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认知觉醒》周岭——读书笔记
本书作者周岭是微信公众号《清脑》的作者,在35岁之前一直过得浑浑噩噩。在他35岁的时候,看到身边的同事突然失去了工作,内心的某根弦被拨了一下,仿佛意识到自己这么大年纪了,好像什么都不会,对未来突然有点担心。在旁人看来,35岁的年纪,已经老大不小了,而且在家庭中也是上有小下有老,很难在有所作为。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积极主动行动起来,阅读了大量有关成长相关的书籍,并按照书中的建议开始践行,每日写反思日记。当反思日记写了一百多天以后,萌生了写公众号的想法。公众号写了一段时间后,又萌生了写书的想法。于是就有了我手里现在的这本《认知觉醒》。
编辑于2024-07-19 20:56:30OKR工作法是由克里斯蒂娜·沃特克(Christina Wodtke)所阐述的一种目标管理方法。简述了如何在团队中使用OKR来聚焦人力,提高工作效率,
本书作者周岭是微信公众号《清脑》的作者,在35岁之前一直过得浑浑噩噩。在他35岁的时候,看到身边的同事突然失去了工作,内心的某根弦被拨了一下,仿佛意识到自己这么大年纪了,好像什么都不会,对未来突然有点担心。在旁人看来,35岁的年纪,已经老大不小了,而且在家庭中也是上有小下有老,很难在有所作为。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积极主动行动起来,阅读了大量有关成长相关的书籍,并按照书中的建议开始践行,每日写反思日记。当反思日记写了一百多天以后,萌生了写公众号的想法。公众号写了一段时间后,又萌生了写书的想法。于是就有了我手里现在的这本《认知觉醒》。
搜索是现代打工人的一项重要技能,如何在繁杂的网络信息中搜索出我们的需要的信息,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对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OKR工作法是由克里斯蒂娜·沃特克(Christina Wodtke)所阐述的一种目标管理方法。简述了如何在团队中使用OKR来聚焦人力,提高工作效率,
本书作者周岭是微信公众号《清脑》的作者,在35岁之前一直过得浑浑噩噩。在他35岁的时候,看到身边的同事突然失去了工作,内心的某根弦被拨了一下,仿佛意识到自己这么大年纪了,好像什么都不会,对未来突然有点担心。在旁人看来,35岁的年纪,已经老大不小了,而且在家庭中也是上有小下有老,很难在有所作为。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积极主动行动起来,阅读了大量有关成长相关的书籍,并按照书中的建议开始践行,每日写反思日记。当反思日记写了一百多天以后,萌生了写公众号的想法。公众号写了一段时间后,又萌生了写书的想法。于是就有了我手里现在的这本《认知觉醒》。
搜索是现代打工人的一项重要技能,如何在繁杂的网络信息中搜索出我们的需要的信息,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对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认知觉醒》周岭 ——读书笔记
一、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大脑:重新认识你自己
人类的三重大脑
本能脑
源于爬行动物时代,主管本能
情绪脑
源于哺乳动物时代,主管情绪
理智脑
源于灵长动物时代,主管认知
三个大脑的高低之分与权力之争
本能脑与情绪脑
缺点:使我们的决策和行动趋于本能和情绪,目光短浅、即时满足;使我们趋难避易,急于求成
优点:力量强大,对大脑的掌控力强,掌控行动的能力特别强
理智脑
缺点:力量弱小,对大脑的掌控力弱,耗能高
优点:能让我们高瞻远瞩,布局未来,延时满足;富有远见、善于平衡
联合三个大脑
锻炼自己的理智脑
理智脑与肌肉一样,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练习可以增强脑回路
运用理智脑可以:立足长远,走出舒适区;克制自己,延时满足;保持耐心,坚持做“无用之事”;抵制诱惑,清醒选择。
利用本能脑与情绪脑
三个大脑是三位一体,不可或缺的。我们要利用好本能脑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情绪脑强大的行动能力。
运用理智脑并不是区对抗本能脑和情绪脑,而是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让理智脑做决策,让本能脑和情绪脑干活。
单纯使用理智脑,需要非常巨大的自制力,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过程非常痛苦,难以持续。要学会运用本能脑和情绪脑帮助我们干活,减少行动的壁垒。
焦虑:焦虑的根源
焦虑的种类
完成焦虑
