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习究竟是什么》读书笔记
很多人虽然多年坚持学习,却往往是按部就班地读书 、记忆、写作······没有摸索出一套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本书层层深入,把科学家们通过实验研究和对学习高手的观察,结合心理学及脑科学总结出一套系统、科学、高效的学习理论分享给我们,配合操作性很强的学习建议,帮助我们成为更有 章法、更有智慧、真正的学习者!
编辑于2024-11-18 17:53:25刘墉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说话技巧,包括如何将坏话好说、狠话柔说、大话小说、笑话冷说、重话狠说、急话缓说、长话短说、虚话实说等。他还分析了古今中外的幽默案例,教授如何埋下伏笔、营造气氛、引爆笑点,使语言更加婉转和生动,此外,书中还涉及呼吸调整、仪表姿态、养气之方等细节,帮助读者全面提升沟通能力!
这是一本论述编剧方法的名著。首版于20世纪40年代,作者挑战了亚里士多德的“情节首要”观念,提倡将写作的核心聚焦到变化丰富的人物之上。本书对国内外戏剧理论界影响深远,直到现在仍然是编剧们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作者文风犀利,一气呵成,虽然全文旁征博引,但简明易懂,是一本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剧作论著,其方法也适用于电影电视、小说、新闻等多领域的文体写作!
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籍,尤其适合项目管理的新手和有经验的从业者。这本书不同于传统刻板的项目管理教材,融入了作者对项目管理的独特理解,提供了一种更简单、更易懂、更实用的项目管理方法。无论你是项目管理的新手还是拥有多年经验的老手,这本书都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项目管理的本质和挑战,提升项目规划、执行与协作能力!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刘墉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说话技巧,包括如何将坏话好说、狠话柔说、大话小说、笑话冷说、重话狠说、急话缓说、长话短说、虚话实说等。他还分析了古今中外的幽默案例,教授如何埋下伏笔、营造气氛、引爆笑点,使语言更加婉转和生动,此外,书中还涉及呼吸调整、仪表姿态、养气之方等细节,帮助读者全面提升沟通能力!
这是一本论述编剧方法的名著。首版于20世纪40年代,作者挑战了亚里士多德的“情节首要”观念,提倡将写作的核心聚焦到变化丰富的人物之上。本书对国内外戏剧理论界影响深远,直到现在仍然是编剧们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作者文风犀利,一气呵成,虽然全文旁征博引,但简明易懂,是一本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剧作论著,其方法也适用于电影电视、小说、新闻等多领域的文体写作!
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籍,尤其适合项目管理的新手和有经验的从业者。这本书不同于传统刻板的项目管理教材,融入了作者对项目管理的独特理解,提供了一种更简单、更易懂、更实用的项目管理方法。无论你是项目管理的新手还是拥有多年经验的老手,这本书都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项目管理的本质和挑战,提升项目规划、执行与协作能力!
