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孙子兵法
这是一个关于孙子兵法的思维导图,书中不仅阐述了战争的基本原则和策略,还涉及了战争与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的关系。
编辑于2024-09-25 21:43:11一口气学完初中数学,涵盖数与代数、函数、统计与概率、几何四大模块,如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
这是一个关于孙子兵法的思维导图,书中不仅阐述了战争的基本原则和策略,还涉及了战争与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的关系。
这是一个关于孙子兵法的思维导图,全面梳理了《孙子兵法》的核心内容和战略思想。从“兵者,国之大事”这一总领性观点开始,导图详细地列出了《孙子兵法》的各个章节和关键论点。其中,强调了战争的重要性以及考察战争的五个关键条件:主有道、将有能、天得时、法令行和兵强胜。进一步地,导图通过“始计”、“谋攻”、“形阵”、“兵势”等章节,深入探讨了战争策略和军事布局的原则。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一口气学完初中数学,涵盖数与代数、函数、统计与概率、几何四大模块,如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
这是一个关于孙子兵法的思维导图,书中不仅阐述了战争的基本原则和策略,还涉及了战争与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的关系。
这是一个关于孙子兵法的思维导图,全面梳理了《孙子兵法》的核心内容和战略思想。从“兵者,国之大事”这一总领性观点开始,导图详细地列出了《孙子兵法》的各个章节和关键论点。其中,强调了战争的重要性以及考察战争的五个关键条件:主有道、将有能、天得时、法令行和兵强胜。进一步地,导图通过“始计”、“谋攻”、“形阵”、“兵势”等章节,深入探讨了战争策略和军事布局的原则。
孙子兵法
一、引言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作者为孙武。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被誉为“兵学圣典”。全书共十三篇,分别从战略、战术、治军、用间等多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战争的规律和原则,对后世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核心思想
重战慎战思想 1. 战争的重要性 - 孙子开篇即强调“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明确指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必须高度重视。在古代社会,战争的胜负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兴衰荣辱,因此统治者和将领们必须对战争保持敬畏之心,认真研究和对待。
2. 慎战的态度 - 尽管认识到战争的重要性,但孙子同时主张慎战。他认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战争一旦发动,将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和损失,所以不能轻易挑起战争。在决定是否开战之前,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以及国际形势等,只有在具备充分的胜算和必要性时,才可以发动战争。
3. 备战的必要性 - 慎战并不意味着不战,而是要在平时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孙子提出“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强调要依靠自己的实力和准备来应对战争的威胁。这包括加强军队的训练、提高士兵的素质、储备充足的物资、完善国防设施等方面。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能在战争来临时从容应对,取得胜利。
(二)全胜战略思想 1. 不战而屈人之兵 - 孙子追求的最高战略目标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通过非战争手段使敌人屈服。他认为,战争的目的不仅仅是战胜敌人,更重要的是实现国家的利益和战略目标。如果能够通过政治、外交、经济等手段达到使敌人屈服的目的,那么就可以避免战争带来的伤亡和破坏,实现“全胜”。
2. 以智谋取胜 - 为了实现全胜战略,孙子强调要以智谋取胜。他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思想,认为在战争中,运用谋略是最高明的手段,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分化敌人,再次是通过军事力量战胜敌人,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通过巧妙的谋略和外交手段,可以在不消耗大量兵力的情况下,达到削弱敌人、增强自己的目的,从而为最终的胜利创造条件。
3. 综合运用各种力量 - 全胜战略的实现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力量,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孙子认为,国家的实力是实现全胜的基础,只有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的情况下,才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主动地位,运用各种手段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同时,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形势和敌人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力量,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知彼知己思想 1. 了解敌人 - 孙子强调在战争中要充分了解敌人的情况,包括敌人的兵力、部署、士气、将领特点、作战习惯等。只有了解敌人,才能制定出针对性的战略和战术,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提出了“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的思想,认为除了了解敌人和自己外,还要了解天时、地利等因素,才能全面掌握战争的形势,取得胜利。
2. 了解自己 - 同时,孙子也非常重视了解自己的情况。他认为,将领要对自己军队的实力、素质、装备、训练水平等有清醒的认识,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便在战争中发挥优势,弥补劣势。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制定出合理的作战计划,避免盲目自信或自卑。
