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线虫
人体寄生学 第十五章 线虫知识总结,包括蛔虫、饶虫、钩虫等的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防治等等。
编辑于2022-05-12 16:38:17第十五章 线虫 157
第一节 概论
形态
1.成虫
多呈圆柱体,体不分节。雌雄异体。
雄虫的生殖系统为单管型。雌虫生殖系统为双管型。
2.卵
线虫卵的卵壳主要由三层构成。外层来源于受精卵母细胞所形成的卵膜,称卵黄膜,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见; 中层为壳质或几丁质层,具有一定硬度,能抵抗机械压力;内层为脂层或蛔苷层,具有调节渗透作用的功能, 能阻止虫卵内水分的丢失, 防止虫卵过快干燥死亡, 同时可阻止外界一些化学性物质对卵细胞的毒害作用。蛔虫卵的卵壳除了以上三层外,还外附一层由子宫壁分泌物形成的较厚的蛋白质膜。
生活史
1.直接发育型
此类线虫生活史简单, 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 一般需要在外界土壤中发育至感染期。感染期卵可随污染的食物或饮水,直接进入人体发育( 如蛔虫);土壤中的感染期幼虫也可主动侵入人体( 如钩虫) 。另外, 蛲虫卵可不离开宿主即具有感染性。肠道线虫多属此型。在流行病学上直接型线虫亦称为土源性线虫( geo-nematodes) 。
2.间接发育型
此类线虫生活史较复杂,发育过程中需要中间宿主。幼虫需先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后,再经皮肤或口感染人体(如丝虫及美丽筒线虫) 。寄生在组织内的线虫多属此型。在流行病学上间接型线虫也称为生物源性线虫( bio-nematodes) 。
第二节 蛔虫
称蛔虫,是最常见的人体消化道寄生 虫。成虫寄生在小肠,引起蛔虫病 (ascariasis)。生活史简单,感染率高, 呈世界性分布
一、形态
1.成虫
圆柱形,形似蚯蚓,活时呈粉红色,死后呈灰白色。体表光滑 有细横纹,体两侧各有一条白色侧线。 雌虫:长20-35 cm ,生殖系统为双管型,阴门位于腹面中部之前。 雄虫:长 15-31 cm,尾部向腹面弯曲,生殖系统为单管型,镰刀状 交合刺一对
2.蛔虫卵
1)受精卵
宽椭圆形,棕黄色,大小约(45-75) µm×(35-50)µm。卵壳厚,无色透 明,表面常有一层凹凸不平的蛋白 质膜,壳内有一大而圆的卵细胞, 卵细胞与卵壳之间有新月形间隙。
2)未受精卵
长椭圆形,棕黄色,大小 约(88-94)µm×(39-44)µm, 蛋白质膜与卵壳均较薄,卵内 充满大小不等的折光颗粒。
二、生活史
蛔虫属土源性线虫, 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中, 以宿主半消化食物为营养, 雌、雄虫交配后产出的多为受精卵,平均每天每条雌虫可产卵24 万个。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在潮湿、荫蔽、氧气充足的泥土中,于21 、30 ℃ 条件下, 经5 0 天的发育,受精卵内的胚细胞经分裂并发育为幼虫。再经1 周,卵内幼虫蜕皮1 次成为感染期虫卵。人因误食被蛔虫感染期卵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感染期卵在人小肠内孵出幼虫, 然后侵入肠黏膜和黏膜下层,钻入静脉或淋巴管,经肝、右心,到达肺,穿破肺泡毛细血管, 进入肺泡,经第2 和第3 次蜕皮后,沿支气管、气管逆行至咽部,最后随人的吞咽动作而入消化道, 在小肠内经第4 次蜕皮后变为童虫,数周后发育为成虫。自人体感染到雌虫开始产卵需约60 、75 天。蛔虫在人体内的寿命一般为1 年左右。
终宿主:人(唯一) 2. 成虫寄生部位:小肠 3. 感染期:感染期虫卵 4. 感染途径:经口 5. 成虫寿命:1年左右
三、致病
1.幼虫致病
(1)主要导致蛔虫性哮喘和蛔虫性肺炎。
