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逻辑思维训练50讲》第7部分 逻辑的应用
这是吴军老师《逻辑思维训练50讲》的第七部分——逻辑的应用。这部分主要讲述了关于证伪的必要性、“必然”与“不可能”之间的关联,以及常见的逻辑谬误(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的使用、原命题。
编辑于2024-12-24 14:58:59这是陈欢老师《单干》一书的第五章,这一章主要讲了: ①河流模型 ②难而正确 ③做出选择就是进展 ④长期主义 ⑤先胜后战 ⑥投资于人 ⑦设好边界 ⑧小心暗礁。
这是一篇关于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的知识概览的思维导图,主要讲了和纪念日有关的三个重要日期,以及选取的立场和标准。
这是粥左罗老师《语音写作》一书的第三章:能力基建,这一篇主要讲了以下内容: ①心里突破:大脑为何抵触语音写作 ②朗读训练:从碎片表达到逻辑流输出 ③准确性训练:99%识别准确率的秘密工程 ④极速训练:让语速追上思维闪电 ⑤自信训练:从自我怀疑到创作心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陈欢老师《单干》一书的第五章,这一章主要讲了: ①河流模型 ②难而正确 ③做出选择就是进展 ④长期主义 ⑤先胜后战 ⑥投资于人 ⑦设好边界 ⑧小心暗礁。
这是一篇关于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的知识概览的思维导图,主要讲了和纪念日有关的三个重要日期,以及选取的立场和标准。
这是粥左罗老师《语音写作》一书的第三章:能力基建,这一篇主要讲了以下内容: ①心里突破:大脑为何抵触语音写作 ②朗读训练:从碎片表达到逻辑流输出 ③准确性训练:99%识别准确率的秘密工程 ④极速训练:让语速追上思维闪电 ⑤自信训练:从自我怀疑到创作心流。
《逻辑思维训练50讲》
第18讲
逻辑的应用
作者 | 吴军
制图 | Amor小凯
软件 | 亿图脑图MindMaster
日期 | 2024年9月26日
科学精神:为什么科学需要证伪?
科学的含义
科学的概念
从狭义上讲,科学特指近代以来,通过实验,能够对所有结论证实和证伪的知识体系,我们通常也把它们叫做自然科学
从广义上来说,任何在逻辑上能够自洽的知识体系都可以被称为科学
科学结论
基本要求
科学结论需要是一个能够判断真伪的命题
模棱两可,无法证伪的结论,都不是科学结论
科学的结论不在于它永远是对的,而在于它的描述是清晰的,并且有办法判断真伪
科学的重点
科学的重点
在于能够通过一套系统性的方法,验证一个结论对不对,能够发现导致原本以为正确的结论出错的原因
这种方法的核心是
逻辑推理+实验
科学的态度
关于证伪
绝大部分时候,证伪并不是全盘推翻过去的结论,只是增加一些条件
科学态度,或者科学精神的好坏,是和对待证伪的态度分不开的
学会质疑
要证伪一个现有的科学结论,首先要允许对现有的结论提出质疑
科学的核心不是知道一个正确的结论, 而是懂得一种方法,让我们能够不断得到更准确的结论
科学的进步,往往在于那些被证伪的结论上
我们不要害怕被质疑,只要能不断修正,就能不断取得进步
《逻辑思维训练50讲》
第19讲
逻辑的应用
作者 | 吴军
制图 | Amor小凯
软件 | 亿图脑图MindMaster
日期 | 2024年9月27日
如何理解“必然”和“不可能”?
