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政治毛中t部分
这是一篇关于考研政治毛中t部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导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
编辑于2022-08-30 17:14:52 江西毛中特
导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内涵
六届六中全会上做了《论新阶段》,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历史过程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科学发展观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毛泽东思想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
19世纪末20c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革命与战争)
实践基础
中共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
过程
p96
活的灵魂
11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
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根本思想路线
群众路线
根本工作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
独立自主
根本政治原则
中华民族精神之魂,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
中国的事情必须要中国人民自己处理
历史地位
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形成的依据
近代中国的时代特征
国情
两半社会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根本任务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根本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践基础
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为中华民族找到出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需要
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总路线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完整的表述总路线的内容
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帝国主义
首要对象
封建主义
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根本上说要发展经济
官僚资本主义
中国革命的对象之一
不同时期的不同革命对象
国共合作大革命时期
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国民党新军阀
抗日战争
日本帝国主义
解放战争
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
动力
无产阶级
中国革命的最基本的动力
农民阶级
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平雇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城市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革命动力之一
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
政治上争取它
既联合又斗争
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性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无产阶级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共性(与一般无产阶级)
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
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
富有组织纪律性
个性
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
分布集中,有利于组织和团结
大部分出生于破产农民,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性质和前途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p246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两种错误思想
左倾教条主义的“一次革命论”,只看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没看到区别
右倾的“二次革命论”
只看到区别,没看到联系
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论》,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
党的七大《论联合政府》进一步将政治经济,文化与基本上联系起来,做了具体阐述,有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纲领
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国体
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
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主要内容
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题中应有之义
保护民族工商业
极具特色的一项
文化纲领
民族的
反对帝国主义压迫
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
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
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科学的
反封建思想和迷信
大众的
民主的文化
道路和基本经验
道路
初步形成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最终确立
6届6中全会
《战争与战略问题》
必然性
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决定
根本
必要性
两半社会,内部无民主制度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部无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近代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可能性
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人民革命愿望强烈,群众基础好
革命形势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正式红军存在,提供了坚强后盾
党的领导,提供了主观条件
怎么走
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民革命根据地建设之间的关系
土地革命
基本内容
武装斗争
主要形式,强有力保障
农村革命根据地
战略阵地,依托
意义
经验
革命的三大法宝
《共产党人发刊词》
统一战线
必要性
可能性
两个联盟
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
基础
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经验
巩固工农联盟
正确对待资产阶级
区别对待
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
独立自主的原则
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武装斗争
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经验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
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
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
唯一宗旨
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
党的建设
思想建设放首位
必须重视党的组织建设
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三大优良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
密切联系群众
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1949到1956过渡时期
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经济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成分
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政治
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矛盾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
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社会主义因素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
一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
个体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理论依据
经济和文化上的前提
广大的农业和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来改造他们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农业
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提高积极性
个体经济积极性
互助合作积极性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发展互助组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发展高级社
手工业
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走生产合作的道路
手工业供销小组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赎买的必要性
可能性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中共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统一战线关系
我国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国家经济命脉,造成了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依赖
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初级形式
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高级形式
公私合营
个别企业
全行业
改造的三个步骤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四马分肥”
国家所得税
企业公积金
工人福利费
股金红利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包下来”的政策
以企业为基地,根据“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
政治上适当安排,工作上发挥作用,生活上妥善照顾
通过改造阶级成分的方式,消灭资产阶级
经验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用和平方式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三大改造完成
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初步确立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重大意义
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制度基础和重要前提
提高了劳动人民积极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是马列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证明了马列的真理性,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列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重要理论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论十大关系》提出
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原则
基本方针
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国外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坚持中共的领导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非对抗性的矛盾
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相适应
基本
相矛盾
非基本
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和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不同性质矛盾
敌我矛盾
对抗性
人民内部矛盾
非对抗性
正确处理矛盾的基本方法
敌我矛盾
分清敌我的问题,采用专政的方法
人民内部矛盾
分清是非的问题,采用民主的方法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总方针
民主的方法
政治思想领域
团结—批评—团结,坚持说服教育,讨论方法
物质利益,分配方面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个人,集体的利益
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科学文化领域
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民族之间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政治生活的主题,根本着眼点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党的注意力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论十大关系》中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指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为序的总方针
“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
