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都比邻-2普通心理学精讲精选
这是一个关于文都比邻-2普通心理学精讲精选的思维导图,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的最一般规律的学科。它关注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编辑于2024-08-21 15:11:14这是一个关于《AI自媒体写作超简单》总结的思维导图,《AI自媒体写作超简单》是一本兼具理论指导与实战技巧的实用书籍,对于想要提升自媒体写作效率与质量的创作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这是一个关于《半小时漫画中国地理4:丝绸之路篇》总结(Kimi错别字检测修正版)的思维导图,是一本以漫画形式讲解中国西北五省地理知识的科普读物,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适合中小学生地理启蒙。
这是一个关于《半小时漫画中国地理1-3》知识汇总:长江流域各个省份的地理(Kimi错别字检测修正版)的思维导图,以幽默漫画形式呈现长江流域地理知识,将各省份特色转化为生动角色与故事,涵盖自然景观、人文风情与区域发展亮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个关于《AI自媒体写作超简单》总结的思维导图,《AI自媒体写作超简单》是一本兼具理论指导与实战技巧的实用书籍,对于想要提升自媒体写作效率与质量的创作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这是一个关于《半小时漫画中国地理4:丝绸之路篇》总结(Kimi错别字检测修正版)的思维导图,是一本以漫画形式讲解中国西北五省地理知识的科普读物,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适合中小学生地理启蒙。
这是一个关于《半小时漫画中国地理1-3》知识汇总:长江流域各个省份的地理(Kimi错别字检测修正版)的思维导图,以幽默漫画形式呈现长江流域地理知识,将各省份特色转化为生动角色与故事,涵盖自然景观、人文风情与区域发展亮点。
文都比邻-2普通心理学精讲精选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PS
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中间学科(边缘科学)
心理学与其邻近科学相互影响,形成了许多分支科学(交叉科学)
㈠、个体心理
1.传统心理学观点
⑴.心理过程
①.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
②.情绪情感过程
③.意志过程
⑵.个性心理(人格)
①.个性倾向性(心理动力):动机、需要、兴趣
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人格(气质、性格)
㈡、行为
㈢、意识
㈣、社会心理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㈠、观察法
㈡、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区别:实验室严格控制额外变量)、自然实验(现场实验)
㈢、测验法:描述、分析、解决问题
㈣、调查法:发现问题。常用访谈法和问卷法
㈤、个案法
㈥、相关法
三、主要心理学流派
PS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分化出来
哲学基础: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唯理论、17-18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和洛克的经验论
直接来源:19世纪中叶生理学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心理学和感官心理学的发展
㈠、构造主义心理学
㈡、机能主义心理学
㈢、行为主义心理学
1、概念:正强化、负强化、惩罚、行为塑造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到的心理学》
㈣、格式塔心理学:“完整”
㈤、精神分析
人类三大思想革命的经典之作
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㈥、人本主义心理学
㈦、认知心理学: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1967年奈瑟尔出版《认知心理学》
四、心理学的任务
㈠、基本任务:心理过程、心理结构、心理的脑机制、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心理与环境
㈡、研究领域: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
㈢、研究取向: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分析
第二章 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㈠、神经元
1、按功能分
⑴.感觉(内导):传到脊髓和大脑
⑵.运动(外导):传到肌肉和腺体
⑶.联络(中间)
2、神经胶质细胞:大约1000亿个,髓鞘绝缘化
3、神经冲动:细胞内传导
㈡、突触:突触间传递
㈢、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1、周围神经系统
⑴.从解剖上分
12对脑神经
31对脊神经
⑵.从机能上分:躯体神经系统
①.植物性(自主)神经系统
②.交感神经系统(唤醒-快)、副交感神经系统(安静-慢)
2、中枢神经系统
⑴.脊髓
①.构成:灰质(细胞体,在中间)、白质(轴突,在外部)
⑵.作用:应答性反应,简单的反射活动
⑵.脑
①.脑干:延脑(延髓)、桥脑、中脑、脑干网状结构
②.间脑:丘脑、下丘脑(控制内分泌、维持新陈代谢、调节体温)
③.小脑:表面的灰质是小脑皮层、内部的白质是髓质
④.大脑(端脑)
⑤.边缘系统
二、大脑皮层及其机能
㈠、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其机能
㈡、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机能
㈢、大脑皮层言语区及其机能
㈣、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
胼胝体连接左右半球
左半球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
右半球负责空间关系、情绪、艺术欣赏、舞蹈雕塑等
20世纪60年代,斯佩里,切断胼胝体的割裂脑手术
三、脑机能学说
㈠、定位说
㈡、整体说
