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
这是一篇关于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3. 七十二物候中,鹃鸥不鸣反映自然界的静谧。,2. 二十四节气中,冬季的物候现象之一。,大雪,小雪,立冬,霜降,寒露,秋分,白露,处暑,立秋,大暑,小暑,夏至,芒种,小满,立夏,谷雨,清明节,春分,惊蛰,雨水,立春,节气与物候的关系,物候定义,节气定义。
编辑于2025-02-06 14:56:08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
节气定义
农历推算四季气候单位
反映季节变化的时间节点
节气是反映季节更替与气候变化的重要时间节点。
以太阳黄经为依据进行划分
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即黄经度数来划分。
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节气是农耕时代指导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与农历月份相对应
二十四节气与农历月份紧密相连,形成独特的历法体系。
体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成就
节气制度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重要成就之一。
一年二十四节气
中国特有的时间划分系统
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智慧结晶,用以指导农事活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立春到大寒依次排列
一年的节气顺序从立春开始,经过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最终到大寒结束,形成完整的循环。
每个节气相隔约15天
二十四节气均匀分布在一年中,每个节气大约相隔15天,反映了季节的渐变和时间的流逝。
反映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
节气的划分基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每个节气对应太阳黄经的特定度数,与天文学紧密相关。
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节气不仅标识时间,也预示着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生活习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每个节气约15天
以太阳运动为基础计算
每个节气约15天,依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
体现阴阳五行的周期性
约15天一变的节气,反映阴阳消长、五行生克规律。
便于人们安排农事活动
每个节气15天,为农民提供农事活动的准确时间参考。
与月相变化大致吻合
节气周期与月相变化相近,每个节气约15天相呼应。
形成独特的节气文化
长期的节气划分,孕育出丰富多样的节气文化和习俗。
物候定义
五天为一候
物候是周期变化的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生长、迁徙及非生物周期性变化与季节关系。
五天一候察气候变
五天一候细捕季节变换,指导农业生产。
节气三候,时续而变。
节气含三物候,映时光流转,助人识季节变。
物候变指导农事实用。
了解物候变化对农民决定农事活动时机至关重要。
五天一候记自然规律。
五天一候简化观察,系统掌握预测自然变化。
三候为一个节气
节气含三候映季特征
每个节气分三候,每候五天,共同体现季节转换特点。
三候组合显气候渐变
三候相连,展现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的逐步变化。
节气物候变化具代表性。
如立春芽萌动、惊蛰虫醒,标志季节更迭的典型现象。
三候可预测未来天气趋势。
观察三候现象,可推测短期内天气变化的大致走向。
三候划节气,利农事规划。
依据三候安排农事,确保作物种植与气候相契合。
节气与物候的关系
根据气候特征和特殊现象命名
反映季节转换的自然标志
立春标志冬季转春,气温回升,万物复苏。
与农业活动紧密相关的命名
芒种表示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时机。
根据特定植物生长状态命名
惊蛰反映春回大地,桃红柳绿景象。
依据动物行为变化进行命名
清明时节,燕子归来,春意更浓。
根据天文现象与气候变化命名
冬至日短夜长,标志着寒冷冬季到来。
利用自然界的物候变化来命名
白露时节,露水凝结,天气转凉。
表示当时天气等特点
描述节气时的温度特征
立春时节,气温逐渐回暖,但仍带有寒意。
反映节气时的降水情况
雨水节气,降雨量增多,空气变得湿润。
体现节气时的风力风向特点
清明时节,风力适中,东南风渐强。
描绘节气时的日照时长变化
夏至后,日照时长逐渐减少,白天渐短。
说明节气时的湿度水平
处暑节气,湿度逐渐降低,天气变得干燥。
记录节气时的霜雪情况
霜降时节,开始出现霜冻,降雪可能性增大。
立春