临床症状:发热、咳嗽、哮喘、血痰等;血中酸性粒细胞可增 多;X线可见肺部阴影,常有游走现象,多在1~2周内自行消失。
(2)重度感染可引起肝、脑、肾、甲状腺、脾等器官的异位损害。
2.成虫致病
(1)掠夺营养与影响吸收
以人体肠腔内半消化物为食 损伤肠黏膜→消化和吸收障碍 临床表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间歇性脐周疼痛等。重度感染的儿童,可引起发育障碍
(2)超敏反应
症状:荨麻疹、皮肤瘙痒、血 管神经性水肿以及结膜炎等。 可能是蛔虫变应原被人体吸收 后,引起IgE介导的超敏反应。
(3)并发症
蛔虫常见并发症(最为严重的危害)
胆道蛔虫症
最为常见的并发症 成虫钻入胆总管引起 突发性右上腹绞痛,间歇性加剧 疼痛向右肩、背部、下腹部放射 恶心、呕吐、极度不安
肠梗阻
原因是大量成虫纽结成团, 堵塞肠管,回肠多见 ; 表现:脐周或右下腹突发 间歇性疼痛,有呕吐、腹胀, 腹部可触及条索状移动团块。
蛔虫性胰腺炎
阑尾炎
肠穿孔
四、诊断
1. 粪便检查:查虫卵
(1)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首选,涂三张片)
(2)沉淀法和浮聚法:提高检出率
2. 痰中查蛔蚴
用于肺蛔虫症或蛔虫幼虫引起的过敏性肺炎的诊断。
3. 驱虫:根据成虫形态特征进行鉴别诊断。
五、流行与防治
1.分布
1.分布广泛,主要流行于温暖、潮湿和卫生条件较差的热带和 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的特点为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
2.据2002—2004年第二次全国人体寄生虫病调查,我国人群平 均蛔虫感染率为12.72%。
2.流行的原因
生活史简单
雌虫产卵量大,虫卵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用未经处理的人粪施肥和随地大便的习惯,使蛔虫卵广泛污 染土壤和周围环境;
人的不良卫生行为和缺乏完善的卫生设施;
3.防治
预防: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查治感染者、管理粪便和健康教育。
治疗:苯并咪唑、阿苯达唑、甲苯达唑等
第四节 蛲虫
蛲虫(pinworm ),主要寄生于人体小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引起蛲虫(enterobiasis)。本病分布遍及全世界,是儿童常见的寄生虫病,常在家庭和幼儿园、小学等儿童集居的群体中传播。
一、形态
1.成虫
细小,乳白色,线头状 雌虫大小(8~13)mm×(0.3~0.5)mm,尾直而尖细,生殖系双管型 雄虫较小,大小约为(2~5)mm×(0.1~0.2)mm,尾卷曲,有交合刺一根,生殖系单管型
2.虫卵
形状 长椭圆形,两侧不对称,一侧扁平,另一 侧稍凸 颜色 无色透明 大小 约(50~60)µm×(20~30)µm 结构 壳厚,分脂层(内)→壳质层(中)→蛋 白质膜(外),内含一幼虫
二、生活史
寄生部位 主要为回盲部; 感染阶段 感染期卵。雌虫在肛周皮肤产卵,虫卵发育6小时即有感染性; 感染途径 经口。儿童经“肛门→手→口”方式造成自身反复感染,也可 污染衣裤、被褥或玩具、食物等而使他人感染(经口、吸入); 寿命 雌虫1个月。雌虫产卵后可进入阴道、子宫、输卵管、尿道、腹腔、 盆腔等部位,造成异位寄生。
三、致病
主要致病:肛周搔痒及继发性炎症 症状表现:烦躁不安、失眠、夜惊、夜间磨牙等 原因:雌虫产卵活动引起的肛门及会阴部皮肤搔痒及继发性炎症
三、致病-异位寄生
蛲虫性阑尾炎:成虫寄生在回盲部,容易钻入阑尾引起炎症。蛲虫性阑尾炎的特点为疼痛部位不确定,多呈慢性过程。 蛲虫性泌尿生殖系统炎症:雌虫经女性阴道、子宫颈逆行进入子宫、输卵管和盆腔,可引起外阴炎、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或输卵管炎。
四、病原学诊断
