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智能简史
人类大脑进化史,历史的五个突破,一步步变成现在的我们,第一次突破是出现了第一个大脑。哪怕是个线虫,也有联想学习的能力,也就是条件反射,它会自动地趋利避害。第二次突破是脊椎动物的强化学习。这意味着一定的预测能力,多巴胺能感觉到往哪里去会得到奖励。第三次突破是哺乳动物获得新皮层,会在大脑中建立一个模型对世界进行模拟。第四次突破是心智化,灵长类能理解他人在想什么,有了模仿学习。第五次突破是语言。
编辑于2024-08-04 21:59:19【高效沟通不费劲!五点工作交流法帮你轻松搞定上下级协作】这套方法通过五个关键环节实现高效闭环:明确任务起点和目标终点,聚焦重点事项,提前预判卡点,把控关键节点。无论是向下布置任务还是向上汇报,都能快速对齐信息、同步进度,推动问题高效解决。掌握起点、终点、重点、卡点、节点的核心要领,让你的工作沟通既清晰又省力!
公开演讲几个诀窍,掌握快速提升演讲能力,主要涵盖了角色塑造、议题确定、关系定位、公开发言技巧以及如何利用注意力曲线提升演讲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想要成为中年后取得成就的“晚熟者”,需要从六个方面入手:积累经验、补充新知、准备经历、培养品格、选择环境和发挥天赋。晚熟者之所以能抓住机会,是因为他们一直在积累成功的经验,持续创作并坚持不懈。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而在于找到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并做到极致。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高效沟通不费劲!五点工作交流法帮你轻松搞定上下级协作】这套方法通过五个关键环节实现高效闭环:明确任务起点和目标终点,聚焦重点事项,提前预判卡点,把控关键节点。无论是向下布置任务还是向上汇报,都能快速对齐信息、同步进度,推动问题高效解决。掌握起点、终点、重点、卡点、节点的核心要领,让你的工作沟通既清晰又省力!
公开演讲几个诀窍,掌握快速提升演讲能力,主要涵盖了角色塑造、议题确定、关系定位、公开发言技巧以及如何利用注意力曲线提升演讲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想要成为中年后取得成就的“晚熟者”,需要从六个方面入手:积累经验、补充新知、准备经历、培养品格、选择环境和发挥天赋。晚熟者之所以能抓住机会,是因为他们一直在积累成功的经验,持续创作并坚持不懈。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而在于找到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并做到极致。
智能简史
大脑在进化史上,是经过了五次重大突破,才形成今天这个样子 大脑每次突破带来的新功能,都可以跟AI研究相对照 脑神经科学和AI科学正在互相促进 这本书讲了大脑演化史上的五次突破 —— 第一次突破是出现了第一个大脑。哪怕是个线虫,也有联想学习的能力,也就是条件反射,它会自动地趋利避害。 第二次突破是脊椎动物的强化学习。这意味着一定的预测能力,多巴胺能感觉到往哪里去会得到奖励。 第三次突破是哺乳动物获得新皮层,会在大脑中建立一个模型对世界进行模拟。 第四次突破是心智化,灵长类能理解他人在想什么,有了模仿学习。 第五次突破是语言。
争斗的起源
进化史
大约40亿年前,形成了比较长的分子链:DNA
易损,DNA进化出自我复制能力:大概是生命的第一个智慧