㈢、机能系统说
1、动力系统(激活系统)
2、信息接收、加工和储存系统。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枕叶、颞叶、顶叶,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
3、行为调节系统。一级区在中央前回,二级区在运动区的前面,三级区在额叶的前面
㈣、机能模块说
㈤、神经网络学说
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㈠、意识的种类
1、非意识过程:觉察生理变化并做出反应,本身不能觉察,有时可以有意识的进行,如控制呼吸模式
2、无意识
无意识行为(自动化的行为,如骑自行车)
对刺激的无意识
盲视
3、潜意识
4、前意识记忆:只有在个体注意被吸引过去以后才能到达意识的记忆
㈡、意识的功能:觉知、计划、选择与监控
㈢、睡眠与梦
1、睡眠
⑴.睡眠的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EM阶段),快速眼动睡眠遭到剥夺后要求补偿的趋势更强烈
⑵.睡眠阶段的规律
一夜:前四个阶段90分钟左右,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第一次仅持续5-10分钟,此后越来越长,最后一次长达1小时,而第三和第四睡眠阶段会在黎明时消失
一生:越来越短
2、梦
⑴.梦的解释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梦是被压抑的愿望扭曲的达成
生理学认为,梦是个体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认知心理学认为,睡眠时,认知系统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
⑵.梦的特点
霍布森等人认为,梦具有认知的不确定性、梦境的不协调性和不连续性
二、注意
㈠、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指向性、集中性
2、集中性高的时候,指向性就小
㈡、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
㈢、注意的种类
1、根据意志努力的程度分
不随意注意
随意注意
随意后注意
2、根据注意的品质分
选择性注意(负启动现象、返回抑制现象、注意瞬脱现象,反映了抑制机制的特点)
持续性注意
分配性注意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㈠、注意的生理机制
1、朝向反射:人和动物共有
2、脑干网状结构:使大脑维持一般性的兴奋水平
3、边缘系统:存在大量的“注意神经元”
4、大脑皮层
㈡、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的一种内部的心理状态,它和外部的行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往往会出现假象
四、注意的品质
㈠、注意广度:
成人注意的平均广度(7±2个单元):外文字母4-6个,黑色圆点8-9个,几何图形3-4个,汉字3-4个
㈡、注意稳定性
1、注意分散(分心)
2、注意起伏(注意动摇)
㈢、注意分配
㈣、注意转移(是主动的)
五、注意的认知理论
㈠、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
2、衰减理论
3、后期选择理论
4、多阶段选择理论
㈡、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1、认知资源理论
2、双加工理论
第四章 感觉
一、感觉概述
㈠、感觉的含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㈡、感觉的作用和意义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㈢、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
2、内部感觉
㈣、感觉测量
1、感受性
2、绝对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表示的是绝对感受性
3、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又叫差别阈限,或叫最小可觉差。表示的是差别感受性
4、韦伯定律:K=∆I/I,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5、费希纳定律:P=KlgI,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6、斯蒂文斯定律,又叫幂定律,P=KIⁿ
㈤、感觉现象
1、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2、感觉适应
3、感觉的相互作用
联觉,指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二、视觉
㈠、视觉的含义: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nm(紫外线)-780nm(红外线)的电磁波
㈡、感觉的生理基础
1、折光机制(眼球)
眼球壁和眼球内容
眼球内容(晶体、房水、玻璃体)和角膜是屈光系统
2、感觉机制(视网膜)(日锥夜杆)
⑴.棒体细胞:夜视器,边缘
⑵.锥体细胞:昼视器,中央
3、传导通路
视网膜双极细胞
神经节细胞
外侧膝状体
4、中枢机制:枕叶的纹状区
5、反馈性调节
㈢、视觉现象
1、明度
⑴.明度与视亮度
⑵.明度与波长
普肯耶现象(又称“浦金野现象”):在阳光的照射下,红花与蓝花可能显得同样亮;当夜幕降临时,蓝花似乎比红花更亮些
2、颜色
⑴.特性
色调(波长)
明度
饱和度(纯、杂,鲜明程度)
⑵.颜色混合
色光混合(相加)
颜料混合(相减,相减成灰色是互补色,如红绿、黄蓝)
⑶.色觉缺陷:色弱、部分色盲、全色盲
3、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⑴.视觉对比:明暗对比、颜色对标
⑵.马赫带
⑶.视敏度:即视力,分为最小可见敏度、最小间隔敏度和游标敏度
4、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⑴.视觉适应
明适应:1分钟左右,视觉感受性下降
暗适应:30-40分钟,视觉感受性提高
⑵.后像:颜色视觉的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色
⑶.闪光融合:明暗交替,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
⑷.视觉掩蔽:光的掩蔽、图形隐掩蔽、视觉噪音掩蔽等
㈣、视觉理论
1、三色说:缺陷:无法解释红绿色盲和颜色负后效
2、四色说/对立过程理论/拮抗理论
三、听觉
