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导图,包含准备阶段、技术要求、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影响预测与评价阶段、结论阶段。
编辑于2024-09-25 10:17:21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准备阶段
搜集分析国家地方法律法规标准政策、规划等资料
了解概况,初步工程分析
识别可能的直接影响
基本要求
时间:初步工程分析,确定保护目标后
三期两况:建设期/运营期/服务期满后;正常情况/非正常情况
事故属于风险
随生产运行推移影响可能加剧,运营期分初期、中期、后期分别识别
识别方法
识别建设项目的行业类别(分类管理名录)
四类,IV类不需要评价
根据敏感特征识别敏感程度
识别内容
可能造成污染的装置,设施(位置规模材质)
三期的污染途径
建设项目导致水污染的特征因子
污废水成分
液体物料成分
固废浸出液成分
识别依据
现场踏勘
识别敏感程度
敏感
集中式饮用水源准保护区
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
较敏感
集中式饮用水源准保护区外的补给径流区
未划定准保护区的保护区外的补给径流区
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
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分布区
不敏感
其他
确定评价工作等级
依据
分类名录确定项目类别
敏感程度
分级表
P117
必须一级
地下储油库
废弃盐岩矿井洞穴,人工专制盐岩洞穴
废弃矿井巷道/人工硬岩洞库+水幕系统
地质较好的含水层储油
枯竭油气层
危险废物填埋场
涉及两个或以上场地,分别判定等级,分别评价
线性工程根据敏感程度、主要站场(输油站,泵站,加油站,机务段,服务站)位置 分别判定评价工作等级,分别评价
确定评价范围
确定评价重点
技术要求
原则性要求
1.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和数据
1不足时需补充调查
必要时勘察试验
评价要求
一级
详细掌握调查评价区内
环境水文地质条件
含(隔)水层结构及其分布特征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地下水流场
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
各含水层之间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规划
地下水动态监测信息
开展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基本查清场地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开展勘察试验
确定场地包气带特征及其防污性能
现状
采用数值法预测,对不宜概化为等效多孔介质的地区,按自身特点选预测方法
预测评价应结合相应环保措施,预测污染物运移趋势
预测
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提出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制定应急方案
场地地质资料调查精度>=1:10000,评价区精度>=1:50000
二级
基本掌握
水文地质条件
含(隔)水层结构及其分布特征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地下水流场
水环境质量现状
了解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规划
开展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根据场地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补充必要的勘察试验
采用数值法或解析法进行影响预测
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提出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
调查精度能够清晰反映建设项目与环境敏感区、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的位置关系,精度>=1:50000为宜
三级
了解评价区和场地环境水文地质条件
基本掌握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水环境质量现状
采用解析法或类比分析法进行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提出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
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
原则
资料搜集与现场调查相结合,场地调查与类比考察相结合,现状监测与长期动态资料分析相结合
深度满足级别要求,资料不足应现场监测、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实验获取
1、2级评价改扩建,应开展现有工业场地包气带污染现状调查
长输油品,化学品管线等线性工程应重点针对场站服务站等地区开展
调查评价范围
基本要求
范围应包括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
基本原则
说明地下水环境现状
反映调查评价区地下水基本流场特征
满足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范围确定
公式计算法
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掌握的资料满足要求
L=a*K*I*T/ne
L下游迁移距离 a变化系数 >=1,一般取2 K渗透系数 I水里坡度 T质点迁移天数>=5000d ne有效孔隙度
场地下游L,两侧分别1/2L,上游根据评价需要确定
查表法
资料不足时
调查评价面积
1级 [20,+oo) 2级(6,20) 3级(-oo,6]
