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建筑史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
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内容,中国建筑史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笔记,包括中国建筑的雏形、我国木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等内容。
编辑于2021-08-15 20:16:45建筑设计
中国建筑史15%
15%
知识点
民居
城市
宫殿
坛庙
陵墓
寺院
佛塔
石窟
园林
工官制度文献和人物
工程材料和技术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
中国建筑的雏形
大约在一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人为的生活空间。
《孟子》中说:“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差异,出现了不同的居住形式。
由于我国南北方气候、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南方为躲避潮湿与虫蛇而构木为巢(巢居);

北方却掘土为穴,以防严冬的风雪(穴居);

东北与西南大森林中有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

干阑式建筑
在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
这种以桩木为基础,其上架设梁承托地板,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于其上立柱架梁的干阑式建筑,是原始巢居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木骨泥墙房屋
在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
墙体多采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的做法,屋顶往往也是在树枝扎结的骨架上涂泥而成。
我国木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
抬梁式
柱子上搁置梁头,梁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
当柱子上采用斗拱时,梁头置于斗拱上。
抬梁式木构架主要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穿斗式
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搁置在柱头上;
在沿着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穿斗式建筑广泛运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不存在梁,用穿枋将柱子连接
空间小,南方住宅适合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工官
隋代宇文恺
曾任营宗庙副监,营建新都城即隋大兴城(后来的唐长安城)
按照1:100的比例制作“明堂”的图样和木模型送朝廷审议,是中国第一个模型
国家最重要的祭祀建筑 明堂
设计“观风行殿”,一座可以移动的行宫
宋代李诫
长期在将作监任职,突出贡献是修编了《营造法式》
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清代样式雷
“样式雷”,是对清代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烫样、画样)
烫样是模型
画样是图纸

从南方匠人雷发达起一共七代直到清朝末年,主要的皇室建筑如宫殿、皇陵、圆明园、颐和园等都是雷氏负责的
蒯祥
明代的能工巧匠,曾官至工部侍郎,参与了众多明代宫殿、御苑、皇陵、寺庙的建设。
北京宫殿、皇陵
梁思成
1937年发现第一座中国本土唐代木构——佛光寺。
山西五台山
任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注释《营造法式》,编写《中国建筑史》。

原始时期的建筑遗址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位于长江下游地区,距今约6000-700年历史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最典型的农耕聚落遗址
遗址中发现了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
在此遗址中发现了典型的干阑式做法
仰韶文化遗址
大约公元前4800-4300年遗存的仰韶文化遗址属于母系氏族遗址
西安半坡村遗址是其中的典型
龙山文化遗址
大约公元前2500-2000年遗存的龙山文化遗址属于父系氏族遗址。
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

奴隶社会的建筑遗址
夏代遗址
距今3800~3500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代中晚期的都城遗址。
其中宫殿遗址两处,一号宫殿柱列规整,是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商代遗址
距今3000余年前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商代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
曾在此处发现甲骨文与司母戊方鼎

西周遗址
距今约3000年的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是一处二进院的宗教建筑,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四合院实例
此时根据宗法分封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城市建设等级,不可“僭越”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宫殿建筑的特色是“高台榭、美宫室”
这一方面是高台建筑有利于防刺客、防洪水、可供帝王享受登临之乐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建筑技术的原因,当时要修建高大的建筑,要依傍土台才能建造成功
根据考古工作成果显示,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砖和瓦等建筑材料

封建初期的建筑遗址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兴起,土地所有制发生巨大改变。
加之当时战事频繁,各国纷纷“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前对诸侯城址大小的限制已失去控制。
在河北平山县出土了战国中山王墓“兆域图”,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实物。

秦汉时期
长城始建于战国期间,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把北部的长城连成一个整体,西起临洗,东至辽东,建造了大规模的长城,长达3000余公里。
直到明代砖的使用才逐步普及,万里长城采用砖包砌起来。
秦始皇陵墓是目前已知规模最大的人工坟丘。

多层重楼的兴起和盛行,标志着木构架结构整体性的重大进展,高台建筑到东汉时期,已被独立的、大型多层的木构楼阁所取代。
阙是从防卫性的“观”演变而来的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名分的建筑。位于四川雅安的高颐墓阙是仿木构型阙的代表性实例。

子母阙
江苏南京的萧景墓墓表(南北朝建康时期)遗存造型优美,细部处理妥帖,反映了石刻艺术的进步。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时的曹魏邺城作为曹操南征北战的大本营具有创新性的城市建设格局,是中国第一座轮廓方正的都城。

佛教虽然于西汉末年已传入中国,但未兴盛。直到此时,由于战乱,百姓不堪其苦,寄希望于来世;
帝王崇佛,大力提倡佛教,佛教才得以大兴。
最具有代表性的佛教建筑是北魏洛阳的永宁寺,以及河南登封嵩岳寺塔,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
永宁寺

楼阁式塔
建塔第19年雷火就给毁了
登封嵩岳寺塔

密檐式塔
封建中期的建筑遗址
隋代
隋代最突出的建筑成就就是新建一座都城大兴城(也就是后来的唐长安城)。
隋代遗存至今最著名的建筑是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又称赵州桥),是一座敞肩拱桥,它比欧洲同样类型的桥要早1200年。
建造它的匠人名叫李春,此桥在技术上,造型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唐代
唐朝都城长安在继承隋大兴城的基础上有所扩充,成为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都城。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且已经定型化。
单体建筑如唐大明宫中的麟德殿,其规模是明清紫禁城正殿太和殿的3倍。

·建筑群处理日益成熟,宫殿、陵墓建筑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
辽宋时期
北宋时政府颁布的《营造法式》是第一个用文字确定下来的政府颁布令。

其中“以材为祖”的木作做法是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的重要例证。

封建后期的建筑遗址
元明清
元代
元代在建筑上的一个重大成就是元大都的兴建,其规划设计人是刘秉忠,城市水系为郭守敬设计。

由于社会经济凋零和木材短缺元代开始采用了种种节约措施。
减柱法
斗拱用料减小
直梁直柱
元代引进了若干新的建筑类型,如大都中的大圣寿万安寺(妙应寺)白塔,是一座喇嘛塔,是尼泊尔匠人阿尼哥所建。

明代
明代后期私家园林兴盛,明代末年出现了一部总结造园经验的著作--计成《园冶》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明代砖石已经普遍运用于民居砌筑。
明代长城砖包砌

明代皇陵安徽凤阳

明代还增加了金刚宝座塔这一新的佛塔类型,典型者如北京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

清代
清代园林达到极致,营建了著名的“三山五园”,善于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
乾隆爱溜达各地名园集合在一起
因团结少数民族的政治需要,清代藏传佛教兴盛,典型代表有河北承德普陀宗乘庙。

仿照布达拉宫
清代于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颁布了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列出了27种单体官式建筑的各种构件的尺寸。
改宋式的以“材”为模数的方法为以“斗口”为模数,简化计算,标准化程度提高了。
北京颐和园

北京天坛祈年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