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学第三章感知觉
我梳理了普通心理学感知觉相关内容,涵盖所有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编辑于2025-02-06 12:13:32感知觉
大纲内容
了解感觉、知觉的概念、种类
理解感觉的基本规律和知觉的特性
掌握感知觉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感觉
感觉的概念(了解)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种类(了解)
根据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
视觉
适宜刺激:38—780nm
颜色视觉:明度、色调、饱和度
色光混合的三原色:红绿蓝
听觉
适宜刺激:16—20000Hz
特性:音强、音调、音色
肤觉
触觉、痛觉、温度觉
味觉
嗅觉
内部感觉
运动觉
对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及相对运动进行反应的感觉
例如,生产操作、体操、舞蹈等
机体觉
又称内脏感觉,是机体内部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的感觉
包括饥饿、饱胀、口渴、窒息、疲劳、痛等的感觉
平衡觉
对人体做直线的加速或减速运动或做旋转运动进行反映的感觉
感觉的基本规律(理解)
感觉适应
指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
例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月明星稀、黑人的牙齿特别白、万绿丛中一点红
继时对比,例如吃酸的之后吃甜的
感觉后效
也称感觉后像,是指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印象在短时间内仍不消失的现象
感觉后像包括视觉后像,视觉后像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
闪光融合是与视觉后像相联系的一种视觉现象
正后像:注视亮着的电灯一段时间后,再闭上眼睛,会看到眼前有一个亮的光影
负后像:注视白色荧光灯一段时间后,闭上眼睛会看到黑色的光影
感觉补偿
某种感觉缺少后可以用其他感觉来弥补
例如,盲人的听觉比正常人更加灵敏
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还会同时引起另一种感觉
例如,沉重的脚步
感觉的相互作用
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如,轻微的音乐可以减轻人的疼痛
知觉
知觉的概念(了解)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种类(了解)
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不同,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等
根据知觉的客体来划分,分为
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空间关系的认识,包括
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
深度知觉:也就是距离知觉和立体知觉。
人所依赖的形成深度知觉的各种条件叫深度线索,深度线索包括
生理线索
眼睛的调节
双眼视轴的辐合
双眼线索
单眼线索
对象的重叠
阴暗和阴影
空气透视
线条透视
运动透视
距离知觉
方位知觉
时间知觉:对事物发展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时间知觉主要依赖以下线索
自然界的周期性想象
有机体的各种节律性活动
借助计时工具
运动知觉:是指物体运动的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根据人所知觉到的各种运动现象的形成条件,可以将运动知觉分为
真动知觉:是观察者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实际运动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
似动知觉:是指当静止的物体以较快的速度相继刺激视网膜上邻近部位时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是一种运动错觉。
诱导运动
概念:是指出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例如,由于浮动的云,以为月亮在运动
自主运动:持续注视黑暗背景中的一个固定的微小光点,过一会光点好像不停地在动
根据知觉对象的性质,可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社会知觉
根据知觉所反映的客体的性质,把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称为错觉
知觉的特性(理解)
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
影响因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相互运动、对象与个体经验的联系
整体性
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
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对象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关系、知觉者本身的知识经验
理解性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如有时人脑接受来自视觉的矛盾信息,此时人们就无法以自己的经验加以解释,于是不可能图形就产生了。
影响因素:经验、言语的指导、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情绪、动机、态度及实践活动的影响
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相对的保持不变
影响因素:深度线索
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运用(掌握)
运用感知的强度率(强度律) :强度律体现的是感知对象的强与弱的关系,这个强与弱取决于刺激的强度,强度越高,越容易被清晰感知
例如,教师在讲课时音量不能过低,极书字迹、图片内容不要太小,就是为了保持一定的强度,使全班同学能听得清、看得见。
教师在制作、使用直观教具时,也要考虑到直观教具的大小、声音等是否被全班学生清楚地感知。
运用对象与背景差别的感知觉规律(差异律) :差异律体现的是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对象与背景差异越大,感知效果越好
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能很好地感知对象,就要增加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如阅读时,在重点内容部分用荧光笔圈点划线;教师批改作业用红笔
教师在板书时用白粉笔在黑板上写字,重要的部分可以用大一些的字,可以在那些字下面加点、画线,也可以用彩色粉笔
授课中,教师可以运用声调的变化,使重点内容从其他内容中凸显出来; 制作教具时,要注意对象与背景在颜色、形状、运动或静止等方面的差异, 突出重点和关键。
运用静止背景上的活动性对象易被感知的规律(活动律) :活动律体现的是相对的静止和运动关系。在静止的背景上,活动的对象容易被感知,也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
教学中可以使用活动性教具。例如:演示实验,放幻灯片、教学电影或录像等, 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运用知觉的组合规律(组合律) :组合律体现的是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在时间上彼此接近、在空间上彼此接近 或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教师在绘制挂图时,不要在需要学生感知的对象周围画上与之类似的线条或图形,在不同的对象之间留空或用色彩区分; 板书时,章与章、节与节等不同内容之间要留空。
讲课时,语言流畅,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语速,对不同的内容加以分析、 综合,使学生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
让学生交替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对象(感官协同律) :协同律体现的是感知阶段口眼手的协调关系。如果学生能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同一个知觉对象,那么,从不同感官获得的信息将传递到大脑,从而获得对事物的全面的认识
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通过多种感知渠道来巩固知识。
丰富并唤起学生的知识经验
有效的感知觉活动总是离不开个体的知识经验的。作为教师,平时要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增长知识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及时讲解必要的背景知识,或通过教师的言语启发,指导学生提取出已有的知识经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知觉选择,也有利于帮助学生重新组织知觉到的信息,形成新的知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