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金钱心理学
本书是一部探讨财富、人性和幸福的永恒真相的理财经典之作,作者摩根·豪泽尔从心理学、经济学、历史等角度分析了金钱的影响和人的行为。书中提供了多种实用的理财建议和案例,帮助读者找到亘古不变的财富真相。
编辑于2024-10-17 19:57:22金钱心理学
没有人真的对钱失去理智
金钱与主观判断
图
你对金钱的个人经验可能只有0.00000001%符合实际,但它构成了你对世界运作方式的主观判断的80%。
每个人对金钱的体验都是不同的
一个在贫困环境中长大的人对风险和回报的看法是一个出身于富有的银行世家的人难以理解的。
那些在通货膨胀时期长大的人经历了那些在物价稳定时期长大的人从来不必经历的事。
那些大萧条期间倾家荡产的股票经纪人的经历是那些沐浴在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经济发展荣光中的技术工人无法想象的。
30年来都没有经历过经济衰退的澳大利亚人的感受是美国人从未体验过的。
那些你觉得经历很相似的人之间
贫困环境中长大的人对风险和回报的看法是出身富有银行世家的人难以理解的。
谁也不能期望他们就什么才重要、什么有价值、该怎么走等等达成一致。
谁也不能期望他们对同样的财务信息做出同样的反应
一群人认为不可容忍的想法,对另一群人来说是完全合理的。
我们并不是对钱不理智,只不过是经验尚浅罢了
三个经验
指数基金:它的历史还不到50年。
对冲基金:也只是最近25年才兴起的。
消费债务:是在二战后才出现的
如今我们在应对现代金融体系时只有20~50年的历史经验,却希望能完美地适应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无法按理论上的正确方式做出财务决策。
没有谁真的失去了理智——我们都在依靠自己独特的经验做出选择,而这些经验在特定的时间点和情境下都是合理的。
运气与风险
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来那样美好或糟糕
运气
没有人会认为财务成功中没有运气的作用,但因运气难以被量化,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自动忽略运气在成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风险
运气和风险都体现出,现实生活中的每个结果还会受到个体努力外的其他作用的影响。二者的本质是相似的,因此不能只相信一个,而无视另一个。
糟糕的结果一定是糟糕的决策导致的
成功/失败
哪些投资策略有效?哪些无效?
哪些商业策略有效?哪些无效?
经验/教训
如何才能致富?
如何才不至于陷入贫困?
大脑喜欢简单的答案,对复杂的变量并不感兴趣。
区分运气、技能和风险等因素导致不同结果的两点建议
如果你想欣赏和赞扬,或轻视某人,一定要三思。
不把某件事的结果100%归于个人的努力和决策。
不是所有成功都源自努力工作
不是所有贫困都是因为游手好闲
不要太关注具体的个案研究,而要看到具有普适性的模式。
极端案例的成因非常复杂,通常很难适用于其他非极端的情况。
寻找关于成功和失败的普适性的模式,才更可能获得有价值的经验。
预防失败的诀窍是:做好你的财务规划
永不知足
那些不懂得知足的案例
顾磊杰
出生于印度,在10岁时成为孤儿
2008年时身家达到了1亿美元。
为获得更多财富,顾磊杰因内幕交易而获刑入狱。
他的职业生涯和名誉也被彻底毁了。
麦道夫
最臭名昭著的“庞氏骗局”制造者。
在其骗局被揭发之前,麦道夫欺骗了投资者20年。
顾磊杰和麦道夫,他们已经拥有一般人无法想象的财富、名誉、权力和自由,但他们抛弃了这一切,因为他们想要更多。他们不懂得知足。
关于追求财富的四点建议
最难的理财技能是让逐利适可而止
当想拥有更多的欲望比满足感增长得更快时,事情就变得很危险了。
现代资本擅长创造两种东西:财富和嫉妒。
如果不懂得知足,生活便没有快乐
幸福是你拥有的减去你期待的
问题的症结在于攀比心态
问题的症结在于攀比心态
攀比就像一场没有人能打赢的战役
取胜的唯一办法是根本不要加入这场战争。
用知足的态度接受一切,即使这意味着自己比周围的人逊色。
