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文地理学】工业区位_全球产业格局
这是一篇关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条件,劳动力条件,市场条件,能源条件,自然资源条件,【自然条件】。
编辑于2024-12-30 12:30:48地图绘制标准要求,对于地图内容的制定方法,地图内容的表示方法涉及如何将地理空间信息通过地图符号、色彩、文字等手段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是一篇关于地图 制图综合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八节 地图自动综合,第七节 专题制图综合,第六节 普通地图社会经济要素的制图综合,第五节 普通地图自然地理要素的制图综合,第四节 制图综合的基本规律,第三节 制图综合的基本方法,第二节 影响制图综合的基本因素,第一节 制图综合的基本概念。
地图语言是表达地图内容的基本手段,由形状不同、大小不一、色彩有别的图形和文字组成。它研究符号与读者间的关系,确保符号具有辨别性和易懂性,以便读图者能快速阅读、牢固记忆。地图语言同文字语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可以突破自然语言障碍,在世界范围内使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地图绘制标准要求,对于地图内容的制定方法,地图内容的表示方法涉及如何将地理空间信息通过地图符号、色彩、文字等手段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是一篇关于地图 制图综合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八节 地图自动综合,第七节 专题制图综合,第六节 普通地图社会经济要素的制图综合,第五节 普通地图自然地理要素的制图综合,第四节 制图综合的基本规律,第三节 制图综合的基本方法,第二节 影响制图综合的基本因素,第一节 制图综合的基本概念。
地图语言是表达地图内容的基本手段,由形状不同、大小不一、色彩有别的图形和文字组成。它研究符号与读者间的关系,确保符号具有辨别性和易懂性,以便读图者能快速阅读、牢固记忆。地图语言同文字语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可以突破自然语言障碍,在世界范围内使用。
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自然条件】
①地形影响厂址的选择,工业生产活动是集中进行的,为了取得经济效益,需要维持一定的规模,因此厂址一般选择在较大面积平坦地形的地区。 ②气候的影响不像地形那样大,因为可以用人工办法创造适合工业生产需要的室内环境,例如棉纱厂,车间空气湿度低,纱就容易断,因此不能建在干旱区,但现在可用人工办法控制湿度(需要额外的成本费用)。 ③水文主要影响工业的供水和排水,工业用水较多,特定行业要考虑排水问题,特别是排出的废水会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条件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环境中一切对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有用的物质,可分为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
①加工后体积与重量大大减少且价格低廉的原料:使用这种原料的企业多选在原料产地,以减少原料运输费用,从而降低成本。 ②加工后成品体积增大又不便运输的原料:利用这些原料生产的企业,区位选择多靠近销售市场。 ③消耗能量多的企业:为降低成本,选择能源供应低廉且稳定的地方; ④需要新鲜原料的企业:加工厂要求距原料生产地近,运输条件好,工厂需有保鲜设备,比如加工蔬菜和水果的企业。 ⑤产品需要保鲜的企业:当最终产品比原料容易腐烂变质时,工厂多选在市场地区,如面包烘焙,冰淇淋等。
能源条件
工业生产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特别是电能。目前发电使用的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等。
①煤的分量重,运输不方便,受限制多,燃煤电厂区位选择需仔细考虑。 ②石油、天然气用管道或专门的油轮运输方便,受限制较少。 ③水能发电虽然成本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但是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较大。 ④核能发电所需燃料少,不受运输条件限制,从长远看成本低,但投资大,需大量冷却水,而且安全系数要求高。
市场条件
接近消费市场,可以方便直接地获取产品与需求信息,迅速灵活地调整发展战略,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地进行生产。 在确定工业布局的产品方向、工业布局的结构、工业产品的品种、质量时,都要考虑是否适合市场需要。 对于只生产中间产品的工厂,则受到下游厂家(生产最终产品的厂家)工厂所在地的限制。
劳动力条件
劳动力既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投入,也是产品增值的本质因素。 劳动力条件包括劳动力供应数量、平均工资水平以及劳动力的技术状况等条件。
根据生产过程对劳动力的数量、质量的不同要求,企业可以分成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
①劳动密集型: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多,但技术要求不高,劳动者工资低,不会增加太多生产成本。 ②技术密集型:生产技术要求高,工人必须经过严格培训,具有一定水平、能熟练操作机器。
环境条件
工业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如酸雨、全球变暖。因此各国开始关注减小工业发展、工业区未选择对不同范围环境带来的影响。
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
工业产品需求不旺
(1)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有的甚至零增长或负增长,影响需求的增长。 (2)需求不旺无法刺激生产,影响工资总量的增长与消费水平的提高。 (3)技术的提高导致对工业产品的需求下降,例如汽车采用新技术,用塑料和陶瓷等新材料代替钢材,大大减少了对钢材的需求。
工业生产能力过剩
工业化国家与地区越来越多,工业生产能力也越来越大 生产者都希望自己的产品占据更大市场份额,获取更多利润 竞争的结果,使生产能力过剩,产品销售困难,最终必然会导致部分企业停产、破产
发达国家的问题