㈠、听觉的含义: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即16-20000Hz的空气振动,低于16Hz的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
㈡、听觉的生理基础
1、外耳
耳廓
外耳道
2、中耳
鼓膜
三块听小骨
卵圆窗
正圆窗
3、内耳
前庭器官、耳蜗。耳蜗中的柯蒂氏器是听觉的感受器。
声音的传导途径:生理性传导、空气传导、骨传导
㈢、听觉现象
1、特性
语调
响度(振幅)
音色(波形)
2、等响度曲线:最敏感的在1000-4000Hz之间
3、乐音(周期性)和噪音(无周期性、不规则)
4、声音的掩蔽
纯音掩蔽
噪音对纯音的掩蔽
纯音对噪音的隐蔽
㈣、内部感觉
1、动觉(运动感觉)
2、平衡觉(静觉)
3、内脏感觉(机体觉)
第五章 知觉
一、知觉概述
㈠、知觉的含义
1、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引起的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2、知觉和感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都是由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的,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练习: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应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知觉掺杂了知识和经验
㈡、知觉的生理机制
1、皮层感觉区
2、额叶
3、视觉系统:
“是什么”(what)系统,由枕叶到颞叶的通路组成
“位置”(where)系统,有枕叶到顶叶的通路组成
㈢、知觉的组织原则
1、封闭性(闭合性)
2、简单性
3、邻近性
4、相似性
5、对称性
6、线条朝向
7、良好连续
8、共同命运
二、知觉的特性
㈠、知觉选择性
㈡、知觉整体性
㈢、知觉理解性
㈣、知觉恒常性
1、形状恒常性
2、大小恒常性
3、明度恒常性
4、颜色恒常性
5、方向恒常性
三、空间知觉
㈠、形状知觉
1、形状的特征分析
2、轮廓与图形
3、图形的组成
4、形状识别
5、注意在形状知觉中的作用
6、眼动与形状知觉
⑴.眼动
微小的、不随意的,如微跳、漂移、生理震颤等
随意的、较大的,如眼跳、追踪等
⑵.微动、跳动
跳动的发生情况
①.用眼球搜索要观察的物体
②.将眼球由一处转移到另一处
③.当刺激落在视野边缘时,使物体回到视野中央
㈡、大小知觉
1、大小—距离不变假设(埃默特定律)
a=A/D(a是网像大小,A是物体的大小,D是对象与眼睛的距离)
2、物体熟悉性
3、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
4、体态变化
㈢、深度知觉
又叫立体知觉、远近知觉、距离知觉
1、肌肉线索(生理线索)
眼睛调节水晶体的形状(曲度),在1-2米范围内有效
双眼视轴的符合
2、单眼线索
对象重叠(折挡)
线条透视
空气透视
相对高度
纹理梯度(结构级差)
运动视差和运动透视
相对大小
明暗和阴影
3、双眼视差
两眼相距约65毫米
最主要线索
当距离超过1300米时,两眼视轴平行
㈣、方位知觉
1、视觉方位定位
2、听觉方位定位:时间差、强度差、位相差
四、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㈠、时间知觉
1、时间知觉的四种形式
预测
估量(3秒最准确)
分辨
确认
2、时间知觉的依据
自然界周期性变化
计时器提供的信息
人体心理和生理周期性的变化
3、影响因素
⑴.感觉通道判断时间的精确性:听觉最好,触觉次之,视觉最差
⑵.一定时间内的数量和性质
①.一定时间内
事件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把时间估计得越短
事件数量越少,性质越简单,把时间估计得越长
②.回忆往事时,同样时间内
经历越丰富,越觉得时间长
经历越简单,越觉得时间短
③.海克斯的扑克牌实验证明了伴随活动的数量和性质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⑶.个体的兴趣与情绪
感兴趣的事情,觉得时间过得快
对厌恶的事情,决定时间过得慢
在期待某事时,觉得时间过得慢
对不愿出现的事,觉得时间过得快
㈡、运动知觉
1、真动知觉:对物体本身真正的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刚刚被觉察的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最小视觉范围(角速度),叫运动知觉的下阈
2、似动知觉
动景运动(最佳运动)
诱发运动
自主运动
运动后效
五、知觉的信息加工
㈠、加工
1、自上而下的加工,数据驱动加工,依赖于感觉器官提供的信息
2、自下而上的加工,概念驱动加工,依赖于主体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和心理准备状态
㈡、模式识别理论
六、错觉
错觉产生的原因
1、眼动说
2、移情说
3、完形倾向说
4、透视说
5、常性误用说
6、神经抑制作用说
第六章 记忆
一、记忆概述
㈠、记忆的含义
1、记忆是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㈡、记忆的过程
1、传统心理学观点: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回忆
2、认知心理学观点:记忆包括编码、储存、提取
㈢、记忆的种类
1、根据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分
感觉记忆:0.25-2秒
短时记忆:直接记忆大约7±2个单位;工作记忆5秒-1分钟
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
2、图尔文提出的按长时记忆储存的内容分
情景记忆
语义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
3、按提取时是否需要意识参与分
⑴.内隐记忆: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⑵.外显记忆: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⑶.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差别:
对外显记忆影响大的:加工深度、保持时间、记忆负荷量、干扰因素
对内隐记忆影响大的:呈现方式
4、安德森提出的按记忆的内容和特点分
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
5、按记忆的具体内容分
形象记忆
情绪记忆
逻辑记忆,又称词语逻辑记忆、意义记忆,人类特有
