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秦汉
这是一篇关于秦汉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两汉的文化,东汉,西汉,秦。总结全面,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哦!
先秦时期重点知识思维导图,结合了多部权威辅导书与练习册编写而成,助力历史学习!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秦汉
秦
秦的统一
条件
客观条件
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各地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
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主观优势
奋六世之余烈
商鞅变法
远交近攻
巩固统一的措施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
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对国家事务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注意皇帝本人并不重要,真正的皇权要看最终的领导权和决策权在谁手里
三公九卿制(秦汉)
左右丞相(行政中枢,统领百官)
御史大夫(副丞相,掌握图籍文书,最高监察官)
太尉(军事)
九卿(皇室6个,公务3个)
郡县制
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而非诸侯(官僚政治的首次体现,郡县和分封最大差别)
垂直管理,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可称为中央集权
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秦以前出现就必错,秦国也有)
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其他措施:书同文车同轨(文书制度的背景),统一度量衡
意义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秦的暴政与速亡
秦朝的暴政
征发繁重,穷奢极欲
刑法严苛,社会矛盾激化
焚书坑儒,钳制思想(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秦末农民起义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
刘邦项羽
秦的速亡:公元前207年,刘邦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楚汉战争
选官制度
二十等爵位制,依靠军功晋升为主,也保留部分其他上升通道
西汉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西汉的建立:B.C.202,定都长安
文景之治: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汉初政治
“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
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国并行制
七国之乱:根源是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
西汉的强盛
汉武帝
政治措施
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封国的本质是割据)
察举制:使布衣也可以有上升通道,但逐步被世家大族控制
中外朝制度(在中央):架空宰相,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刺史制度(在地方):监察官员和豪强,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政策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了大商人
均输平准:国家插手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抑制工商:向其征收财产税,即算缗告缗
思想控制:独尊儒术,自此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官方正统思想)
稳固边疆,开拓疆域
北击匈奴:战争夺取后,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开通西域:张骞二次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影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B.C.9,王莽夺权,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东汉
东汉建立:汉光武帝刘秀(成语帝),定都洛阳
光武中兴: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东汉衰败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产物,其权利是皇权的延伸)
党锢之祸: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化的表现
黄巾起义:张角,太平道,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军阀割据
两汉的文化
史学成就
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
汉书:班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成就
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诗
科技成就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九章算术》
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不是发明)
汉朝中央行政制度
汉初: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是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
为了加强集权,设立中朝
相权转移: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西汉晚期以后: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东汉时期: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尚书名实相符)
郡县和分封
诸侯:终身制、可向下分封(卿大夫),下一任嫡长子继承
郡守:***制、无法任命下级官吏,下一任皇帝任命
地方行政制度:层级+长官+机构职能
廷议制度
解释:国家重大事务往往有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历程
秦朝建立
唐朝有三省长官在政事堂合议的制度
宋明清时期廷议、朝议、集议制度进一步规范化
评价
定性:廷议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一种“民主”制度
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决策的合理性,对君主权力有一定制约
局限性:制约作用有限,廷议结果是否被采纳仍决定于君主意志,而非多数人赞成
中央官制:机构+长官+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