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让学生创造着长大》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创造着长大》一书是张华教授与一线教师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旨在解读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并探讨信息时代义务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的美好图景。该书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核心素养”,强调在教育价值观变革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向教育知识观变革,让一切学科知识都变成学生探究和使用的对象,让一切知识、技能都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手段。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背景
信息时代
知识本位:人的知识或思想成为商品,思想市场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社会因此变成知识社会
创新驱动:全民创新(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世界)
全球化:人类社会成为共同参与和复杂交往的全球共同体
因此我们培养什么能力?
高阶思维能力
专家思维
在特定情境中,当所有标准化的解决问题方法均告失败时 发明新方法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杂交往
在不可预测的情境中,通过提供各种解释和示例 以帮助他人掌握复杂概念、促进复杂对话延续和发展的能力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核心观念
基于未来教育观的课程理念
培养学生适应变化并拥抱不确定性的态度;善于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勇于承担个人选择后果并履行对他人和社会义务的责任感
本质:用过去的知识 满足现在的需要 创造面向未来的自己的观念与思想
基于核心素养观的课程目标
整体性、高级性、进阶性
从泰勒“目标模式”走向“理解模式”:“认识事实”“理解观念”和“像专家一样做事”的三位一体
基于理解性教学观的课程内容
知识的本质是理解或问题解决
教学选择“少而重要”的学科大观念,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学科大观念解决真实问题,经历真实实践,产生个人理解
基于跨学科学习观的课程组织
目的:实现知识的情境化,产生跨学科理解,促进核心素养与自由人格的发展
分类:多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超学科学习
基于表现性评价观的课程评价
通过完成特定情境中的真实任务对人的表现能力的评价
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根本理念
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发展每一位学生的核心素养
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
以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协作性思维为核心的高级能力
高级能力是人面对问题情境做出的创造性判断、决策和行动的能力
人性能力是建立在人性、情感、道德与责任基础上的能力
核心:可普遍迁移的“概念性理解”
理解是植根心灵深处、转化为行动的人的思想;理解是知道事物如何运作并能够创造事物
性质:实践性与不可传递性揭示了教学应走向实践性教学和表现性教学
本质:知识的本质是理解,一切学科都是学生不断探究、应用、再发明以产生自己的理解或思想的资源
深度学习:学生置身真实情境、经历真实实践、解决复杂问题、完成表现性任务,由此生成可普遍迁移的概念性理解的学习
跨学科学习
核心:学科内容 的整合与情境化
基本理念:为理解而学、为生活而学、为学科而学
项目学习
含义:基于项目理念和方法理解并组织学习的课程取向
项目理念
个人即项目
存在主义学习观 萨特“存在先于本质”人有意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他自己
项目即公共实体
构成主义学习观 派珀特 让学习建基于将抽象的观念转变为可公开展示的“公共实体”
大观念课程与教学的设计要求
独立提出学科的关键概念,形成普遍迁移的大观念
创设真实情境或模拟情境,亲身实践、解决问题
学科专家、课程专家、学科教师、学习科学家合作确立每一门课程的关键概念
教师以课标为依据,根据单元主题内容、学生年龄 心理发展和个性特点,提出单元主题的关键概念
教师根据单元主题关键概念,提出引导问题和探究线索,设计真实表现性任务,规划由浅入深的系列探究活动
真实表现性任务:学生围绕理解学科大观念的目标,置身情境,以某种角色,面对真实(模拟)受众,完成一个可公开展示的“产品”,并预先被告知“产品”的评价标准。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