动作记忆,又称运动记忆
㈣、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1、记忆的脑学说
⑴.整合论
⑵.定位论:布洛卡、威尔尼克、潘菲尔德、鲁力亚、麦克高夫
⑶.SPI理论,图尔文提出
程序记忆系统:非陈述性记忆,由运动技能、认知技能、简单条件反射、简单联想学习构成,内隐
知觉表征系统:启动效应,由结构描述、刺激的听觉形式、刺激的视觉形式构成,内隐
语义记忆系统:类别记忆/事实记忆/知识记忆,由空间性和时间性构成,内隐
初级记忆系统:短时记忆/工作记忆,由视觉和听觉构成,外显
情景记忆系统:自传体记忆/事件记忆,外显
2、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⑴.反响回路:贾维克和艾斯曼,小白鼠跳台实验
⑵.突触结构
⑶.长时程增强(LTP)作用:海马体内的一种神经通路中,存在着一系列短暂的高频动作电位
顺行性遗忘:不能回忆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件,但之前的经历保持着良好的记忆
逆行性遗忘:在遗忘症产生前习得和存储信息的记忆丧失,但产生新记忆的能力不受影响
3、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
核糖核酸(记忆分子说)
激素和记忆,肾上腺素
二、感觉记忆
三、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
1、工作记忆包括
⑴.中枢执行系统
协调语言环路和视觉空间模板活动
注意资源的分配和控制
选择性的注意及转换策略
⑵.视觉空间模板
干扰范式
⑶.语言环路
语言存储
发音复述过程
⑷.情景缓冲器
2、两个基本假设
⑴.如果两个任务同时使用某一成分,那么两个任务的成绩都将不会很理想
⑵.如果两个任务同时使用不同成分,那么两个任务的成绩应该与分别完成两个任务一样好
四、长时记忆
㈠、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
编码影响因素:海德和詹金斯证明有组织活动的参与,自动编码也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㈡、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和提取
回忆的进程和效果所受影响:联想、定势和兴趣、双重提取、暗示信息、干扰
五、遗忘
㈠、遗忘的含义
1、不完全遗忘、完全遗忘
2、临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
㈡、遗忘的进程
1、节省法、再认法、重构法、词干补充法
2、巴特利用重复再现和系列再现的方法,发现记忆的信息会发生变化,即趋于习惯性表征的变形、精心组织、简单化、命名和细节的保存四种趋势
3、既不至于产生疲劳又使保持效果最佳的过度学习是150%
㈢、遗忘理论
1、衰退说
2、干扰说
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工人作用
3、压抑说
4、提取失败说
第七章 思维
一、思维概述
㈠、思维的含义
1、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认识的高级形式,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
3、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中
㈡、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总结或概括了×××
2、间接性:人们依据×××从而做出某种判断
3、对经验的改组
㈢、思维的种类
按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分:
⑴.直观动作思维,又叫实践思维,3岁之前
⑵.形象思维,3-6岁
⑶.逻辑思维,6岁以后
二、概念
㈠、概念的含义
1、概念的内涵: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2、概念的外延: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也就是概念所包括的范围
㈡、概念的种类
1、根据功能所包含的属性和概括程度分
具体概念:事物的形状(圆的、长的等)
抽象概念:事物内在、本质属性(性质、用途)
2、根据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分:
合取概念(交集)
析取概念(并集)
关系功能
3、根据功能形成的自然性分
自然概念
人工概念: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思维,模拟自然概念形成过程而人为制造出来的概念
4、根据概念形成的途径分
前科学概念:日常生活经验中的概念,可能是错误的
科学概念:书上既定的定义
㈢、概念的结构
层次网络模型:柯林斯等人提出,结点反映事物的属性,每个节点储存的是概念的独有特征
激活扩散模型:柯林斯等人提出
特征表理论:波纳等人提出
原型模型理论:茹什等人提出
㈣、概念的形成
1、概念形成的阶段
抽象化
类化
辨别
2、概念形成的策略
保守性聚焦
冒险性聚焦
同时性扫描
继时性扫描
Tips:扫描策略要求有很强的记忆力和推理能力,工作记忆负担较大,保守性聚焦策略是一种更有效的形成策略
㈤、概念的掌握
学习模式
⑴.类属学习(学习下位概念):派生类属学习、相关类属学习
⑵.总括学习(学习上位概念)
⑶.并列结合学习
三、推理
㈠、推理的含义
归纳推理:概念的形成
演绎推理:问题的解决
㈡、推理的种类
1、归纳推理:特殊性→普遍性,个性→共性
2、演绎推理:普遍性→特殊性,共性→个性
⑴.三段论推理
气氛效应:伍德沃斯
换位理论:推理发生的错误是由于人们错误地解释了前提
心理模型理论:工作记忆容量有限
⑵.线性推理:又叫关系推理
⑶.条件推理:沃森的“四卡片作业实验”
3、类比推理
四、问题解决
㈠、问题解决的含义
Tips
初始状态(给定状态)
目标状态
认知操作(中间状态,算子)
㈡、问题解决的种类
1、知识贫乏性问题和知识丰富性问题
2、界定清晰问题和界定模糊问题(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3、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
4、对抗性问题和非对抗性问题
㈢、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策略
2、启发式策略
⑴.手段—目的分析
拆成子目标
例如:河内塔问题、问题行为图
⑵.逆向搜索
例如:几何问题的反证法
⑶.爬山法
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
缺点是容易把较佳的方案当成最好的方案
例如:确定新药的有效药剂量
⑷.选择性搜索
例如:根据所给条件解数学题
⑸.类比迁移策略
缺点是可能受到定势的影响