想要完成很多事情,但时间总是不够用
定位焦虑
刚入门一项新技能,就想着自己成为和行业大佬一样的水平
环境焦虑
由于环境的因素,自己被迫去做很多不想做的事情,想做的事情无法去做
难度焦虑
只想停留在舒适区,无法下决心进入困难区
选择焦虑
选择太多,既想要又想要,摇摆不定
焦虑的原因
想同时做很多事情,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
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趋难避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看到效果
受本能脑和情绪脑影响,是人类的天性,没必要为此感到自责和愧疚,也没必要与天性较劲
突破焦虑
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
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
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接受环境,在局限中作力所能及的事
直面核心,逼自己狠狠去突破它一把
耐心:得耐心者得天下
对耐心的误解
每天重复做同一件事
每日疯狂打卡
忍受无趣、承受痛苦、咬牙坚持、硬抗到底
耐心就是用意志力去对抗自己的本能,做不到就是自己意志力不够
缺乏耐心,是人类的天性
本能脑和情绪脑决定我们天生缺乏耐心,急于求成
理智脑才能让我们克服天性,立足长远,保持耐心
认知规律,耐心的倍增器
复利效应
展现了一种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只要方向正确,前期增长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就会飞速增长
拉伸区
人的能力分为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
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进入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在拉伸区(舒适区边缘)则可以很好提升自己
成长权重
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要重视质量,而不是只关注数量
学习曲线
学习进展与时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相关,而是阶梯状、或者螺旋式上升的
在学习中会遇到平台期,这就是复利效应中增长缓慢的区间,必须坚持才能有所突破
如何拥有耐心
面对天性,放下包袱,坦然接纳自己
要理解缺乏耐心是人类的天性,不要太过于抗拒,要尝试去接受这个事实,不要反抗本能
面对诱惑,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
本能脑和情绪脑天生倾向于舒适和诱惑,理智脑无法与它们对抗,所以要引导本能脑和情绪脑,和它们去沟通协调,要像哄小孩子一样去哄它们,而不是去对抗它们
后娱乐:将享乐的快感建立在完成重要任务后的成就感之上,让它就像一种奖励;先娱乐,虽然开始很快活,但精力会无限发散,拖延重要工作,导致人空虚、焦虑
比如,先工作,工作完成后奖励自己玩一个小时手机
面对困难,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
为做一件事情,从多方面寻找意义、好处,越容易坚持
请本能脑和情绪脑工作,让它们困难事物的乐趣并上瘾,让它们在你工作时也能感到快乐,是理智脑最高级的策略
二、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模糊:人生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
模糊的危害
让潜意识左右大脑,意识难以介入潜意识
模糊导致认知受限,产生恐惧和迷茫,行动受阻
消除认知模糊
通过终身学习,不断拓展认知的边界和认知的深度,掌握更多的工具;认知能力越强,消除认知模糊的能力越强
认知模糊,指的是自己不知道、似懂非懂的知识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消除模糊”,获取知识的方法也是“消除模糊”
通过在舒适区边缘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参考《费曼学习法》读书笔记
消除情绪模糊
承受痛苦是一件不耗能的事情,所以人天生倾向于承受痛苦和烦恼
回避痛苦会使得痛苦进入潜意识,扩大模糊的边界,使得事件更加难以解决
当出现烦恼、痛苦时吗,要尝试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
到底是什么让自己感到烦躁不安/痛苦/不安/...
具体是因为自己的什么让自己恐惧担忧?是能力不足、准备不够、...
