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药学用法用量-考研
总结所有中药学的用法用量,包括用量几克、是否入丸散、能否外用等等,考研自用分享,总结整理不易,谢谢支持!
编辑于2024-07-27 10:43:44血常规是临床最基础、最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通过对外周血中各种血细胞的数量、形态、比例等进行检查,能够对人体是否含有各种炎症性疾病、贫血性疾病、出血性疾病等做出大致的判断。血常规检查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指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学姐考研实习自用,方便搜索与背诵,第二个页面有针灸治疗各论待更新~~敬请期待!
学姐考研中医内科学复习自用,亲测非常有效!包含症状、病机、治法方药、加减等等~~~整理不易,谢谢支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血常规是临床最基础、最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通过对外周血中各种血细胞的数量、形态、比例等进行检查,能够对人体是否含有各种炎症性疾病、贫血性疾病、出血性疾病等做出大致的判断。血常规检查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指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学姐考研实习自用,方便搜索与背诵,第二个页面有针灸治疗各论待更新~~敬请期待!
学姐考研中医内科学复习自用,亲测非常有效!包含症状、病机、治法方药、加减等等~~~整理不易,谢谢支持!!
中药学
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麻黄
煎服,2~10g。本品发汗解表宜生用,且不宜久煎; 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证已解、气喘咳嗽;捣绒后作用较为缓和,小儿、老人及体虚者宜用麻黄绒。
紫苏叶
煎服,5~10g 不宜久煎。
香薷
煎服,3~10g。 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 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荆芥
煎服,5~10g,不宜久煎。
细辛
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外用适量。
辛夷
煎服,3~10g; 本品有毛,刺激咽喉,内服时宜包煎。外用适量。
发散风热药
薄荷
煎服,3~6g;宜后下。 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理气和中。
牛蒡子
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菊花
煎服,5~10g。 黄菊花偏于疏散风热,白菊花偏于平肝、清肝明目。
柴胡
煎服,3~10g。 疏散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升举阳气可生用或酒炙。
升麻
煎服,3~10g。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蜜炙用。
葛根
煎服,10~15g。 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通经活络、解酒毒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蝉蜕
煎服,3~6g。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
生石膏煎服,15~60g,宜打碎先煎。 煅石膏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患处。
知母
煎服,6~12g。 本品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炙用。
栀子
煎服,6~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生栀子走气分而清热泻火,焦栀子及栀子炭入血分而凉血止血。
决明子
煎服,9~15g。 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