3. 情报的获取与分析 - 为了实现知彼知己,孙子重视情报的获取和分析。他提出了“用间”的思想,认为要通过间谍等手段获取敌人的情报,并对情报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判断,以便准确地了解敌人的意图和动向。同时,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情报,防止被敌人获取,以免陷入被动局面。
(四)奇正相生思想 1. 奇正的概念 - 孙子提出了“奇正”的概念,“奇”指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和方法,“正”指的是正面作战、常规的战术和方法。奇正相生,就是要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灵活运用奇正两种战术,使敌人难以捉摸,从而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2. 奇正的运用 - 在战争中,孙子主张以正合,以奇胜。即先用正面作战的方式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牵制敌人的兵力,然后再用奇兵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取得胜利。他认为,奇正的运用要根据敌人的情况和战场形势的变化而灵活调整,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同时,要注意奇正之间的相互转换,使敌人无法适应,从而达到制胜的目的。
3. 奇正相生的变化无穷 - 孙子强调奇正相生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将领要善于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奇正组合,使敌人难以预测和应对。只有掌握了奇正相生的变化规律,才能在战争中灵活运用,出奇制胜。
(五)因敌制胜思想 1. 根据敌人的情况制定战略战术 - 孙子认为,战争中没有固定不变的战略战术,要根据敌人的情况和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作战方案。他提出了“因敌而制胜”的思想,强调要根据敌人的兵力、部署、士气、地形等因素,灵活运用各种战略战术,做到“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2. 灵活应变 - 在战争中,情况瞬息万变,将领要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孙子主张“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强调要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作战计划和战术,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只有具备了灵活应变的能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战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3. 发挥主观能动性 - 因敌制胜并不意味着完全被动地适应敌人,而是要在了解敌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孙子认为,将领要善于分析和判断战场形势,抓住敌人的弱点和破绽,主动采取行动,创造有利的战机。同时,要善于利用各种因素,如地形、气候等,为自己的作战行动创造条件,以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
三、主要内容
(一)《计篇》 1. 战略谋划的重要性 - 《计篇》是《孙子兵法》的开篇之作,主要论述了战略谋划的重要性。孙子认为,战争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前的谋划,“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因此,在战争之前,要进行全面的谋划和分析,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因素,以制定出正确的战略和战术。
2. 五事七计 - 孙子提出了“五事七计”的战略分析框架,“五事”即道、天、地、将、法,“七计”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通过对“五事七计”的分析和比较,可以评估敌我双方的实力和优势劣势,从而为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3. 诡道十二法 - 为了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孙子还提出了“诡道十二法”,即“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这些方法强调了在战争中要善于运用欺骗、迷惑等手段,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以达到制胜的目的。
(二)《作战篇》 1. 战争与经济的关系 - 《作战篇》主要论述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孙子认为,战争是一项极其耗费资源的活动,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因此,在战争之前,要充分考虑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战争的成本,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同时,要在战争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战争的消耗,提高战争的效益。
3. 以战养战的策略 - 为了在战争中减少经济负担,孙子还提出了以战养战的策略。他认为,在战争中可以通过掠夺敌人的物资、人口等资源,来补充自己的消耗,从而实现战争的可持续性。但是,在实施以战养战的策略时,要注意保护敌人的生产力,避免过度破坏,以免影响后续的战争。
(三)《谋攻篇》 1. 全胜战略的实现 - 《谋攻篇》主要论述了全胜战略的实现。孙子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全胜战略是战争的最高境界。为了实现全胜战略,要综合运用政治、外交、军事等手段,通过谋略和智慧来达到使敌人屈服的目的。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使用武力,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和破坏。
