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历史大一轮复习作业,内容涵盖了阶段特征、清朝、西汉、东汉的兴衰等详细知识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这是一篇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新文化运动,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短暂春天)(1912-1919),北洋军阀 统治时期(1912-1928),辛亥革命。
这是一篇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文化艺术的繁荣,清谈风尚,佛道传播,儒学正统地位动摇,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之“变”:均田制(北魏——唐朝中期),政治之变,对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的认识(1)统一是长久的,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短暂的。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这是一篇关于近代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抗争、探索史,屈辱史。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阶段特征
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巩固,汉承秦制且有创新;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汉代田庄经济兴起; 手工业较发达,领先世界;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思想:从推崇法家、奉行黄老思想到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佛教传入,道教兴起。科技文艺(汉赋)发展。 民族、对外关系:“中华文化圈”酝酿;丝绸之路开通,同周边国家往来加强
秦朝
统一
背景: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 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秦国的强大。 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 商鞅变法后,秦国日益强盛; 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
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
三公九卿
①丞相:百官之首,辅助全国政务 ②御史大夫:执掌奏章律令,监察百官 ③太尉:掌管全国军务(虚有其位) ④九卿分掌具体事务 ⑤实行廷议制度
①以皇权为中心; ②三公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③仍不够完善(家国一体色彩
郡县制
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下设乡、里和亭。实现中央对地方垂直有效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标志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世官制→流官制,血缘国家→地缘国家)
政治:文书行政:建立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送到地 颁布秦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 监察体系: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官员考核:上计制,每年岁末将地方治理情况上报中央 经济:统一车轨;修建由都城咸阳通达各地的驰道和直道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文化风俗:统一文字;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行同伦:整顿社会风俗,强化民族身份认同 民族关系: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速亡原因:(1)秦朝暴政: 大兴土木;赋役沉重;严刑峻法;“焚书坑儒”; (2)统一的政治、文化认同尚不稳固(六国旧贵族起兵反秦) (3)缺乏大一统国家的治理经验。
西汉
政治
a.任用布衣丞相;中外朝制 b.郡国并行制→“推恩令” c.官吏选拔:察举制 d.监察:刺史制度,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进行巡监察;上计制考核官员 e.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和不法行为
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削弱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c.选拔了人才;选官权操于地方,不利集权 d.e.抑制地方豪强势力;严明吏治;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
打击诸侯豪强势力;抑制富商大贾;增加政府收入,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
尊崇儒术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以思想统一维系政治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内核 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提高了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和作用;促进文化繁荣 “三纲五常”成为个人修养的价值标准,深刻影响人们社会生活
开拓疆域: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 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军政机构 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东北设乌桓校尉 边疆:屯戍政策,屯田戍边;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治理
王莽改制:政治黑暗 土地兼并,赋税沉重 流民问题社会动荡
东汉的兴衰
光武中兴(公元25年,东汉建立)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加强专制集权; 稳定社会秩序; 节省政府开支; 严明吏治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
抑制豪强势力;缓和社会矛盾; 推动社会经济复苏
重视儒学
儒学得到继续发展
东汉衰亡
社会危机:东汉中后期: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黑暗 ②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抨击时政,称为“清议”。因触犯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③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形成地方割据 ④匈奴威胁
黄巾起义:184年,创办太平道的张角领导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东汉统治,出现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