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近代史
这是一篇台湾名家蒋廷黻著的《中国近代史》,这本书从不一样的角度解读近代史,观点鲜明、立论平实、论证严密、逻辑清晰,大致描绘了近代中国的一个基本走向,近代中国不管面对多少困难与问题,但走向世界,不断拉近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差距,始终是近代中国的主题。
编辑于2021-08-11 09:05:24中国近代史
剿夷与抚夷
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19世纪以前,没有苏伊士运河,船是帆船,英国来中国需绕道好望角,三个月。中国没有外需,基本无往来。
19世纪以前,中国官吏禁止外人学习中文、随意走动、坐轿,关税百分之四,到地方官吏要层层剥削。
外人在中国的犯罪,中国不愿意管。英国派使节祝贺乾隆80大寿,被不公平对待,拒绝接受通商。嘉庆则直接赶出使节。从此,英国下决心不再使用和平手段来打开中国这个海外市场。
当时的清政府也是个怪胎,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给英国人平等外交的机会;鸦片战争以后,世界不给我们平等外交的机会。
英国人做鸦片买卖
乾隆年间开始贩卖,嘉庆时,每年售卖竟达4000箱,增长10倍。道光元年颁布政令,严禁售卖,但到道光15年时,增长到3万箱,每箱约重100斤。
此时,中国要禁止鸦片输入,英国人希望维持现状;英国人希望扩大通商口岸,中国希望维持现状。英国人其实有别的好的商品,但打不开闭关的中国。心里憋了气,正碰上这个禁烟的导火索,中英之战一触即发。
东西对打
林则徐去广州,缴获鸦片。英国商业监督义律揽收所有英国上人鸦片,统交林。随后林则徐在海边烧毁鸦片,共20280箱,共计200多万斤。
义律报告英政府,英国派来懿律来华,先是封锁广州海口,然后北上攻下定海,再逼近大沽口。道光惊慌,调集全国兵力,而又害怕掏军费。此时,琦善登场,摸清了英国军队的实力雄厚,开始了抚夷之路。
琦善到达广州,英国坚持割地香港和赔款。琦善周旋,英国人恼怒,于道光20年12月攻打了大角沙角。琦善赶紧签约,赔款600万且割地香港。皇帝发怒,抄家琦善,开始反击,虽有英勇牺牲的众位将士,但英军还是在道光22年打到了南京,清政府放弃抵抗,签订南京条约。
民族丧失20年的光阴
鸦片战争后的清廷,没有奋发图强,而是继续闭关锁国。直到咸丰末年八国联军后才奋起。但为时已晚,已经错过了20年的光景。
为什么造成清廷继续闭关锁国的现象,一方面因为士大夫的文化守旧性,认为中国文化才是世界最强的。一方面是士大夫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不敢宣传新思想,林则徐看到了中国科技的落后,翻译海外资料促进了海国图志的编写,但他不公开宣布,使一众士大夫蒙在中国很强的思维误区里。再一方面是中国人的守旧思想。
不平等条约开始
道光22年的南京条约是大纲,次年的虎门条约是细则。
五口通商,是士大夫所不能容忍的,而拒绝割让香港,也并不是看到香港的地理重要性,只是不想割让土地。不懂国际形势和国际公法的士大夫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该放弃的。
剿夷派又抬头
五口通商后,上海因为新建了外人居住区,而没有那么大矛盾。但是广州地区,从上至下,都有很大怨言。上层因为搜刮的钱少了,下层因为工作机会少了,百姓不愿意外人进城。
矛盾的加剧,再加上太平天国的影响,剿夷派开始活跃。
剿夷派崩溃
英法联军的多次攻破天津,直指北京。再加上太平天国的战事吃紧,清廷南方需接住外人的武力来解决民间斗争。导致最终剿夷不成功。
洪秀全与曾国藩
旧社会走循环套
大乱之后,大治之初,人口减少,有荒可垦,故人民安居乐业。待人口增加,平均土地减少,官僚增加,生活质量降低,人民怨声载道。土匪横行,民怨更深。
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洪秀全考取秀才不入,吸收了基督教的知识,自创上帝会。与咸丰二年春,在广西金田村起义。
此时的小众团体,如哥老会上海的小刀会暗中附和太平天国。士大夫层,虽不满汉人的耻辱,但也反对洪秀全的推翻儒家文化,因为那是他们的生存之道。
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曾国藩吸收乡间的团练,形成自己的军队,他既是精神领袖,又是事业领袖。
洪秀全失败
曾国藩在面对太平天国运动时,考虑到重建朝代必然面临天下大乱很多年,他不愿意看到,再者,他是士大夫出身,儒家文化是他的立身之本,不愿意洪秀全推翻。最后,他觉得清廷经过这几次的大难,会觉醒奋起。
湘军的治军之法,导致军人只知道上级领导而不知有最高统帅,只知道家乡同族而不知道有国家。这也是导致后来的军阀割据的根源。
曾国藩推荐自己的学生李鸿章,朋友左宗棠入朝参政。
自强及失败
内外合作以求自强
恭亲王是咸丰的亲弟弟,和文祥开始学习西洋技术,想通过这种方式拯救中国。
李鸿章表现出特别先进的思想。
步步向前进
派学生留学美国,派去德国学陆军,去英法学造船,开设电报局,矿业局。开发漠河金矿。
前进遇着阻碍
首先是不彻底,因为洋务运动的领袖都是旧社会的人,思想局限,且没见过国外什么样。只知道国外的机械好,枪炮好,而不知国外的制度好。他们认为清廷的制度非常完美,经历了几千年的洗礼。
子主题
士大夫轻举妄动
带有政治目的的投资,就是帝国主义的,就是侵略的。
太平天国及各地的混乱,导致各个列强尤其是俄国占领了我们的大片领地。左宗棠率领湘军,平定了一些地方。
法国打越南时,士大夫们主站,结果引起了中法战争。士大夫被委以重任,结果可想而知,狼狈失败,最终签订条约。越南没保住,左宗棠兴建的船厂也被法国毁了。?