1、透明胶纸法或棉签拭子法 查肛周皮肤,要在清晨便前和洗澡前检查;阴性结果需复查2~3次 2、如发现患儿夜间睡后不安,且用手搔抓肛周,可查成虫
五、流行与防治
流行特点
蛲虫呈世界性分布。由于其生活史简单和可致自身感染,其感染率与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无密切联系。感染率一般是儿童高于成人。分布具有儿童集体机构及家庭聚集性的特点。 传染源 病人和带虫者。 感染方式 主要是肛门-手-口直接感染;人群的间接接触感染;偶可接触和吸入感染
流行因素
蛲虫生活史简单,虫卵发育迅速 感染期虫卵抵抗能力强 儿童机构及家庭聚集导致相互感染
防治原则
1.普查普治 2.加强个人公共卫生 如勤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等;加强室内特别是幼儿园的教室、寝室和玩具、衣被的消毒。(0.05%碘液1小时可使虫卵全部死亡) 3.药物治疗 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噻嘧啶等。蛲虫膏涂于肛周有止痒杀虫作用
第五节 钩虫
概 述
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特征。 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全球感染人数约9亿人,我国的感染率为6.12%。钩虫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对人危害极大。
Ø寄生人体的钩虫主要有两种: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和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
形态
1.成虫
Ø成虫细长,长约1cm。 Ø活时淡红色,半透明,死后灰白色。 Ø虫体前端较细,略向背侧弯曲。 Ø咽管长度约为体长的1/6,管壁肌肉发达,肌细胞的交替收缩与松弛有利于吸取宿主血液。
Ø顶端有1个发达的角质口囊,呈圆形或椭圆形。 Ø腺体:头腺1对,主要分泌抗凝素;咽腺3对,主要分泌乙酰胆碱酯酶;排泄腺1对,主要分泌蛋白酶。
2.虫卵
Ø形状 椭圆形,两端钝圆 Ø颜色 无色透明 Ø大小 56-76µm×36-40µm Ø结构 卵壳薄,卵内多为2-4个细胞,卵壳与细胞间有明显空隙
3.幼虫
Ø幼虫:统称钩蚴,包括杆状蚴和丝状蚴。 Ø杆状蚴:为自卵内刚孵出的幼虫。虫体体壁透明,前端钝圆,后端尖细。 Ø丝状蚴长约0.5-0.7 mm,体表有鞘膜,口腔封闭,有口矛。丝状蚴具有感染能力。
生活史
•寄生部位 人体小肠; •感染阶段 丝状蚴; •感染途径 经皮肤; •幼虫在人体内的移行途径 皮肤→血循环→右心→肺→气管→咽→小肠; •发育期 4-6周; •寿命 十二指肠钩虫成虫一般可存活7年,美洲钩虫成虫可存活5年以上。
致病
幼虫致病
1、钩蚴性皮炎:俗称“痒疙瘩”、“地痒疹”、“粪毒”。继发感染后可形成脓疱,最后结痂愈合。
2、呼吸系统病变 患者可出现阵发性咳嗽、血痰及哮喘,甚至大量咯血。伴有发热、畏寒等症状,有时也表现咽喉部痒痛,干咳,声音嘶哑等。
成虫致病
1、消化道症状 初期为上腹不适及隐痛,后发展为恶心、呕吐、腹泻等;食欲增加而体重却渐轻。重度感染可出现消化道出血。
2、贫血-呈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以钩齿或板齿咬附肠壁,使宿主长期慢性失血。 症状:皮肤蜡黄、粘膜苍白、头晕、气短乏力和心慌等造成妇女闭经、早产或流产, 并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
贫血发生机制 Ø虫体自身的吸血,并且血液迅速经钩虫消化道排出是造成宿 主失血的主要原因; Ø钩虫吸血时,不断分泌抗凝素,致使其咬附部位粘膜伤口不 易凝血,有利于它的吸血,同时也造成伤口渗血; Ø虫体还经常更换咬附的部位,不断造成新的损伤,而原伤口 还会继续渗出少量血液。 Ø虫体活动造成组织、血管的损伤,也可以引起血液的流失。