《学习究竟是什么》读书笔记
六、无为第六
庄子“无为”的一种科学解释
无为首先是个人状态,不刻意追求,不用意识控制
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做得特别自然,让人感觉他毫不费力
不生硬不刻意,还要有灵气,才是无为
无为是意识和潜意识、冷认知和热认知的完美合作
无为和熟练、无为和刻意之间,就差那么一点点——值得一个高手用一生去追求
主动操作大脑
最核心的原则,就是要把头脑中的几个声音关掉
步骤(从初级到高级):忘我、去除时间感、获得丰富信息、做事毫不费力
天才和疯子的一线之隔
天才和疯子的共同点:认知抑制解除——专门注意到被一般人忽略掉的信息,并从中发现东西,是非理性的行为
要想当天才,就是要在具备认知抑制解除的同时,还能保持清醒
创造力=大胆尝试新想法×智能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外显学习适合规则明确的简单领域,而内隐学习适合没有明确规则的复杂领域
五、兵器第五
谈谈写作和研究
当前科学理解
我们现在已经有充分的条件可以给求知设定一个有使用价值的标准
当前科学理解,就是目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什么
你不要了解所有的技术细节,但是起码可以知道科学理解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和立场
学会做研究
正确的态度:不是在“找答案”,而是在“做研究”
凡是用靠谱的方法寻找答案的过程,都叫做研究
做研究就是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信息,然后以我为主,做出自己的判断
可信共识的来源:专家的书、学术期刊的论文、主流媒体的报道
想出类拔萃,就要长期积累,形成符合当前科学理解的世界观,收获高级的视角和认知工具
做研究就是让自己成为“聪明的外行”
专栏作家应该干什么
传达好思想
通过大量阅读,找到有趣有用的好思想,用自己的方式交付给读者,把当前的科学理解,交付给读者
写读者想知道、读者应该知道的事情
由想法组成的“智识世界”
所有人的大脑共同生活在一个“智识世界”之中,这个“智识世界”就是由想法组成的
所谓创新,很大程度上就是想法的连接。所谓“认知升级”,就是你有没有更先进的想法
好思想都在哪里
在书里,在杂志文章里,在论文里
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
所谓“新思想”,并不一定是距离我们生活很远的“前沿”思想,其实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观念,都在不断地被刷新
专栏文章的选题比写法更重要
选题标准
新:平时习以为常的观念,都在不断地被刷新;用不同的视角看经典
过硬:思想背后最后要有学术研究支持
受用:让读者“得到”:读者看了以后最好能有用
找书的3个方法
看同频人或业内高人的推荐
跟踪主流媒体的书评
跟踪作者
最高级的办法是跟踪作者
你应该对现在活着的、特别有想法、特别能写的人
都有谁,心里有个数
应该怎么使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不是整理和记忆的工具,而是思考的工具,就是给大脑扩充内存
思维导图本质上是思维的草稿图
高级用法:用思维导图做决策和判断(从众人的发散思维到集体的集中思维)
第1阶段:畅所欲言,谁有想法都可以提出来(树状图)
第2阶段:评估想法,发现不同想法之间的联系
第3阶段:形成决议,淘汰划掉,分出主次和执行顺序
怎样管理信息
吸收大量外界信息,让这些信息在你头脑中发生化学反应,然后创造新信息
信息管理的两种错误思想
想要用大脑记住信息,强调记忆力
依赖搜索
正确做法:使用一个外部系统,专门存储个人化的信息
以印象笔记为例
采集:专注于识别,让计算机帮着提取——搜索
合作:共享目录
创造:在一个笔记中插入另一个笔记的链接;自动发现笔记的相关内容
强力研读笔记法
清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读书笔记的第一作用就是抛开故事记住文章
看清楚后用自己的话把这个脉络写出来
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
笔记,是听说了一个想法后很激动,必须把这个想法记下来据为己有的行为
读书,就是寻找刺激自己思维的那些亮点,需要忽略故事,分析完脉络再把故事带走
