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3.1 施工测量(含基坑监测)
1.3.1 施工测量(含基坑监测),常用工程测量仪器的性能与应用、施工测量、施工期间的变形测量、《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GB50982-2014。
编辑于2024-08-20 16:12:461.3.1施工测量
1. 常用工程测量仪器的性能与应用
2. 施工测量
1. 内容
施工测量现场
基本工作
测角、测距、测高差
角距差
主要工作
①长度的测设(测距) ②角度的测设(测角) ③建筑物细部平面位置的测设 ④建筑物细部高程位置的测设(测高程) ⑤倾斜线的测设
长角平高倾 (长角凭高清)
平面控制测量
原则
由整体到局部
平面细部测设程序
1. 建立场区控制网 2. 建立建筑物施工控制网 3. 测设建筑物主轴线 4. 建筑物细部放样
场湿(控)主细
高程控制测量
水准测量
施工测量的内容
施控 、定线样、绘图
建立施工控制网
1. 建立场区控制网
利用勘测阶段:平面、高程控制网 复测检查:合格(作为)、不合格(重建) 新建(点组,点≥3个)、小型(1点+1边)
2. 建立施工控制网
定位、定向、起算:场控 坐标轴:设计主副轴线 高程面:场区水准点测设
3. 建筑方格网线布设
平行于设计轴线、构成方格或矩形网格
测设方法
布网法
增设方格网对角线
轴线法
长轴线
定位点≥3个,点位偏离直线范围180°±5″
短轴线
按长轴线定向,直角偏差范围90°±5″
水平观测的测角中误差应≤2.5″
建筑物定位、基础放线、细部放样
①
建立线板/控制桩:在建筑物外围
线板
注记中心线编号、测定标高
控制桩
作为未来施工轴线校核依据
应做好保护
②进行轴线控制、细部放样
依据
控制桩
施控
图纸给定的细部尺寸
竣工图的绘制
2. 方法
已知长度
从一点开始,已经按给定方向 + 已知长度丈量,求线段另一端
方法 (程序)
经纬仪
( 1 ) 将经纬仪安置在直线的起点上并标定直线的方向
定点标向
( 2 ) 陆续在地面上打入尺段桩和终点桩,并在桩面上刻画十字标志
打桩刻标
( 3 ) 精密丈量距离,同时测定量距时的温度及各尺段高差
量:距/温度/高差
(4)经尺长、温度及倾斜改正后,求出丈量的结果
改正求果
( 5 ) 根据丈量结果与已知长度的差值,在终点桩上修正初步标定的刻线; 若差值较大,点位落在桩外时,则须换桩。
修正/换桩
短程光电测距仪
一 般只需移动反光镜的位置,就可确定终点桩上的标志位置
已知角度
只给一个方向,按已知角值,测定另一防线
建筑物细部平面位置的测设方法
选择依据
控制网的形状及分布
放线精度
施工现场条件
控(分形)金条
①直角坐标法
用于方格网、直线网
精度较高
②极坐标法
靠近控制点、便于测距(不规则建筑物)
③角度前方交会法
不便测距的,远离控制点的
小型建筑物
④距离交会法
不超过测距尺长度
精度较低
⑤方向线交会法
已知两点/两边
可用经纬仪/细线绳
直极(交)角距方
建筑物细部高程位置的测设
3. 施工期间的变形测量
对象
新处
采用新型基础或新型结构的建筑
处理地基基础的建筑
P179 沉降变形观测
甲乙一二长重他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或软弱地基上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
安全设计等级为一级、二级的基坑
长大跨度或体型狭长的工程结构
重要基础设施工程
工程设计或施工要求监测的其他对象
内容
所有(单体)建筑
沉降观测
基坑
基坑监测、基坑支护结构监测、周边环境监测
变形观测
(超)高层+狭长
+重要
沉睡垂青
沉降观测、水平位移监测、垂直度及倾斜观测
+长大
要日风
扰度监测、日照变形监测、风振变形监测
沉水垂倾 扰日风 (沉睡垂青 要日风)
隧道、涵洞等拱形设施
收敛变形监测
精度等级
时间要求
各期测量
应短时间内完成
不同期
应采取相同
观测网形 观测线路 观测方法
宜采取相同
测量仪器设备
网线法器
特等/一等精度
固定观测人员 选最佳观测时间 相近的环境条件
固人、佳时、近环 (古人佳时禁烦)
监测点布设
依据
建筑结构 建筑形状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结、形、地 (劫刑地)
要求
点位应便于观察、易于保护,标志应稳固
基坑变形观测
沉降观测
对比
变形观测频率 (2022年补考已考沉降测量)
实施安全预案+ 提高观测频率/ 增加观测内容
实案高频增容
1、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 2、变形量或变形速率达到或超出预警值 3、周边或开挖面出现塌陷、滑坡情况 4、建筑本身、周边建筑及地表出现异常 5、由于地震、暴雨、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异常变形情况
量速:一大超 边挖:塌坡 本周表+(冻雨阵)自:异
《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 GB50982—2014
348、349
建筑结构监测
分类
监测要求
设计阶段提出
监测对象 (需要监测的结构)
超高、超重、大跨度模板支撑系统
