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力量从哪里来:面对每一个不敢
这是一篇关于力量从哪里来:面对每一个不敢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面对自我,从不敢面对到全然接纳,面对生活,从不敢臣服到体验“无我”,职场进阶,从不敢不同到光芒万丈,面对孩子 从不敢生到三娃妈妈,初入职场 从不敢发声到敢于建造,序。
编辑于2024-11-06 11:33:27这是一篇关于把时间当作朋友的思维导图,《把时间当作朋友》是一本关于时间管理和个人成长的实用指南。作者李笑来通过丰富的故事和生动的例子,向读者传授了如何克服拖延、提高效率、规划未来等实用技巧。这本书不仅适合正在为未来奋斗的年轻人,也适合所有希望更好地管理时间、实现个人成长的人。
这是一篇关于价值交换的5个层次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有价值、有积累且能自传播,有价值、有积累但借力不够,有输出、有价值但积累不够,有输出但无价值,只输入不输出。
这是一篇关于读书方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5.对照画出来的思维导图,模拟讲一遍书,4.第二遍阅读,大概过一遍,重点画出来对你有启发的观点和亮点案例,3阅读正文,边读边画核心观点,标记亮点的案例,2.看目录,提取核心框架和逻辑结构,1.思考一本书的使命(为了什么),并在阅读中不断思考书中内容与这本书使命的关联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把时间当作朋友的思维导图,《把时间当作朋友》是一本关于时间管理和个人成长的实用指南。作者李笑来通过丰富的故事和生动的例子,向读者传授了如何克服拖延、提高效率、规划未来等实用技巧。这本书不仅适合正在为未来奋斗的年轻人,也适合所有希望更好地管理时间、实现个人成长的人。
这是一篇关于价值交换的5个层次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有价值、有积累且能自传播,有价值、有积累但借力不够,有输出、有价值但积累不够,有输出但无价值,只输入不输出。
这是一篇关于读书方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5.对照画出来的思维导图,模拟讲一遍书,4.第二遍阅读,大概过一遍,重点画出来对你有启发的观点和亮点案例,3阅读正文,边读边画核心观点,标记亮点的案例,2.看目录,提取核心框架和逻辑结构,1.思考一本书的使命(为了什么),并在阅读中不断思考书中内容与这本书使命的关联性。
力量从哪里来:面对每一个不敢
序
重要的人生选择都忠于内心,忠于理想,只分对错,不管成败。
苹果公司零售业务高级副总裁、时尚巨头公司博柏利前CEO(首席执行官)安吉拉·阿伦茨在TED演讲中说过的一段话:“能量,源自激情和热爱,这种能量会在呼吸间自然流露,汩汩而出。这是一种源自信念和追求的萦绕全身的气质。”
人生难题的底层原因是我们无法面对的某种恐惧和某种不自洽
如何面对,自问
面对这个选择,我到底在害怕什么?
我害怕的这件事,为什么对我重要?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如果没那么重要,那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我更深层的恐惧是什么?
这件让我恐惧的事,是真实存在的吗?
