管遍布全身,主要集中在颈部、腋窝部和腹股沟等处,能 。
③胸腺:位于胸骨的后面,呈扁平的椭圆形,分左、右两叶。胸腺随年龄的增长,在青春期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退。胸腺是 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④脾:呈椭圆形,在胃的左侧,内含大量的 ,也参与 与 等。
⑤骨髓:位于骨髓腔或骨松质内,是 的发生地,是 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2)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 的细胞,他们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各种类 型的白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
摄取抗原(胞吞)→处理抗原(溶酶体)→暴露抗原(高尔基体)→呈递抗原。
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 和 ,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 ,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这些细胞统称为 (APC)。
(3)免疫活性物质: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 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 抗体、溶菌酶、淋巴细胞等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①抗体
抗体是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 。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抗体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分布于 中,能随血液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也存在于 中以及 等外分泌液中。
②细胞因子
可由淋巴细胞合成并分泌,包括 、 、 等。
(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也可以合成细胞因子)
③溶菌酶
可由 细胞、 细胞、 细胞等多种细胞分泌,能够破坏细胞壁,使细菌溶解。
*抗原
(1)概念
病原体在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这些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大多数抗原为蛋白质,也有多糖、脂质等非蛋白类物质)
(2)特性
① 性: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抗原表面具有的特定的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这些化学基团是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重要依据。
② 性:抗原一般是外来物质,但自身的一些成分或细胞(如 细胞等),也可以成为抗原。
③ 性:通常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当其水解为小分子物质,即丧失抗原性。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1.人体抵御病原体共计的三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特异性免疫: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2.免疫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
① (最基本的功能):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作用。
a.功能正常时: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
b.功能异常时: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可能导致 或 等问题。
② :机体清除 ,进行 调节,维持 的功能。
a.功能正常时: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
b.功能异常时:易发生 。
③ :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 的功能。
a.功能正常时:识别突变的肿瘤细胞,然后调动一切免疫因素将其清除。
b.功能异常时: 若此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异性免疫)
第2节 特异性免疫
一、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1.细胞和病原体的”身份标签”
(1)”自己”:在人体所有的细胞膜的表面,都有多种不同的蛋白质(主要为糖蛋白),包括作为分子标签来起作用的一组蛋白质,他们就像身份标志,被自身的免疫细胞所识别。
(2)”非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也带有各自的身份标签,当他们侵入人体后,能被免疫细胞识别出来。
2.免疫细胞等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辨认自身细胞与病原体。
3.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作战”方式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属于 免疫。
*身份标签
①所有脊椎动物(无颔类除外)细胞膜表面都有分子标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种具有特异性的 分子;其中人类细胞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又叫做 (HLA),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
②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以及其他抗原类异物也带有分子标志,主要指 。
一、体液免疫
1.概念: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存在于体液中,所以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2.基本过程:体液免疫的过程可分为抗原识别,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合成分泌抗体并发挥效应三个阶段。
(1)抗原暴露
当外源性抗原进入机体后,很快就会被 摄取,然后在细胞内降解抗原并将其加工处理成 片段,再以 - 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
(2)基本过程
①一些 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
②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 细胞摄取。
③ 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 。
④ 表面的 发生变化并与 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 。
⑤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 ( ),小部分分化为 , 能促进B细胞分裂、分化过程。
⑥浆细胞产生和分泌 ,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特异性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 或 。
*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 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 ( 细胞)。
3.二次免疫
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再接触抗原时,能 ,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二次免疫与初次免疫相比,反应更 、更 、抗体产生的数量 。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引起机体患病之前将其消灭,从而使患病程度大大降低。
*
1.B细胞活化的条件——“两个刺激,一个作用”
(1)两个信号的刺激:① ;② 。
(2)细胞因子的作用:由 分泌,可以促进B细胞分裂,分化过程。
2.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 。
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的细胞: (如 ).