大约35亿年前,DNA+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LUCA(最后共同祖先,早期单核细胞)
大约25亿年前,卢卡的某个后代,突变成了蓝菌,也叫蓝绿菌
蓝菌会光合作用
把阳光和二氧化碳变成糖,糖是高密度能量块,可以存储起来慢慢用
生成的垃圾 —— 氧气
大约24亿年前,蓝菌经过1亿年,制造了巨量的氧气
氧气大屠杀时间
氧气很容易让组成细胞的物质氧化,从而加速衰老
有些细胞突然进化出了有氧呼吸
把氧气和糖转化为能量
生成的垃圾——二氧化碳
大约20亿年前,有氧呼吸的生命,因因为要吃,渐渐演化出一种特别大的细胞,叫做「真核生物」,而后又演变成多细胞动物、真菌等
大约5.5亿年前,演化出第一个两侧对称动物线虫,进化出了第一个大脑
大约5亿年前,线虫演化出了一个分岔,一边是脊椎动物(鱼),一边是无脊椎动物(寒武纪统治者)
大约3.75亿年,祖先大分叉,一部分继续保持冷血,成为今天爬行动物的祖先,而我们则变成了温血动物
大约2.5亿年前,演化出了恐龙,兽孔类
大约1.5亿年前,演变成哺乳动物
大约1500万年前,我们跟黑猩猩共同的祖先,一种开启了心智理论、会搞政治的灵长类动物,是主要以吃果子为生,生活在非洲大陆
大约1000万年前,非洲环境变化,地壳运动形成了东非大裂谷,西面还是森林,东面变成了草原
大约600万年前,大裂谷周围长出了新的山脉,把东西两侧就给隔绝开了。于是当初那个灵长类动物,也就被分成了东西两个族群,我们的祖先属于东面的族群
大约400万年前,我们开始直立行走
大约250万年前,东部草原这个环境中演化出了很多大型哺乳动物,有大象、斑马、长颈鹿、野猪,更有食肉的狮子、豹、剑齿虎等等
大约50万年前,我们演化成了直立人,掌握高级打猎技术,食物中85%为肉,直立人的大脑是黑猩猩的两倍
斗争开始
光合作用的生物之间,基本没啥竞争,不需要太高的智能
有氧呼吸的生物,需要“吃”
真菌
简单说就是各种蘑菇,吃的是腐烂的生物身体,不需要太高的智能
动物
需要在体内消化、需要捕猎
必备三件套
装食物的地方:胃
会做动作的是:肌肉
形成判断的是:神经元
第一个大脑
第一个有大脑的生物:两侧对称动物线虫
线虫能趋利避害的三个基本能力
会判断好坏
会权衡
大脑会把各方面的信息整合起来,做一个权衡
对自身状态的了解
比如饱和饿
萨顿把强化学习分解成两个独立的部分,各自训练:「行动者(actor)」和「批评者(critic)」。行动者每走一步,批评者都要预测这一步之后的全局取胜概率是多少。萨顿说我们应该强化的不是最终的胜负奖励,而是走完这一步后胜率的变化
这个机制是在神经元层面实现的。好东西会激活「正价神经元」,坏东西激活「负价神经元」
线虫的学习能力:联想学习(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
联想学习是一种直接在神经元层面进行的学习,这是两侧对称动物独有的
比如一段时间内,线虫经常在盐的附近发现食物,它就会把盐和食物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习得」。过段时间,环境变了,盐附近没有食物了,线虫对盐的反射就会减弱,这叫「消退」。再过一段时间,又在盐的附近发现食物,线虫会迅速重新建立联系,这叫「自发恢复」
线虫的大脑,是有情感的
线虫还会抑郁
线虫的智能,就是我们动物的底色
趋利避害,但不能只知道向前,得会调整方向
整合信息,权衡多方意见再做决定
持续学习,不能故步自封
行为要体现情感,讲个一惯性,不能没心没肺
学习的革命
脊椎动物的大脑
有皮层、基底神经节、丘脑、下丘脑、中脑和后脑
强化学习:时序差分学习
多巴胺是强化学习的关键
多巴胺是对好东西的预期,而不是好东西的奖赏
多巴胺是一个强化信号,而不是奖励信号。多巴胺的作用是让我们「想要」,告诉我们好东西就在附近,你现在的做法是对的,继续前进!
