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免疫学——第4章 免疫球蛋白
从免疫球蛋白的结构、血清分型、主要功能、各类特性及功能、人工制备等方面阐释免疫球蛋白Ig的基本内容,基于《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第五版教材绘制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3-11-29 22:27:16第4章 免疫球蛋白
概述
定义: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分类
分泌型slg:血液及组织液中-抗体
膜型mlg:构成BCR
结构
基本结构 (Y 形四肽链) 重链*2+链间二硫键+轻链*2
重链与轻链
重链
基本组成
450 ~ 550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质量为 50 ~ 75kDa
分类(恒定区)
重链:μ、δ、γ、α 和 ε
Ig:IgM、IgD、IgG、IgA 和 IgE
每类 Ig 亚型分类:根据其重链恒定区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较小差异和二硫键数目、位置的不同 人 IgG: IgG1 ~ IgG4 四个亚类 IgA: IgA1、 IgA2 两个亚类 IgM、IgD 和IgE 0亚类
轻链
基本组成:210 个氨基酸残基,分子质量约25kDa
分类(恒定区)
κ、λ型Ig
κ:λ≈2:1
根据 λ 链 C 区个别氨基酸残基的差异:分 λ1、λ2、λ3 和 λ4 四个亚型。
可变/恒定区
可变区 (V区)
重链和轻链近N端约110个氨基酸序列
重链:VH--占总重链1/4或1/5
轻链:VL--占总轻链的1/2
每条链V区各有3个CDR(高变区/互补决定区)
重链CDR+轻链CDR=Ig抗原结合部位
单体Ig→2抗原结合位点 二聚体IgA→4抗原结合位点 五聚体IgM→10抗原结合位点
骨架区(FR)
=V区-3*CDR: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相对不易变化,发挥稳定空间构象的作用
VH/VL:FR1、FR2、FR3 和 FR4 4个骨架区
恒定区 (C区)
氨基酸数量种类、排列顺序、糖含量稳定的区域
同种属 不同个体 同类Ig→C区抗原特异性相同→Ig同种型抗原
部位:肽段的羧基端
重链:CH--占总重链3/4或4/5
轻链:CL--占总轻链的1/2
铰链区
部位:CH1与CH2间
组成特点:脯氨酸残基↑→氢键↓→易伸展弯曲→Y形臂间距离易改变→两臂同时结合不同位置BCR
结合过程:抗原+抗体→Ig分子CH1、CH2间变构→Ig的补体结合位点暴露
易被降解:对蛋白酶敏感
IgM、IgE无铰链区
其他成分
连接链(J链)
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链;浆细胞合成
功能:将单体Ig连接为多聚体
单体无J链:IgD、IgE、IgG 多聚体:IgA(二聚体)、IgM(五聚体)
分泌片(SP)
别称:分泌成分(SC)
糖肽链;粘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
效果:非共价结合于IgA二聚体上,SP-IgA二聚体→分泌型IgA(sIgA)
作用
介导IgA从黏膜下→黏膜上皮细胞→黏膜表面
保护sIgA免遭蛋白酶降解(延缓降解时间,SP先被降解)
功能区
结构域:蛋白质的三级结构(肽链反复折叠+链内二硫键)
组成
L链:2个功能区—VL 、CL
H链
IgG、IgD、IgA:4个功能区—VH CH1 CH2 CH3
IgM、IgE:5个功能区—VH CH1 CH2 CH3 CH4
功能
V区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
CL CH1:Ig遗传标志→不同个体间存在氨基酸的差异
IgG的CH2、IgM的CH3:补体结合位点→启动补体经典途径;IgG的CH2:与穿过胎盘屏障相关
IgG的CH3 IgE的CH2、CH3:亲细胞性→结合多种细胞表面的Fc受体
水解片段
意义:研究Ig结构、功能;分离纯化Ig特定功能片段
木瓜蛋白酶
作用点:IgG铰链区两重链间二硫键近N端
效果:Ig→Fab*2+Fc
Fab:抗原结合片段
可结合抗原;无凝集/沉淀反应
Fc片段:可结晶片段
不可结合抗原;=IgG的CH2、CH3功能区
胃蛋白酶
作用点:IgG铰链区两重链间二硫键近C端侧
效果:Ig→F(ab')2+多个pFc'
F(ab')2:抗原结合片段
可结合2个抗原;有凝集/沉淀反应
作用:封闭细胞表面受体(不需Fc介导下游效应)
pFc片段:被降解,无作用
血清型
同种型
同种属的个体共有的Ig抗原特异性
同种型抗原表位:位于Ig分子C区
同种异型
同种属不同个体间Ig免疫原性差异
编码基因:同基因座,共显性
IgG的Gm;IgA的Am;IgE的Em;κ型轻链Km
个体型标志
独特型
同个体不同Ig分子V区的抗原特异性
异种、同种异体、自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独特型抗体(AId)
决定因素:VL VH高变区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和构型
独特型抗原表位=独特位
Ig分子每个Fab含5-6个独特位
存在:分泌型Ig;BCR;TCR
主要功能
V区
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
CDR与抗原表位特异结合→结合特异、可逆
V区结合抗原→活化B细胞克隆、启动B细胞免疫应答
体内:阻抑细菌黏附、中和病毒、中和毒素→免疫防御
体外:凝集、沉淀反应→免疫学检测
C区
激活补体
经典途径:IgG1~3、IgM+抗原→抗原抗体复合物→抗体构型改变→暴露CH2、CH3功能区补体结合位点→+C1q→激活经典途径