几种类型的不可能
能力上的不可能
举例
在2024年的奥运会上拿到百米比赛的冠军
解读
我做不到,你做不到,但整个世界总有人做到
例如博尔特
可通过设定一些实际的目标,通过寻找新方法、新技术来实现它
物理上的不可能
物理学上,有很多极限是无法突破的
举例
光速、绝对零度、发动机的效率
逻辑上的不可能
逻辑上,不存在一套能够包含所有情况,同时还不会自相矛盾的规则
举例
哥德尔不完备原理
如果发现我们要做的事情在逻辑上不可能实现,不要感到挫败,应该及时调整目标,或者寻找其他替代方法
必然性的几种可能性
逻辑上的必然性
P和~P必有一个为真
解读
有几个命题P1,P2,P3等等,如果P1 ∨ P2 ∨ P3…… = T,且知道,P2,P3,P4等等都是假的,那么P1就一定为真
在排除了所有不可能的情况下,剩下的一种哪怕看似再不合理,也是答案
现实中的必然性
逻辑上必然发生的事情在现实中没有发生,那就需要认真寻找原因
理论联系实际,“实际”指的就是现实中的条件
两种原因
理论应用的前提条件没有满足,或者我们没有认识到
时间还没有到发生改变的节点
意义
了解逻辑上的不可能性
永远不要去幻想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这些事情上大量投入时间和资源
了解逻辑上的必然性
给了我们一个实践结果的准则
在逻辑上必然要发生的事情没发生,需要搞清楚哪些条件没有满足
XXX
《逻辑思维训练50讲》
第20讲
逻辑的应用
作者 | 吴军
制图 | Amor小凯
软件 | 亿图脑图MindMaster
日期 | 2024年9月28日
偏差:为什么道理都懂,却还是过不好一生?
错误的逻辑造成正确的结论
为什么要追求正确逻辑
如果我们成功了,我们能够复制成功
如果我们失败了,我们能够通过复盘找出原因
正确的逻辑造成错误的结论
为什么正确逻辑会产生错误的结论
逻辑本身完美无缺,但是初始条件改变了,结果也就不同
举例
很多人都知道教育改变命运,但最后发现自己的命运并没有改变
可能的原因: ①对“改变”的定义有不同 ②很多人接受了并不适合自己的教育
错误的归因导致失败
举例
高考时错了一道本能做对的题,导致与985擦肩而过
看似挽救这道题就能进985,但没有考虑到别的题有可能是蒙对
解读
如果有P1∧P2∧P3……→Q这样的条件关系
只能确定所有条件满足时,Q会发生
但不能确定,如果Q没发生,是其中哪个条件没满足
总结
有时候,失败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做复盘总结,要全面反省自己
XXX
《逻辑思维训练50讲》
第21讲
逻辑的应用
作者 | 吴军
制图 | Amor小凯
软件 | 亿图脑图MindMaster
日期 | 2024年9月29日
常见逻辑谬误(1):上了补习班,就一定能考好吗?
导入
谬误的分类
形式谬误
逻辑推理的形式过程本来就存在问题
非形式谬误
逻辑推理本身没有问题
前提的内容错了、受到主观因素干扰……
肯定后件的谬误
公式
前能推出后:P能推出Q
后不能推出前:Q推不出P
设P为前提,Q为结论,P→Q
举例
如果外面在下雨,则地面是湿的
如果地面是湿的,则外面在下雨
还可能是当地湿气大
也可能是有人用喷头在洒水
总结
不能仅仅因为结果出现,就倒推特定的原因一定出现
否定前件的谬误
公式
否后能推出否前:如果~Q,则~P
否前不能推出否后:如果~P,则不能推出~Q
设P为前提,Q为结论,P→Q
举例
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可以在北京买房子
我没有一千万,所以在北京买不起房子
还可以考虑贷款
并非所有北京的房子都要一千万
五六环以外大批几百万的房
总结
因为可能会有很多前提导致同一个结果出现,所以否定一个前提,并不意味着结果也同样不出现了
不相关的主动关联
解读
讲话人给出的条件,是把两件有联系,但没有因果关系的事情硬扯上了因果关系
举例
有家长说,我们家孩子因为没有参加补习班,所以数学没有考进前三名;因此,我们需要送他去补习班,这样他可以争取考进前三名
民国时有一位学者想娶妾,面对大家的反对,他说:一个茶壶能配四个茶杯,因此一个男人可以娶多个老婆
总结
把没有关联的两件事联系起来,用没有可比性的比喻来说理,是没有说服力的
在辩论或谈判中,有人会故意用这种逻辑谬误,转移话题或分散注意力,实际上他们并不打算正面回应你的问题
XXX
《逻辑思维训练50讲》
第22讲
逻辑的应用
作者 | 吴军
制图 | Amor小凯
软件 | 亿图脑图MindMaster
日期 | 2024年9月30日
常见逻辑谬误(2):为什么做到“全对”很重要?