㈣、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解决问题的策略
2、知识的表征方式
3、定势的作用
陆钦斯的“量水实验”
哈罗的恒河猴实验
4、功能固着
邓克尔盒子问题
5、动机
动机和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呈倒U形关系(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6、情绪
7、人际关系
8、知识经验
9、原型启发
五、创造性思维
㈠、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吉尔福特: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2、发散-辐合,直觉-分析,理论-想象,推理-变通
㈡、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华莱士提出创造性思维四个阶段:准备、酝酿、豁朗、验证
㈢、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1、酝酿
2、非智力因素
3、环境:他人在场、他人评价、竞争环境
六、表象
㈠、表象的特征
1、直观形象性
2、概括性
3、可操作性
谢帕德和库泊的“心理旋转”实验
反应最长时,字母“R”旋转的角度是180°
Tips:分清楚知觉和表象
知觉形象持久稳定、鲜明生动、完整
表象形象不稳定、暗淡模糊、不完整
㈡、表象理论
1、佩维奥的双重编码理论:表象系统、言语符号系统
2、科斯林的表象计算理论
⑴、心理扫描实验重点研究距离效应和大小效应
⑵、表征:
表层表征
深层表征:本义表征(表象文件)、命题表征(命题文件)
七、想象
想象的种类
1、无意想象
2、有意想象
创造想象:典型抽取(最主要)、原型启发、灵感升华
再造想象
幻想:理性、空想
八、决策
㈠、分类
1、确定性决策
2、风险决策
㈡、得诺贝尔奖
1978年,西蒙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2年,卡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第八章 言语
一、言语概述
㈠、言语的含义
1、言语: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
2、言语是心理现象,语言是社会现象
㈡、言语的功能:符号功能、交际功能、概括与创造功能
㈢、言语的特点: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社会性、个体性
㈣、言语的结构
1、音位:区别语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2、语素(词素):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词的组成要素,分为自由语素和黏着语素
3、词:言语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是言语的基本结构材料
4、句子:言语中独立表达完整语义的结构单位,是语言报答的最基本形式
二、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㈠、言语运动中枢
㈡、言语听觉中枢。威尔尼克区与布洛卡区联系起来的神经纤维束——弓形束
㈢、言语视觉中枢。视觉与听觉的跨通道联合,受损会引起听—视失语症
㈣、书写性言语中枢
Tips
词盲:不能听到的语言,与威尔尼克区受损有关
字盲:不能理解看到的文字,与角回受损有关
三、言语感知和理解
㈠、言语感知
影响因素
⑴.语音的强度:
5分贝时,可觉察,不可分辨
20-30分贝时,清晰度为50%
70分贝时,清晰度为100%
超过130分贝,会引起不适,甚至产生压痛感觉
⑵.语境和预期作用:“音位恢复效应”
㈡、言语理解/言语领会
1、词汇理解/词汇识别/词汇通达
影响因素
①.单词的部位信息
②.正字法规则
③.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词长效应、笔画数效应
④.字形结构
艾伟的研究证明,字形合拢的、由横直线组成的、对称的汉字容易识别
彭瑞详等人的研究发现,左右结构比上下结构、独体结构的汉字容易识别
⑤.字词的使用频率(词频)
⑥.语音:梅耶尔提出用启动实验范式来研究语音在言语理解中的作用
⑦.语境
⑧.语义
⑨.词汇习得年龄:AOA效应
2、句子理解
影响因素
①.句子的类型(真假肯,假真否)
反应时:真肯定句<假肯定句<假否定句<真否定句
②.词序
③.语境
④.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
3、语篇理解
影响因素
①.推理
②.语境
③.图式
④.文章标记
⑤.已有的认知结构、先前的知识经验
四、言语产生
㈠、言语概述
1、含义:言语产生也叫言语表达
2、形式:说话、书写、手势语
3、影响:言语产生受动机和认知系统的影响
4、单位:语误分析表明,言语产生的单位主要有音位、音节、语素、词、短语五种
㈡、言语产生的阶段
Tips
词汇产生的三个阶段:词汇选择阶段、语音形式编码阶段、发音运动阶段
书写产生的三个阶段:计划阶段、转换阶段、回顾阶段
句法建构的三个基本原则:标准句原则、最小依附原则、后关闭原则
第九章 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㈠、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1、主观体验(最主要)
2、外部表现
3、生理唤醒
㈡、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1、适应功能
2、动机功能
3、组织功能
积极的情绪和情感起协调和促进作用
消极的情绪和情感起瓦解和破坏作用
4、信号功能
又叫社会功能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情绪的种类
1、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
⑴.基本情绪
积极情绪有三个重要的适应功能:
支持应对
缓解压力
恢复被压力消耗的资源
⑵.复合情绪
2、按情绪状态分
⑴.心境
⑵.激情
⑶.应激
汉斯·塞里的适应性综合征
A.动员阶段/警觉阶段:有机体在受到外界紧张刺激时会通过自身的生理机能和调节来进行适应性的防御
B.阻抗阶段:通过心率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增加等变化充分动员人体潜能,以应付环境突变
C.衰竭阶段:引起紧张的刺激继续存在,阻抗持续下去,此时必需的适应能力已经用尽,机体会被自身的防御力量所伤害,导致适应性疾病
三、表情
㈠、表情的含义:表情既有生物性和社会性
㈡、表情的种类
1、面部表情:通过眼眉部、颜面部、口鼻部的肌肉变化来表现情绪状态
2、姿态表情:身体表情、手势表情
3、语调表情