从错位到自洽,正是通往真正的人生幸福的道路
走这条路需要的是一遍一遍地“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这是圣严法师的十二字箴言
我们需要的是找到和发挥自己的心力。当能够面对内心恐惧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坐在一座大金矿上,这里面有光,有热,有无限的包容和能量。
初入职场 从不敢发声到敢于建造
诚实是面对困境的真正“捷径”,接受自己的“不会”“不能”“不行”
好领导的特质
给人赞许,看到别人做了优秀工作,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都不要吝啬赞许和鼓励
真正的聪明人并不是会挑毛病,而是会找解决方案
可能会成为职场新人获得认可和自信的重要转折点
对事:有方向感(远见、愿景),能选对路
对组织:会砸墙,创造环境和条件
“墙”大多是因为组织结构制造了障碍,很多事推进起来低效是因为资源遭到了低效分割
做一个“砸墙者:①从人开始,②共赢,③找到“发力点”,④会讲故事,⑤创造坦诚的文化,⑥建匝道
对人:
勇当“坏人”(难做的人)
当团队遇到挑战的时候,你当那个堵枪眼儿的,团队内部有分歧的时候,做那个“坏人”
接地气
①可以不做具体工作,但要知道“民间疾苦”。②愿意同甘共苦。③有“生活能力”。
上面眼睛看得远,下面脚站得稳,有使劲用的脑子、一颗爱心,加上一张“厚脸皮”
真实的人生以及职业和事业的发展,隐形的主线是我们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
人生最重要的是真实丰富的经历和思考。我们在做选择时,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这个选择会不会扩大视野,加深认知
从等待认可到争取支持
三个心结及打开
等待皇冠---放弃皇冠思维
被“上面”看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且不切实际。现实是每个人都很忙,尤其是高层领导,不一定看得到你
我们做了事情,要主动说出去,有一说一,不卑不亢,这也是工作该尽的职责
羞耻感--放弃羞耻感
事情是对的,能做好,那自己的姿势好不好看并不重要。事实是,除了你自己,没有人那么在意
不务正业--争取支持也是做事
所有职场环境里都有复杂组织,复杂组织的信息流通往往并不高效、顺畅
在做具体业务之外,争取更多领导和同事的理解和支持,不是额外的动作,而是做事的一部分
自我接纳
建立自信的前提是我知道自己大概做到了什么程度
在意外界的评判其实讲到底是对自己不接纳
需要从外界认可带来自信过渡到内生的自我接纳和自信心
从寻求认可到寻求支持
只有能接纳自我的人,才能真正地从内而外领导自我,从而做出卓越的成就,吸引真正意义上的追随者,成为外在的“领导”。
我自己就可以判定“今天我很棒,可以开心舒畅”
父母对孩子的不断认可、教会孩子的自我接纳,是孩子人生无价的珍宝
努力的原因是因为我知道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敞开和防御状态最大的不同,承认有些事我不懂、不知道、没想明白
能做到听的前提,是“敞开”的状态。我们总在不停地输出观点,其实内心底层的状态常常不是防御就是攻击,是证明“我懂、我对”的状态。
全然对他/她进行10分钟的倾听,不评判、不打断,表达理解和陪伴就好
认怂不是推责,而是在做了足够多的功课和思考之后,坦陈我们当下认知的边界在哪里
“人”的层面,“敞开”才可能有联结,有联结才可能有信任,有信任才可能有“事”的层面的变化
职业经历分为四个阶段
Do做事
好比造一栋房子时做好砌砖这件事
Build(建造)
作为团队领导,领导大家盖房子,从蓝图到设计,再到施工
Coach(教练)
支持团队明确他们心目中房子的样子,进而盖好他们自己的房子
教练是看到了你看不到的东西,通过问问题,做你的镜子,让你自己找到答案
一方面需要我们自己内心清明,可以关注周围人的底层心理状态,另一方面,是相信对方可以凭借自身的力量去他应该去的地方
相信每个人只要愿意向内看,都有能力找到前进的路径
方法工具
多问“为什么”。倡导要问“五次为什么”,一层层问,问五次,往往就可以找到真实的问题所在。
保持真正的好奇心,不要想当然。很多事背后的真正缘由常常不是我们想当然的那样
警惕脑海中常出现的一个词:应该
原则
一是带着善意,放下评判,以无限可能的眼光看眼前的人
二是不要急于给出自己的方法和答案
Inspire(激发)
启迪与引领每个人确定自己的目标和愿景,实现自己的理想
做领导,不是继续在“做事”层面做贡献
在任何阶段,都不要把主动权交出去
哪怕看上去有很多限制,我们还是有做决定的空间
真正成功的人,走的都不是这一条被恐惧裹挟的路,
自己的全部能量都被无穷无尽的恐惧消耗了,如何能走远?何以谈成功?