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高水平读书人:书上写满了批注
批注:理解,质疑或肯定,灵感
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
笔记是对一本好书最大的敬意
好书之所以要读两遍,最重要的目的是获得关联心得、灵感和联系
第一遍是为了陷进去,第二遍是为了跳出来
四、策略第四
“自学”的学问
自学是大势所趋
只要获取信息足够方便,学生本人足,自学就是最根本的学习方法
自学的好处
课堂教学是没有快进键、不允许跳跃的视频播放
只要是跟着体制走就一定是要我学,只有自学才是我要学
课堂教学就不应该是这个时代学校的主要作用了
自学的准备条件
“成功教育金字塔”理论的两个基座: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自信心来自文本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意志力、自控力、时间管理能力、组织、计划和安排自己的行动的能力
自学的方法
自学于文本
自学成败的关键,在于你是否善于处理文本信息
第一级:阅读一段文本或听一节课,能不能抓住要点
第二级:有一个问题,能不能从一堆书里找到答案
第三级:建立自己的系统
自学于操作
在实践中得到反馈
从自学到精通
学习的快功和慢功
凋零效应
如果你快速给学生灌输一些知识,的确能让他们迅速获得一个成绩优势
但是,这个优势总是保持不了多久就凋零了
哪种老师好
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
直接练和交替练——教你如何活学活用
正确的练习方法是混合练习
测验和间隔——如何加深记忆
要加深对新知识的记忆,一个办法是先测验后学
犯错能让你的印象更深,另一个方法是有意识地设置时间间隔
有关学校教育的大实话
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生对学校的态度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对成绩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对自己的态度
对自己的能力评估强弱、焦虑感的大小、是否享受学习过程
任何学习的本质都是自学,老师再厉害也不能代替每个学生思考问题
学校对学习的作用是安排学习内容、监督学习进度、考核学习水平、交流学习心得
少有人走的路
学习的快慢并不是一种“特性”,而与“情境”相关
学习是一个多样化的过程,并不存在一种所谓“正常”的学习轨道
不同的人走同样的路线,很大程度上是体制批量生产,或者互相模仿的结果,这个现象并不正常
两种技能增长曲线
对数增长
初期进步速度非常快,到后面越来越慢,最后几乎是一个平台期
想要从对数增长的诅咒里突破出来,你必须学会主动脱离自己的舒适区
指数增长
从你开始做这件事情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没有任何能让外人看出来的进步
一直到某个时候,你就好像突破了一个什么障碍一样,水平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然后还越增长越快
指数增长最大的风险是中途退出
有关建议
在选择任何技能之前,先考虑好它的增长模式,以及你能不能承受这个模式
错误1:一旦遇到进展迅速或者缓慢的情况,总想从个人或者环境上找原因,希望能找到功臣或者替罪羊
错误2:个人对成败的反应过分情绪化
三、创造第三
到底什么是发散思维
集中思维
一个外部信息进来,你立即在大脑中给这个信息定位,专注思考,快速处理
集中思维需要专注(大脑的基本功),但有个很大的局限性(定势效应),需要用发散思维来弥补
集中思维是脑力工作者的本钱。只有集中思维才能掌握套路和抽象概念,才能让你的脑子里事先有一个“答案区”
发散思维,不应该指望在学校学,而应该自己主动实践
什么都不想
发散思维有个重大特点:可以在后台无意识地运行——好的灵感离不开长期思考的积淀
给点时间
发散思维就是给大脑时间去建立新连接的过程
平台期就是大脑内部正忙着建立新连接的时期,不是没有进步,是后台正在重组
两种工作记忆
短期工作记忆、长期工作记忆
学习,就是把进入到大脑的短期工作记忆的内容强化吸收,写进长期工作记忆之中的过程
而创新,就是把长期工作记忆之中的相关内容调出来,放在短期工作记忆里跟新信息形成配合的过程
集中思维,就是在此时此刻的短期工作记忆里强化这个新信息
而发散思维,就是短期工作记忆和长期工作记忆之间的通道
