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这是一个关于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思维导图,全面地概述了历史上中央集权制度以及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和发展。汉朝时期,实行的是内外朝制度,其中丞相的权力过大,对皇权产生了阻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体制逐渐形成,这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变。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思维导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人才选拔不断公正规范化的历史趋势。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察举制到科举制,这些制度的变化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适应社会发展、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努力。
这是一个关于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的思维导图,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体现在政治、思想文化和军事等多个方面。这些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但也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中心主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子主题
中央集权的发展
汉朝:郡国并存
A. 原因:巩固刘氏家族政权
B. 后期消极影响:王国势力变大,产生对中央的抵抗
措施:1.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削弱王国势力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唐朝: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原因:边患严重
后期消极影响: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北宋:结束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A.军事:收兵权,编禁军 B.行政:派文官做地方长官,设通判(重文轻武) C.财政:中央控制地方财政
结果:加强了中央集权
后期:形成三冗(冗兵,冗官,冗费)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行政区划:依自然地貌为准划分)
A.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B.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下,分设路,府,州,县),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C.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积极影响: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比较好的制度)
君主专制的演变
A.汉朝:实行内(皇帝)外(丞相)朝制度
原因:汉初,丞相集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阻碍皇权
措施: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地位低,权力大),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B.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体制形成
C.隋唐时期:三省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皇
中书省(起草,决策)
尚书省(执行)
礼部(外交)
户部(管理户口,土地和税收)
吏部(官员)
兵部(军队)
刑部(刑狱)
工部(国家大型工程)
门下省(审议)
三省体制的意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三省体制的优点:比较完善,提高办事效率,防止决策失误
D.宋初,设立中书门下,后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二府三司)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副相):行政
三司(盐铁,户部,度支):财政
枢密院(军政)
意义: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E.元朝:设中书省
消极影响: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力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A.夏商周:世袭制(世卿世禄制)
依据血缘亲疏
B.秦:任免制
依靠军功
C.汉:1.察举制(地方推荐) 2.征辟制(皇帝选择)
依靠品行(孝廉)
D.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早期注重才学和个人素养,后期注重门第
E.隋唐宋元:科举制
依据才学
特点:公开,公平,公正
影响:扩大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基础
F.明清:八股取士(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选拔标准:门第→才学 原则:制度化 选拔方式(趋向严密,科学):推选举荐→考试 基础:扩大,素质提高 选官权:地方→中央(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阶级的阶级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监察制度
秦:御史台 御史大夫
汉
汉武帝:刺史
汉成帝:州牧(监察官→地方官)
唐:门下史 御史台 观察使
宋:1.中央:谏院 2.地方:通判(州) 监司(路)
元:御史台
明1.中央:六科给事中 2.地方:监察御史 3.省级:按察使司 都察院 厂卫
清: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