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女性主义第一章
女性主义(Feminism),又称妇女主义,是一种旨在消除性别不平等,特别是女性受压迫和歧视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它关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性意识以及相关的社会议题。基本理念:女性主义的核心在于挑战男权制(父权制),认为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多个领域都受到不平等对待,这种不平等并非自然形成,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建构的。女性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全人类的性别平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女性主义
理论
宏观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经济贡献
微观理论
交换理论
性别互换 换位思考
网络理论
社会关系 大环境——男女差异
角色理论
家庭角色与工作角色冲突
地位期望理论
男性期望值高于女性
符号互动理论
性别定义 标签符号
新弗洛伊德理论
抚育关系差异
男性更注重自我 女性更注重人际关系和养育性
男性强调抽象原则 女性关注具体情况
理论奠基作品
彼森《女性之城》 1450年出版
反对仇女,女性天然低劣的观点
探索女性的“天然”优越性
沃斯通克拉夫特《为女权辩护》 1972年出版
女性的性别气质是非自然的
反对将女性排除在教育之外以及否定女性理性能力的社会
沃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 1929年出版
倡导女性文学在经济和艺术上的独立性
强调女性写作差异性和记录一般女性生活的必要性
波伏娃《第二性》 1949年出版
通过黑格尔的主人奴隶论述分析了女性是男性“他者”的处境
考察了生理学历史和心理方面与女性有关的论述
“一个人并不是生而为女性而是变成女性的”
弗里丹《女性的奥秘》 1963年出版
非理论著作 描绘了50年代的美国家庭主妇
批判了人类学和社会学中保守主义的结构主义 表达了当时女性要解放要自由的强烈愿望
保守的改革派并非激进派
米利特《性政治》 1972年在英国出版 1970年在美国出版
以文学批判为主
批判了性别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社会上所以权利领导位置 包括强制力量的警察职位 均掌握在男性手中
基督教神学 古希腊哲学 弗洛伊德心理学,均为男权制产物
格里尔《女太监》 1971年在美国出版
在男权社会中女人都像太监一样被去势 以便获得女性特质
女性地位是 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 最好的尺度
女性的历史性的失败也是男性历史性的失败 等级和统治的观念占领了男性头脑以至于 整个人类和所有社会都丧失了平等和睦相处的可能
社会的物质条件和生产关系改变已经使得性别不平等成为 不必要的 过时的制度和观念
性别平等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男权制
男权制是一个跨文化现象
定义
男权制就是将男性身体和生活模式视为正式和理想生活的组成形式
这是一个系统的 结构性的 不公正的 男性统治女性的制度→内容
政策
实践
地位
机构
角色
期望
制度
行为
构成了性别主义的概念框架
内容构成了框架 框架维护内容
核心是对男性特权和权利的维护并将其合理化
女性作为男性的对立面,男性的活动总是被当做绝对重要的 文化体系对于男性的角色和活动赋予了绝对的权威和价值
一个社会有由男性统治,是认同男性的 男性为中心的 这个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压迫女性
内容
男性统治
所有权威位置皆为男性
用男性价值标准评价女性
男权强调男性统治的自然基础
男性对资源的控制限制了女性
男性认同
核心文化观念关于什么是好的 值得向往的 值得追求的 或者正常的 总是与男性气质相连接 边缘化女性
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前提下 将挣钱的工作视为劳动和事业 不挣钱的家务则相反
男权社会中 女性气质理想女性同男性特质理想男性相比为次等 性资源凝视 母性浪漫化 (文艺作品中的虐女情节)
将女性客体化
否定女性的性,将男性的性强加给女性
社会结构安排从社会最高权利机制上排斥女性
控制女性资源,统治剥削女性劳动力,控制其产品,孩子
限制女性活动,肉体上限制女性
社会上常见的文化意识形态和信息总是将女性摆在次等位置 贬低女性角色,女性工作 产品和社会环境均低于男性
传媒符号中对女性的贬低
男权的思维模式