主动切换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对普通人来说难在怎么专注于集中思维,而对于专业人士来说难在学会暂时不思考
怎样“不”集中注意力
注意力也是有限的资源,需要“养”
集中注意力相当于出去做事,而默认模式网络则相当于回来盘点、反思,二者显然都是必须的
养神的三个方法
方法1:积极的建设性的白日梦
找个不需要费力的事情做
主动想点好的事情
方法2:小睡片刻
方法3:假装自己是别人
善于用脑的人,状态切换会更主动、更自由,还能达到的状态比别人多
创造的脚手架
直接借鉴同行作品,但是不直接使用
创造就是把东西连接起来
秘密项目
疏离感能激发创造性
孤立,能让你更大胆地思考
孤独,但是我坚持如此
疏离的本质是自己另有一套东西在玩
创作者的悖论
你要是一味地迎合市场,反而得不到市场
你要是不管别人怎么评价、就做自己,反而可能引领市场
外部驱动会让你陷入疲于奔命的状态,而内部驱动的创作才值得赞美
修炼你的文化自觉
品位是你自己喜欢什么东西,能提高你的生活质量
文化自觉,是你知道现在别人都喜欢什么东西,能允许你从事一门创造性的事业
文化自觉的两个用处
模式识别
第1境界:提取原型
第2境界:范例
给你发挥创造力积累资源
拥有了文化自觉,你才能对熟悉和意外有更高的敏感度
序言
读经典,揣摩经典,活学活用
读新书,学新思想,与时俱进
成为更好适应今天社会里的通才
通才并不是对什么东西都略知一二的人,不是只知道各个门派的趣闻轶事的人,而是能综合运用各个门派的“武功”心法的人
对我们这个世界的基本认识,科学家对宇宙和大自然的最新理解
对“人”的基本认识,科学使用大脑,控制情绪
掌握多个思维模型,遇到新旧难题都有办法
社会是怎么运行的,个人与个人、利益集团与利益集团之间如何互动
能理解复杂事物,而不仅仅是执行算法和走流程
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运算能力
书籍简介
大多数人学不好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因为不得法
这是一本讲学习方法的书
它是经过最新科学研究验证的、能达到最高效率的方法
通过实验研究和对学习高手的观察,结合心理学特别是脑科学的进步,可以说是发现了学习的秘密
怎样快速掌握一项标准化的技能、如何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创造性思维到底是什么,像这样的问题都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结论
科学的学习方法
首先需要刻意练习和努力付出,打好基本功,先学精,再拓宽广度,怎么创造、讲究策略
如何借力,能让你不走弯路更少走弯路,以最快的速度达到高水平的学习能力,更高效率找到问题的本质和关键要素,从容应对工作与享受生活
书籍信息
作者: 万维钢
曾用笔名“同人于野”,前物理学家,现科学家
他自诩“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主张以科学精神钻研社会现象,擅长让高端的道理落地,喜欢激发读者思考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 2020-6
相关书籍推荐
《学习力》
《有效学习》
《翻转式学习》
一、学精第一
刻意练习
只在“学习区”练习
持续进步的关键就是持续地在“学习区”做事
学习区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3个圆形区域
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技能;
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
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是最适合我们现在学习的技能.
掌握套路/结构方法论
套路/结构/方法论
对于脑力工作者来说,水平的高低关键要看掌握的套路的多少
像各种思考模型、行业分析方法论,提问方法论、写作方法论等都是饱含了大小不同的结构框架
举例:像那些真正地高手们,他们的脑袋中就是装了不同类型的“套路”即模型结构,并加以正确地运用
刻意练习的最关键部分是基础训练
一个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时候,他到底练的是什么,学的又是什么呢
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绝非是零散的信息,它们大多具有某种“结构”