李鸿章是看出这时的形势的,番属国家意义不大,即可以成为我们的番薯,也会成为帝国主义的傀儡。对于国防形同虚设,倒不如安心的发展沿海腹地的国防,来的实在。
中日初次决战
韩国的地理位置特殊,是日本、俄国、中国必争的地方。日本激进派很想夺取韩国,碰巧此时发生江华岛事件。
日本一方面与中国交涉拖住中国,一方面去韩国交涉,最终使韩独立。
在高丽,开化党亲日,有事上党联华。但开化党运用计谋杀死了有事上党,宣布独立。
后袁世凯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计谋,又平定了混乱。但日本借口高丽管理,和中国挑起战争,当时的李鸿章认为俄国会出面调停,但没能如愿,最终大战开始。
光绪二十年,1894年,从装备上,当时的中日不分伯仲,但技战术差的很多,再加上当时的指挥不力。导致自己的炮台误伤丁汝昌统领,随后场面混乱,中国败。次年三月,签订马关条约。
瓜分及民族复兴
李鸿章引狼入室
中日战争时,虽然李鸿章竭力寻求其他国家的援助,但其他国家只想坐收渔翁之利,严守中立。任凭中日开战,两败俱伤。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俄、德、法开始出来唱戏,假惺惺帮忙收回失地,实则是限制日本在中国发展。清廷同意了援助,但被增加3000万两,总共2亿3000万两的赔偿。
除此之外,光绪22年,俄国借口交通不便导致了出兵不迅速,要求修建东北铁路,且必须是俄国单独建设。
光绪23年春,山东曹州杀了两个传教士,德国趁机占领青岛。并提出租借胶州湾和修建铁路权。俄国又出来当和事佬,占领大连和旅顺,借口制衡德国在中国势力,实际上是侵犯我国。
康有为辅助光绪变法
中日战争后,一些民众再也受不了这样的屈辱,转而寻求变化,在这样一个时机,康有为开始崭露头角。
顽固势力总动员
康有为的变法触动了士大夫的利益,除了反对变法。他们想自证清白,认为清廷可以依靠民心铲除外人。
义和团运动中,在山东已被袁世凯压制,转而进入河北和京城。西太后沉迷于中国的拳法,以为中国军队配合义和团的神拳可以打跑外人,于是在光绪25年,1899年宣战。
当时的军队,带着一众拳手,手持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等一众法宝。最终只杀了一个公使,连大使馆都进不去。
此时八国联军,进攻大沽口,拿下天津,进入京城。西太后带着光绪逃亡西安。李鸿章收拾时局,签订了辛丑条约。赔巨额赔款。
辛丑后,俄国强占东三省。其他各国为了制约俄国,
孙总理提民族复兴方案
庚子年的八国联军,致使民众对清廷丧失信心。有知识的人纷纷去往国外学习,寻求救国之道。
从小就接收西洋文化的孙中山先生,具备了改革应有的社会观念和科学技术理念。孙中山在光绪30年,1904年。建立同盟会。在逃亡途中,形成了三民主义的初步想法。
民族扫除复兴的障碍
国内民众一致认为满清才是强国的障碍,虽然此时的清廷也开始变法,但他们只是害怕汉人夺权。虽然他们实行了康有为戊戌变法的政策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内容,但国人已不再相信他们的诚意。
此时,日本战胜了俄国,更加让人们坚信君主立宪制要强于君主专制。西太后为了安抚民众,派遣载泽于1905年去国外考察宪法。
1907年,满清草拟了立宪大纲,并承诺九年的立宪准备期。这九年虽然合情合理,但时人不再相信满清。满清虽然改组了行政机构,但认命的人中满人居多,汉人很少。再加上宣统继位,摄政王载沣用尽办法,抢夺了袁世凯的北洋兵权。得罪了这个有手段有计谋又忠于满清的的汉第一人。
同盟会开始策划起义,失败后。日本依照满清请求,祛除孙中山。孙在辗转途中,带领汪精卫、胡汉民在潮州、惠州、钦州发动起义,均失败。
后辛亥年,1911年,宣统三年,发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随后,各地纷纷响应。
满清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请袁世凯出来收拾残局。此时的情形,袁世凯只给满清谋得了退位后的优待,给他自己谋得了正式大总统的职位。
军阀割据十五年
贯彻总理的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