总想变得和别人一样富有的游戏的本质也是如此。
你在知足心态下获得的东西已经够多了
知足意味着深知它的反义词——永远难以填满的欲望——会将你推向后悔的境地。
如果你无法拒绝潜在的金钱诱惑,那么欲望最终可能将你吞没。
世界上很多事都不值得冒险,无论潜在收益有多大
名誉是无价的。
自由和独立是无价的。
家人和朋友是无价的。
你希望从某些人处获得的敬爱是无价的。
幸福是无价的。
要想留住这些,最好的方法是懂得什么时候停止冒险,以免伤害到它们。
复利之谜
冰川理论
如果一个事物不断重复和累积——哪怕只有一点儿微小的增长为未来的持续增长提供动力——起点虽低,最终却可能产生超乎想象、似乎违反直觉的结果。
关于冰川形成的理论
冰川学家格温·舒尔茨:地球冰川形成的关键并不一定是大量的降雪,而是雪能累积下来,无论量有多少。
理财也是如此
沃伦·巴菲特在投资领域取得成功离不开他年轻时打下的良好的财富基础,及他对投资的长期坚持。
冰川时期的形成过程告诉我们,巨大的结果并不一定需要巨大的力量。如果一个事物不断重复和累积——哪怕只有一点儿微小的增长为未来的持续增长提供动力——起点虽低,最终却可能产生超乎想象、似乎违反直觉的结果。
复利的效应
沃伦·巴菲特
金融净资产845亿美元815亿是在65岁后赚到的每年的复利率大约是22%
吉姆·西蒙斯
金融净资产210亿美元50岁才找准自己的投资道路每年的复利率大约是66%
如果说西蒙斯在投资方面表现更出色,那为什么差距会这么大?
吉姆·西蒙斯的身家从1988年开始以每年66%的复利速度增长。至今没有人接近这个纪录。
巴菲特每年的复利率大约是22%,只有西蒙斯的三分之一。但西蒙斯的金融净资产却只是巴菲特的金融净资产的25%。
原因
秘诀在于时间
西蒙斯直到50岁才找准自己的投资道路
他投资的时间还不到巴菲特的一半
如果他像巴菲特一样投资70年,以66%的年复利率计
他的财富将是63,900,781,780,748,160,000美元。
复利的效应
好的投资并不一定意味着长期回报最高,因为高回报的投资往往是一次性的,很难重复。
好的投资是可以持续获得不错的收益并能长期重复的投资——这正是复利开始大显身手的地方。
这真是一串令人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关键就在于,在关于增长的假设中,这种巨额的结果正是一些微小的变化导致的。
致富vs.守富
致富和守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技能
成功的投资并不需要你一直做出成功的决定。你只要做到一直不把事情搞砸就够了。
致富Vs守富
致富需要的是冒险精神、乐观心态,以及放手一搏的勇气。
守富需要谦逊和敬畏之心,需要清楚财富来得有多快,去得就有多容易。守富需要节俭,要承认获得的财富中一部分源自运气,不要指望无限复制过去的成功。
致富的方式有千万种,市面上告诉你如何致富的书籍也数不胜数。但守富的方式却只有一种:在保持节俭的同时,还需要一些谨小慎微。
用一个词来概括财务方面的成功:生存
“生存”的概念
不是成长、智慧、眼界
长久生存下去,不被淘汰或被迫放弃,是最重要的。
生存应该成为你一切策略的基础
图
生存至上的理念对财富如此重要的两个原因
没有任何收益值得你冒失去一切的风险。
只有给财富年复一年的时间去增长,复利的力量才会显现。
巴菲特在投资中从没有做出过的行为
没让自己债务缠身,不依赖别人的资金
在经历的14次经济衰退中,他始终没有惊慌失措地抛售自己的金融资产。
没做过让自己的商业声誉受损的事。
不依赖单一的策略、世界观或某一种已经过时的风潮。
没有拼到精疲力竭,然后放弃或退休。
将生存至上的心态应用到现实世界当中的三个道理
比起巨大的回报,财富的安全更重要。
只要财富安全,你就知道你总能得到最大的回报,因为只要你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复利就会创造奇迹。
规划很重要
每项规划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意外做好预案。
只有能经受住现实考验的规划才是有意义的。
保持乐观,周时避免心态膨胀
在对未来保持乐观的同时时刻提防阻碍你走向美好未来的因素的均衡心态至关重要。