好奇心
强化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是一种非常功利的态度,它必须有好奇心的指引,才能走得远。你必须宁可牺牲一点回报,只为探索新的地方
这个脑区不一般
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的竞争优势,是可以先出手
视力好
会做计划
要会做计划,我们的大脑必须会「模拟」那个环境,我们需要先把行动在自己大脑模拟的环境中演练一遍
要模拟,你必须会「想象」才行,你得能用大脑生成一个环境,并且和这个环境互动
正是这个新皮层给了我们想象力
模型思考者
新皮层带来的进化
根据输入的信息生成一个可理解的模型
用这个模型生成对世界的预测
模型思维带来的能力
替代性试错:先在头脑中的模型里想象一下每个方案会得到什么结果,再采取行动 —— 这也就是做计划的能力
反事实学习:如果我当初*没做*这个选择,我会得到什么
情节记忆:本质上是生成出来的,它需要调用想象力
系统2思维
不同说法,殊途同归
哺乳动物的想象力
卡尼曼的系统2思维
AI的基于模型的强化学习
丹尼尔·卡尼曼说的系统1,也就是快思考,其实就是强化学习带来的本能反应,由基底神经节自动选择;卡尼曼所说的系统2,慢思考,其实就是前额叶皮层感觉到了冲突,先暂停自动反应,发起模拟再做选择,也就是基于模型的强化学习
大脑新皮层的结构
感觉新皮层:来对接外部的触觉、视觉、听觉、嗅觉等等,既处理这些信号也模拟这些信号,负责想象
额叶新皮层
运动皮层:模拟和预测的是身体的运动
前额叶皮层规划宏观的路线,运动皮层规划四肢的具体动作,它们都跟基底神经节相连
颗粒状前额叶皮层(gPFC)
目前是灵长类独有
无颗粒状前额叶皮层(aPFC):所有的做决定、实施注意力的脑区
决定系统2思维要不要开启的原因
1.基底神经节负责系统1思考
2.前额叶皮层一直在观察基底神经节,它像视觉皮层对视觉信号建立模型那样,对基底神经节建立了一个模型!然后它要根据这个模型做出预测
3.它预测的,是动物自己的行动意图
这是一种建模。正是因为前额叶皮层的建模,我们才有了「意图」这个东西。换句话说,意图是大脑想象出来的东西 有了意图,才可能有自我意识。这就是为什么现阶段的AI没有意识,因为它们只是自动反应,它们还没有前额叶皮层
政治的本质
灵长类玩政治
灵长类大脑的硬件基础
颗粒状前额叶皮层(gPFC)和灵长类感觉皮层(PSC)
aPFC能生成个人的意图,gPFC把你的意图、你的感觉、你的思想、你的知识,投射到你所模拟的那个场景之中去
把自己当做“他者”,从高处旁观的能力,就是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说的【元认知】
模拟他人的所要、所知、所想 —— 这个能力,叫做「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
1.gPFC能够让我们以第三人称的视角看自己,能跳出自我观察自我 2.你的情商是大脑硬件所决定的
拥有心智理论,灵长类动物的社交变得复杂
我们会根据信任程度把人分类,我们和他人之间有了「关系」
亲缘关系
信任关系
敌对关系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心智理论的扩展适应
生物演化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叫做「扩展适应(exaptation)」,意思是为了适应某一种环境局面而演化出来的功能,过后发现这个功能不仅解决了之前的问题,还可以用来解决新的问题 比如说,鸟类的祖先最初演化出羽毛是为了保温,后来鸟要飞,结果羽毛正好适合帮助飞翔
模仿学习
教学(心智理论+有意图的模拟)
第一个特点是教和学都具有主动性。老师是真想教,学生也是真想学
第二个特点是学生真学
第三个特点更厉害,那就是学生能区分老师的哪些动作有用,哪些动作没用
对未来做计划
语言的诞生
语言是机缘巧合之下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能因为语言而变成人,开启文明,是一场各种因素合力形成正反馈造成的完美风暴
学者们推测,语言就是在直立人的社交互动中产生的
大约十万年前,我们正式拥有了语言
只有人有喉咙和声带能发出复杂的声音,黑猩猩没有这个能力
人的语言是个需要学习的系统,而黑猩猩虽然也会发声交流,但它们那只是一个反射性的情绪表达系统
我们的语言,恰恰就是一种刻意的、非自发的表达
语言不是天生的东西
什么决定了我们能够学会语言
可能是隐藏在杏仁核和脑干这些古老区域深处的一些东西,这个系统给了人三个本能
第一个本能是轮换式的沟通:对话式沟通
第二个本能是共同的注意力:比如你看那,这是一朵花,你就知道了,这是一朵花
第三个本能是提问:一切动物中,只有人会提问
语言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一项个人能力,更是一项积累知识和建设文明的能力
语言能让说话的人把自己内心想象的场景和动作,传递给听话的人。这个功能大大提高了交流的效率
传递想象的能力,是又一次学习的革命
脊椎动物的强化学习,也就是试错,是从自己的行动中学习
哺乳动物的模拟学习,是从自己的想象中学习
有了心智理论,灵长类动物可以通过模仿另一个人做事来学习,也就是从他人的行动中学习
而有了语言,我们则能够从他人的想象中学习
有了语言,我们就把想象的模型压缩成了一条条精炼的「知识」
语言不但让知识变得容易传承,更让知识成了可积累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