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世界近代史
历史大一轮假期作业,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4-07-03 21:04:54这是一篇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新文化运动,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短暂春天)(1912-1919),北洋军阀 统治时期(1912-1928),辛亥革命。
这是一篇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文化艺术的繁荣,清谈风尚,佛道传播,儒学正统地位动摇,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之“变”:均田制(北魏——唐朝中期),政治之变,对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的认识(1)统一是长久的,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短暂的。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这是一篇关于近代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抗争、探索史,屈辱史。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新文化运动,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短暂春天)(1912-1919),北洋军阀 统治时期(1912-1928),辛亥革命。
这是一篇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文化艺术的繁荣,清谈风尚,佛道传播,儒学正统地位动摇,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之“变”:均田制(北魏——唐朝中期),政治之变,对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的认识(1)统一是长久的,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短暂的。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这是一篇关于近代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抗争、探索史,屈辱史。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世界近代史
新航路开辟
动因
经济:14—15世纪,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对货币、市场等需求增加(根本) 社会:《马可波罗行纪》刺激了欧洲的寻金热 直接:奥斯曼帝国控制传统商路,欧亚大陆贸易受阻 思想: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精神 宗教:传播基督教。(热情)
(1)主观: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客观:造船与航海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的进步;海上探险经验的积累
条件
葡 萄 牙
1487 迪亚士绕过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 第一次绕过好望角
1497-1498 达·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驶达印度 所开辟的绕道非洲达到印度和东方的新航路,逐渐成为欧亚贸易的主干道之一
西 班 牙
1492 哥伦布(意)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发现美洲新大陆)
1519-1522 麦哲伦(葡)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人口的迁移
原因:(主动迁移) ①新航路的开辟,各地联系加强 ②为追求财富而移民:部分穷困潦倒的贵族、新兴商人和资产阶级,以及其他有冒险精神的人。 (被迫迁移) ③黑奴贸易 ④掠卖人口,开拓海外殖民地:如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规定:准许华工岀国,实际上是准许掠卖中国人口。 ⑤为逃避政治迫害、宗教迫害
积极影响
改变人口地理分布(人种和民族结构); 出现族群混合现象; 促进世界动植物的交流;推进世界物质和文化交流。 促进落后地区(美洲)经济开发 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新的民族和文化融合,推动民族国家的诞生。如美国 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消极影响
欧洲人对美洲殖民掠夺,贫穷落后; 印第安人锐减; 黑奴贸易罪恶深重;非洲丧失大批精壮劳动力,制约了非洲发展; 打断原有文化发展进程。 各种疫病传播蔓延
物种的交流
特点: ①范围具有全球性; ②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 ③欧洲具有主导性; ④内容具的丰富性; ⑤结果具有双重性 ⑥时间具有长期性。
积极: ①提高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 a.对非洲:玉米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b.对中国:玉米、甘薯丰富了中国的粮食种类 c.对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抗饥荒能力 ②改变饮食习惯和丰富食物结构 a.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b.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③推动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a.对北美:水稻大量用于出口,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b.对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增加粮食供应总量,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④促进文明交流与融合
消极:①破坏生态环境: a.对美洲:马、牛、羊等动物的繁殖数量远超土地承载能力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破坏 b.对中国:过度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 ②伴随殖民掠夺;③导致疾病传播
疾病传播:(1)原 因: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 (2)表 现: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 (3)影 响: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原有社会解体, 使得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
商品的全球性流动(世界市场雏形形成)
(1)原因: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 (2)表现: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世界格局的演变 :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
15—16世纪:西、葡
17世纪:荷兰:海上马车夫;英法
18世纪中后期:英国:日不落帝国
促进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发展;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促进以欧洲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A.打断美洲和非洲原有发展进程,打破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印第安人被屠杀,非洲人成为奴隶; B.部分亚洲国家开始遭到殖民侵略,逐步沦为殖民地 C.建设性:客观上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殖民地发展和进步。
A.结束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B.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初步发展,东方逐渐从属于西方 C.资产阶级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逐步确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
原因:宗教观念长期影响;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人文主义思想传播
【实质】:文艺复兴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实质上是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为何首先发生在意大利? 1.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根因) 2.矛盾尖锐:中世纪基督教神权占统治地位统治;新兴资产阶级追求现世的享乐与神权的禁欲主义矛盾尖锐。 3.阶级力量:新兴资产阶级壮大,要求建立适应资产阶级发展需要的思想文化;新兴贵族、资产阶级扶持 (物质保障 4.中坚力量: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聚集 5.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丰厚积淀,并从东方汲取大量文化养料(印刷术、造纸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6.社会心理:黑死病蔓延,对宗教信仰的反思与怀疑。
积极: ①思想:冲破基督教神学桎梏,推动思想解放和宗教改革兴起。 ②文化:推动文学艺术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③经济:推动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④政治:冲击封建统治和宗教统治秩序
消极: ①仅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 ②过于强调个人主义,造成了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③披着宗教外衣,没有否定教会,没有合理改变现实的法案。 ④它把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特性看做全人类普遍的人性,掩盖了资产阶级和人民的对立。
宗教改革(16世纪)(反教权)
背景 文化:文艺复兴动摇了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思想。 导火索(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大量出售“赎罪券”搜刮人民。 经济(根本):天主教会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政治:西欧王权强化,民族国家逐步形成 社会:教会腐败激化社会矛盾
兴起的标志:1517年,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