Tips:最容易分辨的表情是快乐和痛苦,较难辨认的是恐惧和悲哀,最难辨认的是怀疑和怜悯
四、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㈠、前额皮层(PFC)
㈡、杏仁核
㈢、网状结构
㈣、下丘脑
五、情绪理论
㈠、早起的情绪理论
1、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
先有行为反应,后有情绪体验
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略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2、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
忽略了认知因素的影响作用
㈡、情绪的认知理论
1、阿诺德的“评定—兴奋”理论
2、沙赫特—辛格的因素理论
情绪变化是由环境刺激、生理状态以及认知因素(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当前情景的评估)共同引起的
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初评价: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
次评价:人对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其中,经验起着重要作用
再评价: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性行为
㈢、情绪的维度理论
1、三维理论
2、四维理论
3、环形理论
高兴:快、高等
轻松:愉快、中等
厌烦:不愉快、中等
惊恐:不愉快、高等
㈣、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情绪在人格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伊扎德认为,人格是由体内平衡系统、内驱力系统、认知系统、知觉系统、情绪系统、动作系统六个子系统组成
六、情绪的调节
㈠、含义
1、具体情绪的调节
积极情绪的调节
消极情绪的调节
2、唤醒水平的调节
高唤醒水平
低唤醒水平
3、情绪成分的调节
㈡、特征
1、情绪调节的恒定性
2、情绪调节过程的等级组织
上级环路与长期抽象目标相连
下级环路与具体行为相连
㈢、类型
1、根据情绪调节过程的来源来分
内部调节(生理心理)
外部调节(社会自然)
2、根据情绪不同特点分
修正调节(修消极)
维持调节(维积极)
增强调节(消极→积极)
㈣、过程
格罗斯提出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
1、情绪发生前
关注前行环节的情绪调节(原因调节)
情境选择(趋近或避开)
情境修正(根据问题特点控制情境)
注意转换(转移注意)
认知改变(改变解释)
2、情绪发生后
关注反应的情绪调节(反应调节)
心理体验
表情
生理反应
㈤、维度
1、生理调节
2、情绪体验调节
3、行为调节
4、认知协调
道奇等人认为,情绪系统和认知系统是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两个子系统,情绪可以是信息加工过程的启动状态,也可以是信息加工的背景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了情绪的ABC理论:A(Anecedent)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事情的后果、B(Bridege)桥梁
5、人际调节
㈥、策略
1、回避和接近策略/情境选择策略
2、控制和修正策略/情境修正策略
3、注意转移策略:分心、专注
4、认知重评策略
5、表情抑制策略
6、合理表情策略
第十章 动机、需要与意志
一、动机概述
㈠、动机的含义、功能及过程
1、动机的含义: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
3、动机的过程:目标→诱因(外)→需要(内)→动力→行动
㈡、动机的分类
1、根据动机的性质分
生理性动机:也称驱力
社会学动机:当兴趣不是指向认识的对象而是指某种活动时,这种动机就叫爱好
2、根据动机的来源分
⑴.外在动机
⑵.内在动机
⑶.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外在动机的实质是仍然是一种内部动力
儿童先有外在动机,以后才逐渐发展出内在动机
二、动机的理论
㈠、动机的早期理论
1、本能理论
2、驱力理论
赫尔的驱力减少理论
①.原始驱力:来自内部的不需要习得的驱力
②.获得性驱力:来自外部的通过学习得到的驱力
3、诱因理论
4、唤醒理论
⑴.人们偏好最佳唤醒水平,刺激水平和偏好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
⑵.简化原理:重复的刺激会降低唤醒水平
⑶.个体经验偏好原理:富有经验的个体偏好复杂的刺激
㈡、动机的认知理论
1、期待价值理论
2、归因理论
韦纳的归因理论
将失败归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会产生习得性无助
3、自我决定理论
4、自我功效理论
5、成就目标理论
掌握目标:任务标准&自我标准、能力增长观、任务卷入、中等难度
成绩(表现)目标:他人标准、能力实体观、自我卷入、较难或较易
6、逆转理论:四维动机状态
三、需要
㈠、需要的含义
1、需要是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2、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㈡、需要层次理论
1、理论内容
马斯洛1943年提出,划分为5个层次,又在1954年补充到7个层次
⑴.生理需要:最重要、最有力量,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
⑵.安全需要: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
⑶.爱和归属的需要:与他人建立情感,希望在群体中归属并得到某种地位
⑷.尊重的需要:自尊和希望受别人尊重
⑸.认知需要:求知、理解、探索、好奇
⑹.审美需要:追求对称、秩序、和谐
⑺.自我实现需要:发挥潜能、完善自己。1970年马斯洛将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合并为“自我实现的需要”
2、理论观点
⑴.低层次需要/不可缺失的缺失性需要
⑵.高层次需要/生长性需/或成长性需要
四、意志:
㈠、意志的含义
1、意志: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行动:受意志支配的行为
㈡、意志的特征
1、目的性
2、随意性
3、坚韧性
㈢、意志行动过程
1、准备阶段
2、执行阶段
㈣、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1、双趋式冲突