连接词否定的谬误
解读
P∧Q为真这个前提,能够推导出P成立,并且Q成立
~(P∧Q) 等值于~P ∨~Q,不是~P∧~Q
举例
员工不能同时兼顾两个活,但老板就认为员工两个都干不好
但实际上,员工能做好A,也能做好B,只是不能同时做A和B
总结
避免连接词否定的谬误,就是不要把对一个整体命题的否定,简单地分解为对各组成部分的否定
全称量词换值不换位的谬误
解读
主要出现在条件命题,即表示蕴含关系的命题P则Q中出现
概念
换值
把一个条件命题由肯定变成否定,或者由否定变成肯定
换位
把命题中的前提和结论交换位置
举例
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努力学习,因此成绩不好的同学,肯定都没有努力学习
分析
成绩不好,会有多种原因,不单单是努力学习,还可能是考试时心态紧张导致没发挥好
正确逻辑
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会取得好成绩
否定命题不换量词的谬误
举例
年底单位加班很多。一位员工抱怨道:这个月总是在加班。老板听到了之后,说:还有好几天是正常下班嘛
分析
员工使用“总是”
看似用了全称量词,但想表达的是“存在一些天,这些天都在加班”,实际还是存在量词
老板使用“还有”
存在量词
老板应该怎么样才能反驳员工
找出能正常下班的几天
让员工每天都正常下班
总结
当你发现存在某个问题时,你要彻底解决它,让它不要再出现,而不是只减轻问题的强度/密度
XXX
《逻辑思维训练50讲》
第23讲
逻辑的应用
作者 | 吴军
制图 | Amor小凯
软件 | 亿图脑图MindMaster
日期 | 2024年10月1日
常见逻辑谬误(3):为什么要避免“感情用事”?
简单的二元思维
概念
简单的二元思维,也被称为假两难谬误
“二极管”,非黑即白,非此即彼
二元思维的缺陷
忽视其他方面可能性,忽视了黑白间的灰度,不承认过渡带存在
最典型情况
常常把不需要对立的问题对立起来
案例
有些娇惯的女生,常常会对男生说这种话:“不给我买礼物就是不爱我!”虽然可能她只是气话,但逻辑上,这就是二元思维。
诉诸暴力的谬误
概念
不是指利用武力来使人屈服,而是说在对待逻辑关系上非常粗暴,把两件不相干的事情强行扯到一起
案例
家长这么训斥孩子: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得去要饭
老板这样威胁下属:如果你不按照我的意愿为我做事,我就扣你的奖金
谍战片情节,敌人对被俘的我方情报人员说:你现在和我们是一条船上的人了,你觉得还能回得去?不如继续为我们工作,包你吃香的喝辣的
但实际上: 就算被抓的情报人员屈服投靠了敌人, 也不代表事情不会暴露 如果己方是共产党这样的好组织 其实最佳做法是——及时止损,老实向组织交代 甚至还可能因为掌握了敌方动向而立功 而敌方所谓的“优待俘虏”大概率也是画饼
误区纠正
只有条件和结论不相干时,这样的推理才是诉诸暴力
如果条件和结论相干,那就是“忠言逆耳”,这样的话得听
举例
如果你不参加考试,你就会不及格,这门课就得重修
诉诸怜悯的谬误
概念
诉诸怜悯的谬误就是“装可怜”
延伸
诉诸情感的谬误
案例
学生对老师说,求求你让我及格,否则我就无法毕业
想拥有一件好的,别人没有的东西,就需要达到拥有它的条件,而不是装可怜
诉诸人身攻击的谬误
概念
借着和当前谈话主题无关的个人特点,比如人格、地位、或者学历,来驳斥对方或支持己方的论证方法
诉诸人身攻击
对人不对事
但正确的做法是对事不对人
延伸
堵住对方的嘴不让对方讲话
举例
张三就是一骗子,他的话都不能听
李四又不是学生物的,他懂什么转基因
强制扣上“不专业”的帽子
XXX
《逻辑思维训练50讲》
第24讲
逻辑的应用
作者 | 吴军
制图 | Amor小凯
软件 | 亿图脑图MindMaster
日期 | 2024年10月2日
常见逻辑谬误(4):为什么权威总是不可靠的?