尾部的胜利
尾事件(tail event)
低发生率、高影响力的少数事件
尾事件的影响
任何规模巨大、利润丰厚、声名远播或影响力深远的事物都源自某个尾事件——从几千甚至几百万个事件中脱颖而出的一个。
我们的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些事物,即尾事件的结果上。
而当我们关注的焦点只有尾事件的结果时,我们就很容易低估尾事件本身的稀缺和强大。
尾部才是驱动一切的关键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2013年的股东大会
沃伦·巴菲特:自己一生中持有过400~500只股票,而收益中的大部分来自其中的10只。
查理·芒格:如果去掉几笔顶级投资,公司的长期业绩表现其实相当普通。
绝大多数的投资建议都是关于“当下”的。此时此刻你该怎么做?大多数情况下,“当下”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
作为投资者,你今天、明天或下周做的决定远不如你一生中个别几天做的决定重要。
这几天可能只占据了你一生中1%甚至更少的时间,而这些时候,你周围的人可能都处在非理性状态下。
一个投资天才也应是一个当身边所有人都进入非理性状态时还能继续正常行事的人。你即使有一半时间都在犯错,到最后依然能赢。
自由
幸福是对生活的全面掌控
人们都想变得更富有,希望财富能带来更多幸福。
幸福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因为每个人的幸福观都不同,但如果幸福的分数有一个公分母——一种普遍的快乐源泉——那就是对生活的全面掌控。
安格斯·坎贝尔(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家)
与我们考虑过的任何客观生活条件相比,对自己的生活拥有强烈的掌控感是预测幸福这种积极感受的更可靠的指标。
生活中决定幸福感的通用变量
不是工资多少,不是房子大小,也不是工作好坏,而是对自己想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和谁一起做拥有掌控能力。
赋予你掌控自己时间的能力
金钱最大的内在价值是它能赋予你掌控自己时间的能力。
独立和自主
你积累的财富能让你对可以做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去做有更强的控制力。
时间自由是财富能带给你的最大红利
拥有一小笔财富
意味着生病时就算请几天假也不至于入不敷出。
拥有更多财富
意味着在失业后可以从容地等待更好的职业机会,而不必急于抓住遇到的第一根救命稻草。
拥有6个月的应急存款
意味着在面对老板时不至于如履薄冰,因为你知道即使需要时间另谋出路,你的生活也不会陷入窘境。
财富赋予生活的好处
可以自由选择退休的时间,而不必一把年纪了还在为生计奔波。财富能提供你更多的时间和选项。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会让每个人都快乐,什么不会
没有人——没有1个——表示如果你想变得快乐,你就该拼命地工作赚钱,然后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没有人——没有1个——表示你至少要和周围的人一样富有,或者要比周围的人更富有才算真正成功。
没有人——没有1个——表示你应该根据你期望获得的收入水平来选择你的工作。
来自《有关生活的30条经验》一书中1000名美国老年人的总结
豪车悖论
当看见有人开着一辆漂亮的车子时你很少会想“哇,开车的家伙真酷”,相反,你只会想“哇,如果那辆车是我的,别人一定会觉得我很酷”。
这里有一个悖论:我们都想通过财富来告诉其他人,自己应该受到他们的爱慕与敬仰。但事实上,其他人常常会跳过敬仰你这一步。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你的财富不值得羡慕,而是因为他们会把你的财富当作标尺,转而表达自己渴望被爱慕与敬仰的愿望。
其实别人不会像你那样在意你有多少财产
关于财富
你或许觉得你需要一辆昂贵的车子、一块豪华的手表和一座很大的房子。