2、双避式冲突
3、趋避式冲突
4、多重趋避式冲突
㈤、意志的品质(“独自吃坚果”)
1、独立性:相反:受暗示性(不独立)、武断(乱独立)
2、果断性:相反:优柔寡断(不果断)、草率(乱果断)
3、坚定性,也叫顽强性:相反:动摇性(不坚定)、执拗(乱坚定)
4、自制性:相反:任性(不自制)、懦弱(自制到委曲求全)
第十一章 能力
一、能力的概述
知识→技能→能力
二、能力的种类
㈠、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一般能力:智力,最基本,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
2、特殊能力
㈡、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㈢、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晶体智力的发展依赖于液体智力
对晶体智力发展,只有液体智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环境的作用
㈣、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1、认知能力:智力
2、操作能力
3、社会交往能力
三、能力的理论
㈠、因素理论
1、独立因素说
2、二因素说
3、智力多元理论
4、群因素理论
⑴.瑟斯顿通过编制《基本心理能力测验》发现,这七种能力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关的
⑵.七能力:语词理解、语词流畅、数学运算、空间关系、一般推理、知觉速度、联想记忆
㈡、结构理论
1、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
内容:听觉、视觉、符号、语义、行为
操作: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
产品:单元、类别、关系、转换、蕴含
2、阜南的层次结构理论
一般因素(G)
小因素群
特殊因素(S)
Tips
大因素群为白领(言语教育)和蓝领(操作机械)
小因素群为大因素群的拆分
㈢、信息加工理论
1、智力三元论:罗伯特·斯腾伯格提出
⑴.智力的三个方面
①.智力成分理论
元成分:计划、控制、决策
操作成分:执行
知识获得成分:获取和保存
②.智力情景亚理论
③.智力经验亚理论
⑵.成功智力理论
①.分析性智力
②.创造性智力
③.实践性智力
2、智力的PASS模型
⑴.注意系统:注意—唤醒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
⑵.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信息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
⑶.计划系统
Tips
三层系统间动态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协调合作
PASS模型建立在鲁力亚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之上
3、智力的CHC模型
采用了卡罗尔认知能力三层模型中的三层框架与卡特尔—霍恩能力模型中的液体智力和晶体概念,将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结合,融合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方法,对认知能力各因素进行更为全面的考察,确立了被公认为全面描述人类认知能力最佳的层级模型
四、情绪智力
㈠、情绪智力的理论
1、梅耶和萨洛维的情绪智力结构模型
1900年形成
1997年将情绪智力的结构发展为四个维度:知觉评价和表达、理解分析和运用、思维的促进、自我的调节
2000年,参照“智力的信息加工模型”,将模型修改为一个整合性的模型
2003年,基于1997年的模型提出了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
2、戈尔曼的情绪胜任力模型
3、巴昂的情绪和社会智力结构模型
4、中国的情绪智力研究
⑴.王晓钧认为情绪智力的四个因素
自我情绪认知能力
社会情绪认知能力
情绪思维能力
情绪成熟监察能力
⑵.张进辅等人认为,情绪智力是非认知性心理能力,包括
情绪觉知能力
情绪评价能力
情绪适应能力
情绪调控能力
情绪表现能力
㈡、情商
1、自我觉察
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
精确的自我评估:优缺点
自信:自身价值及能力
2、自我管理
情绪自制力:克制冲动
坦诚:诚实、正直、值得信赖
适应力
成就动机:提升能力的动机
冲劲:随时准备采取行动
3、社交觉察
同理心
团体意识
服务
4、人际关系管理
领导能力
影响力
发展其他人的能力
引发改变
冲突管理
建立联系
团队能力
五、智力的发展
㈠、智力发展一般趋势
1、总体趋势:从三岁到十二三岁,智力发展几乎和年龄等速,以后逐渐呈负加速变化
2、顶峰时期:总体智力在18-25岁时达到顶峰
3、稳定创造时期:二十五六岁到四十岁
4、液晶之别:液体智力在中年后有下降趋势,但晶体智力一生都在发展
5、个体差异:能力高的发展快,达到高峰时间晚;能力低的发展慢,达到高峰时间早
㈡、智力发展的差异性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智商140以上为超常儿童
智商70以下叫弱智
2、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3、能力结构上的差异
4、能力的性别差异
㈢、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的作用
遗传: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相对稳定地传给后代的现象
高尔顿采用家谱分析法证明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
2、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产前环境
早起经验
学校教育
3、实践活动
中国古代思想家王允提出的“施用累能”(能力在使用中积累)和“科用累能”(从事不同职业积累不同能力)
4、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十二章 人格
一、人格概述
㈠、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
2、稳定性
3、统合性/整体性
4、功能性: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㈡、人格的结构
1、性格
2、气质
3、自我调控系统: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