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
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并举
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并举
六个必须
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战略目标
把中国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的强国
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八大
既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
向科学进军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
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意义和经验教训
意义
教训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
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形成
形成条件
时代背景
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和平问题
东西问题
发展问题
南北问题(核心)
历史根据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现实依据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形成过程
11届三中全会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十二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
十三大
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系统概括,邓小平理论轮廓形成
系统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阐发“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了系统概括
南方谈话
理论走向成熟
十四大
高度评价邓小平的贡献
十五大
正式写入党章
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
南方谈话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既包括生产力问题,又包括社会关系问题
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纠正过去错误观念
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必须要以解放生产力为基础
两条根本原则
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共同富裕
主要内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
前提
理论联系实际
途径,方法
实事求是
实质,核心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验证条件,目的
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和精髓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三大前夕
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国情加以把握
十三大
系统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就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含义
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党的基本路线
十三大提出
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内容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最主要内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实现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党的优良传统,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要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意义
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充实和完善
十七大
加入和谐和美丽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将现代化国家改为现代化强国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发展生产力
“三步走”战略
十三大确定下来
1981到1990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1991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的性质
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判断改革的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必要性
基本国策
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
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要点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国两制
基本内容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历史地位
马列,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八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进入新时代
十八大以来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依据
是我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必然结果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结果
八大
工业国和农业国
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的矛盾
11届6中全会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十九大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依据
生产力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影响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的,最主要的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新要求
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两个没有变”
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基本国情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意义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表现
伟大复兴处于关键时期
怎么做
中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直奔的文化沃土
中共和中国人民迫切需要凝心聚力,谋篇布局的科学理论
习新中特的科学体系
习新中特思想的核心要义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坚持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内容
“十个明确”
“十四个坚持”
理论特质
秉持人民至上
彰显历史自觉
坚持实事求是
突出问题导向
强化战略思维
发扬斗争精神
历史地位
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飞跃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伟大复兴中国梦
总任务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世纪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梦是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
中国梦的本质
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
三者的关系
怎么做
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
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锲而不舍的艰苦努力
和平的国际环境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战略安排
新征程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1实现了,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22年到2035在全面进程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35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20到2035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2035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导向
立足新发展阶段
建成小康社会之后
原因
理论依据
历史依据
现实依据
新发展理念
创新
发展的第一动力
协调
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绿色
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开放
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共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新发展格局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为什么
怎么构建
新发展阶段明确了发展的历史方位
新发展理念明确了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
新发展格局明确了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新发展阶段是贯彻理念,构建格局的现实依据
贯彻理念是把握阶段,构建格局的行动指南
构建格局是应对阶段机遇,挑战贯彻理念的战略选择
第10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经济
***经济思想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质量改革,效率改革,动力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重要性
根本
提高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供给与需求的辩证关系
宏观调控的两个基本手段
供给侧是主要矛盾
理解“结构性”
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
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
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
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
重点
发展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低端供给扩大中高端供给,提高供给系统的适配性,实现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发展
举措
推进增长动能转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
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实体经济
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
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
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数字化发展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负面清单制度
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十四大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8届3中全会
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
十九大
强调决定性作用
市场的作用
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益最优化
政府的作用
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所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
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体制机制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公有制
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非公有制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民营经济
乡村振兴战略
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必要性
意义
目标要求
总目标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总方针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总要求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具体举措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完善三权分置制度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衔接
促进农村123企业发展,建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人民当家做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要求
基本内涵
要求
坚持
党的领导
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做主
本质特征
依法治国
基本方式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为什么
是什么
怎么做
基本政治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
是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核心
