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心无界——不拘性别、文类与形式的华美文学
这是一篇关于文心无界——不拘性别、文类与形式的华美文学的思维导图,该书结合作者张敬珏教授在美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与华文世界的亲身交流体验,从跨太平洋的角度出发,探讨华裔美国文学。期望通过跨文化和跨双语的视野,在比较文学与美国研究之间架设桥梁,挑战华美文学既有的范畴,尤其是关于性别、文类与形式的成规。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华裔美国文学的魅力,感受其跨文化和跨语言的独特魅力。
编辑于2024-06-28 14:22:19文心无界——不拘性别、文类与形式的华美文学
绪论
文学通过无数的审美手段发声,尤其为那些不可言说者发声。为了对抗被无视与被排斥,很多亚美作家采用米歇尔·德·塞尔托的“战术”,即“弱者的艺术”和“一种障眼法”——他以《孙子兵法》作为主要例子。
理论争鸣
性别问题从一开始就横跨种族和族裔。 为了跨越民族的鸿沟,这一领域必须接受多语言的档案库和兼收并蓄的阐释学,正如“第三文学”所宣扬的那样。
淡化边界
“文”(人文,尤指文学)与道德品格的悠久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是许多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远东国家历来重视教育的原因。 传统上,“文”首先与修养、道德的发展相连——君子才德出众。但不一定有钱有势。
超越东方主义
性别
第一章 剑胆/文心:汤亭亭、赵健秀
我坚持认为,为了理解女性主义之间的摩擦,我们需要同时关注男性和女性。
刻板性别与反刻板印象
第三世界和女性主义运动试图对抗现存的刻板印象,却并不能遏制亚美群体中男女之间日益升级的芥蒂。 女性主义质疑争强好胜的个人主义和尚武的传统价值。
性别与文类
美籍华人的作品都很容易被解读为民族志,代表作品或作者假定的群体,获得出版赢得主流读者群,这可能意味着让自己屈服于他们居高临下的审视与东方主义者的期望,这是赵健秀谴责为西方传统式忏悔的行为。 研究自传的女性主义学者认为,女性自传作者更注重叙述自己的主观体验,而不是依时间顺序客观地记录自己的生活。
性别扭曲
英雄主义,真真假假
然而,倘若没有不同性别、不同性向之间的共情、移情,我们就无法重建能够共振的华美文学史。
重新定义英雄主义
路易斯·阿尔都塞警告说,当一个统治阶级将主导性的意识形态体系视为常识,霸权利益就得到了保障。 亚美可以放弃霸权主义的理想,转而追求另类的自塑。
多元文化素养
尽管多元文化和多语言读写能力在跨文化交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他们的发展知识象征性地纳入了有色人种的文本。 作家不应为读者的无知负责。
第二章 东不成西不就:李健孙、雷祖威
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对“文”的重视程度远高于“武”,但“武”却与美国的民族特征,尤其是拓荒英雄息息相关,于是在华裔美国文化和小说中,往往是“武”盖过“文”的风头。
大众媒体中亚裔(美国)男性的去性化
尽管性别和族裔研究有所进展,挑战了传统的男性和女性观念,也颠覆了污蔑有色人种的刻板印象,但作为社会主体,我们依旧受到性别和种族特征的影响。 有必要审视这些重复表演背后的焦虑和渴望,继而我们才能超越性别二元论,避开男性化的主导叙述。 阮晋煌随后对亚洲男子气质以及异性恋为正统的言论进行批判,从而揭发了这些普遍叙述背后的“种族-性-性别假设(x)。提出一种非男权制、反性别歧视和反种族主义的另类亚美模式,可能会进一步削弱亚裔男性在异性恋中的影响力,但与其他边缘化群体结盟是消除种族主义等的重要策略。