面对困境,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做不到或者搞砸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参考非暴力沟通
消除行动模糊
行动拖延,是因为我们的选择模糊,面对众多的头绪、大量的可支配时间、欲望时,无法明确下一步要做什么,从而选择逃避
人类在面对不确定性是会不自觉逃避
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必须把目标和过程细化,细化到可以下一秒中要做什么
感性:顶级的成长竟然是“凭感觉”
潜意识的智慧
理性表述为意识,关心长远事物,处理信息速度非常慢
感性表述为潜意识,只关心眼前事物,喜欢舒适、简单,处理信息速度极快
“凭感觉”:察觉潜意识发出的信息
凭感觉学习
熔断不读书法:在读书时一旦看到有启发的内容,就出发熔断点,对自己提问: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我有启发?我能把这个点用在三个地方吗?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先用感性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帮助自己思考
应用:读书,取全书最触动自己的一个点,然后尽可能取实践、改变。
凭感觉寻找人生目标
目标是存放我们热情和精力的地方
用感知力替代思考力:自己做什么事情最废寝忘食?你最想帮助世界上哪些人?最让你感动的时刻是什么?闲暇时你更多关注哪方面信息?如果没有经济压力,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如何捕捉感性
“最”字法则
关注那些最触动自己的点
“总”字法则
脑子里总是不自觉跳出来的念头
无意识的第一反应
第一次做某件事时,冒出的第一个念头
梦境
身体
多关注身体的反应
直觉
三、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力
元认知:成长慢,是因为你还不会“飞”
什么是元认知
简单理解就是反思能力
是最高级别的认知,是对自己的认知过程、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思考的过程
是觉察力和自控力的组合,包括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
元认知能力的差异
被动元认知
主动元认知
元认知全方位指导我们的生活工作
开启主动元认知,可以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在做什么,从而及时纠正不明智的想法和行为,作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如何获取元认知的能力
1、从“过去”获取,学习前人的智慧和反思自身的经历
2、自身的经历是一种独特的财富
3、启用“灵魂伴侣”监视当下、动态的自己,从高处俯瞰全局
4、冥想
元认知可以通过锻炼,变得越来越强大
自控力:我们生而为人就是为了成为思维舵手
元认知能力强,自控力就会强
元认知包括了自我审视、主动控制
元认知能力强的人,会在做选择的时候停留几秒钟思考一下,激活自己的理智脑,启用元认知来审视当前的思维,然后作出不一样的选择
要在选择节点上多花“元时间”,比如现在突然刷到一条短视频,想要继续看下去,停留一两秒思考一下:等会是否有更重要的事情?这条视频虽然有意思,但是不看的话会失去什么?看到我能得到什么?是否可以做完重要的事情以后再看?
启用“元时间”
“元时间”:启用元认知审视选择、决策的时间点,通常分布在选择节点上,比如一件事情、一个阶段、一天开始或结束时
在“元时间”内,只要做一件事情:想清楚,想清楚接下来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
行动力弱的时候,脑子里对未来的行动肯定是模糊不清的
成为人生思维舵手
针对当下的时间,保持觉知,审视第一反应,产生明确的主张
针对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时刻明确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针对长远目标,保持思考,想清楚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机
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情绪专注:一招提振你的注意力
注意力的两种模式
身心分离模式:身体在做A,注意力在感受B
身心合一模式:身体在做A,注意力在感受A
分心走神的原因
觉得当下太无聊,所以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
觉得当下太痛苦,于是追求更加舒适的事情
收回感受,提高注意力
最快提高注意力的方法:让感受回归行动,让身心合一
身体感受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
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要享受当下
学习专注:深度沉浸式进化双刃剑的安全剑柄
深度沉浸的概念
主动屏蔽干扰,沉浸在选择的信息当中
类似心流
深度沉浸的方法
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参考目标管理1高效工作