二、人格理论
㈠、人格特质理论
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评价人格常用的单位
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⑴.共同特质
⑵.个人特质
首要特质:最典型、最有概括性。只有1个
中心特质:每个人大约有5-10个
次要特质:只有在特殊场合下才表现出来的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⑴.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⑵.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卡特尔提出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⑶.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根源特质又可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体质特质,先天的生物因素决定
环境特质,后天的环境因素决定
⑷.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动力特质:生理驱力、态度、情操
能力特质: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包括液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气质特质: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和强度
3、艾森克的三要素模型
⑴.外倾性(E):内倾、外倾
⑵.神经质(N):情绪稳定性
⑶.精神质(P):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
4、大五人格理论
塔佩斯等用词汇学的方法分析,OCEAN,代表“人格的海洋”
麦克雷和可斯塔编制了“大五人格因素的测定表”(NEO-PI-R)
5、七要素模型
特里根,人格特征量表(IPC)
㈡、人格类型理论
1、单一类型理论:弗兰克·法利提出
T+型人格
体格T+型(新奇刺激的身体运动)
智力T+型(科学探索等智力活动)
2、对立类型理论
⑴.A-B型人格:福利曼和罗斯曼提出
⑵.内-外向人格:荣格提出。根据思维、感情、感觉、知觉,分为:
外向思维型、外向感情型、外向感觉型、外向直觉型
内心思维型、内心感情型、内心感觉型、内心直觉型
3、多元类型理论
⑴.气质类型理论
⑵.性格类型理论
⑶.阴阳五行说:“五态性格测验”鉴别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五种类型
Tips
人格特质理论,对个体,人格本身
人格类型理论,对群体,人格分类
㈢、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本我
自我
超我
良心(不能)
自我理想(应该)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是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
3、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4、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5、自我防御机制
⑴.焦虑
客观焦虑
神经症焦虑
道德焦虑
⑵.自我防御机制有三个特点
同样可以作用于心理冲突与挫折
自我防御机制往往具有伪装或者歪曲事实的特点,其作用是自我保护
自我防御机制的运作方式是潜意识的
⑶.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压抑、投射、合理化、补偿、否认、转移、曲解等
㈣、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命的意义就是为了自我实现
2、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⑴.自我论,受新精神分析论、场论及现象论的影响
⑵.婴儿期产生自我
⑶.儿童形成自我观念
三、气质
㈠、气质的含义
气质就是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性情
㈡、气质的理论
1、体液说
罗马医生盖伦提出气质的概念,并沿用了希波克拉底所提出的四种类型
2、体型说
德国精神病医生克雷奇米尔认为,肥胖的人易患抑郁症,瘦长的人易患精神分裂症,斗士易患癫痫
3、血型说
日本古川竹二认为
A型气质:老实稳妥、多疑、怕羞、感情易冲动、依赖他人、顺从
B型气质:镇静、喜社交、好管闲事、感觉灵敏
AB型气质:A型、B型两者的混合
O型气质:不听指挥、不愿吃亏、喜好指示别人、好胜、有胆识、志向坚定
这种理论缺乏科学依据
4、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巴浦洛夫提出
强度:大脑皮层细胞工作的耐力或能力的标志
平衡性: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相对力量
灵活性: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速度
四、性格
㈠、性格的特征:态度、意志、情绪、理智
㈡、性格的类型
1、根据心理机能优势分类:培因、里波特把性格分为:
理智型
情绪型
意志型
2、根据人的社会活动方式和价值观分:斯普兰格把性格分为:
经济型
理论型
审美型
权力型
社会型
宗教型:奥尔波特编制了“价值观研究量表”
3、根据人际关系分:矢田部达朗把性格分为A、B、C、D、E五个类型
㈢、认知风格
1、认知风格: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2、能力是一种单极变量,有高低和好坏之分;风格是一种双极或多级变量,无高低和好坏之分
3、同时型和继时型
同时型认知风格:数学操作、空间能力
继时型认知风格:言语操作、记忆
五、影响人格和智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㈠、自然物理(只影响人格)
㈡、生物遗传
㈢、产前环境
㈢、早期童年经验
㈣、家庭环境
㈤、学校教育
㈥、社会文化与社会实践
㈦、自我调控
1、自我认知:自我观察、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伴随自我认识产生的内心体验
3、自我控制: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
4、功能:改变自我、塑造自我、不断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