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华杉讲《孙子兵法》计篇第一
本导图提炼华杉讲孙子兵法计篇第一的精髓部分,并对主要关联案例标注。作者华杉,研究孙子兵法二十余年;在本书中,抓住兵法根本思想,通过155个经典战例,将《孙子兵法》的原意剖析得详尽透彻。同时援引2000多年来,解读《孙子兵法》的传世注家曹操、杜牧等11人的注解,从不同角度还原兵法原意。
编辑于2021-08-09 22:34:23按杜甫人生轨迹脉络梳理杜甫诗词创作,结合诗人经历,使诗词更加容易记忆。欢迎大家参考使用!
按李白人生轨迹脉络梳理李白诗词创作,结合诗人经历,使诗词更加容易记忆。欢迎大家参考适用!
本作品以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为脉络,对涉及的各时期国学主要知识做梳理总结。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文学、哲学、科技、艺术、地理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对学生、学者还是广大读者,该作品都具有参考价值和智慧启迪的作用。 本作品首先以历史朝代为脉络,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开始,逐渐展开对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历史时期的广泛挖掘。读者可以通过本作品了解各个朝代的国学相关知识,把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 本篇主要总结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国学知识,包含期间的主要历史事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都是谁?诸子百家、四书五经;传统节日寒食、清明、端午的由来;重要的历史人物和相关成语典故、以及相关的诗词等。 本作品是个人长期累积整理总结,不定期更新后续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按杜甫人生轨迹脉络梳理杜甫诗词创作,结合诗人经历,使诗词更加容易记忆。欢迎大家参考使用!
按李白人生轨迹脉络梳理李白诗词创作,结合诗人经历,使诗词更加容易记忆。欢迎大家参考适用!
本作品以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为脉络,对涉及的各时期国学主要知识做梳理总结。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文学、哲学、科技、艺术、地理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对学生、学者还是广大读者,该作品都具有参考价值和智慧启迪的作用。 本作品首先以历史朝代为脉络,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开始,逐渐展开对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历史时期的广泛挖掘。读者可以通过本作品了解各个朝代的国学相关知识,把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 本篇主要总结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国学知识,包含期间的主要历史事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都是谁?诸子百家、四书五经;传统节日寒食、清明、端午的由来;重要的历史人物和相关成语典故、以及相关的诗词等。 本作品是个人长期累积整理总结,不定期更新后续内容。
计篇第一
《孙子兵法》的价值观
计篇的“计”,是讲计算,不是讲计谋。
孙子的“计”,是基本面,不是操作面;是最拙的,不是最巧的。
先胜后战
善战者,无智明,无勇功
孙子的敬畏心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研究的是“不战”,而不是战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敬畏心
孙子的优劣势分析法: “五事七计”之五事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
比较双方政治,比较双方君主的领导力
天、地
有时机才干得成,时机不对就不能干
将
比较双方军队的统帅
法
军法
上下同欲者胜
道者,另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不是战争是否正义而是人民是否支持
日军侵华,从人民是否支持看是有道。
关键是抓政策、抓宣传、抓军队的思想工作
林彪说:枪杆子、笔杆子,夺取政权靠这两杆子,巩固政权也靠这两杆子
天时, 就是军事气象学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司马法: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
曹操赤壁之战
兵家的天
天下大事,顺天应人
大形势、大战略
夜观星象,望云望气,龟灼占卜
以惑下愚,宣传工作
刘裕围慕容超与广固
寒暑四时,天气预报
利用气象为武器作战(火攻靠风)
林彪说:枪杆子、笔杆子,夺取政权靠这两杆子,巩固政权也靠这两杆子
行军必是无人之境, 交火必是有利地形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置之死地则士兵必战,置之生地则容易逃散
打仗关键靠行军,比交火更重要。
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出现正确的兵力,决胜之关键
行军必是无人之境,交火必是有利地形、优势兵力
大将粟裕
心理装着对方的利益, 并让对方知道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智
智排第一,先胜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
杜牧注:先王之道,以仁为首。兵家之流,用智为先。
