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史-先秦(历史年级前五,超详细知识点梳理)
先秦时期重点知识思维导图,结合了多部权威辅导书与练习册编写而成,助力历史学习!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先秦
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
北京人,元谋人
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
代表遗存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彩绘陶器,粟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水稻,养蚕缫丝
龙山文化
黄河中下游,黑陶(蛋壳陶)
红山文化
辽河上游,玉器,祭坛,神庙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玉器,祭坛,神庙
兴隆洼遗址:内蒙古地区,发现了粟和黍
特点:磨制石器,产生原始农业
晚期出现较大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权贵阶层
夏
公元前2070年
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以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传统,打破原始民主制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夏商都有,西周结束)
家天下:只包括父系,不包括母系和妻系
商
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间接控制王畿四周的外服
甲骨文
商朝已经有较为系统的国家机构和事务官吏
尚未确立专制王权,带有浓厚的神权政治色彩(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周
西周
制度
宗法制
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
在宗法制的基础上衍生出传统思想:孝悌礼乐
秦朝之后宗法制结束,其转变为“宗法观念”
分封制
分封依据
血缘关系
先代贵族,开国功臣
贵族政治,区别于郡县制(官僚政治)
自此有“封建”说法,即封邦建国
政治权利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家国同构)
井田制
集体耕作(公田制度)
一直在松动,直到战国解体
青铜器多作祭祀礼器,并非农具
东周
春秋
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从古至今)
孔子
治国理念:为政以德,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教育理念: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是儒学的开创者,不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
中原各国自称“华夏”,交往中,戎狄蛮夷也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春秋战国分界线
政治:三家分晋,田氏伐齐
经济上:铁器牛耕的普遍使用
农业生产力提高
个体劳动、经营发展(私田开拓,公田不治)
个体小农脱离氏族,宗法关系遭到破坏
新兴地主阶级出现,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推动社会分工,促进工商业繁荣
战国
变法运动
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目的:富国强兵
成效: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典型:商鞅变法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行政管理: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基层治理:什伍连坐
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废除
使得秦国的国家组织能力强于其他六国
耕战制度:平时耕种,战时披甲征战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兴起的必然性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上: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解放生产力
战争影响:为了掌握主动权,各国致力于通过变法改革富国强兵
法家思想为各国推行改革提供了思想武器
楚国吴起变法:战国初年
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制度开始产生
百家争鸣
背景:新型的士阶层崛起
学派
法家
后世以儒家为外包装供君主使用,但其思想核心不变
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道家:无为而治。本质是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
墨家:代表平民利益,提倡节俭,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人性善,提倡“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礼法并用
影响: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作为奴隶制经济基础的井田制,正在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
原始民主制(传统)
禅让
事务讨论
使得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重大事项要集体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