比如下棋用的定式,编程用的固定算法,这些都是套路
人脑到底是怎么掌握一个技能的
比较主流的理论说是神经元的作用
完成一个动作需要激发很多个神经元,如果这个动作被反复做,这些神经元就会被反复地一起激发
而神经元有个特点,就是如果经常被一起激发,它们最终就会连在一起
因为每个特定技能需要调动的神经元不同,不同技能在人的大脑中就形成了不同的网络结构
另一理论:神经纤维(轴突)
另一个理论为神经元的连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则是包裹在神经元伸出去的神经纤维(轴突)外面的一层髓磷脂组成的膜:髓鞘
如果我们把神经元想象成元器件,那么神经纤维就是连接元器件的导线,而髓鞘则相当于包在导线外面的胶皮
而用胶皮把电线包起来防止电脉冲外泄,能够使信号被传输得更强、更快、更准确
当我们正确地练习时,髓鞘就会越包越厚,每多一层都意味着更高的准确度和更快的速度
髓鞘,把小道变成高速公路
小结:技能是人脑中的一种硬件结构,是“长”在人脑中的,技能很不容易获得,一 旦获得了也很难抹掉
短期工作记忆VS长期工作记忆
短期工作记忆
有点类似于电脑的内存; 是指人脑在同一时刻能够处理的事情的个数
长期工作记忆
存储了我们的知识和技能,它有点类似于计算机硬盘
它以神经网络的形式运作,必须通过训练才能存储,而且具有高度的结构性
人的技能,取决于这两种工作记忆
专家做的事情,就是使用有限的短期工作记忆,去调动自己几乎无限的长期工作记忆
而刻意练习,就是在大脑中建立长期工作记忆的过程
技能(特指对知识型:处理信息知识类能力)
技能是人脑中的一种硬件结构,是“长”在人脑中的
每个人脑中的神经网络结构都不一样
技能很不容易获得,一 旦获得也很难抹掉
高手与普通人本质的区别;高手拥有长期训练获得的特殊神经脑结构
基本功
重视基本功的训练,磨刀不误砍柴工
什么方法才能迅速地让技能套路“长”在身上
必须进行大量的重复训练
训练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
想要把一个动作套路,一 个技能,哪怕仅仅是一个生活习惯,甚至是一种心态,“长”在大脑之中,唯一的办法是不断重复
把不常见的高难度事件重复化的办法也是MBA课程的精髓
在商学院里 ,一 个学生每周都要面对大量真实发生过的商业案例,学生们首先自己研究怎么决策,提出解决方案,最后由老师给出实际的结果并作点评
学习商业决策的最好办法不是观察老板每个月做两次决策,而是自己每周做20次模拟决策
如果没有这种事先的重复训练,一个人面对不常见的事件时往往会不知所措
避免“自动化”的产生
持续迭代,不断更新
新手开车注意力高度集中,老司机就能驾轻就熟,开车这件事已经进入他的舒适区
职场中从新手积累到自动化的老司机是必要,但也要保留观察对自动化的观察思考,避免停留在舒适区的阶段,而持续停留在舒适区,则反映着不反思,不进步迭代,这样的做事态度必然是危险的
巴菲特很早就通过股票获得了巨大的财富,但是他 80 多岁仍然在不断学习新东西,因为他知道能让他过去赚钱的知识未必能让他现在继续赚钱
不断更新的知识使得巴菲特敢买中石油和比亚迪这样的他原本不熟悉的企业的股票
小结
一 定程度的“自动化”非常有用,但“自动化”到不管不顾地执行则是错误的
脱离舒适区需要有意而之,更是一种修炼,修炼一颗永保进取的心智
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集中才能专注,唯专注方能更快更高效获益与产出
最高学习效率=15.87%
熟悉→已知+未知、简单+困难、熟悉+意外
学习区
心流
喜欢=熟悉+意外
意外
最佳意外率=学习甜蜜点
最快而且最爽
量化你的学习曲线
正确的学习方法
要在学习时间上安排一定的间隔,不要突击学习
在不同的场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
要经常参加测验,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的相关的知识
要把新学到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建立连接
提高学习成绩的最简单的心法
思维模式理论
成长型思维有利于人的成长
心理学实验
思维模式在现实中的体现
埋下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种子
忘记是为了更好的记住
人的记忆有两个强度:存储强度、提取强度
提取的时候越困难,提取动作对两个强度的增加值就越大