信
杜牧注: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
秦灭六国,取敌一首,升爵一级
商鞅变法,立木取信
心理装着对方的利益,并有能力让对方清楚这一点
仁
爱人悯物
用什么东西不爱惜,随意浪费,也是不仁
还要勤劳
领导者不能跟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也是不仁
爱兵如子
吴起吸疮
勇
杜牧注: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也。
虽先胜而后战,但世上无百分百必胜之事,没有勇,就做不成事。
严
杜牧注:以威刑肃三军也。
孙子杀吴王宠妃
司马穰苴杀皇上亲信庄贾
找靠山,是小人之心,也就只能是小人的命。
梅尧臣: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
曾国藩加了“廉明”二字
做领导的,不要只关心事,要关注人。
为将者大半工作, 是制定军法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曲制
组织架构、部队编制、指挥系统。
官道
人事制度
主用
物资管理和财务制度
“道、天、地”是大略;“将”和“法”是雄才
张学良评价张作霖和蒋介石: 我爸爸有雄才无大略,蒋公是有大略无雄才
雄才君主,大略谋士
所谓道,就是软实力
故较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
主孰有道
刘邦与项羽
哪一方的君主有道
刘邦的道:是对手下,激励机制上有道;对民众,政治上有道。
王道不是王者之道,是如何成为王者之道
“五事七计”,而后知胜负。知胜负,而后举兵决战
曰:主孰有道?将熟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将孰有能
比较双方将领本事。
天地孰得
看谁得天时地利。
法令孰行
法律条款和行政命令。
曹操注:设而不犯,犯而必诛。
曹操麦田割须
兵众孰强
杜牧注:上下和同,勇于战为强,卒众车多为强。
张预注:车坚、马良、士勇、兵利,闻鼓而喜,闻金而怒。
士卒孰练
熟练熟练,干什么事都靠练,练成熟手。
赏罚孰明
赏罚的关键主要是两条,一是及时,二是恰当
正道与诡道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
十二诡道
造成对方的错误判断,引诱对方失误
不能等待,是巨大的性格缺陷
等待平衡打破,胜算以见,才能出战。
等待是战斗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李世民:多方以误
一战而定是真名将
能而示之不能
做任何事都是这个道理,不该动作时什么也不做,做一次就解决问题。多少事,都误在频频动作。
李牧败匈奴
小心你的“焦虑性动作”,那是最能毁你的。
重要动作
一是准备
二是等待
勾践无薪尝胆灭夫差
计策都很简单,就那几个,关键是戏怎么演
用而示之不用
和“能而示之不能”是一个意思
刘邦征匈奴白登之围
十几拨使臣去刺探虚实说能打,娄敬去说不能打
被围,陈平行贿单于的阏氏解围
成败无定,领导者要自己负决策责任
白登之围刘邦放娄敬
官渡之战袁绍杀田丰
削藩
汉朝晁错建议削藩
六国叛乱,景帝杀晁错。吴王照反,景帝胜,削藩成功。
明朝齐泰、黄子澄建议建文帝削藩
燕王反,建文帝杀齐、黄。燕王成功,削藩失败。
清朝米思翰建议康熙削藩
吴三桂反,康熙未诛米思翰,平定三藩,削藩成功。
唐昭宗杀杜能
处大事,决大疑,要熟思是非,不要拘于往事成败,不可迁就一时之利害,更不可归罪于谋臣。
踢球每一步都有假动作,但那不是赢球的本质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战略欺骗:使敌无备也
远而示之近
韩信木罂渡江
近而示之远
春秋吴越夹水相距
只靠假动作赢不了球,本质是体能、技术、战术配合等
大将就像总经理,运营管理才是本质
成大事者有三戒, 戒贪是第一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李筌注:敌贪利必乱,乱则可取之
李牧败匈奴
三戒:毋贪、毋忿、毋急
不贪心,就不会上当。所有的骗局,都是从“贪”字入手。这骗局,可不是别人来骗你说工地上挖到宝,是你自己会骗自己。
不能胜利,就要能等待
实而备之,强而避之
李靖:观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
误区:行动才有机会
其实:行动必有代价
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要百战百胜,要一战而定
吕蒙取关羽
真正的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
忘了本谋,是每个人常犯的毛病
怒而挠之
杜牧注:大将刚戾者,可激之令怒,则逞志快意,不顾本谋也。
楚汉汜水之战
诸葛对司马(未成功)
忘了本谋,这是我们么个人常犯的毛病,不仅仅是因为愤怒,任何的干扰都会令我们越来越远离本质的目的,而自己完全意识不到,追求枝节,而忘了本质。
示弱不是羞耻,争什么不要争气,特别是不要争一时之气
卑而骄之
假装谦卑,让对方骄傲,让对方轻视自己。 轻视就不会防备,不防备就可以发动突然袭击。
冒顿袭东胡
疲劳战
佚而劳之
初秋吴楚之战
一军分三师
毛主席: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同样的兵法,不同人用起来差距很多,关键在判断: 表面上是对敌情的判断,本质上是对自己的判断
我们为什么会中“离间计”
亲而离之
李筌注:破其行约,间其君臣,而后改也
战国秦赵长平之战
廉颇被换
楚汉相争
陈平离间项羽范增
人性的弱点:亲人间的恩恩怨怨
要保持紧张,不可懈怠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攻打他没有防备的地方,从他意想不到的地方出击
吴起:出门如见敌
攻其不备
曹操征乌桓
出其不意
邓艾取成都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残酷的斗争,保密工作是第一位的。
冒顿单于弑父自立
一个人谋反成功
戊戌变法:谭嗣同找袁世凯
失败
三十六计技术含量很低,但一听就让人兴奋; “五事七计”技术含量很高,但一听就让人打瞌睡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