从李健孙的《支那崽》看“文”示弱、“武”示威
为了弥补过去的屈辱,他们寻衅好战,咄咄逼人,只是按照压迫者的形象改造自己。亚美男人在寻求自我赋能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诱惑,想去使用施暴者的暴力工具。
雷祖威《爱的彷徨》中泄气的文人
《一个20世纪的男人似真似幻的偏执》
《搬运工》
《爱的彷徨》
他们虽然完全脱离(甚至藐视)中国传统,但在白人文化里仍然格格不入——尽管他们精通主流文化,经济上也很成功。 《爱的彷徨》旨在破坏父权制,却也巩固了父权规范。它也凸显了华美男子气质的风险,及其在白人女性、日本男性以及白人性凝视面前受到的考验。
第三章 才子奥秘:徐志摩、姜镛讫、张邦梅、闵安琪
由于性别的建构主义特性,“男性气质的定义不可能超越历史,也不可能超越国别文化;不同文化之间有别,同一文化之中也会与时化变”。 人们认为不同性别或性向的人对魅力的看法有别。 “文”人与“武”士之间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他们跟女性的关系:“才子佳人故事作为常见主题,表明习“文”的男女总是情投意合;而习‘武’的英雄,却是通过抗阻女性妩媚的诱惑来展现其阳刚之气的。武将比得斩断儿女私情,文人却注定与佳人共赴云雨。” 才子佳人的类型通常表明,男女两性有目共赏、情致相当:追求文学艺术造诣,也珍赏心上人的文艺禀赋;殷勤体贴,善解人意;勇于选择悦己之知音伴侣。 中国戏剧也为性别的表现力提供了最具体和最戏剧化的鲜活实例。 当我们谈论文人时,心中看重的并非他们书生或才子的称号,而在于其人格修养:尽心至意,谦厚韬晦,风趣谐妙,磊落仁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美德放到今天,依然可以说“此之谓大丈夫”。 作者主要聚焦构成徐志摩男性吸引力的三要素: 1、他在多国文学中的浸润 2、他对浪漫爱情一意孤行的勇烈追求 3、他才爱才,将自己的精神力量赋予其他才子和才女,给予他人的赞赏与支持。
现代派文人
姜镛讫《从东到西》
张邦梅《小脚与西服》
闵安琪《中国珍珠》
徐志摩的这种标志性的男儿特征有三种表现形式: 1、他的“文采”就像他诗歌里反复出现的“云彩”意象一样瑰丽斑斓,他跨越国界和多元文化的修养,同时代或许唯有鲁迅和姜镛讫可以媲美。 2、他颠覆了西方男子气质的标准,证明了所谓“女性化”的特征——温柔的行止,多情的付出,诗意的信仰——可以很好地在行为和风格上塑造一个男人。 3、他的“文气”具有反射性,相反相成,互促互进。 作为信仰、践行、宣传和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先驱,徐志摩在与方圆殊趣的人交往时,糅合了西方宣扬的个人主义与东方倡导的大同或依存的风尚。
第四章 艺、灵、仁:徐忠熊、李立扬、梁志英
《美国膝》
《带翼的种子》
《凤眼》
梁志英在《凤眼》里对亚美少数群体主体性的表达,跨越了不同的界限,不仅打破了亚洲的父权制和美国的种族等级制度,也瓦解了亚美研究和少数群体研究中默认的通用主体。 东方主义最阴险的一个方面——将人体和工艺品画等号,或作为巩固审美的道具。
文类与形式
独立/依存:梁启超、胡适、沈从文、汤亭亭、李培湛、林露德
联体自构,文类杂糅,母性传承
母性传承的重要性体现在相互依存这一跨越太平洋的共同点,以及对中国父权的强烈背离。历史,包括中国家族史,记满了男人的丰功伟绩。 他们的传记作品都是以反叙事的方式将目光投往几千年来父权主导、女性无踪的历史,这是几位作者一种刻意尝试,目的是反对占主导地位的宗法。
社会历史语境与民族主体性