1)因信称义: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烦琐的宗教仪式 (2)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权阅读《圣经》,与上帝直接对话 3)教随国定: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 4)廉俭教会:主张建立独立的廉俭教会
实质:新兴资产阶级掀起的在宗教外衣掩饰下的反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思想政治运动
宗教改革影响: 思想:冲击教会神权统治,解放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经济: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政治:王权强化,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文化: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局限: 导致宗教迫害和宗教纷争现象严重; 掩盖了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为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致富进行辩护
科学革命(16——17世纪)
背景: ①经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思想,推动文教事业发展。 ③教育:世俗大学建立为科学革命创造了条件。 ④技术:生产技术和经验积累
意义:(1)形成了理性化思维方式:重视经验和事实方式 确立了科学方法: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近代科学的特点) (2)冲击宗教神学,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为启蒙运动提供条件。
启蒙运动(17-18C)
性质: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展开的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
背景(1)经济:西欧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2)政治: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束缚; 3)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 (4) 文化: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锐利武器
影响1、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2、政治: 推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3、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世界:鼓舞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扩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发展
革命背景: 1.历史传统:1215年《大宪章》形成有限王权的早期议会传统。 2.经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经济上日益强大,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根本) 3.政治:英国王权专制,激化社会矛盾 4.思想文化: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5.宗教因素:清教运动。清除英国国教的天主教残余,追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 政治基础: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专制王权
责任内阁制、两党制 a.形成:1721年沃波尔上台,责任内阁制 b.两党制: 实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有利于相互竞争,监督和制衡,防止执政党专横和滥用权力。(文官稳定)
君主立宪制建立1689年《权利法案》
英国君主宪制的影响 ①政治: 使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道路 ②经济: 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工业革命的开展); ③世界: 提供了一种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发展范例
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
①背景:A.经济: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B.政治: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限制和剥削,引起人民的不满。 C.思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等启蒙思想的影响 ②性质: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意义 美国:①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②促进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③为美国新体制的创立奠定了政治前提。 欧洲: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 拉美:为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提供范例。
美国民主共和制建立 A.背景:独立之初实行松散的邦联制,中央政府软弱,严重影响美国社会的发展。 B.确立标志:1787年宪法 C.宪法内容原则:三权分立;联邦制、人民主权
积极性: ①性质: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②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体现民主精神 ③联邦制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调动地方积极性,为美国稳定与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④创立的共和制政体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民主政治范例
局限: ⑤承认奴隶制,具有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 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它所体现的也只是资产阶级的 民主。
南北战争(1861年—1865年) a.背景: 南北双方在关税、西部领土建州等、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斗争。 b.影响: ①积极: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②不足:黑人仍备受歧视(种族歧视
法国大革命(1789——1815)
A.原因: a.经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b.阶级:资产阶级日益强大; c.政治: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d.思想:启蒙思想的影响; e.外因:美国独立战争的刺激
对法国:推翻法国封建专制统治,为民主政治建立提供条件; 对欧洲:沉重打击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革命的原则随着拿破仑战争传播到欧洲各地,使得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逐渐成为欧洲普遍诉求
A.《人权宣言》: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 《法国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成为各国编纂民法典的蓝本 1875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法国民主共和制确立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1.背景:(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根本) 2)农奴制下,阶级矛盾激化 3)克里米亚战争的战败, 暴露农奴制的腐朽(直接原因) (4)沙皇认识到变革的重要性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促资本主义发展,保留农奴制残余
意大利的统一(1861-1870) 19 世纪中期,意大利分裂状态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德意志的统一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前提:德意志的统一 (1)实现统一的原因: ①德意志分裂,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普鲁士推行“铁血政策”
① 积极:巩固国家统一,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②局限: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埋下战争隐患。 (专制主义、军国主义)。
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1.背景 ①幕府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③1868年有识之士推翻幕府统治 影响:摆脱民族危机,跻身强国行列 封建残余,军国主义,对外扩张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①权力结构: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 ②法律内容: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③司法实践: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评价: 积极: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统治,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局限:私有财产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个人权利的认定也在逐渐改进,难以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世界近代史
工业革命
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它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原因: (1)(政治)前提: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并发展,政局稳定。 (2)(经济)条件: ①资本:殖民扩张、海外贸易和掠夺;②劳动力:圈地运动; ③原料:本国煤铁资源丰富、殖民地原料供给; ④技术:手工工场发达;是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扩展的条件。 1、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确立,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 2、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社会需求剧增。 3、技术: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4、劳动力:劳动力的进一步解放(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废除封建等级制)。