应包括重要的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 必要时适当扩大范围
自定义法
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水文地质条件自行确定,需说明理由
线性工程
以工程边界两侧分别向外延伸200m
穿越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时,至少包含水源保护区
当计算或查表范围超出所处 水文地质单元边界时,应以 所处水文地质单元边界为宜
现场调查勘探
调查主要内容与要求
水文地质条件调查
气象、水温、土壤、植被状况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特征、矿产资源
包气带岩性、结构、厚度、分布、垂向渗透系数
含水层岩性、结构、厚度、渗透性、分布、埋藏条件、富水程度
隔水层(弱透水层)岩性、厚度、渗透性
泉的成因类型、出露位置、形成条件、泉水流量、水质、水温、开发利用情况
集中供水水源地和水源井的分布情况(开采层的成井密度、水井结构、深度、开采历史
地下水类型、水质、水温、水位、化学类型、补径排条件
地下水现状监测井深度、结构、成井历史、使用功能
地下水环境现状值、污水对照值
地下水污染源调查
调查评价区内具有与建设项目产生或排放同种特征因子的地下水污染源
1、2级改扩建项目,应在可能造成污染的主要装置或设施附近开展包气带污染现状调查
对包气带进行分层取样、0~20cm埋深范围内取1个样品, 其他取样深度根据污染源特征和包气带岩性、结构特征确定,说明理由
样品进行浸溶试验,测试分析浸溶液成分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通过对地下水质、水位的监测,掌握或了解评价区地下水水质现状、地下水流场,为评价提供资料
检测点布设原则
控制性布点与功能性布点结合
主要布设在建设项目场地
周围环境敏感点
地下水污染源
对确定边界条件有控制意义的地点
监测层位
应包含潜水含水层, 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且具有饮用水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层
保护目标
水质监测点数
尽可能靠近建设项目场地或主体工程, 点数根据评价等级和水文地质条件确定
水位监测点数
不小于水质监测点数2倍为宜
监测因子
水质监测因子
检测分析K+、Na+,Ca+、Mg+、CO32-、HCO3-、Cl-、SO42-的浓度
基本水质因子
特征因子
监测频率
一级,若掌握近3年内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平丰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资料,至少开展1期水位监测
二级,若掌握近3年内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 丰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资料,可不监测水位现状
三级,若掌握近3年内至少一期监测资料,可不监测水位现状
包气带超100m,难布置基岩山区,若掌握近3年内至少一期监测资料,可不监测水位、水质现状,若无资料,至少测1期
P123 表5-4
三级水位水质频次1期
二级
水质:山前冲积枯期,其余1期
水位:山前冲积枯丰期,其余1期
一级
水质:山前冲积、岩溶裂隙为枯丰期,黄土地区、岩溶管道为2期, 其他平原枯期,其余1期
水位:山前冲击、黄土地区枯平丰期,滨海、岩溶管道为2期,其余枯丰期
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
取样要求
根据特征因子的在地下水中的迁移特性选取适当取样方法
只取一个水质样品,深度宜在地下水位以下1.0
改扩建项目且特征因子为DNAPL是(重质非水相液体)时,应至少在含水层底部取一个
密度大,有机污染物
室内外实验,室内资料分析
现状评价
水质现状评价
统计分析,给出最大值最小值、均值、标准差、检出率、超标吕
标准指数法
>1超标,指数越大,超标越严重
标准为定值的水质因子:Pi=Ci/Csi=监测浓度知/标准浓度值
标准为区间值的水质因子
pH<=7时 PpH=(7.0-pH)/(7.0-pHsd)
pH>7时 PpH=(ph-7.0)/(pHsu-7.0)
pHsu为上线值 pHsu为下限值
包气带环境现状分析
对于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项目 评价等级为12的改扩建项目
现状调查+分析污染状况
影响预测与评价阶段
影响预测
原则
保护优先、预防为主,为方案措施提供依据
范围时段内容方法应根据评价工作等级、工程特征、环境特征 结合环境功能、环保要求 预测对水质的直接影响 重点预测对保护目标的影响
对推荐的选址(线)方案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
范围
=现状调查评价范围
预测层位
主:潜水含水层,污染物直接进入的含水层
兼顾:与其水利密切且有饮用水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层
包气带:渗透系数<10-6cm/s,厚度>100m,范围扩展至包气带
时段
产生污染的关键时段,发生后100d,1000d,服务年限
反映特征因子迁移规律的其他重要时间节点
情景设置
正常状况+非正常状况,分别预测
已依据规范设计地下水污染防渗措施的建设项目可不进行正常状况预测
预测因子
识别出的特征因子按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他类别分类, 每一类中各因子用标准指数法排序,分别取指数最大的最为预测因子
改扩建新增或继续产生的特征因子
污染场地已查明的主要污染物
国家或地方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预测源强
正常状况
结合工程分析和相关设计规范确定
非正常状况
根据环保设施或工艺设备的系统老化货腐蚀程度设定
预测方法
数学模型法
数值法
一级,不宜概化为等效多孔节制的地区除外
二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且适宜的
预测前先进行参数识别和模型验证
解析法
三级
预测污染物在含水层中扩散时,污染物对地下水流场没有明显影响
含水层的基本参数(渗透系数、有效孔隙度)不变或变化很小