一个重要的成长就是意识到别人说的话都是他们内心的投射而已,和你并没有关系。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见什么吸什么的海绵,而是一面镜子,将投给你的评判反射回去。
面对孩子 从不敢生到三娃妈妈
人最终的成功不是外在的标签,而是灵魂和外在一致,是活出人生的无限性。希望他们每个人的灵魂都能够最大限度地绽放,在这个基础上吸收知识,锻炼能力,认识世界,在和世界的相处中推动良性的发展
一个人真正意义上的成功,需要知道自己是谁,想去哪里,有学习能力,可以找到并好好利用资源
孩子
孩子既是我们的延续,更是我们的镜子,用不经意的方式照见我们自己真实而完整的生命状态,让我们看到不曾看到的自己,也让我们理解了生养孩子实际是每个成人的自我完成之旅。
每个孩子都自性光明。而成人向往的“成功”,讲到深处,无非是能活得像孩子一样——即使有了时间的概念,还能够“活在当下”;即使了解物质需要的必要性,还能不忘追求自由和无限;即使知道险恶,还能无畏;即使看到了各种问题,还能没有分别心地投入。
如何能让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呢?其实只有一条路,就是父母自己在这样生活。
儿童成长时期最重要的实际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当具有这些时,孩子就像种子一样,有土壤、肥料、阳光雨露,就会自然地生长、开花、结果。
《父母的觉醒》和《家庭的觉醒》,这两本书都是让我们看到表象以下的孩子,看到孩子的状态其实是我们自己状态的延伸;看到我们对孩子的期待和投入,反映的往往不是孩子的需求,而是我们内心由不安全感产生的需求。如果不意识到在这些互动深层背后的那个自己,我们的很多爱给孩子传递的会是压力和负担。
第一是随时提醒自己,最重要的是和孩子有深度的联结和沟通;
第二是开始有意识地放下自己的目的,和孩子对话
一旦做到,你就会发现孩子有非常多让你惊喜的好主意,你和孩子可以共同前往一个你不曾想象的世界
做好父母最重要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和孩子保持心灵的联结
孩子喜欢你、信任你,有话愿意和你讲,只要这道门是打开且通畅的,你和孩子什么问题都可以一起面对、解决
做到心灵的联结,只要做到一件事,就是让孩子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有十足的安全感。
安全感,就是我什么都可以说,说什么你都会听,而且不管我说什么、做什么都可以被接纳
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放下手机,更重要的是放下自己脑子里想的事情,只是认真听孩子说什么,用心听,再给予回应
让孩子被看见、被接纳、被听见
看到你真好!你在真好!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地欣赏他们
最重要的平衡和自愈力
在有困境的时候,鼓起勇气直面问题,高效能地投入;孩子需要你的时候,转身蹲下来,当个“蠢笨”的大人;纠结的时候和自己对话,多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看到自己真实的内心;低落的时候就大哭一场,允许自己展现脆弱和真实
你、孩子、家庭、事业要发展,有一个共同的根基,那就是你自己愉悦、充盈的状态。
职场进阶,从不敢不同到光芒万丈
麦肯锡招的人都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他们有理想,对自己有高的要求,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不曾停止。他们“心比天高”,生活在真实的世界,却总不忘抬头看看远方;他们心怀天下,总希望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能够给这世界留下点儿印记
成人的状态和“精英”与否、资源多少、学历高低无关,而是一种来自内心的安全感和平等、真实、真心待人的能力
真正做好教育的底层,是要面对恐惧。否则,我们对孩子的所谓“负责”“规划”,无非是把我们对未来的恐惧全然投射到孩子身上而已,是披着“教育”的外壳对儿童进行伤害。
面对生活,从不敢臣服到体验“无我”