对应超危大工程
高度>8m 跨度>18m 施工总荷载>10kN/m 集中线荷载>15kN/m
监测方案应进行论证
①甲类或复杂的乙类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与高耸结构、大跨空间结构
②发生严重事故,经检测、处理、评估后恢复施工或使用的工程结构
③监测方案复杂或其他需要论证的工程结构
1985国家高程基准
基坑监测
深基坑施工监测技术应用
《建筑基抗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
347-348
基坑工程
监测范围
确定依据
支护结构类型、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情况
基坑设计深度、施工工法
采用施工降水时
应考虑
降水及地面沉降的影响范围
现场监测的对象宜包括
①支护结构;③地下水;②基坑及周围岩土体
(基坑本身)
④周边环境中的被保护对象
包括周边建筑、管线、轨道交通、铁路及重要的道路等;
(房管路)
⑤其他应监测的对象
当符合下列规定时, 宜实施自动化监测
①需要进行高频次或连续实时观测的监测项目
②环境条件不允许或不可能用人工方式进行观测的监测项目
应满足
① 自动化监测系统应包括监测仪器设备、数据自动采集系统、数据传输系统、数据存储管理系统及实时发布系统等; ② 自动监测仪器设备精度和量程应满足工程要求 ③ 自动化监测系统应能进行数据异常情况下的自动预警或故障显示
基坑及支护结构 监测点设置
①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
应沿基坑周边布置
基坑各侧边中部、阳角处、邻近被保护对象的部位应布置监测点
②围护墙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
宜布置
在基坑周边的中部、阳角处及有代表性的部位
③围护墙内力监测断面的平面位置
应布置
在设计计算受力、变形较大+有代表性的部位
监测预警值
确定
由基坑工程设计方
应满足
基坑支护结构、周边环境的变形和安全控制要求
应包括
监测项目
累计变化预警值
变化速率预警值
4.受周边施工影响的建(构)筑物检测、监测技术应用
《建筑基抗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
349、350
需要保护的周边环境
监测范围
基坑边缘以外1~3倍的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
必要时
应扩大监测范围
周边建筑
监测项目
竖向位移监测
监测点设置
①建筑四角,外插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的柱基或柱子上,且每侧外墙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 ②不同地基或基础的分界处; ③不同结构的分界处; ④变形缝、抗震缝或严重开裂处的两侧; ⑤新、旧建筑或高、低建筑交接处的两侧; ⑥高耸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应少于4点
水平位移监测
监测点设置
或
①建筑的外墙墙角、外墙中间部位的墙上 ②柱上、裂缝两侧 ③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
倾斜监测
监测点设置
①监测点宜布置在建筑角点、变形缝两侧的承重柱或墙上; ②监测点应沿主体顶部、底部上下对应布设,上、下监测点应布置同一竖直线上。
周边建筑裂缝、地表裂缝
监测点
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缝进行布置
每条裂缝的监测点应至少设2个,且宜设置在裂缝的最宽处及裂缝末端
当原有裂缝增大或出现新裂缝时,应及时增设
基坑周边建筑、管线、道路
确定预警值时
应保证
原有沉降或变形值
基坑开挖、降水造成的
附加沉降或变形值
叠加后
≤允许的最大沉降或变形值
当出现可能危及工程及周边环境安全的事故征兆时
应实时跟踪监测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2019
下列基坑应实施基坑工程监测:
1)基坑设计安全等级为一、二级的基坑
2 开挖深度≥于 5m 的
1)土质基坑
2)极软岩基坑、破碎的软岩基坑、极破碎的岩体基坑
3)上部为土体,下部为极软岩、破碎的软岩、极破碎的岩体构成的土岩组合基坑
3)开挖深度<5m但现场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基坑
程序
时间
基坑工程施工前
委托
建设单位
委托方应提供下列资料
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2)基坑支护设计文件 3)基坑工程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 4)周边环境各监测对象的相关资料 5)其他所需资料
监测单位
具备勘测能力的第三方
在现场踏勘、资料收集阶段应包括下列主要工作
