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道次第目录
这是一篇关于道次第的思维导图,文中列出了详细的书籍目录,主要内容包括:主题,余论,正论,序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快速了解书籍的主要章节和主题。
编辑于2024-09-21 15:22:20道次第
主题
学习《道次第》的意义
第1课
序论
一、皈敬颂
二、本论内容及造论意趣
第2课
三、本论作者及殊胜传承
1.氏族圆满
2.求学经历
① 博通世法
② 得受灌顶
③ 出家求道
3.成就功德
① 具足戒学
别解脱戒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② 具足定学
③ 具足慧学
4.所作事业
① 于印度所作
② 于西藏所作
5.造论条件
① 三种圆满
② 本尊摄受
③ 传承圆满
④ 传法弟子
第3课
四、本论之殊胜
1.会通一切经教互不相违
2.显示一切经教皆为教授
3.易得佛密意
4.自能灭除极大恶行
第4课
五、说听轨则
1.闻法轨则
① 思惟闻法之胜利
第5课
② 于法及说法者生起承事
③ 闻法轨则·三种过
第6课
③ 闻法轨则·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于教法作药物想
·于修行作疗病想
·于如来作正士想
·于正法起久住想
第7课
2.说法轨则
① 思惟说法之胜利
② 于大师及法生起承事
③ 以何意乐及加行而说
④ 观机而说
3.完结时共作轨则
第8课
正论
修学引导次第
第一章 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
第一节 选择善知识与修习依止法
一、所依善知识之相
1.具戒
2. 具定
3. 具慧
4. 教富饶
5. 通达真实
6. 德胜于己
第9课
7. 善说法
8. 具悲悯
9. 精进
10. 断疲厌
第10课
二、能依弟子之相
1. 质直
2. 具慧
3. 求法义
第11课
三、依止之法
1. 意乐依止
① 净信为本
第12课
② 念恩生敬
第13课
2. 加行依止法
① 内外财供
② 身口给侍
③ 依教奉行
第14课
四、依止的胜利
五、不依止的过患
六、总明其义
第15课
第二节 略示修法
一、加行修法
1. 洒扫住处
2. 陈设供养
3. 身具威仪,至诚修习皈依
4. 观想资粮田
第16课
5. 依七支供集资净障
① 礼敬支
② 供养支
第17课
③ 忏悔支
④ 随喜支
第18课
⑤ 请转法轮支
⑥ 请住世支
⑦ 回向支
第19课
6. 三事求加
第19课
二、正行修法
1. 总说修法
2. 修习依止法
三、结行修法
第20课
四、未修中间
1. 守护根门
2. 正知而行
3. 于食知量
4. 悎寤瑜伽
第21课
五、破斥二种妄见
第22课
第二章 于有暇身劝受心要
第一节 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一、何为暇满人身
1. 离八无暇
① 人中四种无暇
② 非人四种无暇
2. 具十圆满
① 自圆满
② 他圆满
第23课
二、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第24课
三、思惟人身难得
第25课
第二节 三士道的建立及生起决定
一、三士道的建立
第26课
二、道次第引导之相
第27课、第28课
三、三士道建立原理
第29课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一节 念死无常
一、不念死的过患
二、念死的胜利
第30课
三、发何种念死心
第31课
四、修念死之法
1. 思惟定死
① 死王必来而无法避免
② 寿量无增而日减
③ 生前无暇修法而死必决定
第31课
2. 思惟死期无定
① 人寿无定
② 死缘甚多,活缘甚少
③ 身极危脆,死期无定
3. 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
第32课
第二节 念三恶趣苦
一、思惟恶趣苦的意义
二、思惟地狱苦
1. 大有情地狱苦
2. 近边地狱苦
3. 寒冰地狱苦
4. 孤独地狱苦
第33课
三、思惟傍生苦
四、思惟饿鬼苦
第34课
第三节 皈依三宝
一、皈依之因
二、思惟皈依境的殊胜
1. 抉择应皈依之境
2. 明可皈依之相
第35课
三、如何修习皈依
1. 知三宝功德
① 佛功德之身、语功德
第36课
①佛功德之意、事业功德
第37课
② 法功德
③ 僧功德
第38课
2. 知三宝差别
3. 自誓皈依三宝
3. 自誓皈依三宝
第38课
四、皈依后应学之次第
1. 各别学处
① 遮止学处
② 奉行学处
第39课
2. 共同学处
① 随念三宝功德
② 勤行供养