清热燥湿药
黄芩
煎服,3~10g。 清热泻火、解毒宜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酒炙用,止血宜炒炭用。
黄连
煎服,2~5g。 外用适量。黄连生用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多用于目赤肿痛、口舌生疮; 姜黄连善清胃和胃止呕,多用治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 萸黄连功善舒肝和胃止呕,多用治肝胃不和之呕吐吞酸。
黄柏
煎服,3~12g。外用适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炙用,止血多炒炭用。
龙胆草
煎服,3~6克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煎服,6~15g。 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
青黛
1~3g,宜入丸、散用(蓝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难溶于水)。
贯众
煎服,5~10g,4.5-9g。 清热解毒、驱虫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鱼腥草
煎服,15~25g,不宜久煎;
熊胆粉
内服,0.25~0.5g,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研末或水调涂敷患处。
穿心莲
煎服,6~9g。因其味甚苦,入煎剂易致恶心呕吐,故多作丸、片剂服用。
鸦胆子
内服,0.5~2g,入丸剂,不宜入煎剂。
清热凉血药
牡丹皮
煎服,6~12g。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化瘀宜酒炙用,止血宜炒炭用。
水牛角
煎服,15~30g,宜先煎3小时以上。 水牛角浓缩粉冲服,每次1.5~3g,每日2次。
清虚热药
青蒿
煎服,6~12g,后下。或鲜用绞汁。
泻下药
攻下药
大黄
煎服,3~15g。外用适量,研末敷于患处。生大黄泻下力较强,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不宜久煎,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证。
芒硝
6~12g,一般不入煎剂,待汤剂煎好后,溶入汤液中服用。
番泻叶
煎服,2~6g,后下,或开水泡服。
芦荟
2~5g,宜入丸散。
峻下逐水药
甘遂
0.5~1.5g。 炮制(醋炙减低毒性)后多入丸散用。
京大戟
煎服,1.5~3g;入丸散服,每次1g;内服醋炙用,以减低毒性。
芫花
煎服,1.5~3g;研末吞服,1次0.6~0.9g,1日1次; 内服醋炙用,以减低毒性。外用适量,生用。
牵牛子
煎服,3~6g。入丸散服,每次1.5~3g。本品炒用药性减缓。
巴豆霜
0.1~0.3g,多入丸散用。
祛风湿药
祛风寒湿药
威灵仙
煎服,6~10g。消骨骾可用30~50g。
蕲蛇
煎服,3~9g;研末吞服,一次1~1.5g,一日2~3次。 或酒浸、熬膏,或入丸、散服。
川乌
制川乌煎服,1.5~3g,宜先煎、久煎。
草乌
煎服,1.5~3g
乌梢蛇
煎服,6~12g;研末,每次2~3g;或入丸剂、酒浸服
昆明山海棠
煎服,6~15g,宜先煎;
祛风湿热药
豨莶草
煎服,9~12g。外用适量。 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宜制用,治风疹湿疮、痈肿疮毒宜生用。
臭梧桐
煎服,5~15g;用于高血压病不宜久煎。 研末服,每次3g。
雷公藤
煎服,1~3g,先煎
化湿药
砂仁
煎服,3~6g,后下。
豆蔻
煎服,3~6g,后下。
利水渗湿药
利水消肿药
薏苡仁
煎服,9~30g。 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
煎服,9~15g,宜包煎。
滑石
煎服,10~20g; 滑石块先煎,滑石粉包煎。外用适量。
海金沙
煎服,6~15g,包煎。
温里药
附子
煎服,3~15g;先煎,久煎,口尝至无麻辣感为度。
肉桂
煎服,1~5g,宜后下或焗服;研末冲服,每次1~2g。
胡椒
每次0.6~1.5g,研粉吞服
理气药
青皮
煎服,3~10g。 醋炙用增强疏肝止痛之力。
木香
煎服,3~6g。 生用行气力强;煨用实肠止泻,用于泄泻腹痛。
沉香
0.5~1g,入丸散;煎服,1~5g,后下。
檀香
煎服,2~5g,宜后下。
香附
煎服,6~10g。 醋炙增强疏肝止痛作用
川楝子