基本原则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基层自治组织
农村村民委员会
城市居民委员会
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职能
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作用
内涵
举措
全过程人民民主
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
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
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
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
“七个能否”
“四个更要”
评价民主的尺度
人民来评判
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重要制度载体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构成
社会主义劳动者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拥护祖国统一
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
主题
大团结大联合
原则
重要任务
文化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意识形态
关乎旗帜
关乎道路
关乎国家安全
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道路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加强理论武装工作,巩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统治地位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内容
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关系
方向一致
核心价值观更凝练表达
如何培育和践行
融入社会生活
坚持全民行动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发扬伟大民族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是政党的精神旗帜
文化强国的内涵
建设文化强国的举措
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提高文化软实力
根本途径
讲好中国故事
社会
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怎么做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怎么做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完善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社区
生态
***生态文明思想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核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文明理念
尊重自然
首要态度
顺其自然
基本原则
保护自然
重要责任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生态文化体系
生态经济体系
目标责任体系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生态安全体系
2035年美丽中国基本实现
全面推动绿色发展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
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第11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走和平发展道路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
必要性
立场,方法和原则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坚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关键是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改革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方向前进
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必然要求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根本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实现路径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
两者关系
两者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不是治理体系越完善,治理能力就越强
怎么做
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
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
胆子要大,但步子一定要稳
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
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
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
推动全面开放
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
实现国家富强的根本出路
怎么做
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形成海陆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内容
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
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健全对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
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
推动建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坚决反对保护主义
全面依法治国
***法治思想
意义
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内涵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重要依托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法律规范体系
法治实施体系
法制监督体系
法制保障体系
党内法规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制政府,法制社会一体建设
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中特法治道路
要求
五个坚持
坚持中共领导
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坚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律的规范作用,对道德的促进作用
道德的教化作用,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法治国家是目标
法治政府是主体
法治社会是基础
把握依法治国重点任务,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是伟大的自我革命
核心
加强党的领导
基础
全面
关键
严
要害
治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四大考验
执政考验
改革开放考验
市场经济考验
外部环境考验
四大危险
精神懈怠危险
能力不足危险
脱离群众危险
消极腐败危险
总要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主线
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统领
党的政治建设
根基
坚定理想信念宗旨
着力点
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
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十九大将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原因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党的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建设方向和效果
抓党的政治建设是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
首要任务
保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思想建设
党的基础性建设
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用科学理论武装,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保证
组织建设
民主集中制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干部队伍建设
党员队伍建设
作风建设
核心
保持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我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密切联系群众
党风问题党与同人民群众联系,是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纪律建设
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
首先要严明政治纪律
制度建设
贯穿各项建设之中
长远之策,根本之策
深化标本兼治,坚持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第12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总体国家安全观
宗旨
人民安全
根本
政治安全
基础
经济安全
保障
军事文化,社会安全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强军思想
新时代建设一支什么样的人民军队,怎样建设人民军队
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世界一流军队
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
能打胜仗是核心
作风优良是保证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富国强军的根本途径
格局
全要素,宽领域,高效益
经济建设是基本依托
国防建设是安全保障
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基本国策
四个必须
一国和两制的关系
一国是前提和基础
两制派生于一国
必须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制权
聚焦发展第一要务
坚持爱国者治港治澳原则
祖国完全统一
是中共的历史任务
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
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九二共识”
第13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外交思想
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
对新中国外交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外交领域的最新成果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扬弃超越
走和平发展道路
独立自主外交和平政策
内涵
依据
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国际地位决定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觉和自信
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
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识
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
意义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内涵
新在相互尊重
新在公平正义
新在合作共赢
核心
基本主张
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外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之上,进行友好合作
大国
关键
周边
首要
发展中国家
基础
多边
布局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共商共建共享
加强社会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
背景
国际
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国际社会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
国内
取得重大成就,进入新时代
内涵
“一带一路”
基本主张
内涵
原则
共商共建共享
内容
理念
第14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地位
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原因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征程的实践逻辑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原因
党的历史使命
统揽伟大斗争,工程,职业,梦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伟大梦想
目标
伟大斗争
手段
伟大工程
保障
起决定作用
伟大事业
主题
会议
六届六中全会中全会 p91p107
11届六中全会 p96p98
《论新阶段》 p91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历史决议》) p96p98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p101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p101
《新民主主义论》 p105
《论联合政府》 p105
党的七大 p105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p107
《战争与战略问题》 p107
《共产党人发刊词》 p108
《论十大关系》 p 119p122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p120p122
八大 p122p148
11届三中全会 p126p148
十二大 p126
十三大 p126p129p130p131
十四大 p127p132p167
十五大 p127
十七大 p131
十八大 p147p195
十九大 p148p167p194
18届三中全会 p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