(1)推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通过殖民等方式获得充足原料及市场,促进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 (2)加强世界各地社会经济联系,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丰富各地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促使世界经济体系形成,这正是今天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早期表现。 (3) 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带来双重影响。 一方面,被殖民地区的财富、劳动力、资源被大肆掠夺,逐步成为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另一方面,被殖民地区原有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被打破,新的经济因素不断发展壮大,促成被殖民地区向近代社会转型
1.阶级结构: ①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②中间阶层: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 2.民主政治: 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地位;工业无产阶级迅速崛起,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展开斗争。(推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政治日趋民主化、法制化、专业化) 3.世界格局: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亚非拉逐渐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东方逐渐从属于西方
1、城市化:以工厂为中心形成的大批城市,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2、生活改善:现代工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 3、文化素养: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4、女性教育:女性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5、人口问题:从总的趋势来看,人口增加明显。 6、交通运输业:刺激运河开凿,形成水路运输网,促进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增加社会流动性。 7、乡村面貌:农业现代化发展;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人们视野开阔。 8、文化教育: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9、生活节奏: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加强。
1、经济思想:重商主义→自由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垄断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 2、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 3、其他社会思潮:民族主义、女权主义兴起、浪漫主义逐渐被现实主义取代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早期工人运动
原因: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病逐渐显露影响: ①表明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②工人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失败原因:A.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 B.其他: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
影响:①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思想基础; ②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
1)经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日益暴露,社会矛盾尖锐; (2)阶级: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3)思想:①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②德国:古典哲学;③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实践:马克思、恩格斯长期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
实践意义:工人运动开始有了科学理论指导,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改良,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第一国际
①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②推动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表明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开始由分散走向联合。 ③在巴黎公社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建立工人政权,向社会主义迈进)
1871年3月,巴黎爆发工人武装起义,起义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性质:第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工人政权。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意义
(1)对外: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2)对内: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 ①经济上:推动各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政治上:一批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形成,各国开始走上近代政党政治的道路;无产阶级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上:激发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意识。 (3)对世界: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非洲的抗争
(1)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是反对殖民主义的主要形式(斗争水平总体上相对落后,主要是旧式民族运动) (2)有组织、规模大、持久的武装反抗。 (3)领导力量多样,有宗教领袖、封建王公、农民阶级等。 (4)动员广大人民,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亚洲的觉醒(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1. 背景:(1)政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亚洲各国民族危机。 2)经济:①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②列强侵略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 3)思想:①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 ②启蒙思想的传播 2.性质: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
拉美独立运动
政治:欧洲殖民者长期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经济: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经济有一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 外部条件: ①法国大革命削弱了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 ②美国独立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
①积极:A.彻底推翻西班牙、葡萄牙的封建殖民统治,建立一系列新兴国家。 B.使独特的拉美文化得以发展。 C.打击了西班牙、葡萄牙封建势力,配合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 ②局限:没有彻底铲除封建、殖民主义势力(面临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和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殖民掠夺的影响
对美洲: ①经济:带来巨大灾难和损失;导致社会经济畸形发展 ②政治:沦为殖民地。 ③文化: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涌入; 西、葡语取代印第安语,成为普遍使用的正式语言。 ④人种:土著印第安人却几乎被灭绝殆尽,形成新的族群—混血人种 对欧洲: ①经济:加速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引起“价格革命” ②政治:促进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过程
17-20C初:英国、荷兰和法国的殖民活动
①经济:东印度公司,掠夺大量财富和巨额利润,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 ②政治:挑唆内战(印度人打印度人)或直接武力侵略。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几乎控制印度全境
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响:一方面,给亚洲带来深重灾难,引起被压迫民族反抗斗争; 另一方面,客观上加强亚洲与世界的联系,工业革命后促进西方先进生产方式等的传播和亚洲社会转型。
柏林会议:公开承认帝国主义侵略和瓜分非洲的合法性,为帝国主义侵略行径提供依据。 ①“有效占领”原则 ②“地图上作业”划定列强势力范围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开放性和扩张性。 (2)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各国要求独占更大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加紧在全球的扩张。 (3)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产力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