发达国家技术先进,资金充足,管理经验丰富,生产能力强大 但市场有限,市场竞争激烈 为了推销其产品,占领更大市场,往往一些国家组成一个经济集团,减少或取消相互之间的贸易障碍,增加彼此之间的供需联系,如北美自由贸易区 右图所示,自由贸易区和经济一体化区自2007年以来增长尤为强劲 新的国际分工体制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生产活动代替旧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商品贸易体制为标志的 把企业建在他国,可以跨国关税壁垒,利用当地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他们往往将产品运回国内,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
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① 技术能力的极端不平衡导致财富更多地流向发达国家 ② 发展中国家利用资源和劳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低附加值产品或直接出口自然资源,以此换取资金、机器、技术,进而扩大生产或者发展新企业。 但出口资源会遇到代用品的竞争与需求不旺的问题,由于产品运到发达国家,里程远、运费高,很难在发达国家市场有竞争力 ③ 为吸引外资在当地建厂,以低价土地与劳力以及国内市场换取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和技术,发展中国家首先要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培养各种人才 然而,这些既需要时间,又会冒着外资向他国转移的风险。即使工业化取得初步成功,又会遇到产业与产品更新换代与新技术方面的竞争。
工业分布新变化
背景
1950-1960年代,世界开启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这次工业革命以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为标志,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更加深刻的科学技术革命,它把人类历史上的工业生产推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时代。这次革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使工业分布出现很多新的变化。
钢铁工业分布新变化
美国、西欧等传统工业大国的钢铁生产能力和钢产量都呈下降趋势,日本处于停滞状态。 俄罗斯、东欧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钢铁生产能力持续增长。 中国内地蕴含了丰富的矿藏,为发展钢铁工业提供了物质基础。
纺织业与成衣制造业
① 纺织业 1980年代以后,纺织工业广泛采用自动化设备,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因为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的纺织工业不断向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 发展中国家纺织业急速上升,生产地域专门化程度日益提高。
② 成衣业 时装业成本昂贵,极具时尚含量,品牌优势明显,时装业多分布在著名的大城市,如米兰、纽约、巴黎、伦敦等。 标准化成衣制作属于低成本的加工工业,多分布在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如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
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分类: 电子硬件生产、软件生产、网络建设和信息服务等分支。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后三个分支所占份额越大。 电子产品生产与市场的发展特点: 生产与市场集中在少数国家; 生产与市场同步发展; 电子数据处理设备的生产与市场占主导地位; 世界电子信息工业产品的生产与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西欧和后起的东南亚国家。
汽车工业
①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世界汽车工业主要集中在美国和西欧,目前,世界汽车工业基本形成日本、美国、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一些发展中国家近些年汽车工业发发展也令人瞩目,比如韩国、巴西和中国等。 ② 汽车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加之1990年代后期世界经济不景气,许多汽车厂商纷纷合并和重组,成立跨国公司。 ③ 汽车生产大国的汽车产业按照比较优势做全球调整和布局,零部件和相当部分生产装配流程扩散到发展中国家,而研发部门则留在国内继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④ 21世纪,汽车产业表现出厂商并购联合化、生产装配模块化、汽车产品环保化、汽车技术数字化、营销服务创新化等发展趋势。世界汽车市场呈现市场竞争多极化、传统市场升级化、新兴市场扩大化等特点。
工业区位论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
理论假设:假定地形、气候、种族、技术、政治制度、政策等条件都无差异的条件下,分析生产布局过程以推导出纯区位规则。
影响生产布局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原料、燃料费用,劳动成本,运费以及集聚等。 理想的工业区位和企业厂址,应当选择在生产费用最低的地点。 运费起着决定性作用,工资影响可以引起运费决定的区位产生第一次“偏离”; 集聚作用又可使由运费、工资决定的区位产生第二次“偏离” 即在运费、工资和集聚三者关系中寻求最佳区位 并以此为基础,增加分析其他因素对区位的影响
理论评价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出现是西方区位理论研究史上的第一个重大成就,但也有明显的缺陷和局限性。 只就生产过程本身来探讨,着眼于生产成本最低,而不是利润最高。 假定条件太多,在现实生产中几乎不存在这样的情形,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韦伯只对单个生产企业的区位布局做出分析,而经济发展的趋势要求对整体经济及其地域组织进行探讨。
利润原则
从利润原则出发,同工业产品销售范围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提出需求圆锥体与市场区、市场的网状组织等构想。开创了分析工业布局的重要流派
宏观综合角度
提出了成本-市场学派,主张从空间经济论出发研究工业区位论,并利用各种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论证工业区位,引用比较成本分析与投入产出分析,把工业区位论作为“区域科学”的核心。
新工业区位论
把交易成本理论引入城市和区域规划之后,把企业间的交易活动看成是一个生产系统,即产业综合体的概念
行为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