练习时极度专注
练习时投入100%的精力和注意力
获得有效的反馈
教练的指导,老师的批评
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保持在拉伸区进行大量的训练
学习力 ——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匹配:舒适区边缘,适用于万物的方法论
舒适区边缘
跳一跳够得着
会做但特别容易错货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
即拉伸区,位于困难区和舒适区之间
通过不断在舒适区边缘练习,可以扩大舒适区的范围
距离太远,我们都把握不住
时间太多,容易造成时间失控
做选择是一件极其耗能的事情
金钱太多,容易导致消费失控
一切为了匹配
拆解目标,将目标拆解为可以落实的具体行动
跳出舒适区最好的办法,就是发现和收集哪些要点处于舒适区边缘,作为每次行动的小目标
深度: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
学习金字塔
深度学习的概念
注重学习的质量和深度,而不是数量
关注输出实践,而不是输入
将新知识缝接到原知识中
如何深度学习
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深度缝接新知识
输出成果去教授
参考费曼学习法《费曼学习法》读书笔记
关联:高手的“暗箱”
无关联,不学习
关联新知识与旧知识,才能让知识之间形成网络,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
被关联过的观点和知识更加印象深刻
事不关己,不关联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是在于是否和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与自己无关的知识,不感兴趣的知识可以不学习
如何获取关联能力
1. 手中有锤子
要有目标、要有投入
2. 输入足够多
广泛的阅读,丰富的经验
3. 保持好奇心
4. 这个点子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体系:建立个人认知体系其实很简单
“认知体系”与“知识体系”
认知:能够运用这种知识帮助自己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知识是为了“知道和了解”,认知是为了“判断和选择”
没有最权威、最确定、最优的认知体系,只有最适合我们当前状态的认知体系
触动学习法
概念
学习时不要过于在意形式上的完整
在阅读学习时,寻找最触动自己的点,并围绕它展开学习
认知圈边缘
通过“触动点”寻找处于自己认知圈边缘的知识点
打碎别人的认知体系,围绕“触动碎片”展开学习,将其拼接合成自己的认知体系
将“触动”转化为紧密连接
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作出反应
在生活中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
打卡:莫迷恋打卡,打卡打不出未来
动机转移,动力扭曲
打卡会使得人们坚持的动机,从事件本身转移到了完成任务上,有内在需求转移到了外在形式上
认知闭合,效能降低
一旦打卡,大脑以为自己学会了,停止学习
任务心态,身心分裂
任务心态会注意力分散,难以全身心投入到事物本身
两个策略,轻松改变
用记录代替打卡
作行动记录,而不是打卡记录
设下限,不设上限
每天背5个单词,每天做5个俯卧撑
反馈:是时候告诉你什么事真正的学习了
无反馈,不学习
持续的正向反馈才能真正激发本能脑和情绪脑强大的行动力
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让理智脑痛苦地“学学学”
有作品意识才有未来
有作品意识,会更加注重输出和运用,会倾心打磨作品,主动换取外界反馈
在舒适区边缘能更好地获取反馈
休息:你没成功,可能是因为太刻苦了
主动休息的秘密
不懂得主动休息,精力不足,注意力涣散,效率低下
主动休息者,通过主动休息保持充沛的精力,从而保持极度专注
极度专注+主动休息
精力舒适区:当一个人感到有些累时,说明他正处于精力舒适区边缘,此时通过主动休息、及时回血,能使精力使用效率最大化。那些靠意志力强撑又不够专注的人,已经将自己置于精力的困难区
番茄工作法
核心:极度专注地工作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
类似高强度间歇性训练
行动力——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个概念
清晰:一个观念,重构你的行动力
增强回路
在注意力的起点处,我们的选择会影响行为自动增强的方向
比如:起床后第一件事情玩手机,情绪和注意力会被吸引,形成负增强回路;起床后首先做重要的事情,精力和注意力就可以聚合,形成正增强回路。
在增强回路的起点,作出有利选择所消耗的自制力是最小的;如果形成了负增强回路,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
清晰力才是行动力
将目标细化、具体化,消除大脑的模糊状态,清晰地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
作者建立清晰的方法
日程规划手账
A5卡面纸对折
写下当日事件清单, 可以按照重要紧急性进行排序 时间清单有利于清空大脑,使目标变得清晰