2. 攻城之法的弊端 - 孙子强调了攻城之法的弊端,“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攻城是一种非常耗费时间和资源的作战方式,而且容易导致士兵伤亡惨重,如果不能成功攻下城池,将会给军队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在战争中要尽量避免采用攻城的方式,而要通过其他手段来达到战争的目的。
3. 知胜有五 - 孙子提出了“知胜有五”的观点,即“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通过对这五个方面的分析和判断,可以预测战争的胜负。将领要具备正确判断战争形势的能力,合理运用兵力,团结士兵,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同时要得到君主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四)《形篇》 1.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 《形篇》主要论述了军队的实力和作战的形式。孙子认为,在战争中要首先做到自己不可战胜,然后等待敌人出现可乘之机,再进行攻击。要做到“先为不可胜”,就要加强军队的建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包括训练士兵、装备武器、完善防御设施等方面。同时,要善于隐藏自己的实力和意图,避免被敌人发现弱点。
2. 修道而保法 -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孙子提出了“修道而保法”的思想。“修道”即修明政治,使国家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为战争提供坚实的基础。“保法”即保持良好的军事制度和法令,确保军队的纪律严明,行动统一,提高军队的执行力和战斗力。
3. 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 孙子用“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来形容敌我双方实力的对比。他认为,胜利的军队在实力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就像用镒(古代重量单位,一镒等于二十四两)来称量铢(古代重量单位,一两等于二十四铢)一样,轻松自如;而失败的军队则实力弱小,就像用铢来称量镒一样,力不从心。因此,在战争中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才能取得胜利。
(五)《势篇》 1. 奇正相生的战术运用 - 《势篇》主要论述了奇正相生的战术运用和军队的气势。孙子认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奇正相生是战争中常用的战术手段。要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灵活运用奇正两种战术,使敌人难以捉摸,从而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同时,要善于创造有利的态势,增强军队的气势,提高士兵的战斗力。
2. 分数、形名、奇正、虚实 - 孙子提出了“分数、形名、奇正、虚实”四个重要的军事概念。“分数”指的是军队的组织编制,要合理划分军队的编制,明确各部分的职责和任务,使军队的指挥和行动更加高效。“形名”指的是军队的指挥和信号系统,要建立完善的指挥系统,确保命令的准确传达和执行。“奇正”如前所述,是战术运用的方法。“虚实”指的是要善于发现敌人的弱点和破绽,以实击虚,取得胜利。
3. 择人而任势 - 孙子强调了“择人而任势”的重要性,认为将领要善于选拔和任用人才,根据不同的人才特点和能力,安排合适的岗位和任务。同时,要善于利用有利的态势,发挥军队的最大战斗力。将领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能够准确地把握战场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作战策略,以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
(六)《虚实篇》 1. 避实击虚的原则 - 《虚实篇》主要论述了避实击虚的原则和方法。孙子认为,“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在战争中要避开敌人的主力和强项,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和弱点,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要实现避实击虚,就要充分了解敌人的情况,包括兵力部署、士气、地形等因素,找出敌人的虚实之处,然后采取相应的战术。
2. 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 为了达到避实击虚的目的,孙子提出了“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思想。在战争中,有时候直接进攻可能会遇到敌人的顽强抵抗,此时可以采取迂回的战术,绕开敌人的防线,从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进行攻击,从而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同时,要善于把不利的因素转化为有利的因素,在困境中寻找机会,变被动为主动。
3. 致人而不致于人 - 孙子强调了在战争中要掌握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要通过各种手段调动敌人,使敌人按照自己的意图行动,而自己则要保持灵活和主动,不被敌人所牵制。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善于运用谋略和战术,迷惑敌人,制造假象,使敌人产生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从而为自己创造有利的战机。
(七)《军争篇》 1. 军争的意义和原则 - 《军争篇》主要论述了军队在战争中的争夺和竞争。孙子认为,军争是战争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关系到战争的胜负。在军争中,要遵循“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原则,同时要注意避免陷入敌人的陷阱和圈套。要善于利用地形、气候等因素,争取有利的战机和态势。
2. 治气、治心、治力、治变 - 孙子提出了“治气、治心、治力、治变”的军争方法。“治气”即要鼓舞士兵的士气,保持高昂的斗志;“治心”即要稳定士兵的心理,避免恐慌和混乱;“治力”即要合理安排士兵的体力和精力,避免过度疲劳;“治变”即要善于应对战场上的各种变化,及时调整作战策略。通过“治气、治心、治力、治变”,可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竞争力,在军争中取得优势。
3. 用兵八法 - 孙子还总结了“用兵八法”,即“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这些方法是在军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