煎服,5~10g
消食药
山楂
煎服,9~12g。 生山楂、炒山楂偏于消食散瘀; 焦山楂消食导滞作用增强,用于肉食积滞,泻痢不爽。
莱菔子
煎服,5~12g。 生用吐风痰,炒用消食下气化痰。
鸡内金
煎服,3~10g;研末服,每次1.5~3g 研末服效果优于煎剂。
六神曲
煎服,6~15g。消食宜炒焦用。
麦芽
煎服,10~15g,回乳炒用60g。 生麦芽健脾和胃,疏肝行气,用于脾虚食少,乳汁郁积; 炒麦芽行气消食回乳,用于食积不消,妇女断乳; 焦麦芽消食化滞,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
稻芽
煎服,9~15g。 炒稻芽偏于消食,用于不饥食少; 焦稻芽善化积滞,用于积滞不化。
驱虫药
使君子
使君子9~12g,捣碎入煎剂;使君子仁6~9g,多入丸散或单用,作1~2次分服。小儿每岁1~1.5粒,炒香嚼服,1日总量不超过20粒。
雷丸
15~21g,不宜入煎剂,一般研粉服,1次5~7g
槟榔
煎服,3~10g;驱绦虫、姜片虫30~60g
苦楝皮
煎服,3~6g
鹤草芽
研粉吞服,每次30~45g,小儿0.7~0.8g/kg。
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
地榆
煎服,9~15g。 止血多炒炭用,解毒敛疮多生用。
槐花
煎服,5~10g。 止血多炒炭用,清热泻火宜生用。
白茅根
煎服,9~30g 止血多炒炭用,清热利尿宜生用。
侧柏叶
煎服,6~12g 止血多炒炭用,化痰止咳宜生用。
化瘀止血药
三七
煎服,3~9g;研末吞服,1次1~3g
茜草
煎服,6~10g 止血炒炭用,活血通经生用或酒炒用。
蒲黄
煎服,5~10g,包煎 止血多炒炭用,化瘀、利尿多生用。
收敛止血药
白及
煎服,6~15g; 研末吞服3~6g
紫珠叶
煎服,3~15g;研末吞服1.5~3g
温经止血药
艾叶
煎服,3~9g。外用适量,供灸治或熏洗用。 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其余生用。
灶心土
煎服,15~30g,布包先煎; 或60~120g,煎汤代水。
活血化瘀药
活血止痛药
延胡索
煎服,3~10g;研末服,每次1.5~3g 醋制可加强止痛之功。
乳香
煎汤或入丸、散,3~5g,宜炮制去油。
没药
3~5g,炮制去油,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降香
煎服,9~15g 后下
活血调经药
丹参
煎服,10~15g。 活血化瘀宜酒炙用。
牛膝
煎服,5~12g。 活血通经、利尿通淋、引血(火)下行宜生用 补肝肾、强筋骨宜酒炙用。
活血疗伤药
马钱子
0.3~0.6g,炮制后入丸散用。
血竭
研末服,1~2g,或入丸剂
自然铜
3~9g,多入丸散服,若入煎剂宜先煎
儿茶
煎服,1~3g,包煎;多入丸散服
破血消癥药
莪术
煎服,6~9g。 醋制后可加强祛瘀止痛作用。
三棱
煎服,5~10g 醋制后可加强祛瘀止痛作用。
水蛭
煎服,1~3g。
斑蝥
内服,0.03~0.06g,炮制后多入丸散用
虻虫
煎服,1~1.5g;研末服,0.3g。
化痰止咳平喘药
温化寒痰药
旋覆花
煎服,3~9g,包煎。
皂荚
1~1.5g,多入丸散用。
清化热痰药
川贝母
煎服,3~10g;研粉冲服,1次1~2g。
竹茹
煎服,5~10g。 生用偏于清化热痰,姜汁炙用偏于和胃止呕。
竹沥
30~50mL,冲服。
胖大海
2~3枚,沸水泡服或煎服。
黄药子
煎服,5~15g;研末服,1~2g
海蛤壳
煎服,6~15g,先煎,蛤粉包煎
海浮石
煎服,10~15g;打碎先煎。
礞石
多入丸散服,3~6g; 煎汤10~15g,布包先煎。
瓦楞子 (不在考纲范围)
煎服,9~15g,先煎。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宜生用,制酸止痛宜煅用。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
煎服,5~10g。生品入煎剂宜后下。
紫菀
煎服,5~10g。 外感暴咳宜生用,肺虚久咳蜜炙用。
款冬花
煎服,5~10g。 外感暴咳宜生用,内伤久咳蜜炙用。
桑白皮
煎服,6~12g。 泻肺利水、平肝清火宜生用;肺虚咳喘宜蜜炙用。
葶苈子
煎服,3~10g,包煎。
马兜铃
煎服,3~9g 肺虚久咳蜜炙用,其余生用。
枇杷叶
煎服,6~10g。 止咳宜蜜炙用,止呕宜生用。
洋金花
内服,0.3~0.6g,宜入丸、散
安神药
重镇安神药
朱砂
0.1~0.5g,多入丸散服,不宜入煎剂
磁石
煎服,9~30g,先煎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宜生用,聪耳明目,纳气平喘宜醋淬后用。