联体不一定会产生宽容。恰恰相反,它有时会退化为宗派的压迫,表现为恶意的流言蜚语、从众心理和无处不在的监视,导致对那些不守集体规矩的个人被残酷迫害。 群体相察打击行为不端、不合规矩的个人。 联体的倾向本身无所谓好坏——这取决于它是如何被灌输的,它既可以鼓励宽容,也可以加强偏见,可以培养一个包容的集体,尊重不同的观点,或者变动一个煽动群情激愤的战队,互相监视、揭发。 当不墨守成规者被民族化或种族化时,她要么试图混入优势种群,融入主流文化,要么培养出种族意识,在主楼压制下爆发物极必反的力量。
双重文化素养:解决重大难题的方法
如何评价体裁的融合取决于我们把持文类界限的严格程度,以及将传记归于历史还是文学。在中国,学科和文类上的区隔依然十分明显。 我想捍卫“文学自传”的价值。由于自传与“自塑”密不可分,因此,除非编年史仅仅包含已被认证的事实,否则想象沦陷,总难撇清。 在西方,“文学自传”通常被命名为回忆录,但自传和回忆录之间的区别仍然模糊不清。 无论如何分类,凡生命写作都会假设一定的虚构成分。 只要学者们警惕地区分原始神话和创造性的改编,并探讨为什么有些作者希望将事实与虚构相结合,将客观观察与主观印象相结合,我们就可以在文学回忆录中发现更深层次的真相,而不是假设事实自传。 西方很多思想家将传记视为最本质的文本,原因大概是传记最能独立的诠释自我。 联体的自传传统有助于增进中美文本的对话性。在西方对生命写作影响的纷繁论争中,似乎没有人将目光投向东方,尤其是华裔美国作家是如何改变传记的,以及他们是如何将多元主体性注入这一最主观的“西方”文体的。 在独立和联体之间博弈,这些作者将最孤芳自赏的文类转变为一种联体争鸣、方兴未艾的文学欢宴——将跨代、跨国、跨时代、跨种族、跨性别、跨阶级、跨语言、跨口音,甚至跨越事实和虚构的对话声音融合、交汇。
以文生论:冰心
中国风情和情感劳动的商品化
吉原真理指出,在工业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美国人急于主张和维护那些他们认为在现代化社会里丢失的思想和价值观,比如纯洁和真诚。”
种族主义之爱
不一样的认识论
颠覆主人的工具
人的血统不应该规定本质主义的教养,因为种族差异不排除文化共性。
《相片》为华文亚美文学
国际收养
性别接受
脱胎换骨:陈美玲、梁志英
文体研究的缺乏导致了散文对诗歌的遮蔽,强调民族志而非文学价值,缩减了一些独特的双文化艺术。 事实上,以怀疑的眼光审视文化遗产,展开双管齐下的批判,正是华美文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与早年致力于“认可美国”的亚美作家不同,这两位诗人同时重认中国和美国,不过是以他们自己的方式,通过修辞手法,用中国典故,使得固有表达重获新义。
《长恨歌吉他》
《摆脱X》
《铜身铜体》
梁志英没有将灵与肉割裂开,也没有怪罪这些少数者,而是培养博爱的同理性和亲缘关系。在淡化性别和年龄差异时,梁志英将各种形式的不容忍联系起来,包括性别和年龄歧视,所有这些都助长了“无家可归和孤苦伶仃”。
《别有洞天》
可从来没有一个纯粹的“美国世界”。用爱德华·萨义德的话说,“作为一个建立在相当规模的土著人废墟之上的移民社会,美国的属性是非常复杂的,难说是一元的、单一的社会” 移民的祖先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的一部分,所以对于华美作家和评论家来说,屏蔽中国话题的做法无异于自我否定,这种审查形式只会让亚裔美国文学研究日趋贫乏。对这一影响的认识不仅对准理解历史很关键,而且有利于在迅速全球化的当下,扩大而非压制跨国共鸣。 批评家打击东方主义的最佳方式不是强制停用中国典故,而是展示对中国元素创造性甚至颠覆性的脱胎换骨——事实上,这种利用可能挑战西方遗产在新大陆的霸权地位,挑战以华语和英语为中心的主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