慢慢学才是好办法
交叉着在同一时间内学习几门课程,比学完一门再学另一门的效果好得多
反脆弱式学习养生法
不但学习内容应该随机安排,学习的地点、学习时的环境,最好也能随机化
二、学广第二
自由技艺
统治者七艺
文法(交流)、逻辑(理解)、修辞(影响)、算数(理财)、几何(推理)、音乐(人世法则)、天文学(自然法则)
中国大学学科分成文科和理科,隐含的目的都是培养专业的人才
自由技艺不为任何具体的职业做准备,而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三大技能
批判性思维:能不能独立思考
建立正确的认识
交流:避免机械化,要形成个性化的风格
让别人接受你的认识
解决问题:模式识别,定性
可以解决复杂问题
文艺的意义
体验难以用实验量化,各不相同,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才叫“艺术”
自由技术教给我们的,是去做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去做一个工具
最近几年,美国有一种重要思潮:有很多很多问题是不能用算法和大数据解决的
趋势
机器越厉害,只会机械化技能的人就越廉价,自由技术就越值钱
屠龙术的日常应用
研究国际关系的项目经理
想干好项目经理,你得有批判性思维,有跨学科的见识,还得擅长处理人际关系
IBM的社会学家
讲任何东西都要考虑听众的视角,只有充分理解听众,对谈话背景非常敏感,你才能把这个工作做好
投资界的哲学家
哲学就是看你在混沌不明的情况下能不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在互相矛盾的情况下能不能正常行事
哲学让你学会适应矛盾
人文学科学习的3个层次
学事实:记忆理解
学观点:评价
学方法:考察、总结、说服
从‘’刻意练习‘’到“功夫在诗外”
外行的洞见
非常遥远的两个东西,通过一个非常规的渠道,连接在一起,把问题解决了
有人用 InnoCentive 的数据做了一个研究,结果发现“外行”解决的问题,比“内行”解决的问题多
生物学家解决的化学问题,比化学家解决的化学问题多
什么时候“练习”最有用
有严格固定规则的领域,练习的作用最大
没有严格规则的领域,练习的作用非常有限
环境局面越是可控和可预测的,练习的作用越大
局面如果是复杂多变、不可预测的,练习的作用就很小
21世纪什么人才最贵
多面手,斜杠青年
今天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需要很多专才,教育系统培养的也是专才,可是真正值钱的却是通才
真正的斜杠青年追求的应该是培养广泛的兴趣,把知识本身当成回报
“专才&通才”
识“通才”
所谓通才,通常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之人
从人才学、教育学的角度则称横向型人才
得到罗振宇说
既不是什么都懂的神人,也不是对什么东西都略知一二的闲人,而是能综合运用各个门派武功心法的能人,这就是通才
德鲁克
所谓“通才”,是一位能将其所专的一个小领域与其他广大知识领域联系的专家
说“专才”
仅通一门的学科专家固然可能偏执,精通几门的专家同样有可能偏执
有少数人也许可以精通几门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通才,他们不过是精通几门知识的专家而已
一位专家只要能肩负贡献的责任,就一定能使他所专精的知识配合整体
尽管不一定能将几门知识整合为一,但他一定知道应该了解别人的需要、别人的方向、别人的限度和别人的理解,以使别人能够应用他的成果
纵然不能领略广大知识领域的丰富和趣味,至少可以使他不至于沾染傲慢自大的习气
这种习气会毁灭知识,会损害知识的完美和效用
为什么要做个“通才”
综合当今各种研究而论,最适合现代世界分工体系的人才分类方法,是把人分为“专才(specialists)”和“通才(generalists)”
两种人才的适用范围、思维方式和成长路径非常不一样
专才,是以一技之长参与某一项特别的社会分工的人
老一辈的人说什么“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说的就是专才
通才,则是不但掌握专业技能,而且能跨领域运用技能,会通用的方法,能够处理复杂事物的人
孔子说“君子不器”,说的就是君子要做通才
分述"专、通"两条途径的6个区别
专才力争起跑线,通才大器晚成
专才可以用刻意练习的方法快速训练,而且练成了马上就有用
考察美国大学生毕业五年内的收入水平,排在最前面的都是计算机、电子工程这种“数理化”专业