1)了解建设方和相关单位对监测的要求 2)收集并分析岩土工程勘察、水文气象、周边环境、设计、施工等资料 3)了解相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情况 4)通过现场踏勘,复核相关资料与现场状况的关系,确定拟监测项目现场实施的可行性
监测方案
编制
监测单位
认可
建设方、设计方
协商一致
必要时
与基坑周边环境涉及的有关管理单位
监测步骤
1、现场踏勘,收集资料; 2、制定监测方案; 3、 基准点、工作基点、监测点布设与验收,仪器设备校验和元器件标定; 4、实施现场监测; 5、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及信息反馈; 6、提交阶段性监测结果和报告; 7、现场监测工作结束后,提交完整的监测资料、
监测方案
内容
1)工程概况、 2)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基坑周边环境状况 4)编制依据 5)监测范围、对象及项目 3)监测目的 6)基准点、工作基点、监测点的布设要求及测点布置图 7)监测方法和精度等级 8)监测人员配备和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 9)监测期和监测频率 10)监测数据处理、分析与信息反馈 11)监测预警、异常及危险情况下的监测措施 12)质量管理、监测作业安全及其他管理制度
需进行专项论证
1)邻近重要建筑、设施、管线等破坏后果很严重的基坑工程 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基坑工程 3)已发生严重事故,重新组织施工的基坑工程 4)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一、二级基坑工程 5)其他需要论证的基坑工程
监测方法
相结合
仪器监测
监测项目
土质基坑工程
岩体基坑工程
土岩组合基坑工程
应根据
基坑设计安全等级、支护形式、地下水状况、 岩体质量、土岩分布、土岩结合面 周边环境变形控制要求
选择上述监测项目
现场巡视检查
检查时间要求
基坑工程施工和使用期内每天
应由专人进行巡视
巡视监测内容
1. 支护结构
1) 支护结构成型质量; 2) 冠梁、支撑、围或腰梁是否有裂缝; 3) 冠梁、围檩或腰梁的连续性,有无过大变形; 4) 围檩或腰梁与围护桩的密贴性,围檩与支撑的防坠落措施; 5) 锚杆垫板有无松动、变形; 6) 立柱有无倾斜、沉陷或隆起 7)止水帷幕有无开裂、渗漏水; 8)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 9)面层有无开裂、脱落
2. 施工状况
1) 开挖后暴露的岩土体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 2) 开挖分段长度、分层厚度及支撑(锚杆)设置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 3 )基坑侧壁开挖暴露面是否及时封闭; 4) 支撑、锚杆是否施工及时; 5) 边坡、侧壁及周边地表的截水、排水措施是否到位,坑边或坑底有无积水; 6) 基坑降水、回灌设施运转是否正常; 7) 基坑周边地面有无超载
3. 周边环境
1) 周边管线有无破损、泄漏情况; 2) 围护墙后土体有无沉陷、裂缝及滑移现象; 3) 周边建筑有无新增裂缝出现; 4) 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 5) 邻近基坑施工(堆载、开挖、降水或回灌、打桩等)变化情况; 6) 存在水力联系的邻近水体(湖泊、河流、水库等)的水位变化情况。
4. 监测设施
1) 基准点、监测点完好状况; 2) 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 3) 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
5. 根据设计要求或当地经验确定的其他巡视检查内容
特殊土基坑工程巡视
还应符合
1)对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红黏土、盐渍土,应重点巡视场地内防水、排水等防护设施是否完好,开挖暴露面有无被雨水及各种水源浸湿的现象,是否及时覆盖封闭; 2) 膨胀土基坑开挖时有无较大的原生裂隙面,在干湿循环剧烈季节坡面有无保湿措施; 3 )对多年冻土、季节性冻土等温度敏感性土,当基坑施工及使用阶段经受冻融循环时,应重点巡视开挖暴露面保温、隔热措施是否到位,坡顶、坡脚排水系统设施是否完好; 4)对高灵敏性软土,应重点巡视施工扰动情况,支撑施作是否及时,侧壁有无软土挤出,开挖暴露面是否及时封闭等。
岩体基坑、土岩组合基坑工程巡视
还应符合
1)岩体结构面产状、结构面含水情况 2) 采用吊脚桩支护形式时,岩肩处岩体有无开裂、掉块 3 )爆破后岩体是否出现松动
巡视监测方法
为主
目测
辅以
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
摄像、摄影等设备
监测频率
监测总结报告
监测结束阶段,监测单位应向建设方提供
资料组卷归档
监测方案
基准点、监测点布设及验收记录
阶段性监测报告
监测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