但你并非真想得到这些东西本身。你真想得到的是来自他人的尊重和羡慕。
你觉得拥有昂贵的东西会让别人尊重和羡慕你,但可惜,别人不会。
财富或豪车
重点不是让你放弃追求财富或豪车的梦想。
通过用金钱购买昂贵之物获得的尊重和羡慕可能远比你想象中少。
比起豪车,谦虚、善良和同情心等人格特质才能帮你获得更多尊重。
财富是你看不见的那些
财富并不是我们能看到的外在部分
财富是由你没有去购买的豪车、钻石、手表、服装和没有升级到的头等舱座位体现的。
财富是由未被转化为实物的金融资产体现的。
想真变得富有,唯一的途径就是别去消耗你拥有的财富。
你需要做的是花自己已经有的钱,而不是透支还不属于自己的钱。
区别“富有”和“有钱”
有钱
“有钱”与你当前的收入水平有关。
长久以来,我们形成的消费观是,钱就是用来花的
然而,富有的前提其实是克制。
富有
没有被花掉的收入才会成为财富。
财富存在于你尚未做出购物决定的时候。
只有没有被挥霍掉的真正的财富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生活。
存钱
有一定收入的人一般分为三类
会存钱的人
认为自己存不下来钱的人
认为自己不需要存钱的人
很简单但容易被忽视的存钱法则
法则一:财富积累与你的储蓄率关系很大
投资的确有可能让你致富,但能能持续回报多久,始终存在未知数,所有结果都笼罩在不确定性当中。
个人的节俭和储蓄行为是金钱等式中你具备更强控制力的部分,是百分百行得通的方法。
财富是对收入扣除开支后剩下的部分进行积累的结果。即使收入不高,依然可以积累财富,但如果储蓄率不高,绝不可能积累财富。
如果你把积累财富看作一个受你自己的勤俭节约和效率提升控制的过程,你的财富前景就会变得更清晰。
法则二:财富的价值和个人需求有关
我的年回报率8%
在花钱这件事上,我更高效。只需要支出你支出的一半就能感到快乐,而你对生活的要求则随着你财富的快速增加而不断提升。
尽管我在投资方面不如你,但我的生活却过得比你好。尽管我的投资回报率比你低,但我却从投资中获得了更大的益处。
你的年回报率12%
如果你学会用更少的钱来获得同样多的幸福感,你的欲望和所得之间就会产生积极的落差。
高储蓄率意味着你的开支会比平时更低,而低支出意味着你能存下来的钱比高支出时多。
法则三:收入超过一定水平后,你的物质需求由欲望决定
物质需求 → 舒适性
每个人都有基本的物质需求,而当这些需求被满足后,人们就会上升一个层次,去追求生活的舒适性。
舒适性→更多追求
当舒适性也得到满足后,人们又会去追求兼具舒适性、娱乐性和启发性的事物了。
想增加财富,要有谦逊之心
那些长期成功经营个人财富的人并不一定有着高收入。
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完全不在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法则四:我们比自己想象中更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储蓄率
开支减少,储蓄率自然会提高
欲望减少,开支自然就会减少
不再关心别人怎么看你
你的欲望自然就会减少
法则五:存钱并不需要一个特别的理由
你完全可以为存钱而存钱。事实上,你就应该这样做,每个人都应该这样做。
法则六:对时间的灵活掌控是你的无形财富
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就可以等待更好的机会降临。这就是储蓄带来的一种无形的回报。
法则七:无形的回报逐渐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时间和选择方面的更大控制权已经成了当今世界最有价值的通行货币之一。
合乎情理胜过绝对理性
选择合乎情理的,而非绝对理性的
合乎情理
在大部分情况下做出合乎情理的决策,比追求绝对理性的效果更好。
认清现实
你不是一份电子表格,而是一个人,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经常头脑发昏的人。
投资决策
在做投资决策时,不要试图保持绝对理性,而要做出对你而言合乎情理,也就是更好接受的选择。
最佳方案?
