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这是一篇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文化艺术的繁荣,清谈风尚,佛道传播,儒学正统地位动摇,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之“变”:均田制(北魏——唐朝中期),政治之变,对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的认识(1)统一是长久的,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短暂的。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这是一篇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新文化运动,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短暂春天)(1912-1919),北洋军阀 统治时期(1912-1928),辛亥革命。
这是一篇关于近代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抗争、探索史,屈辱史。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阶段特征
国家大分裂,社会大动荡,民族大交融;民族政权并立,南北长期对峙,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相对削弱;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产生,门阀政治盛行。
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田庄经济和均田制盛行。
佛教盛行,道教发展,佛道冲击儒学,儒学陷入危机; 数学、农学、绘画、书法成就斐然; 书法、文人画等成为自觉艺术。
魏晋时期民族大交融 (1)途径:民族迁徙(五胡内迁和北民南迁);频繁的民族战争;改革(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友好交往(联姻、通婚、贸易、杂居、交流);边疆开发(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关系)
北魏孝文帝改革
前期重点改新制:俸禄制: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加速游牧部落走向封建化 三长制: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邻、里、党),负责督查户口、田耕和征役 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交纳租税,承担徭役和兵役 租调制: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每年向政府缴纳粟(称为租),帛或布(称为调)
后期重点是汉化
迁都洛阳、讲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兴学校、祭孔子
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封建化、农业化、儒学化、民族汉化)
影响:①促进北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②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巩固统治;③促进民族交融,缓和民族矛盾;④为后世改革和隋唐盛世奠基。 局限:鲜卑族丧失民族独立性和尚武精神,削弱军事力量。
对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的认识 (1)统一是长久的,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短暂的。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①民族融合不断加强,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②出现局部统一的局面,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各政权。 ③江南经济开发,为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政治之变
中央制度:三省体制逐渐形成
尚书省: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台发展而来。三国时,曹操将尚书诸曹确立为丞相属官,是尚书省建立的开端,南朝得名。 中书省:曹丕以尚书诸曹权力过大,遂以曹操设立的专门处理机密文书的秘书省为基础另设中书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置中书监、令各一人,以中书监为长官。延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门下省:晋代,正式有门下省的建制。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则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治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负责审查诏令,签署奏章,有封驳之权。
目的:分割限制尚书省权力,加强皇权
九品中正制(曹魏时期开始)
背景:世家豪强崛起,控制人事任免;察举失效,集权削弱 目的:缓和政府与世家矛盾,争取世家大族支持 标准:家世、德才 评价:选拔人才,维护中央集权统治;阻碍阶层流动,造成士庶分隔。
兴起的原因:①历史: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②经济:土地兼并,庄园经济发展; ③政治:皇权需求;九品中正制(制度保障)
表现: 政治:注重门第高低,以门第高度分享特权 经济: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力,建立庄园经济 文化:崇尚清谈(不谈国事民生、空谈玄理) 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评价: 积极: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共治利于统治秩序稳定;推动江南开发; 特立独行的士族群体推动科技文化发展 消极:统治集团素质下降;造成大量冗员;
经济之“变”:均田制(北魏——唐朝中期)
露田(种植谷物,身死还官);桑田(种植桑麻,终身不还,可以世袭,为世业田)
租调制(北魏)→ 租庸调制(唐)
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利于国家税收;推动经济恢复发展
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1)冶炼业:南北朝灌钢法 (2)制瓷业:北朝出现白瓷 (3)丝织业:曹魏在襄邑、洛阳等设有专门织造机构;蜀锦闻名 (4)造纸术:纸张质量高,产量大,取代简牍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商业发展相对缓慢;东晋出现草市(乡村集市),设草市尉
江南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2)北民南迁,提供劳动力、工具和技术 (3)南方统治者的重视(劝课农桑) (4)南方自然条件好
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魏晋南北朝时期,八王之乱及永嘉之乱后 第二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唐中期,安史之乱后 第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两宋之际,靖康之耻后
佛道传播,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原因:(1)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传统儒学受到质疑; (2)佛道相关理论优势; (3)儒学自身的分裂倾向;
(1)挑战传统儒学,冲击传统伦理 (2)佛门不事生产,影响赋役征派 (3)利用佛教信仰,组织民间起义 (4)彼此相互吸收,出现融合倾向、本土化倾向
清谈风尚
积极——有助于士人个性解放
消极——忽视礼教,崇尚玄虚;逃避现实的消极人生观
科学文化艺术的繁荣
数学:三国刘徽提出割圆术;南朝祖冲之精准圆周率七位数
地理学: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农业: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1)记载黄河中下游农业技术和成就; (2)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业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