3、“异嗜症”:可能是一种神经精神变态反应,似与患者体内铁的耗损有关。大多数患者经服铁剂后,此现象可自行消失。
4、婴儿钩虫病 多由十二指肠钩虫引起。临床表现为急性便血性腹泻,大便呈黑色或柏油样,面色苍白,发热,食欲减退等 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急性钩虫病人血中嗜酸性粒细胞>15%。
诊断
1、直接涂片法 2、饱和盐水浮聚法 3、钩蚴培养法 4、感染度检测
流行
Ø世界性分布广泛,以热带、亚热带为甚。我国淮河、黄河以南地区广泛分布。 Ø虫种分布:我国两种同时存在,北方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南方美洲钩虫为主。多数地区属混合感染。
防治
Ø传染源:带虫者和患者; Ø传播途径:丝状蚴经皮肤钻入而感染;婴儿可通过胎盘和乳汁感染; Ø流行因素:与自然环境、种植作物种类、生产方式及生活条件等因素有关。
控制传染源:治疗病人及带虫者,常用驱虫要去是甲苯达唑、阿苯达唑等。严重贫血患者可先纠正贫血后再驱虫。 ●治疗钩蚴性皮炎可用噻苯达唑悬液加入1%地塞米松配成霜剂敷用。 ●加强粪便管理 加强个人防护
第七节 旋毛虫
学习目的 Ø掌握:旋毛虫的生活史要点、致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Ø熟悉:旋毛虫的形态特点、诊断、流行及防治原则。 Ø了解:旋毛虫成虫的形态特征。
概 述 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简称旋毛虫,其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肠和肌肉组织内,但完成生活史必须更换宿主。 旋毛虫可寄生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体内引起旋毛虫病,是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之一,严重感染时可致人畜死亡。
形态
1.成虫
Ø微小线状,咽管长,有串珠状排列的 杆细胞。 Ø雌虫3.5×0.06mm,阴门在前1/5处。 Ø雄虫1.5×0.04mm,有交配附器2叶, 无交合刺。
2.幼虫
Ø幼虫寄生在宿主横纹肌细胞内。 Ø长约1mm,幼虫卷缩在梭形的 囊包中形成幼虫囊包。 Ø一个囊包内可有1-2条幼虫。
生活史
致病
主要致病阶段是幼虫,其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食入幼虫囊包的数量、幼虫侵犯的部位及机体的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轻度感染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免疫
实验诊断
1.病原诊断:肌肉压片法检查 囊包幼虫 2.免疫诊断:检查患者血清中的抗体
流行
Ø世界性分布,欧美尤多。我国各地均有流行,云南、西藏尤多 Ø全国人群血清学阳性率平均为3.38% Ø死亡率6%-30%
流行环节 Ø传染源:猪是主要传染源。动物源性疾病,150多种动物 可作为保虫宿主 鼠→猪→人,鼠→ 猫 → 狼 Ø食肉习惯不良: 凉生,生食“剁生”、 “生皮”、“酸肉”、“杀片”等习俗 Ø囊包幼虫抵抗力强: 在-15℃下可存活20天,腐肉中可存活2~3个月 流行特点:地方性、群体性,食源性
防治
Ø控制传染源:治疗患者,首选阿苯哒唑——驱成虫、抑制产幼虫、杀移行/肌肉幼虫 Ø 加强肉品检验 Ø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Ø 管猪灭鼠
第八节 丝虫
学习目的 Ø掌握:丝虫的生活史要点、致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Ø熟悉:微丝蚴的形态特点、丝虫病的诊断、流行及防治原则。 Ø了解:丝虫成虫的形态特征。