在真实的世界中,这种从数学角度出发的最佳方案不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关于投资组合多元化的两个要点
第一点:把未来的后悔降到最低
投资行为中存在着社会性因素,但如果从绝对理性的金融视角来看待投资,这些因素就常常会被忽视。
第二点:这种现象很正常,没什么不好的。
人既不是绝对理性的,也不是非理性的。
在金融领域中,人们常常忽视的一点是,某些方案在理论上讲完全正确,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违背人性的。
意外!
和金钱相关的任何事背后最重要的驱动力
事物会随时间而改变
经济学理论的基石是“事物会随时间而改变”的道理,因为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并不愿意看到太好或太坏的情形持续。
驱动力
和金钱相关的任何事背后最重要的驱动力,是人们对各种现象的合理化解释以及对商品和服务的偏好。
社会不会一成不变
随着社会文化的改变和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这种改变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而且将一直持续。
经历并非预测
我们总会对那些已经在金钱方面获得成功的人产生过度的崇拜,但经历过某些具体事件并不意味着你就拥有了预测未来的能力。
依赖投资领域内的历史经验,将面对两种危险
你可能错过那些产生重大影响的意外事件
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往往是一些重大的、史无前例的意外事件。这些事件对经济和股市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大萧条、二战、互联网泡沫、“9·11”事件、……这些意外事件在历史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为它们随后对很多互不相关的事件产生了影响。
历史会对经济和股市的未来产生误导因为它无法将今天世界上非常重要的结构性变化纳入考虑。
关于投资史很有趣的一点是,你追溯的时期越久远,你看到的规律就越不适用于今天的世界。研究金钱的历史对这类认识是很有帮助的。具体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财富,都处于一种持续的演化过程中。
容错空间
安全边际
本杰明·格雷厄姆
本杰明·格雷厄姆提出的一项著名概念。安全边际的目的在于让预测变得不再必要。
容错或冗余空间
在一个由概率而非确定性决定的世界中,安全边际——你也可以把它称为“容错空间”或“冗余空间”——是唯一能保证安全的方式。
容错空间让你可以承受一系列可能的结果:拥有这种承受力后,你就可以花足够长的时间等待,从而提高低概率的回报发生的概率。
不做无谓的冒险
一个人必须冒点儿险才能出人头地,但会让你倾家荡产的风险是不值得去冒的。
投资者需要考虑容错空间的两种情况
关于波动性的
如果你的金融资产减少了30%,你还能挺过去吗?仅从数据上看,或许你还不至于陷入绝境——只要你还付得起日常开销,能保持正向的现金流。
但你能保证到时候你的心态一定平稳吗?数据表可以准确地告诉你资产的增减,但它们无法体现你纠结的那种心情。理论上的承受力和情感上的承受力之间的差距是人们常常忽略的一种容错空间。
关于退休储蓄的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股市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平均年回报率为6.8%。在规划退休储蓄时,你会觉得自己的多样化投资组合也有相近的收益。
但是,如果未来回报率降低了,怎么办?这一系列“如果”对你造成的影响是,你无法像自己计划中那样准时退休了。在对你的未来收益进行估算时,要预留出容错空间。
人是会变的
人类的心理存在一种基本规律:我们很难预料到自己未来的想法
坚持长期计划比你想象中难得多,因为我们的目标和想法总在改变。
这种现象对我们确定未来理财目标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
长远的理财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但事物总是在变化。
我们周围的世界在变,我们的个人目标和追求也在变。
如果你未来的想法可能改变,那么你就很难做出长期决定并坚持下去。
历史终结错觉
历史终结错觉的定义
指人们能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相比过去发生的变化,但很容易低估自己的性格、想法和目标在将来会发生的变化。
