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三课 念恩生敬
这是一篇关于第十三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结语,念恩生敬,前言。本偈颂是弥勒菩萨赞叹善知识功德,说明善知识在修行中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要经常思维,由此对善知识建立信心,只有对善知识有了信心,法才能在我们生命中产生作用。
这是一篇关于第十八课《行愿品》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整个《行愿品》就是引导我们转化心行的过程,是积累资粮、消除业障的最好方法,所以道次第把它作为前行,随喜支,忏悔支。
这是一篇关于生命的学习方法-八步骤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结说,凡夫人格的形成,详解八步骤,觉醒人格的建立,生命发展的选择。
这是一篇关于认识人格密码,开启八三禅修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结说,黑白牌与人格的改变,人格形成密码,从八三到元日记,前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七夕活动策划
南北粽子
绘本阅读理念
创作工具思维导图
快速阅读核心技巧
自媒体教学笔记
茶文化旅游
演讲活动策划方案
2010年管综:学者追求真理
《老年社区服务》项目单思维导图
第十三课
前言
如何对善知识和法生起恭敬心和强烈的希求心,只有不断地思维、深入思维。凡夫总是跟着感觉走,当前的感觉是贪嗔痴,是凡夫心只会带入三恶道,所以需要调整不良习惯,佛教是到八地菩萨才能任运自在,才可以跟着感觉走
念恩生敬
十法经
于久远驰骋生死中寻求我者
轮回是无始无终的,从无穷的过去,一直延续到无尽的未来。在我们解脱生死前,轮回是不会自动结束的。有幸生而为人,闻到佛法,也因为没有善根,没有智慧,不能很好地接受。即使这样,善知识还在不断地寻找我们,关注我们,为我们指引解脱之道。我们也曾和很多善知识结下善缘。这是善知识对我们的恩情。
于长夜痴暗睡眠中醒觉我者
善知识用佛法启发我们,为我们点起智慧之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从无明中醒来
于陷溺有海拔济我者
众生陷溺在三界、六道的苦海,非常痛苦,只有善知识能拔济我们
于三界牢狱解放我者
三界是一个大牢狱,是由烦恼、业力编织起来的,比世间的牢笼坚固百倍、千倍、万倍。它的坚固程度,是取决于我们的执著程度,因为这些牢狱是由思想编织起来的,由执著烦恼编织起来的。当思想得到解放,牢狱也就不存在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我入恶道,示以善道
善知识会引导我们走向善道,从人天道一直到成佛之道
我有疾病,为作良医
凡夫都属于心理疾病的患者,而善知识就是良医
我为贪等猛火所烧,为作云雨而息灭之
当我们被贪嗔痴的猛火所烧时,善知识开示的佛法就像云雨,帮助我们息灭烦恼
应如是思惟
我们要经常念诵,并随文入观,思维身处无明不能出离苦海的困境,才会明白善知识的重要性
华严经
本偈颂是弥勒菩萨赞叹善知识功德,说明善知识在修行中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要经常思维,由此对善知识建立信心,只有对善知识有了信心,法才能在我们生命中产生作用
我此善友说法人,诸法功德为开示,菩萨威仪总为说,一心思惟而来此
善友就是善知识,能为我们开示八万四千法门的修行,以及这些法门的作用
能生善行如我母
善知识就像母亲一样,母亲能给予我们色身,而善知识能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引导我们止恶修善,走向解脱之道,菩提之道。
哺功德乳如乳母
善知识又像乳母一样,为我们开示修学之道,引导我们种善根,积功德,不断鞭策我们修行,随着善知识的哺育,我们的菩提心才会日日增长
菩提支分教修习
善知识是成就菩提的必要因素
此诸知识遮损恼
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遮止损恼,遮止无明、我执、贪嗔痴的损害
“解脱生死如妙药
善知识开示的佛法,就像世上最好的良药,能指导我们了知生死如梦如幻,从而解除生死的伤害,不为生死所困
亦如帝释降甘霖
善知识开示的佛法,像帝释天降下的甘霖,令善法种子得到滋养,不断增长
令我增善如满月
在善知识的引导下,善根逐渐圆满
开显涅槃似日明
在善知识的引导下成就太阳一般的智慧
心于怨亲固如山,亦如大海不荡动
真正的善知识,就具有这种平等的胸怀。因为空性是平等的,而善知 识的慈悲是建立在空性基础上,自然也是平等的。善知识又像大海,平静不动摇
救护一切如船师
从生死此岸,抵达涅槃彼岸,离不开善知识的引导和救度。
善财如是思惟来
善财童子之所以能不断参访善知识,就是一路想着善知识的好处
菩萨令我发大心,佛子令起求菩提
善知识能引领我们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我此知识佛所赞,以是善心而来此
经常忆念善知识的功德,对他们生起虔诚、恭敬、稀有难得之心。
救护世间如勇士
救护就是开示佛法,让众生依法修行,从而出离世间,解脱生死。
又如商主众所依
善知识对我们修学的作用,也像商主一样,是决定性的
与我安乐开慧眼,以此善心事知识
善知识能引导我们走出烦恼,成就涅槃的安乐,同时还能让我们打开智慧之眼
吾人参谒善知识时,应念此偈颂辞句,但将善财换为己名诵之
我们在参访善知识时,要忆念前面所说的偈颂,在忆念过程中,要将“善财”换成自己的名字,更有代入感。
结语
这两个偈颂要结合起来,经常念一念。忆念成功的标准就在于,是否对善知识生起强烈的感恩心和希求心。如果此心生起,对善知识的观修就到位了,否则就说明依止法修得不合格。以上,是依止法的第一部分,意乐依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