收集一切可用信息, 在页面左侧写下日程的具体时间段, 提高自己的预测能力
在页面右侧记录当天实际完成情况
具体的安排必须详细写下来,写与不写完全不同
作规划的目的并不是让自己严格地按照计划执行,而只是为了让自己心中有数
一切源于“想清楚
当我们陷入怠惰、懒散、空虚的情绪中动弹不得时,往往是因为大脑处于模糊状态
大脑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想要什么;要么同时想做的事情太多,无法确定最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要么知道目标,但没想好具体要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实现
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
“傻瓜”:这个世界会奖励那些不计得失的“傻瓜”
先行动起来
若不行动起来,或许永远无法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标
当自己行动起来后,认知面扩大,才能让目标慢慢显现
突破阈值
不计得失地行动起来,才能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
审视自己的行动量,看它是否突破了发生改变的阈值
行动:“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么破解
技能学习路径
技能学习需要经过大量反复的刻意训练才能掌握,属于做到才能作出正向反馈
认知学习路径
错误的路径:以为学会了一个知识、明白了一个道理以后自己就掌握了这个认知,属于知道的正向反馈,实际上这种反馈是不稳定的
正确的路径:将认知路径当作技能路径,不要停留在知道层面,要通过“做到”路径形成正向反馈
少即是多
不发生真正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的学习
当“改变”成了读书学习的最高标尺后,我们的学习量反而可能会下降
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情绪力——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心智带宽:唯有富足,方能解忧
稀缺心态,让人变笨
心智带宽:就是心智的容量,它支撑着人的认知力、行动力和自控力
在一定前提下,贫穷会使人变笨,因为贫穷造成的稀缺会俘获人们的注意力,进而降低人们的心智带宽
任何能制造压力的事件都会挤占我们的心智带宽。只要我们的注意力被一个巨大的事物吸引,我们就有可能进入稀缺状态,进而降低心智带宽,作出不明智的选择
急于求成,焦虑丛生
当一个人同时面临多种选择的时候,他的心智带宽就会降低,反而没有了行动力和自控力
现代生活虽然缓解了生存压力,却又带来了自控上的压力。抵制诱惑和欲望无一不会消耗我们的心智带宽
心智富足,方能解忧
保持环境觉知,理智选择
要运用元认知保持对环境的觉知,避免无觉知状态下作出选择
保持目标觉知,少即是多
做最重要的事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避免盲目奔波劳碌
保持欲望觉知,审视决策
不要同时做很多事,而要避免同时做很多事
保持情绪觉知,谨慎决定
避免在非常兴奋或者非常愤怒的时候做决定
保持闲余觉知,自我设限
适当给自己设限,避免过多的闲余造成自控力失控
单一视角:你的坏情绪,源于视角单一
世界是多维的,而我们只有一双眼睛
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维度观察世界、看待他人
成为一台更好的相机
每个人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识不同,看待同一个问题时,理解层次和还原程度也不相同。学会向上升级、向下兼容的准备
大师修炼之路
尝试从不同视角看待问题
善学习,学习自己无法看到的视角
保持客观,不要臆断
寻求外部帮助,借助他人视角克服自己单一视角的局限
多运动,引导自己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常反思,利用日记倾诉心中的烦恼
游戏人生:幸福的人,总是在做另外一件事
自我决定理论
关系需求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别人的爱与尊敬
能力需求
有独特的本领、技能,为他人带去价值
自主需求
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动机转移
在做一件事情时,可以想象自己不是在做这件事情,而是在做另一件事
我并不是在跑步测试,而是在玩追逐游戏
我并不是在写作业,而是在挑战自己的速度
我不是在洗衣服,而是借助这个机会运动
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只是在通过它获取另外一种乐趣,顺便把这件事给做了
为玩玩而做
为了自己而做
早冥读写跑,人生五件套——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
早起:无闹钟、不参团、不打卡,我是如何坚持早起的
作者推荐了日本作家中岛孝志的《4点起床:最养生和高效的时间管理》
人生两季:早上4点起床,可以将一天分为3个8小时,比平时的工作多出一个8小时
