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的思维导图,内容有 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编辑于2023-05-14 12:57:24历史刚要下第四第五单元
第8课 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
定义
14世纪-17世纪初欧洲宣扬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
复兴→古典文化再生
原因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基础
西欧文化自身传承发展
中坚力量
意大利
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
东方文化养料汲取
新思想学者文人积聚
实质
学习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创立新兴资产阶级新文化
精神内核
以人为中心
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解放思想
人才
14世纪文学三杰
但丁
彼特拉克
人文主义之父
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自由
影响
15世纪美术三杰
达芬奇
米开朗基罗
拉斐尔
描绘现实生活人内心世界
15世纪后期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李尔王
冲击封建秩序
解放人性
宗教改革
序幕
1517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
德意志宗教改革形成路德派
体现市民阶层要求建立自己教会的主张
瑞士加尔文派
英国国教
影响
进一步解放思想
传播发展人文主义
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民族国家形成
近代科学的兴起
16-17世纪科学革命
波兰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天主教会“地心说”
英国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确立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
影响
消弱封建统治精神支柱
进思想解放,社会进步
启蒙运动
定义
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治王权和教会思想束缚
发展
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
18世纪法国成为中心
18世纪后期达到高潮扩展
精神内核
理性
强调
独立思考
自主精神
对未来社会提出的政治主张
同
存在差异
思想启蒙家
亚当斯密
现代经济学之父
主张自由竞争
康德
集大成者
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影响
进一步解放思想
为制度建立作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直接推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
成为被殖民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
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
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共同原因:①经济基础:封建制度(殖民压迫)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或新贵族力量日益壮大,与统治阶级产生了矛盾。③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解放了人的思想。
革命概况
英国
起始时间:1640---1688(光荣革命)
特点
斗争中妥协 传承中创新 和平中渐进
经过(包括后续)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701年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此后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
18世纪20年代(1721)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政治权力
19世纪中期,两党制发展,责任内阁制成熟
意义
推翻了封建专治,实现了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美国独立战争和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树立了榜样。
Summary
美国
起始时间:1775.4---1783
特点
既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背景
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②殖民统治引起人民不满 ③启蒙思想的影响
经过
1775年4月,莱克星顿的枪声,美国独立战争开始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
1781年,约克镇大捷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法国
起始时间:1789.7.14---1815(其中拿破仑帝国1804--1815)
背景
①法国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束缚③启蒙思想对民众产生了深刻影响④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经过
1789年7月14日,法国民众攻占巴士底狱
1789年8月,议会颁布《人权宣言》(全称《人权与公民权宣言》)
1791年,议会颁布宪法,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规定君主立宪制)
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
1804年,颁布《法国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
Summary
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灭
意义
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革命的原则被传播到欧洲各地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总特点:①形成两党或多党制 ②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 ③定期选举,轮流执政)
英国
制度:责任内阁制
发展完善:18世纪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美国
制度:共和制(三权分立的联邦的总统制共和制)
确立标志: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并颁布
三权分立
原则
核心原则: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彼此制衡
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
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民选举产生,都实行任期制
意义
先进性:此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落后性:①承认奴隶制的存在②不承认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具有与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权利③没有规定人民基本权利④州权主义过重
法国
制度:共和制(但经历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多次反复)
制度变化: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议会共和制(一票共和)→1958年之后,总统制共和制
资本主义的扩展
俄国
背景:1861年,俄国沙皇政府面临空前危机
内容
进行废除农奴制改革
实行地方自治
实施统一的司法制度
进行教育改革
实行义务兵役制
刺激工业发展
评价
这些自上而下的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化,但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期间)
南北双方斗争焦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经过
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
1862年,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865年,联邦政府胜利,内战结束
评价
为以后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但黑人仍备受歧视
意大利
通过革命和反侵略战争,于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国(实行君主立宪制),1870年实现国家统一
德意志
国家统一
原因:分裂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方式:威廉一世任用实行“铁血政策”的俾斯麦为宰相,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国家统一
过程:1864---1871年,普鲁士先后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统一了除奥地利以外的德意志。并于1871年成立德意志帝国
国家政体
君主立宪制(二元制,即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
评价
进步性:确立了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巩固统一,使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局限性: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决定),以及大量封建残余。德国积极对外扩张,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
日本(明治维新)
背景
①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②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
内容
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废藩置县,四民平等。
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
制定宪法(1889年),确立近代天皇制政体。议会、内阁、军部互相牵制,成为天皇权力的代行机构
评价
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官僚寡头和军阀实际掌握了权力,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日本很快开始对外侵略扩张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背景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20世纪初期)
什么是工业革命
指由一系列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
具体背景
政治保障
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君主立宪制,国内政局稳定
经济因素
劳动力
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圈地运动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资金
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技术
英国的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生产工具日趋专门化,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
市场
英国通过殖民扩张,海外市场不断扩大(“日不落帝国”)
工业革命的进程
第一次工业革命
开始于棉纺织业
原因
来源不足
价格便宜
市场需求大
机器变化
1733年“飞梭”
1765年珍妮纺纱机(工业革命开始)
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
生产组织
近代工厂的开端
1771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
动力的进步 ——万能蒸汽机(工业城市之母)
英国人瓦特于1782年试制出万能蒸汽机
重要意义
解决了生产动力受制于自然条件的问题,加快工业化步伐,催生了工业城市
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
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Summary
19世纪中期之后,工业革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
第二次工业革命
背景
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
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各种新技术和新发明层出不穷,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需要更多产品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局限需要突破
主要成就
电力技术得以广泛开发应用,电力成为补充、取代蒸汽的新动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
化学工业的兴起,石化工业获得发展
通过新技术改造的旧产业部门焕发出新的活力
显著特点
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其中德美两国最突出)
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日、俄)
重工业是整个工业的主导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进入大企业时代
工业革命的影响
具体方面
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人类相继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出现了垄断组织
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两大阶级,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
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完善并扩展,西方文官制度形成
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
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工业城市兴起,城市化
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
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人口增加明显
女性地位提高
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社会贫富分化
工人居住条件恶劣
环境污染严重
疾病与犯罪问题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
早期工人运动
背景
生产力飞跃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逐渐显现
工人生存条件恶化
过程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生产发展
基本矛盾暴露
工人处境恶化
社会关系变革
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Summary
著名代表
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 (空想社会主义)
代表人物
法国:圣西门、傅立叶
英国:欧文
共同主张
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
反对自由放任的竞争
主张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
Summary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背景
经济基础(根本原因)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贫富分化,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阶级矛盾尖锐
阶级基础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思想基础
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实践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长期的革命实践与理论研究
Summary
内容
马克思主义
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
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共产党宣言》
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
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肯定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把建设新社会的希望寄托在无产阶级的身上,无产阶级的重任是夺取资产阶级的资本,消灭私有制,还要进一步发展生产力
无产阶级需要通过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来达到目的
Summary
丰富与发展
1867年,马克思撰写的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Summary
评价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和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
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人民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国际工人协会 (史称“第一国际”)
成立时间
1864年
意义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Summary
巴黎公社运动
诱发事件
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社会矛盾激化
特点
偶然性与自发性
革命措施
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机器(政治)
成立国民自卫军和治安委员会
设公社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关,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
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由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
规定公职人员薪金的最高限额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
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有明显的无产阶级性质(经济)
没收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实行八小时工作日
教育上由世俗教育取代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
最终结果
1871年5月28日,巴黎公社被法国资产阶级和普鲁士联合扼杀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