概 述 丝虫是由吸血昆虫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成虫细长如丝线而得名。 寄生在人体的丝虫有8种。在中国有班氏吴策线虫(班氏丝虫)和马来布鲁线虫(马来丝虫)。丝虫病(filariasis)是中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世界六大类热带病之一。
形态
1.成虫
2.幼虫
生活史
夜现周期性 (nocturnal periodicity) 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出现于外周血液,这种在外周血中呈夜多昼少的现象称之夜现周期性 。
1.微丝蚴在外周血中出现的高峰时间 班氏微丝蚴晚上10时至次晨2时,马来微丝蚴晚上8时至次晨4时。 2.关于微丝蚴夜现周期性的机制至今尚未阐明。有人认为与宿主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迷走神经的兴奋、抑制有关。
生活史要点 •寄生部位(成虫):人体淋巴系统 •感染阶段:丝状蚴(L3) •中间宿主:蚊 •感染途径与方式:蚊叮剌吸血,经皮肤感染 •致病阶段:成虫、幼虫 •诊断阶段:微丝蚴、成虫 •寿命:成虫一般4~10年 ;微丝蚴寿命2~3月,具有夜现周期性
致病
马来丝虫多侵犯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班氏丝虫除侵犯浅部淋巴系统外,多侵犯深部的淋巴系统,主要见于下肢、阴弱、腹股沟、肾盂等部位。
1.微丝蚴血症
2 急性淋巴丝虫病
3. 慢性淋巴丝虫病
(1)象皮肿
(2)睾丸鞘膜积液
(3)乳糜尿
由班氏丝虫所致,乳糜尿中含大量蛋白、脂肪、俗称“米汤尿”。
4.隐性丝虫病
指无典型丝虫病临床表现,微丝蚴不出现于外周血液,但可能存在于内脏器官和组织(肺、淋巴结)的丝虫感染。 机制:宿主对微丝蚴抗原引起的Ⅰ型超敏反应 临床表现:(1)夜间阵发性咳嗽、哮喘,疲乏低热 (2)嗜酸性粒细胞过度增多 (3)IgE水平升高
试验诊断
1.病原学检查 (1)血检微丝蚴:取血时间晚上9时以后为宜 (2)体液和尿液检查微丝蚴 (3)成虫检查法 2.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皮内试验、检测抗体、检测抗原
流行与防治
流行分布 班氏丝虫病世界流行,马来丝虫病分布在亚洲。丝虫病曾经流行于中国16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山东、台湾和海南仅有班氏丝虫病流行。新中国成立之前全国丝虫病感染人数问3099万。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丝虫病(淋巴丝虫病),将其列入优先防治的疾病之一,流行区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和防治工作。
于2007年经世界卫生组织批准认可,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宣布消灭淋巴丝虫病的国家。记载中国防治丝虫病历程和经验的《中国丝虫病防治》一书,已由WHO组织翻译成英译本,印发供各国参考。
流行环节 Ø传染源:血中有微丝蚴的带虫者及病人是丝虫病的传染源。 Ø传播媒介:蚊子; Ø流行因素:自然因素主要为温度、湿度、雨量、地理环境等。这些因素既影响蚊虫的孳生、繁殖和吸血活动,也影响丝虫幼虫在蚊体内的发育
防治原则: 1.普查普治 :“三早”原则;普查应以1周岁以上的全体居民为对象,接受采血。 2.丝虫病治疗首选药物乙胺嗪,又名海群生。在流行区推广使用海群生食盐的做法加快了中国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步伐。WHO将此经验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3.防蚊灭蚊是控制丝虫病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