睡眠节点:人每隔1.5小时会经历一个睡眠周期,在睡眠周期的末尾醒来,会觉得非常神清气爽,所以尽量让自己在3小时、4.5小时、6小时、7.5小时、9小时的时候醒来
放弃闹钟:要在睡眠周期结束时自然醒来,而不是被闹钟强迫叫醒,被强迫叫醒精神状态会差很多,起床会感到非常痛苦
抓住大脑工作的高峰期:人体从黎明开始分泌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类脂醇,让人保持精力充沛,可以把困难的事情放在这个时间段去做
早起带给了作者的益处
规划
利用10分钟对每日进行规划
跑步
早起晨跑,让身体进入状态
反思
每日复盘,写感受记录
读书或写作
早起的时间不受干扰,是读书写作的好时机
困难的工作
早晨身体分泌的激素旺盛,在这个时间段功课难题效率更高
早起的注意事项
初期会有一个相对痛苦的过程
一旦过了适应期,早起难度就小了
循序渐进,难度匹配
刚开始要先尝试去感受睡眠节点,慢慢把起床时间往前移,慢慢增加早晨的工作量
按状态起床
状态优于时间,如果起床后感觉精神状态不好,就再睡一个睡眠周期
中午需要再午休一次
有利于下午迅速恢复精力
不打扰他人
尽可能前一晚将物品准备好,避免起床时影响到同居的人
提前准备
提前一晚想好第二天早上具体要做什么事情,行动阻力才会减小
明确遇到哪些情况可以不早起
为了避免焦虑,可以设定几个场景,允许自己晚起床,比如前一天聚会太晚睡觉、玩游戏玩得太晚、失眠等
冥想:终有一天,你要解锁这条隐藏赛道
不可不知的“七个小球”
人类大脑能同时处理的信息大概在7个左右,代表了我们的脑力资源
优秀的人,能够让7个小球同时关注一件事情,保证高度的专注状态
通过冥想训练7个小球
在冥想时,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呼吸上,让7个小球同时做一件事情 ,如果某个“小球”走神了,就柔和地拉回来即可
坚持冥想联系,就像在锻炼肌肉一样,锻炼大脑,是一种健脑操,能够养成专注的习惯,在不冥想时也能抑制思维离散
通过冥想,保持情绪平和
在冥想时,会发现有些小球很“重”,沉在大脑中挥之不去,这些重量来自于压力、情感危机、社交恐惧等。需要正视它们、接纳它们
有些小球很轻,像乒乓球一样反复跳动,让人感觉心浮气躁,缺乏耐心。需要保持专注给它们加码,让它们稳定下来
阅读:如何让自己真正爱上阅读
阅读是与高手对话
想要快速成为一个行业的高手,最好的方法是和行业专家交流,直接向他们请教
但普通人很难有这样的机会,所以可以通过读书的方式与高手交流
书籍是传承思想的最好介质,顶级的思想都能从书籍中找到,只要选书得当,就能以极低的成本找到行业里顶级的思想
读书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取最高级的成长策略
阅读提高我们的思考密度
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上的差异,而认知的差异极度依赖思考能力
每天花费在阅读上的时间越多,花在无意义娱乐活动上的时间越少,思维密度会越来越大
阅读是一个技术活
读书要会选书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对自己当下有用的书;选择阅读难度位于舒适区边缘的书
阅读是为了改变
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紧紧盯住“改变”这个根本目标,阅读障碍会立刻消失
高阶读书法
注意阅读时产生的关联;读写不分家
写作:谢谢你,费曼先生
费曼技巧
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最好让外行人也能听懂
用最简单的语言
先用合适的故事引起对方“感性小人”的兴趣和注意,然后把想要表达的道理通过“感性小人”转达给“理性小人”
用自己的语言
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就是在调用自己的千军万马,实现知识转述到知识转换的变换
运动:灵魂想要走得远,身体必须在路上
好的事物往往是“正相关的”
运动可以让身体更棒:可以调节体内各种激素,使人达到最佳的状态,使身体充满能量和活力
运动可以让人更聪明:运动能让大脑长出更多新的神经元,从物理层面上让人变得更加聪明
好的模式是“运动+学习”
运动长出的神经元,需要经过发育,长出神经轴突和树突,才能形成真正的神经细胞
要想高效学习,可以在运动后1~2小时安排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促进神经元之间突触的形成
四肢发达,头脑更发达
运动可以让人拥有更加健康的身体和更加健美的体型
运动可以让人更加乐观、头脑更加灵活
好句摘录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它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要想从既有的习惯中跳出来,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识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比如,读书时不求记住书中的全部知识,只要有一两个观点促使自己发生了切实的改变就足够了,其收获与意义比读很多书单,但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要大得多。时常以这样的标准指导自己学习,我们的收获就会越来越多,焦虑就会越来越少,耐心自然也就越来越强。