不怎么变
类比分析法
三级
应给出类比条件
类比对象 拟预测对象要求
水文地质条件,水动力场条件相似
工程类型、规模及特征因子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具有相似性
相似
预测模型概化
水文地质条件概化
概化 边界性质、戒指特征、水流特征、补径排
污染源概化
排放方式
概化为:点源、线源、面源
排放规律
概化为:连续恒定排放、非连续恒定排放、瞬时排放
水文地质参数初始确定
包气带垂向渗透系数、含水层渗透系数、给水度
以已有水文地质资料为主,不满足时现场试验获取
预测内容
给出特征因子不同时段的影响范围、程度、最大迁移距离
给出预测期内建设项目场地边界或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处特征因子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天然包气带垂向渗透系数<10-6cm/s或厚度>100m时,预测特征因子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规律
污染场地修复治理工程项目,给出污染物变化趋势或污染物控制的范围
评价直接影响
评价原则
以现状调查和预测结果为依据
对各实施阶段(三期)不同环节、不同污染控制措施下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预测未包括现状值的,应叠加后再评价
评价直接影响、重点评价对保护目标的影响
评价范围
=预测范围=调查评价范围
评价方法
标准指数法
GB/T 14848水质分类标准值>GB\地方标准
公式见现状评价
评价结论
不同阶段,除场界内小范围以外,均满足标准
实施的某个阶段,个别超标,但采取环保措施后,满足标准
满足标准
新建项目排放的、改扩建已经排或将要排的主要污染物在评价范围内地下水中已超标
环保措施在技术上不可行或经济上明显不合理
不满足
结论阶段
分析各阶段成果
提出保护措施和防控措施 (对策)
基本要求
原则
应符合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
源头控制,分区防控,污染监控,应急响应
重点突出饮用水水质安全
依据
建设项目特点,评价区和场地环境水文地质条件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果
基础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提出的污染防控对策
提出需要增加或完善的措施与对策
改扩建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以老带新措施,有效减轻污染程度,控制污染范围,防止污染加剧
给出措施与对策的实施效果,初步估算各措施的投资概算,列表给出并分析技术经济可行性
提出合理、可行、操作性强的污染防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包括环境跟踪检测方案、定期信息公开
防控对策
源头控制措施
提出各类废物循环利用的具体方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提出工艺、管道、设备、污水储存、处理构筑物应采取的污染防控措施
将污染物跑冒滴漏降到最低限度
分区防控措施
水平防渗为主
垂向防渗为主,局部水平防渗为辅
根据非正常情况下的预测结果 在服务年限内个别因子超标范围超出厂届
提出优化总图布置的建议 或地基处理方案
污染物类型
污染物控制难易程度
天然包气带防污性能
三个条件: 2、3差则为重点防渗区 1差为一般防渗区, 其余简单防渗区
地下水污染防渗分区参照表P130
制定跟踪监测计划
监测管理体系内容
制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
建立跟踪检测制度
配备先进检测仪器和设备
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
跟踪监测计划要求
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建设项目特点设置跟踪检测点
跟踪检测点应明确与建设项目的位置关系
给出、点位、坐标、井深、井结构、 监测层位监测因子等相关参数
监测点
数量
1.2级不少于3个~场地及上下游各1
1级在重点污染风险源处增设
3级不少于1个~场地下游1个
基本功能
背景值监测点
地下水环境跟踪监测点
污染源扩散监测点
必要时明确监测点兼具的污染控制功能
其他
根据需要提出有关监测机构、人员及装备建议
制定计划
跟踪监测计划
编制跟踪监测报告,明确报告编制的责任主体
报告内容
场地及影响区地下水环境跟踪监测数据
排放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
生产设备 管廊或管线 贮存与运输装置 污染物贮存与处理装置事故应急装置
运行情况
跑冒滴漏记录
维护记录
信息公开计划
应至少包括建设项目特征因子的地下水环境监测值
应急响应
制定地下水污染应急响应预案,明确污染状况下应采取的控制污染源、切断污染途径等措施
给出评价结论
水文地质现状
概述调查评价区及场地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环境现状
地下水环境影响
根据预测评价结果,给出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和保护目标的直接影响
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控措施
根据评价结论,提出建设项目地下水污染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建议或方案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结合
环境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环境影响
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控措施
建设项目平面布置的合理性
进行综合评价 明确给出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是否可接受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