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乡村规划的历程
乡村规划原理第三章第三节主要涵盖了现代乡村规划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过程、乡村规划教育等内容。整理了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中国乡村规划的历程
现代乡村规划与实践
20世纪初的乡村建设实践
背景与动因
20世纪初的中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生活困苦,加之频繁的天灾人祸,使得农村经济濒临崩溃,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救济农村、改造农村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
主要人物与实践
梁漱溟与邹平实验 梁漱溟是乡村建设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1931年,他在山东邹平县成立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开展了一系列以“政、教、富、卫”为核心的乡村建设实验。邹平实验注重教育改革、社会改造和经济发展,通过设立乡学村学、培养农民新政治习惯、发展合作社等措施,力图实现农村的全面振兴。
晏阳初与定县实验 晏阳初是另一位重要的乡村建设家。1926年,他在河北定县(今定州市)开展乡村平民教育实验,致力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生活质量。晏阳初提倡“团体组织,科学技术”,通过兴办合作社、推广优良品种、发展卫生保健等措施,改善了定县的经济和社会状况。
1.教育为先 乡村建设运动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关键。通过兴办学校、推广平民教育,提高了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为农村的发展培养了人才。 2.综合改革 乡村建设运动不是单一的经济或教育改革,而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改造。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推动农村的全面发展。 3.农民参与 乡村建设运动强调农民的参与和自主性。通过合作社、乡学村学等组织形式,培养农民的团体精神和自治能力,使农民成为农村建设的主体。
1950年代的人民公社运动
人民公社的起源与背景
人民公社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58年,当时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这一决议旨在通过集体化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将生产组织与基层政权相结合,使得乡村治理更加集中和高效。
人民公社的特点
在乡村规划方面,人民公社运动强调统一布局和资源整合。公社内部,土地、劳力、资金等生产要素被统一调配使用,以实现规模效益。乡村的住宅、生产设施、公共建筑等按照功能进行分区,力求合理利用土地,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例如,许多公社兴建了集体宿舍、食堂、学校和医院等公共设施,提高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
所有的成就
1958年1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草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全国性户籍管理法规
人民公社的实践和影响
一方面,公社制度确实提高了农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不善、分配不公等原因,公社内的生产力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提高,反而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人民公社运动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尝试,它试图通过集体化道路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和共同富裕。虽然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但这一运动仍然为中国农村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并为后来的农村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人民公社运动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实验,其经验与教训对于今天的农村发展和经济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60年代的农村发展规划
三大主义
形式主义
官僚主义
主观主义
特点
高指标
瞎指挥
规划绝大多数束之高阁
计划既脱离实际,又脱离群众,难以执行
1970年代的农业发展规划
政社合一,一大二公
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田、渠、井、林、路、村六位一体的土地规划
以种植业为中心的农、林、牧、副、渔五业生产规划
以农业机械化为中心的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等的农业生产手段规划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的文化、卫生、教育、商业等农村设施建设规划
1980年代乡村经济的复兴
农业生产的复苏与增长
“以粮为纲”向“多种经营”
恢复乡建制
改革户籍管理政策
1980年代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一制度将土地的使用权承包给农户,使农民获得了更大的经营自主权
乡镇企业的崛起
“苏南模式”
“温州模式”和“义务模式”
以外资驱动“三来一补”的外向经济模式
“亦工亦农”和“离土不离乡”模式
19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企业以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不仅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还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民提供了非农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乡村工业化进程。
1981我国编制《中国综合农业区划》
地域分异规律
分级途径
1982年国家建委、国家农委制定《村镇规划原则(试行)》
总体规划
是在全公社范围内进行的村镇布点规划和相应的各项建设的全面部署,是公社山、水田、林、路、村综合规划的组成部分
建设规划
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具体选定有关规划的各项定额目标
1990年代的乡村规划进展
1993年,国务院发布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这是中国第一部专门针对乡村规划的法规,标志着乡村规划开始步入法制化轨道。
1994建设部颁布《村镇规划标准》
2000年以来的新农村运动
2003年中央每年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问题,提出一系列推动农村发展的措施
2005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强调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2011年正式将城市规划二级学科调整为城乡规划一级学科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00年以来的新农村运动,为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随着各项政策的深入实施,中国农村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乡村规划教育
乡村规划教学的历史沿革
1930年
晏阳初倡导的“平民教育”。以费孝通为代表撰写的《江村经济》,引起世界范围内对中国乡村问题研究的关注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3年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确立了以国家为主导大规模推进工业化道路
1956年
同济大学创办了国内最早的城市规划专业
1958年
人民公社规划
1978年
改革开放后城市规划工作全面恢复,各地开展了大量城市总体规划和小城镇规划。
1990年
农村、农业、农民构成的“三农”逐步进入城镇化研究视野。曹景清的《黄河边的中国》深刻反映了对中部地区农村发展状况的调查和思考
21世纪以来
2012年开始对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做了相应调整,增加了乡村规划原理、乡村社区规划等教学内容,结合总体规划课程设计增加了村庄规划教学环节
对乡村规划教学的展望
价值观教育的深入
公众参与的能力的培养
政策研究的拓展
更加注重面向实践
未来的乡村规划教学将更加注重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模式的灵活性、跨学科的融合以及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关注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应用智能化与信息化教学手段,将是推动乡村规划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乡村规划教学体系,我们将培养出更多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乡村规划人才,为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