这个事情可做可不做,还是先忍一下,等做完重要的事情再说;停下来,先想清楚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不能盲目地做那些容易但不重要的事。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
一旦认知上想通想透了,行动时就不需要用大把大把的意志力来支撑了
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无法看到的地方,文字可以
读后感
本书简介
本书作者周岭是微信公众号《清脑》的作者,在35岁之前一直过得浑浑噩噩。在他35岁的时候,看到身边的同事突然失去了工作,内心的某根弦被拨了一下,仿佛意识到自己这么大年纪了,好像什么都不会,对未来突然有点担心。在旁人看来,35岁的年纪,已经老大不小了,而且在家庭中也是上有小下有老,很难在有所作为。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积极主动行动起来,阅读了大量有关成长相关的书籍,并按照书中的建议开始践行,每日写反思日记。当反思日记写了一百多天以后,萌生了写公众号的想法。公众号写了一段时间后,又萌生了写书的想法。于是就有了我手里现在的这本《认知觉醒》
读后感
根据作者在书中介绍的“触点读书法”,阅读只需要抓住一小部分对自己最有感触、觉得最有用的几点内容即可。而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几个知识点有三个:1、理智脑和本能脑、情绪脑的关系;2、舒适区边缘的概念;3、文中有关模糊与清晰的知识。 首先讲一下三个大脑的知识点,作者在书中介绍说,人的大脑可以分为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本能脑、情绪脑继承了来自动物的大脑,会使得我们趋利避害、及时享乐、趋难避易;而理智脑则负责理性客观思考,让我们放远未来、高瞻远瞩、抵制诱惑,是人类称霸地球的重要工具。所以我们应该多多运用理智脑帮我们做决策、做选择,但无奈的是,运用理智脑是一件能耗非常高的事情,它对整个大脑的掌控力很弱。而本能脑和情绪脑虽然目光短浅,但是很容易调动,能耗低,能够轻轻松松使我们行动起来。这两个大脑的能力非常强大,我们不应该去对抗它们,不要去对抗本能,对抗情绪,而是要引导本能引导情绪。运用理智脑做决策,运用本能脑和情绪脑展开行动,能够让我们以更加轻松的姿态完成目标,而不是徒然消耗意志力。比如在保持耐心这件事情上,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缺乏耐心是人类的本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坦然接受这种情况。然后要有一种反馈机制,当自己完成某个目标的时候,就奖励自己,让情绪脑高兴起来。使得学习、工作不是一味地靠毅力去坚持,而是让自己感到就像在玩耍一样。不要去对抗本能,要顺应本能,利用本能。 第二是舒适区的概念。其实经常听人说要跳出舒适区跳出舒适区,但没有真正系统地了解过,这本书则清楚地介绍了有关舒适区、困难区、拉伸区的概念。拉伸区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可能是作者自己创造的一个名词。讲的是我们平时的学习、工作,要尽可能在舒适区边缘,也就是拉伸区处开展,在这里属于一种“挑一挑”够得着的状态,容易进入全身心投入的心流状态。如果一直逗留在舒适区,自己的能力无法达到拓展;如果贸然进入困难区,容易受挫,难以坚持。拉伸区的概念可以应用在精力管理、学习难度、目标管理方面。工作学习时,让自己的精力保持在舒适区边缘,不会过分劳累;学习的时候给自己匹配掌握但又不是特别熟的内容;目标上则要给自己设定不是特别难的目标,确保自己不是特别容易完成,但稍作努力又可以完成。如果目标过分难,则可以将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将难度降级。 最后一个是清晰与模糊的概念。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概念。所谓模糊指的是大脑处于一种混沌状态,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者想要什么却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又不知道要怎么做?又或者有很多想要去做的,却又不知道该先做什么?在情绪上,我们可能莫名其妙出现负面情绪,却有不知道为什么?对于一些知识,一知半解,无法完全参透?在行动上,想要做某件事情,却一直拖延。当大脑处于模糊状态,人就容易被潜意识掌控,容易被本能和情绪控制。所以为了避免模糊,必须让自己的目标变得清晰,需要将目标拆解为子目标,将子目标拆解为小目标,再将小目标拆解为一个个具体可以落实的行动,直到自己清晰地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事情。当自己的认知足够清晰的时候,行动就会变得非常高效。当自己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要去正视负面情绪,去拆解去分析它,直到自己真正直到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是什么,直到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需求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