③ 随念大悲
④ 启白三宝
第40课
⑤ 既知胜利,勤修皈依
⑥ 守护不舍
第41课
第四节 深信业果
一、思惟业果总相
1. 业决定之理
2. 业增长广大
3. 业不作不得
. 业作已不失
第42课
二、十不善业道
1. 杀生
2. 不与取
3. 邪淫
第43课
4. 妄语
5. 离间语
6. 粗恶语
7. 绮语
8. 贪业
9. 嗔业
10. 邪见
第44课
三、依不善业论业果轻重
1. 依 《本地分》说六种业果轻重
2. 依四门力大说业果轻重
① 田门力大
② 依门力大
③ 物门力大
④ 意乐门力大
第45课
四、十不善业果报差别
1. 异熟果
2. 等流果
3. 增上果
五、依十不善业说十善业
六、业的种类
1. 引满差别
2. 定不定受差别
3. 决定受差别
第46课
七、完美人生的因果差别
1. 异熟功德及业用
2. 异熟之因有八
第47课
八、不善业的认知及对治
1. 总说对治
第48课
2. 四力净修之法
① 能破力
② 对治现行力
③ 遮止力
④ 依止力
第49课
九、下士道发心之量
十、除邪分别
第49课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一节 共中士之发心(出离心)
第50课
第二节 思惟轮回之苦(苦谛)
一、先说苦谛的密意
第51课
二、思惟轮回总苦
1. 思惟八苦
① 生苦
② 老苦
③ 病苦
④ 死苦
⑤ 怨憎会苦
⑥ 爱别离苦
⑦ 求不得苦
⑧ 五取蕴苦
2. 思惟六苦
第52课
三、思惟轮回别苦
1. 三恶趣之苦
2. 人道之苦
3. 阿修罗之苦
4. 天道之苦
① 欲天之苦
② 上界天之苦
第53课
第三节 思惟流转次第(集谛)
一、烦恼发生之相
1. 正明烦恼
① 贪
② 嗔
③ 慢
④ 无明
⑤ 疑
⑥ 坏聚见
⑦ 边执见
⑧ 见取见
⑨ 戒禁取见
⑩ 邪见
第54课
2. 烦恼生起次第
3. 烦恼的过患
第55课
二、业积集增长之相
1. 业的认识
2. 业如何增长
第55课
三、死亡与结生相续之相
1. 死缘
2. 死心
3. 暖从何收
4. 死后成中有之理
5. 生有结生之相
第56课
第四节 中士道发心之量与上士发心差别
一、发心之量
二、除邪分别
第56课
第五节 抉择解脱道之自性(道谛)
一、依何身灭除生死
第57课
二、修何道而为灭除
第58课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一节 菩提心的殊胜
一、大乘教法的殊胜
二、菩提心在大乘中的不共地位
第59课
第二节 菩提心如何发起 .
一、七因果修法
1. 大悲为大乘根本
① 大悲在大乘修行初期的重要
② 大悲在大乘修行中期的重要
③ 大悲在大乘修行后期的重要
④ 大悲是修习七因果的核心
第60课
2. 于有情修平等心
第61课
3. 七因果修习法
① 于一切有情修悦意之相
第62课
② 正修此心
第63课
4. 发心特征及差别
第63课
二、自他相换修法 .
1. 自他相换的意义
2. 自他相换的成立及原理
第64课
3. 自他相换的修习次第
① 去除障碍
② 正明修法
4. 菩提心发生之量
第65课
三、受持菩提心仪轨
1. 从何处受
2. 以何身受
3. 菩提心受持轨则
① 净地设像陈供
② 启白与皈依
③ 宣说学处
④ 积集资粮
⑤ 净修其心
⑥ 正行仪轨
⑦ 结行
第66课
4. 如何守护菩提心
① 于此世发心不坏之因
第67课
② 于他世不离菩提心之因
第68课
5. 犯已还净法
第68课
第三节 菩萨行的安立
一、菩萨行的两大内容
1. 破斥错误观点
第69课
2. 方便与慧,随学一分,不得成佛
① 依无住涅槃说明
② 依经典说明
③ 批驳错误观点
第70课、第71课
二、菩萨行的安立
1. 六度的安立
① 获得增上生
② 自利利他
③ 圆满利他
④ 总摄大乘
⑤ 具足方便
⑥ 成就三学
2. 六度的安立次第及原理
① 生起次第
② 胜劣次第
③ 粗细次第
第72课
第四节 广说菩萨行
一、布施学处
1. 布施自性
2.布施差别
3.身心生起之法
第73课
二、持戒学处
1.戒之自性
2.戒之差别
3.身心生起之法
第74课
三、忍辱学处
1.忍辱自性
2.忍辱差别
3.身心生起之法
① 思惟忍与不忍的得失
② 忍辱修习的原理
第75课
四、精进学处
1.精进自性
2.精进差别
3.身心生起之法
① 思惟精进胜利与懈怠过患
② 精进的修习
五、静虑学处
1. 静虑自性
2. 静虑差别
3.身心生起之法
第76课
六、智慧学处
1.智慧自性
2.智慧差别
3.身心生起之法
七、学行四摄以利他
第77课
第六章 止 观
第一节 止观自性
第二节 学止法
一、修止法
二、修止的量
第三节 学观法
一、修观资粮
二、抉择正见
第四节 止观双运
第七章 道次第之要义
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