做长期决定的两个原则
我们应该避免极端的财务规划目标
慢慢接受自己的想法一直在改变的事实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世间万物皆有定价
面对与金钱相关的很多事物,关键是明确它们需要你付出什么,然后判断自己是否愿意为之买单。
很多事物的价格并不摆在明面上,你只有在亲身体验后才会知道是多少,但到了那时,一切为时已晚。
因为我们过度自信,更多时候则是因为我们不善于确定成功的代价是什么,最后才发现自己付不起它。
万物皆有定价,只不过有些不会写在标签上
回报越高,需要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投资成功需要付出的代价是无法立刻看到的。它不会被直观地写在标签上。
把市场波动看作要支付的价钱而不是该缴纳的罚款,是培养正确理财心态的重要部分。
这种心态可以让你坚持一项理财策略足够久,最终获得长期的投资收益。
你花的钱和你获得的回报通常都是相符的。 市场回报永远不会是免费的,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是。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
不要贸然从那些和你情况不同的人身上学习理财经验
问问你自己:你今天应该为谷歌公司的股票付多少钱?
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是谁。
你想在未来的30年里做长线理财规划吗?如果是,那么你需要对谷歌未来30年的现金流折现值进行冷静的分析,然后才能得出你认为应该支付的合理价格。
打算在10年内套现吗?如果是,你需要去分析科技行业在未来10年内的发展潜力,以及谷歌管理层能否实现他们的愿景,然后才能得出你认为应该支付的合理价格。
你打算在1年内就卖出股票吗?那么你需要关注谷歌目前的产品销售周期,以及是否会出现熊市。或者,你是一个日内交易者吗?
贪婪是人性中一个难以消灭的弱点
弱点
21世纪头几年,互联网泡沫的破裂让美国的家庭财富缩水了6.2万亿美元。
房地产泡沫破裂后,蒸发的美国家庭财富则超过了8万亿美元。
金融领域的泡沫对社会的破坏性是永远不会被高估,它毁掉太多人的生活。
为什么发生?
为什么不断发生?
为什么无法从中吸取教训?
一个常见回答是:人本贪婪。贪婪是人性中一个难以消灭的弱点。
没有人会真的对钱失去理智。人们常常在缺乏足够信息和不讲逻辑的情况下做出一些理财决定,之后又悔不当初。
人们很难从泡沫中吸取经验的原因之一是,泡沫不像癌症,不能通过活体组织检查得出明确的诊断并做出预警。
围绕着投资回报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而在某个时间点,总有某个人想把别人的财富收入囊中。
没有人希望自己的金融资产被高估。而等一切尘埃落定后,我们更有可能做的是冷嘲热讽,而不是从结果中吸取教训。
尽可能努力明确自己玩的是什么游戏
受投资理念与你不同的人们的影响后,你会放弃自己原有的消费理念。
你会受到你仰慕的人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理财方面,很少有什么事比明确自己的投资目标且不受他人活动和行为的影响更重要。尽可能努力明确自己玩的是什么游戏。
悲观主义的诱惑
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
乐观主义
真正的乐观主义者并非相信一切都会变得很好。
乐观主义是一种信念,相信就算过程中充满坎坷,随着时间过去,你心目中好结果出现的概率也比坏结果出现的概率大。
乐观主义的基础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大多数人早上醒来后的第一个念头都是要更好、更有效地做事,而不是要搞破坏。
悲观主义
悲观情绪不仅比乐观情绪更普遍,听起来也显得更明智。
悲观主义在认知上具有一种吸引力,因此人们对它的关注超过了对乐观主义的,而后者往往被看作忽视风险的表现。
在涉及金钱的领域,悲观主义之所以具有吸引力,人类对失去的过度厌恶是在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保护机制。
导致悲观主义更容易出现、更普遍也更具有说服力的三个原因
金钱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所以金融领域发生的消极事件往往会影响到每一个人,吸引每一个人的注意。
为经济下行找原因,会让它更容易成为人们讨论和担忧的对象,也会让人们更容易展望未来走向,编织出悲观的故事——这种故事的内容常常大同小异。
人们总会想尽办法去解释其原因:
是因为投资者不看好经济增长吗?