龙骨
煎服,15~30g,先煎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生用,收敛固涩宜煅用。
琥珀
研末冲服,或入丸散,每次1.5~3g;不入煎剂
平肝息风药
平抑肝阳药
石决明
煎服,6~20g,先煎 平肝、清肝宜生用,外用点眼宜煅用、水飞。
牡蛎
煎服,9~30g,先煎。 潜阳补阴、重镇安神、软坚散结生用 收敛固涩、制酸止痛煅用
代赭石
煎服,9~30g,先煎 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宜生用,止血宜煅用。
珍珠母
煎服,10~25g,先煎。
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
【用法用量】煎服,1~3g,宜另煎2小时以上; 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
牛黄
0.15~0.35g,多入丸、散用
钩藤
煎服,3~12g,后下
僵蚕
煎服,5~10g。散风热宜生用,其余多制用。
珍珠
0.1~0.3g,多入丸散用
全蝎
煎服,3~6g
蜈蚣
煎服,3~5g
开窍药
麝香
0.03~0.1g,多入丸散用
冰片
0.15~0.3g,入丸散用
苏合香
0.3~1g,宜入丸散服
石菖蒲
煎服,3~9g
补虚药
补气药
人参
煎服,3~9g;挽救虚脱可用15~30g,文火另煎兑服。 也可研粉吞服1次2g,1日2次。
西洋参
煎服,3~6g,另煎兑服;入丸散剂,每次0.5~1g。
黄芪
煎服,9~30g。益气补中宜蜜炙用,其他方面多生用。
白术
煎服,6~12g 燥湿利水宜生用,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
山药
煎服,10~30g。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甘草
煎服,2~10g。 清热解毒宜生用,补中缓急、益气复脉宜蜜炙用。
白扁豆
煎服,9~15g 健脾化湿、止泻止带宜炒用,和中消暑宜生用。
补阳药
鹿茸
1~2g,研末冲服。
紫河车
2~3g,研末吞服。
续断
煎服,9~15g。止崩漏宜炒用。
补血药
当归
煎服,6~12g。 生当归质润,长于补血,调经,润肠通便,常用于血虚证、血虚便秘、痈疽疮疡等。酒当归功善活血调经,常用于血瘀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等。又传统认为,当归身偏于补血,当归头偏于止血,当归尾偏于活血,全当归偏于和血(补血活血)。
白芍
煎服,6~15g。 平抑肝阳、敛阴止汗多生用,养血调经、柔肝止痛多炒用或酒炒用。
阿胶
煎服,3~9g,烊化兑服。润肺宜蛤粉炒,止血宜蒲黄炒。
何首乌
煎服,制何首乌6~12g,生何首乌3~6g。
补阴药
百合
煎服,6~12g。 清心安神宜生用,润肺止咳宜蜜炙用。
女贞子
煎服,6~12g。酒制后增强补肝肾作用。
龟甲
煎服,9~24g,先煎
鳖甲
煎服,9~24g,先煎
收涩药
敛肺涩肠药
诃子
煎服,3~10g。 涩肠止泻宜煨用,敛肺清热、利咽开音宜生用。
肉豆蔻
煎服,3~10g。0.5~1g,入丸散; 内服须煨制去油用。
赤石脂
煎服,9~12g,先煎
五倍子
煎服,3~6g
罂粟壳
煎服,3~6 止咳宜蜜炙用,止泻、止痛宜醋炒用。
禹余粮
煎服,9~15g,先煎;或入丸散。
固精缩尿止带药
山茱萸
煎服,6~12g,急救固脱可用至20~30g。
涌吐药
常山
煎服,5~9g。涌吐可生用,截疟宜酒制用。 治疗疟疾宜在寒热发作前半天或2小时服用。
甜瓜蒂
煎服,2.5~5g;入丸散服,每次0.3~1g。 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待鼻中流出黄水即可停药。
胆矾
温水化服,0.3~0.6g
攻毒杀虫止痒药
雄黄
0.05~0.1g,入丸散用
硫黄
外用适量,研末油调涂敷患处。内服1.5~3g,炮制后入丸散服。
蟾酥
内服,0.015~0.03g,多入丸散用
白矾
内服,0.6~1.5g,入丸散剂
拔毒化腐生肌药
硼砂
外用适量,研极细末干撒或调敷患处;或化水含漱。内服多入丸、散,1.5~3g。
轻粉
外用适量,研末掺敷患处。内服每次0.1~0.2g,每日1~2次,多入丸剂或装胶囊服。服后及时漱口,以免口腔糜烂。
砒石
外用适量,研末撒敷,宜作复方散剂或入膏药、药捻用。内服宜入丸、散,每次0.002~0.004g。
铅丹
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熬膏贴敷。内服多入丸、散,0.3~0.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