做专才,见效快
通才,需要在社会中打磨,才能学会如何发挥那些知识的价值
而选择了历史、政治和哲学专业,刚毕业的你的确没啥大用,收入会比较低
但是毕业十年到二十年之后,这些人反而会上来,考察那些在职业生涯中期能拿到三十万美元以上年薪的人,他们当初学的很多都是“自由技艺”专业,也就是那些没什么直接用处的人文学科
担任企业高管的通常不是程序员出身,而是那些比如说在大学学的是“社会学”的人
通才型共同特征是经历复杂
在成为高管之前从事过各种各样的职业
他们有过跨部门、跨学科、跨文化、跨职责的经历
他们失败过,甚至犯过特别大的错误,他们年轻的时候有过很长的尝试期和探索期
通才无法速成
美国增长最快的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在创业时候的平均年龄,不是25岁,而是45岁
专才知识结构单一,通才横跨多个领域
经历复杂为什么有用呢
能学会洞见事物的本质,能用类比思维把一个领域的方法应用到另一个领域
比如公司、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和非营利组织看似很不一样,其实都要解决资源的稀缺问题和人员的激励问题,都得琢磨地理和文化因素,都得从全局考虑
现在新兴的工作机会往往要求你把一个人文领域和一个技术领域结合起来做事
好奇心+大数据=市场研究,同理心+基因测序=基因咨询服务,文学创造力+互联网=社交网络经理…这些新职业提供的岗位数正在超过传统的职业
不是说专才就没用,社会永远需要高水平专业人才;但是你很难预测未来最热的专业是什么,你选专业得赌对了才行
专才执行算法,通才创造连接
发明创造都是想法的连接,而通才擅长连接想法
企业级悬赏解题网站 InnoCentive 上的那些难题,往往不是本专业的人,而是另外一个领域的人,使用你完全没想到的思路给解决的
有人对3M公司专利情况做的研究表明,最厉害的创新者是“全才”——也就是在某一个领域钻研很深,又能把这个领域的核心技能用到临近领域中去的人
这些人不断学习新东西,涉猎越来越广,甚至能纵横几十个专利类型
想在现代世界搞创造,你最好既会这个又会那个,还得会把这个的技术用在那个上才行
专才埋头苦干,通才知人用人
不懂技术的人最好别去搞什么管理,但是懂技术也不等于就可以搞管理——事实是现在有大量既懂技术又会管理的人
搞管理,你要懂“人”才行
文学作品能帮你提高共情能力,学会理解人
文法技能能帮你提升表达能力,学会影响人
能够迅速理解一个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陌生人的想法,能够让对方立即明白你的想法,这是现在极其珍贵的能力
专才追逐信号,通才自行探索
专业划分都是人为的,通常是给专才准备的,通才得自己决定自己需要哪些知识
有人学的是艺术欣赏,但是他得到了洞见直觉的能力
高水平的通才具有从杂乱的信息中获得洞见,在没有规则的地方自行制定规则的能力
没人管,你自己决定干啥,这才是高水平
专才动机明确,通才志存高远
龙虎狗的关键区别不在于谁做数学题的反应快,而在于他们考虑问题的格局不一样
现实世界中各人有各人的利益诉求,越往上越会看到互相冲突的价值取向,这时候你如何取舍,就取决于你的格局
是优先发展经济、还是不惜代价保护环境
像这种问题不是一句“德才兼备”就能解决的,读书少的人根本说不清什么叫道德什么叫不道德
很多风险投资人是哲学家,华尔街喜欢录取哲学专业的毕业生,为什么
因为哲学能让你适应矛盾。你得掌握多种思维模型,学会从不同的视角考察一件事,才能做出最好的决定
要做到这些,你需要有一套足够高的价值观才行
而价值观更高的那个你,恰恰不是现在的你——所以通才都是为了自己而学习
小结
专才是分工的产物,很多时候专才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工具人,等待社会的挑选
而通才的首要目标是完善自己
何必在意五年以后的社会最需要什么专业呢
我们能不能有点智力勇气,想想自己想要做个什么人、想要干成什么,完了再看看干那件事儿需要什么工具
伟大的国家不是全靠工具人建成的
特别是面临AI正在接管大部分专业工作的时刻,世界越来越需要通才。世界需要能理解它的人
深度对广度
遥远的链接
需要更多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什么人最有创造力
全才的特点是,他有一个自己的核心领域,能够把核心领域中的技能运用到领近的领域中去
任天堂的故事
创新并不仅仅来自更快、更高、更强的硬件,更是来自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