臣服不是“躺平”,不是消极,而是最深层次的积极,是允许生活做我们的指引者,活出人生本来应有的丰盈和精彩。而这种精彩要比我们“规划”的人生绚烂得多。尝试放下自己的执念,做一次“跟随”的选择,记录下自己的心态转变过程。
其实努力不只是“更拼”“更投入”,而是提高我们的整体认知,选择做当下最适合自己、最值得做的事。
内卷是因为大家都在朝着一个看似“热门”但并不一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在努力,这时候很多努力反而可能是无用功,甚至起反作用。
你永远不会“准备好”
我们恰恰是通过做事来“准备”的,而不是通过“准备”来做事的,面对机会,没准备好不是问题,要勇敢把握,多“做”几次就好了
通过深度的自我对话,不断追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它有多重要、多紧急”,层层深挖,理清不同目标的优先级。如果能经受自己的盘问,就把它当作现阶段的一个重要目标;如果经受不住,就从行动清单上把它删除
面对自我,从不敢面对到全然接纳
这就是父母可以给孩子最大的财富:富足的心灵,在任何困难和低谷面前,都相信“我可以”的信念和行动,以及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幽默感。
我爱你。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
得到真正的个人内心的快乐,有两段必经之路
一是自外向里,能够透过外化的自我去看内在的“批评家”和“受过的伤”,进而触摸本我。能做到这一点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真正的快乐来自第二段路,就是自里向外,让外化的自我成为内在灵魂的真实外展。看到了这段路,你就会理解幸福的密码在于外化的自我和本我的同一。
人生的七个“真相”
人生不是客观的经历,恰恰相反,是主观的过程。最终,我们是谁,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不是别人能定义和决定的,只有“我”有权利、有能力定义自己的人生。所以遇到困境的时候,提醒自己,很可能是我们画地为牢了,钥匙就在我们自己手里,我们永远可以做不同的选择。
物理规律是给予越多,剩下越少。而人生的规律是,给予越多,收获越多。所以我们想收获什么,就要给予什么——如果想收获爱,就给予爱;不想有什么,就不要给予什么——不想被恨,就不要给予恨。给予本身并不难,难的是不仅给予我的亲人、爱人,还给予遇到的所有的人,包括一面之交的人,甚至是你怨恨的、鄙夷的人。当我们能“无差别给予”的时候,我们就自由了。
我们感受到的外界是内心世界的镜像,如果改变内心状态,我们感受到的外界也会随之改变。因此,在觉得走投无路的时候,不妨向内看,看自己是不是可以“放下”什么。“烦恼即菩提”,每一个困境都是了解我们自己内心深处,进而移除障碍、走向觉悟的通道。
我们和他人不是分离的个体,每个人的“真我”都是相连的。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为什么值得追求,因为每一个人都会在别的生命里看到自己。因此人生的终极价值来自和世界的联结与融合,“自私”的生活并不能带来长久的幸福。给予越多,你就会有越多收获,人生也就会越丰富和广阔。
走出困境的唯一路径,是面对它。困境是绕不过去的,你以为绕过去了,但早晚还会掉进同一个坑里。走出困境唯一的“捷径”就是回到困境,面对困境,再走出来。
疗愈伤痛的唯一路径,是感受它。伤痛是掩埋不了的,你以为遗忘了,但一句话就能勾起你最深的痛,直到你通过感受和面对走出伤痛,才能真正实现疗愈。感受的目的不是单纯体验痛苦,而是因为痛苦让我们看到自己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看到未被接纳的自己,进而自我接纳。因此,你在感到痛苦的时候,不要压抑,感受痛苦是走出痛苦的唯一路径。
孤独的对面不是和别人在一起的温暖,而是面对自我的勇气。当我们能够直面时,就会知道人生的本质不是“苦”,而是巨大的爱和喜悦
人生说到底,是寻找真我之旅。这趟旅程除了面对,别无他路。让自己的生命光芒四射,照亮自己,也照亮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