是因为美联储又把事情搞砸了吗?
是因为政客们又做了错误决策吗?
是不是还有更糟糕的问题在后面?
悲观主义者在推测未来趋势时经常没有将市场会如何适应局势纳入考虑。
我们很容易做出糟糕的情况会持续的预测,而且这样的预测很有说服力,因为它不需要我们去想象世界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经济学中有一条铁律:极好和极糟的环境都很难长期维持,因为市场的供需会以很难预测的方式对环境进行适应。
进步发生得太慢,让人难以发觉,但挫折却出现得太快,让人难以忽视。
一个人的声誉需要花一生的时间去经营,但小小一封邮件就能将其毁灭。在舆论场上,悲观主义的短暂痛苦大行其道,乐观主义的强大拉力却无人在意。
增长是由复利驱动的,而复利通常需要时间。毁灭却可能由独立的致命因素导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它也可能由失去信心引发,而信心可以在一瞬间崩塌。
当你相信一切的时候
管理资产时的两个道理
你越希望某事是真的,你越容易相信一个高估其成真可能性的故事。
生活中的很多事在我们看来是真的,是因为我们无比希望它们成真。
我把这些事称为“吸引人的故事”。
吸引人的故事总在这样的时刻出现:你很聪明,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但处于一种控制力有限而风险很高的局面中。
在这种时刻,故事的力量非常强大,能让你相信任何东西。
金融领域内的很多投资观点都带有这样的特性:一旦你听从它们,选择了某种策略或方法,你就同时在金钱和心理上进行了双重投资。
如果你希望某只股票能上涨10倍,你就成了它的信徒。
如你认为某种经济政策会引发恶性通货膨胀,你就已经站好队了。
这些预测成真的概率可能很低。
许多人都固守着一种坚定的信念,认为他们希望成真的就一定会成真,但他们这么做仅仅是因为存在着获得巨大回报的可能性。
一边是你希望获得的,另一边是你为实现一个可接受的结果而实际需要获得的。二者相差越大,你就越不容易轻信那些吸引人的投资故事。
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都是不完整的,但每个人都会编织完整的故事来弥补其中的空白。
我们是无法在自己的认知盲区展开思考的,所以我们很容易利用掌握的有限的知识体系去解释这个世界。
我们会在这个过程中犯很多错,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运行机制的了解比自己想象中要少得多。
在大多数以事实为基础的领域,这个道理都是正确的。
尼尔·卡尼曼说:后见之明,即人们解释过去事件的能力,给了我们一种仿佛这个世界可以被理解的错觉,也给了我们一种仿佛这个世界自有其原则的错觉,哪怕在实际上一团混乱的情况下。这是我们在很多领域犯错的重要原因。
多数人在面对不理解的事物时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不理解这些事物的。
这些故事对我们理财生涯的影响可能很令人着迷,也可能具有毁灭性。
承认自己的无知意味着承认这个世界上发生的很多事都是你无法掌控的,而这是你很难接受的。
我们都希望掌握我们生活的这个复杂世界的运作规律,因此我们会通过给自己讲故事来填补那些本质上是盲点的空白。
当你出于我无法理解的原因做出决定时,我可能会盲目地跟随你做出对你而言正确,对我来说却可能是灾难的决策。
人们其实都明白这个道理。但人们对预测的需求仍然很强烈。为什么?