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
通常情况下,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的抗体。
3.浆细胞是B细胞发育的终末阶段,不再具有分裂、分化能力。
二、细胞免疫
1.概念: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内部,就要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2.基本过程
①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 发生变化, 识别变化的信号。
②在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作用下,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 和 。 能加速这一过程。
③新形成的 在体液中循环,他们可以 并 、 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细胞凋亡)。
④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 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 。
辅助性T细胞的活化及分泌细胞因子的过程
*
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的条件: , 。
靶细胞凋亡: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并使其裂解、死亡属于 。
细胞毒性T细胞与记忆T细胞可以特异性识别抗原。
细胞毒性T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具有分裂、分化的能力。
*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
“三看法”识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之间的关系
1.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通过信息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网络。这三个系统各自特有的方式在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发挥作用。
2.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 (如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等)。
3.信号分子的作用方式: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
*
*糖皮质激素是免疫功能的抑制剂。
*试题中经常出现”外毒素””类毒素””抗毒素””凝集素”等的区别。
①外毒素:指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对机体有害的毒性物质,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毒性强,可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
②类毒素:指一些经变形或化学修饰而失去原有毒性,但仍可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毒素,也叫 。
③抗毒素:指某种 或含有某种抗体的免疫血清,能”中和”相应毒素。
④凝集素:在免疫学中,凝集素是一种 ,它能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
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
一、疫苗
1.概念
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2.目的
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
3.实例
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是世界上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
4.特点
疫苗引发机体产生的反应具有 性和 性。
*疫苗的三种类型
1.减毒活疫苗
它是采用人工定向变异的方法,或从自然界筛选出毒力高度减弱或基本无毒的活微生物制成的疫苗。接种后微生物在机体内有一定的生长繁殖能力,可使机体发生类似隐性感染或轻度感染的反应,但不产生临床症状。因为病原体在体内有一定的生长增殖能力,翻译免疫效果强而持久,如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
2.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又称死疫苗,是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经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理化方法灭活制成。这类疫苗中的病毒已被杀死,安全性很好。但产生的免疫效果比减毒活疫苗要差,主要诱导特异性抗体产生,常需要多次接种,如狂犬疫苗。
3.新型疫苗
该类型的疫苗包括基因工程疫苗等,它是以现代基因工程的手段,由病毒DNA的一段无毒序列制成,如现在我国应用的新型乙肝疫苗。
*联合疫苗
为了达到通过一次接种预防多种疾病的目的,研究者开发出了联合疫苗。联合疫苗指含有两个或多个活的、灭活的生物体或者提纯的抗原,由生产者联合配制而成,由于预防多种疾病或由同一生物体的不同种或不同血清型引起的疾病或不同生活周期传染病。联合疫苗包括多联疫苗(预防不同疾病)和多价疫苗(预防同一疾病的多个亚型或血清型)
实例:百白破三联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HPV九价疫苗。
*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1.主动免疫:利用抗原刺激,使机体产生抗体的方法。比如接种预防性疫苗(疫苗分为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或类毒素,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主要用于预防疾病。
2.被动免疫:机体被动接受抗体、致敏淋巴细胞或其产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能力。比如胎儿通过胎盘或乳汁获得来自母体内的抗体,从而获得一定的免疫力:易感者通过注射抗毒素、抗毒血清等获得一定的免疫能力等。
主动免疫过程产生的免疫能力持续时间长,被动免疫过程产生的免疫能力持续时间短。
二、器官移植
1.概念
医学上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
2.组织相容性抗原(HLA)
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组织相容性抗原,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HLA。
*每个人的白细胞都能识别自身细胞的DLA,正常情况下不会攻击自身细胞。如果是移植的异体器官或组织,白细胞就能识别出HLA的不同而发生攻击。[免疫排斥(排异反应)]
*除了同卵双胞胎,要想在世界上找到两个HLA完全一致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3.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器官移植的条件: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 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干细胞培养组织、器官
利用由自体干细胞培养出的组织、器官进行移植,移植器官和受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时相同的,移植后发生免疫排斥的可能性很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供体短缺的压力。
三、免疫诊断与免疫治疗
1.免疫诊断
由于抗原和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免疫学技术和制剂在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检测病原体和肿瘤标志物等。
2.免疫治疗
(1)概念:利用免疫学原理,针对疾病的发生机制,人为干预或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
(2)种类
①免疫增强疗法:针对免疫功能低下者,输入胸腺激素、抗体、细胞因子等,增强患者的免疫力。
②免疫抑制疗法: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免疫系统暂时处于无应答或弱应答状态,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第3节 免疫失调
一、过敏反应
1.概念
已免疫的机体,在 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表现出过敏症状。)
2.过敏原
引发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作 。如鱼、虾、牛奶、蛋类、花生、室内尘土、磺胺、奎宁、宠物的皮屑、花粉、棉絮等都是(或含有)过敏原。
3,.过敏反应发生机理
过敏反应的效应?
、 、 、 。
过敏反应的症状?
全身过敏反应:
呼吸道过敏反应:
消化道过敏反应:
皮肤过敏反应:
4.过敏反应的特点
(1)有 之分,过敏者可能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内出现反应,也可能24h后才有症状。
(2)许多过敏反应有明显的 和 。
5.主要预防措施
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重要措施。
*
1.体液免疫≠过敏反应
2.过敏原≠抗原
过敏源一定是抗原,但抗原不一定是过敏原,过敏原有个体差异,其余抗原无个体差异。
青霉素过敏原理:青霉素会与某些特定的蛋白质发生结合,形成大分子复合物。此时大分子复合物为抗原。
二、自身免疫病与免疫缺陷病
1.自身免疫病
(1)概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称为自身免疫病。
(2)发病原因
①某些抗原的结构与机体正常细胞、组织或器官表面物质的结构十分相似,免疫系统消灭抗原时,也会损伤正常细胞、组织或器官,如 。
②有些病因至今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与遗传、免疫失调、内分泌异常以及环境等多因素有关,如 。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率较高,其中许多类型都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
*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过 导致的。
2.免疫缺陷病
(1)概念:由于机体免疫功能 或 而引起的疾病。
(2)类型
①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遗传而生来就有免疫缺陷,如 等。
②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免疫缺陷病,如 等。
*判断以下疾病属于哪一类免疫病
重症肌无力,类风湿性关节炎,艾滋病,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3.HIV和艾滋病
(1)HI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简称,它是一种 病毒。
*
*HIV主要侵染人体的 。
HIV侵入人体细胞后,以HIV的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并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病毒DNA转录生成新的RNA以及mRNA,mRNA指导合成病毒蛋白质。
(2)艾滋病
①概念:由HIV引起的疾病。
②发病机理: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侵染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使人体免疫功能减退。
③直接死因:由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
④主要传播途径: 传播、 传播和 传播等。
*HIV浓度和血液中辅助性T细胞数量变化分析
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