诉诸大众的谬误
概念
简单来说,就是谁的呼声高,谁就正确
常见衍生谬误
假托大众
“常言道……”“众所周知……”
一般做法,满足特殊需求
很多人从众,但却不知那根本不适合自己
诉诸权威的谬误
概念
简单来说,就是谁的呼声高,谁就正确
常见谬误
把名人名言单独摆出来
但忽略了名人名言往往有上下文语境支撑
名人名言的适用是有条件的
不加思考全盘依赖权威
实际上,专家的意见,并不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充分条件
科学界的权威,往往是在专家们给出过正确的结论而形成。适用于已经被证实的知识。 但现实中,科学本身通过一系列合理的质疑而发展的,在未知的领域,权威并不比其他人地位更高。
正确做法
应该尊重事实,用逻辑推理想问题
补充——阿施效应
人类个体进化过程以及整个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倾向于符合权威或权威团体的意见的想法。例如某些实验,尽管被试者通常能够清楚地发现答案不正确,但如果这个答案来自于地位高的人,他们依然会接受那些明显错误的结论
补充——诉诸不当权威的谬误
当一个人的主张超出了他的专业时,他的意见就不具有权威性了
案例: 美国硅谷曾经出现过一个著名的骗局。当时硅谷有一个骗子叫做伊丽莎白·福尔摩斯,她声称发明了一种可以用一滴血化验疾病的方法,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医疗成本。这个听上去很离谱的发明,居然得到了很多名人的背书,比如著名的政治家基辛格。然后福尔摩斯就获得了很多融资。当然,很快大家发现她根本做不到她所说的事情,这时大家才意识到,她找来站台的人都是医学领域之外的名人。 这就是诉诸不当权威的谬误
片面辩护谬误
概念
很多人平时表示赞同一些普遍性的原则,但是紧接着又要为一些特例开脱,而且还不提供任何符合逻辑的理由
常见谬误案例
某公司高管说:我们会尊重每一位员工的意见,但是批评公司的人除外
公司从来是善待每一位员工的,但是今天我们必须开除XXX
正确做法
大多数情况下,应该维护通用原则
转移焦点的谬误
概念
也被称为红鲱鱼谬误
简单来说,就是面对对方的疑问,你答非所问
转移对象、话题
偷换概念
转移焦点谬误的逻辑
A提出X,B故意提出Y代替X,让Y成为讨论的焦点,X就被忽略了
常见谬误案例
对朋友讲:“你这件事做得不对。”他辩解道:“你上次也犯了错误。”
警察拦下司机:“你超速了。”司机辩解道:“其他人也在超速。”
儿子讲:“哎,我现在这点薪水真的很难在北京生活。”爸爸讲:“知足吧,我在你这个年纪,一个月才挣400块钱。”
正确做法
应该把话题拉回原来的讨论
XXX
《逻辑思维训练50讲》
第25讲
逻辑的应用
作者 | 吴军
制图 | Amor小凯
软件 | 亿图脑图MindMaster
日期 | 2024年10月3日
常见逻辑谬误(5):如何辨别互联网上的信息是否靠谱?