那个根据自己所见的一切自信地认为自己判断正确,实际上却因为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而大错特错的人。
总结
几条简单的建议:它们可以帮助你在理财方面做出更好的决定
谦逊
当事态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时,要保持谦逊。
运气与风险共存
运气和风险真实存在,也难以判别,所以无论是在评价自己还是他人时,都要将这句话牢记于心。
谅解或同情
当事态朝错误的方向发展时,要心怀谅解或同情。
虚荣越少,财富越多
你能存下多少钱,要看你彰显自我的需求与你的收入之间的差距,而财富恰恰存在于看不到的地方。
世界很大,也很复杂
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来那样美好或糟糕。
用让你睡踏实的方式来理财
这并不等同于力求最高的投资回报率或将一定比例的收入存进银行。
对时间的掌控
利用财富来获取对时间的掌控,因为对人生的幸福感而言,最严重而普遍的扣分项就是时间上的不自由
拉长时间
如果你想提高投资回报,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拉长时间。时间是投资中最强大的力量。
多善意,少奢侈
其他人都不会像你自己那样在意你有多少财富。
不要心态失衡
你就算错了一半,依然能积累财富,因为是少数的几件事决定了整体的结果。
存钱
存就是了。
存钱不需要什么特定理由。
财务目标
避免设定极端的财务目标。每个人的目标和愿望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代价
明确成功需要付出的代价。然后做好支付的准备,因为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是免费的。
明确游戏性质
明确你所玩的游戏的性质。确保你的行动不会受到不同游戏的玩家的影响。
重视容错空间
在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和你为了表现良好而需要满足的条件之间有一段距离。
尊重每一个人
在金融投资领域,聪明、有见识、有想法的人们可能出现意见分歧。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我自己是如何应用金钱心理学的
你必须找到适合你的方法。下面是适合我的。
我家如何看待储蓄
独立自主也一直是我个人的财务目标。我只希望在每天早上醒来时都能确定,我们一家子都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做想做的任何事。
我们做的每一个财务决定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获得一定程度的生活自主性并不需要你拿到医生那么高的薪水。最主要的秘诀是控制你的欲望,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节俭地生活。
自主性与你的收入水平无关,而是由你的储蓄率决定的。
而当你的收入超过一定水平后,你的储蓄率是通过控制自己对生活方式的欲望决定的。
我们对生活方式的欲望不会随着收入水涨船高。
我们的储蓄率相当高,但这种节俭不是靠压制欲望实现的,因为我们对物质的欲望并没有随之升高多少。
我们也喜欢美好的事物和舒适的生活。
我们只是不会让生活目标无限制膨胀罢了。
这种心态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只适用于我们,因为我们夫妻双方都认可这一点,没有谁向对方做出妥协。
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娱乐——散步、阅读、听播客——都不需要花多少钱,所以我们很少觉得自己错过了什么。
我家如何看待投资
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选择使自己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最大化的策略,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用平均成本法去投资低成本的指数基金将是长线投资成功率最高的选择。
这并不意味着指数投资永远是一个好选择,也不意味着它适合所有人,更不意味着积极选股的路线注定会失败,虽然总体上看,这种观念在一方或另一方——尤其是那些强烈反对积极投资的人——心中已经变得根深蒂固。
我逐渐认识到,只要连续几十年把钱投入低成本的指数基金,让这些钱去不断积累复利,我们是非常有可能实现全家人的所有财务目标的。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根植于我们节俭的生活方式。
无论我家如何储蓄或投资,我确信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将永远是我们的目标。我们会一直做出能让我们睡踏实的选择。
我们认为,对金钱心理学的把握才是生活的终极目标。但我们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而且没有人真的对钱失去理智。
无论我家如何储蓄或投资,我确信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将永远是我们的目标。我们会一直做出能让我们睡踏实的选择。
关于本书
作者:摩根·豪泽尔
合作基金(The Collaborative Fund)的合伙人、知名理财网站“彩衣弄臣” 和《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
两次获得美国商业编辑和作家协会颁发的“最佳商业写作奖” 和《纽约时报》颁发的“西德尼奖” ,并两次入围“杰拉尔德·勒布杰出商业和金融新闻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