两分思维
即非彼即此的思考方式,忽略中间状态
线性思维
时间和历史都依线性前进,忽略循环
等级思维
忽略只是不同并无高低之分的事物
崇尚线性思维发展模式
认为现在永远优于过去 由于社会的进化和选择自有规律 如果采取社会行动 革命或者改变社会秩序的行动 就会打断进化进程,导致社会的不平衡
性别歧视 厌女文化
《圣经创世纪论》
女人附属于男人
女人吃禁果的原罪
基督教
女性是不洁之物
德尔图主教
“女人是使人类走向灭绝的东西 需以忏悔,流泪,衣衫褴褛,下位者的姿态度日”
古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
“女人由于心性轻浮 即使长大成人也要有人监护”
将女性与儿童联系在一起 弱化
伊斯兰教
《古兰经》
“男人掌管女人,因为真主把他们中的一个造的比另一个好 因为男人用钱财供养女人,所以女人是好驯服的”
柏拉图
《理想国》
一个男人可能会因为胆怯或者不正经,下辈子被罚做女人
《律法》
女人天生道德潜能劣于男人,因此相应的她就是更大的危险 也需要比男人危险一倍
亚里士多德
生理学
男性高于女性 女性是男性有缺陷的发展不完备的形态
男性天生高贵女性天生低贱,男性统治,女性被统治
男性是主动的,活跃的,具有创造性的,男性塑造和谐社会 女性是被动的,是等待活跃的男性原则塑造的物质
男性再生殖中起主要作用,女人只是种子的孵化器
卢梭
《爱弥儿》
女人依靠男人而活
叔本华
弱化女人
反对女人拥有财产
将法国大革命归咎于女人
尼采
阴痉中心主义文化论点
孔德 (社会学创始人)
女人的制度低于男人
斯宾塞
进化论和有机体论
强硬安排男主外女主内
康德
厌女倾向以及对身体的轻视
“只有女人想做男人,没有男人想做女人”
性别主义在哲学领域中的典型表现
康德在生态主义视角上 把女性与自然联系在一起 为女性生态问题上占据优势地位提供了依据
黑格尔
公共领域的非个人化互动由家庭个人化互动补偿
性别的情感劳动分工,将女性钉死在家庭劳动上
劳动的永恒化 自然化 主张高度评价女性在公共领域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
生产把无生命的物品当做劳动而不将生产视作劳动
女性在劳动市场上依旧被赋予较小的价值,得到较少的报酬
存在主义与现象学
“人的存在”实际为“男性的存在”
海德格尔
提出过大量女性主义命题
海洛.庞蒂
关注女性主义
男性异性恋视角将女人的身体放在观淫的男性凝视对象的位置上 将女性身体自然化了
萨特
《存在与虚无》
高度性别主义
他的“为其自身的存在”是主动的 自由的 升华的 男性存在 他的“在其自身的存在”是。内在的 被动的 害怕自由的女性存在
他们通过赋予男性某些品质(理性 逻辑 智力 灵魂) 赋予女性另一些品质(混乱情感 不可控的性欲) 将女性边缘化 用委婉的话去掩盖真正的含义
同与异的问题
男女相异 (男尊女卑 男权制 父权制)
对前人的预见能力不要抱有太大期望 如果要求一个属于既得利益群体的成员能够意识到边缘群体的利益和要求 那是奢望。
男女相同 (男女平等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1588年蒙田
如果不看教育和风俗,两性的区别不大
十九世纪波伏娃 理性角度否认差异
男女在本质上并无不同,由于教育等后天原因才分出了等级 因男女原本并无差异,所以男女才应当平等
性别的分工具有压制每个人的个性特征某些方面的作用,无论男人还是女人
男女两性有差异 但相似点超过相异点
男女相异 (男女平等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后结构女性主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 伊利佳莱 米利特
强调把政治的重心从回应式批判改变为肯定正面的男性价值相对立的价值
主张男女平等的前提下强调男女之间的差异
反对夸大或缩小差异
阿尔法偏差
夸大差异认为男女有对立的互不相容的品质和特征
贝塔偏差
忽视缩小差异,只看男性特征
即主张男女平等又坚持承认差异
男女相异 (女尊男卑 文化女性主义和激进女性主义)
九十年代
文化女性主义
女性的自我牺牲和母性关怀伦理 高于男性的自我中心 残忍攻击性竞争性的道德标准
激进女性主义
女性在本质上高于男性
颠倒过来的生理决定论
男女混合 (男女界限不清因此难分高地 后现代女性主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弱化两性界限以量的差异代替质的两分
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否定本体性的传统模式,力图克服心灵身体两分模式主张身体是可变的
反对女性主义早期提出的对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经典区分
力争两性政治权利上的平等,承认并保持其他方面的差 强调两性的同一性,争取生活中的两性平等权利, 消解性别身份,保留个人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