旁路途径:由IgG4、IgA、IgE的凝聚物激活
结合细胞表面Fc受体
调理作用
调理素(抗体+补体)+颗粒性抗原表面(细菌)→吞噬细胞吞噬颗粒性抗原↑
举例:IgG的Fab+细菌抗原、Fc+吞噬细胞Fc受体→介导调理吞噬细胞
ADCC(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IgG的Fab+靶细胞(肿瘤、感染细胞…)抗原、Fc+杀伤作用的效应细胞(NK细胞、中性粒细胞)表面Fc受体→效应细胞对靶细胞杀伤↑
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IgE的Fc段+IgE Fc受体(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细胞脱敏;相同变应原进入体内→+致敏细胞IgE特异结合→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组胺等)→Ⅰ类超敏反应
通过胎盘、黏膜
IgG+新生Fc受体(FcRn,位于胎盘母体测滋养层细胞表面)→IgG转入滋养层细胞内→细胞外排、进入胎儿血液循环→胎儿被动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IgA Fc+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IgR,表达于黏膜上皮细胞基底面)→黏膜细胞转运小体→黏膜表面-pIgR裂解→sIgA位于黏膜表面(SP延缓IgA降解)
各类Ig
IgG
概况
浆细胞(脾脏、淋巴结)合成分泌
存在形式:单体
半衰期:20-30天
亚类:IgG1 IgG2 IgG3 IgG4
合成时间:出生后3个月开始
分布
血清50%(占血清中总Ig70%),胞外液50%
作用
抗感染:中和外毒素毒性
免疫应答:IgG1-3形成免疫复合物;经典途径活化补体(溶菌、溶细胞);调理作用;ADCC作用
婴儿天然被动免疫:可穿过胎盘
病理:多种自身抗体∈IgG→参与自身免疫反应;ⅡⅢ超敏反应
IgM
概况
别称:巨球蛋白(5类Ig分子中质量最大)
存在形式:五聚体(10个抗原结合位点)
单体表达形式:膜蛋白(BCR)
分布
血清中(占血清总Ig 5%-10%)
作用
抗微生物:抗原结合位点↑→与病原体强结合→高效能抗微生物抗体
抗感染:中和毒素、病毒
免疫应答
经典途径激活补体→溶血、溶菌、凝集(比IgG强1000倍)
缺乏IgM→致死性败血症
时间
感染早期开始→传染病早期诊断
个体发育中胚胎晚期出现,不通过胎盘→新生儿脐带血IgM=某病原微生物感染
ⅡⅢ型超敏反应
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IgM高
其他
类风湿因子、冷凝集素、天然血型抗体
IgA
血清型IgA
浆细胞(淋巴结活化分化后进入骨髓)合成
存在形式:单体
半衰期:5-6天
分布
血清中(占血清中总Ig10%)
作用
抗菌、抗毒素、抗病毒(支原体、某些真菌)
与组织抗原特异结合→防止诱导炎症、自身免疫应答
分泌型IgA(sIgA)
浆细胞(黏膜固有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
存在
部位:外分泌液(初乳、泪液、胃肠液、支气管分泌液)
形式:二聚体(J链连接)+SP(上皮细胞)→sIgA
作用
阻抑黏附、中和毒素和病毒、介导ADCC→机体黏膜防御感染
新生儿被动免疫:初乳途径-母乳喂养
IgD
血清中含量低,<血清中Ig 1%,半衰期2.8天
mIgD: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标志
未成熟B细胞:仅表达mIgM 成熟B细胞(初始B细胞):mIgM、mIgD 活化的B细胞:mIgD逐渐消失
IgE
产生:浆细胞(黏膜固有层),个体发育合成晚
分布:含量低,<血清总Ig 0.002%
功能
Ⅰ型超敏反应
IgE CH2、CH3+FcεR Ⅰ(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促使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Ⅰ型超敏反应
抗寄生虫免疫
抗体的人工制备
多克隆抗体
多种抗原表位→多个B细胞克隆激活→含多种表位的抗体
制备方法:抗原免疫动物→血清特异抗体
主要来源:动物免疫血清、恢复期患者血清、免疫接种人群
用途:预防、治疗、临床诊断感染性疾病
多克隆抗体→其他个体(短期免疫力↑、中和毒素)=被动免疫
特点
优点:来源广泛、制备容易
缺点:特异性低,易交叉反应、不易大量制备
单克隆抗体
单一B细胞克隆→识别同一抗原表位的同源抗体
技术原理
小鼠脾细胞(特异B细胞)+骨髓瘤细胞(无限增殖)→杂交瘤--大量扩增+永生
用途
抗原检测:肿瘤抗原、细胞表面抗原及受体、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
肿瘤定位诊断、免疫导向治疗:mAb+放射性物质/抗癌药物/毒素 偶联
防治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抗T细胞的mAb
特点
优点:高纯度、高特异性、高效价、少或无交叉反应、可大量生产
缺点:鼠源性mAb→超敏反应
基因工程抗体
原理:DNA重组+蛋白质工程技术
切割、拼接、修饰Ig→新型抗体
包括
人鼠嵌合抗体:鼠抗体V区+人抗体C区→鼠源性特异性、亲和力↑+人低免疫原性↓、抗体类型转换
改型抗体(人源性抗体):鼠CDR+人其余Ig部分→免疫原性↓↓
小分子抗体:Fab/Fv(VH+VL)/单一肽链→免疫原性↓、穿透性↑
双特异性抗体:两个不同抗原结合位点
如抗CD3+肿瘤靶向抗体→招募T细胞+接近肿瘤细胞
(潜在)用途:癌症、慢性炎症性皮疾病、自身免疫病、神经退行性变、出血性疾病、感染
其他
Fv抗体、单链抗体、小分子抗体、噬菌体抗体、胞内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