刻意曲解对方论点的谬误
概念
也被称为稻草人谬误
要捏造一个和原来的观点非常相似,但是却不合理的观点,也就是“稻草人”,然后误导大家认为这个“稻草人”论点就是原来的观点
特点
过度简化别人的论点,或者刻意扭曲对方话的含义
故意曲解对方文字中的含义
做法
当你发现别人在曲解你的意思,或者把不是你的观点安在你头上时,一定要第一时间澄清自己的真实想法
在互联网上看到对某件事的报道时,最好多比较几家新闻媒体报道,看看大家对一件事情评价是否有区别,区别在哪里,是否出现了歪曲
从结果推原因的谬误
概念
直接从一个事件的发生,推断它为另一个事件的必然原因
与“肯定后件”的区别: “肯定后件”发生在条件语句中,强调在逻辑结构上通过肯定结论来确定原因
强行牵扯
模式
事件X发生了,事件Y也发生了,因此X就是Y发生的理由
案例
某个青年人,小时候因为原生家庭破裂,最后成为了罪犯,然后下结论:这个年轻人走上犯罪道路,社会要付很大的责任
小A喜欢玩网络游戏,后来他偷了同学的钱去充游戏卡。根据他的经历,有人就会得出结论:玩网络游戏会让人犯罪
循环论证
概念
从原因推导出结果,然后这个结果又被用作证明原因的“原因”
案例
很多人说德国车质量好,因为德国人做事严谨。但追问原因,他们就说:“德国那些产品,从汽车到机械设备,从照相机到刀具,无不体现出高品质”
孩子们打闹无意间打了人,打了人的小孩的家长说:“肯定不是我家小明先动手打人的,因为小明是一个表现非常好的孩子,他从来没有先动手打过人。”
驳斥这样的家长最简单的说法就是: 你家小明已经先动手打人了, 根据你自己的逻辑,他已经算不上是好孩子了
乞题论证
概念
世界上绝大部分道理并不是不证自明的,但有人却直接拿它们来证明其它结论
预设一个并没有被证明的论证原点,然后从那个有问题的原点出发,得出一大堆的结论
案例
罪犯是弱势群体,因为大众会歧视他们,被歧视的人就是弱势群体,需要受到特别的照顾
在国内,有些老人倚老卖老,上了公交车,见年轻人没有给他们让座,就骂骂咧咧。他们的理由是,自己就该比其他人有优先权享受公交车的座位
做法
在互联网上看到什么讨论或者是争吵时,先别急着看各方的论证是否有道理,而是要检查一下论证的起点是否站得住脚
XXX
《逻辑思维训练50讲》
第26讲
逻辑的应用
作者 | 吴军
制图 | Amor小凯
软件 | 亿图脑图MindMaster
日期 | 2024年10月4日
常见逻辑谬误(6):骗子是如何胡说八道的?
过载语言的谬误
概念
讲话人故意用一些复杂,让人难以理解的语句来表达,让人听得云里雾里,但是也找不到明显漏洞,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接受对方的观点
解读
为什么要说那么复杂?
因为说的不是事实,如果用直白的话说出来,里面违反事实的部分就很容易被发现
用绕来绕去的话讲,就很容易被绕进去了,因为想不清楚,只好接受了讲话人的结论
延伸
模棱两可的谬误
故意用意思模棱两可的表达,来掩盖想表达的真正意思
举例
某公司想裁员
高层不会直说,而是会换个说法“降本增效”“控制成本”等
语无伦次论证
概念
为了证明X是真的,胡言乱语一大堆证据,最后下结论,X就是真的
举例
有人说,其实有某个团体在背后控制着世界,然后他会找出一些永远没法证实,也没法证伪的理由,然后说,你们看,这个世界背后有一只黑手在控制
如果大家不同意他的观点,他就会故作高深地说,我知道大家很难理解我的想法,因为只有很聪明的人才能想得通这一点
延伸
关于滥用术语
用语言交流是为了让大家懂,而不是让大家糊涂
刻意让大家糊涂,背后可能有欺骗的目的
在专业的论文或报告中使用是必要的
在日常聊天和生活对话中使用就显得“不说人话”
诉诸无知的谬误
概念
指利用对方无法证实一件事,去肯定这件事的反面
举例
如果有人问你,你是否能证明灵魂存在,你说不能,他就说“所以灵魂不存在”
很多人论证外星人存在或者不存在,也是用的诉诸无知的方法
延伸
自己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就怀疑别人做不到
有这种想法,通常是因为质疑的人自己本事太小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