一候东风解冻
大地开始解冻
随着立春的到来,东风渐暖,冰封的大地逐渐苏醒,河流开始破冰,土壤解冻,万物复苏的序幕缓缓拉开。
二候蜇虫始振
蜇居虫类苏醒
随着立春的到来,蛰伏一冬的虫类开始感受到春意,逐渐从沉睡中苏醒,准备迎接新的生长周期。
三候鱼陟负冰
河里冰溶化,鱼游动
随着立春的到来,气温逐渐回暖,河面的冰层开始融化,冰水交融,形成一片片薄冰在水面上漂浮。鱼儿感受到了水温的变化,开始活跃起来,在清澈的河水中自由穿梭,享受着冬日束缚后的自由。
雨水
一候獭祭鱼
水獭开始捕鱼
随着春雨的滋润,河流逐渐丰盈,水獭迎来了它们的捕鱼季节。它们在水边耐心等待,一俟鱼儿游近,便迅速出击,展现出高超的捕鱼技巧。
二候鸿雁来
大雁飞回北方
随着春季雨水的到来,温暖的气息驱散了冬日的寒冷,大雁开始从南方的越冬地启程,展翅高飞,陆续返回北方的故乡。
三候草木萌
草木抽出嫩芽
随着春雨的滋润,沉睡的大地渐渐苏醒,草木开始抽出嫩绿的新芽,宣告着春天的到来。
惊蛰
一候桃始华
桃花红、李花白
惊蛰时节,桃树率先绽放,粉嫩的花瓣如同朝霞般绚烂,宣告着春天的到来。与此同时,李花也不甘落后,洁白如雪的花朵在春风中摇曳,与桃花的红艳形成鲜明对比。
二候仓庚鸣
黄莺鸣叫、燕飞来
惊蛰时节,黄莺率先唱响春的旋律,它们的鸣叫清脆悦耳,预示着春天的生机盎然。与此同时,燕子也从南方飞回,它们轻盈的身影在空中划过,为大地带来了春的消息。
三候鹰化为鸠
昆虫卵化,春耕开始
随着气温回升,蛰伏的昆虫开始孵化,大地回暖,农人也开始忙碌起来,春耕序幕缓缓拉开。
春分
一候元鸟至
燕子飞来
春分时节,燕子如期而至,它们轻盈地掠过湖面,带来了春天的消息。
二候雷乃发声
下雨时打雷闪电
春分时节,随着天气转暖,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导致雷雨天气增多。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下雨时常常伴随着雷鸣和闪电,成为春分二候雷乃发声的典型现象。
三候始电
春分后阴气旺盛
春分时节,昼夜等长,自然界阴阳平衡,但随后阴气逐渐转盛,天气多变,万物生长受到滋养。
清明节
一候桐始华
白桐花开放
清明时节,白桐花如期绽放,一树树洁白如雪的花朵竞相开放,如同春日里的一场盛大花宴。
二候田鼠化为鹌
田鼠回地下洞中
随着清明节的到来,春意渐浓,田鼠感知到季节的变化,开始从地面活动回归到地下洞穴中。它们在洞中筑巢,准备迎接接下来的繁殖季节。
三候虹始见
雨后天空见彩虹
清明时节雨纷纷,雨后初晴,天空惊现绚烂彩虹,美不胜收。
谷雨
一候萍始生
降雨量增多,浮萍生长
谷雨时节,随着降雨量的逐渐增多,池塘和水面上开始出现新的生命迹象,浮萍开始在水面上蔓延生长。
二候呜鸠拂其羽
布谷鸟提醒播种
谷雨二候时,布谷鸟啼鸣,催促农夫抢抓时机播种。
三候戴任降于桑
桑树上见戴胜鸟
谷雨时节,桑树枝头迎来戴胜鸟,啼鸣清脆,寓意春深农忙时。
立夏
一候蝼蝈鸣
蜊蛄田间呜叫
蜊蛄田间呜叫:在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立夏时节,七十二物候中的蝼蝈鸣现象,常表现为蜊蛄在田间发出响亮的鸣叫声,预示着夏季的来临。
二候蚯蚓出
蚯蚓掘土
立夏时节,蚯蚓开始活跃,它们在土壤中穿梭,翻动泥土,为植物的生长准备肥沃的土壤。
三候王瓜生
王瓜蔓藤攀爬生长
立夏时节,王瓜的蔓藤开始旺盛地攀爬生长,它们沿着篱笆或支架,伸展着翠绿的枝条,寻找阳光和空间。
小满
一候苦菜秀
苦菜枝叶繁茂
小满时节,苦菜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枝叶繁茂,绿意盎然,它们在温暖湿润的气候中茁壮成长,成为初夏田野中的一抹亮色。
二候靡草死
喜阴草类枯死
小满二候,喜阴潮湿的草类因阳光增强而逐渐枯死。
三候麦秋至
麦子开始成熟
小满时节,麦子逐渐由绿转黄,饱满的麦穗预示着丰收的到来。
芒种
一候螳螂生
螳螂卵破壳生出
芒种时节,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沉睡已久的螳螂卵开始孵化,壳破处小生命探出头来,标志着新生命的诞生。
二候鹏始鸣
伯劳鸟感阴而鸣
在芒种时节的第二个候,伯劳鸟开始发出它们特有的鸣叫声,这标志着夏季的深入和阴气的增强。
三候反舌无声
反舌鸟停止鸣叫
随着芒种时节的到来,天气逐渐炎热,反舌鸟感受到了季节的变化,它们的鸣叫声也随之悄然停止。
夏至
一候鹿角解
鹿角脱落
夏至一候,阳气至极而衰,鹿角开始自然脱落,象征季节更迭。
二候蝉始鸣
雄性知了鼓翼而鸣
雄性知了振动翅膀,发出清脆响亮的鸣叫声,宣告夏至二候的到来。
三候半夏生
半夏药草出生
夏至时节,阳光充足,雨水充沛,适宜半夏这种药草生长。此时的半夏,根茎饱满,药效最佳,是采集和使用的黄金时期。
小暑
一候温风至
风中带热浪
小暑时节,温风至,热浪随风而来,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的每一丝热气都在跳跃,带来了一种独特的闷热感。
二候蟋蟀居宇
蟋蟀居于屋宇
小暑二候时,蟋蟀离开田野,迁居至人类屋宇寻求凉爽。
三候鹰始鸷
鹰开始捕食
小暑三候,鹰始展现猛禽本色,振翅高飞捕食猎物。
大暑
一候腐草为萤
萤火虫卵化而出
在大暑时节,一候腐草为萤的自然现象悄然上演,腐草之中,萤火虫的卵开始孵化,幼虫破壳而出,点亮了夏夜的微光。
二候土润溽暑
天气闷热,土地潮湿
大暑时节,天气炎热难耐,土地因湿气重而变得异常潮湿。
三候大雨时行
时常有大雷雨
大暑时节,气候炎热,时常出现大雷雨天气,雷电交加,雨量充沛。
立秋
一候凉风至
风感凉爽
立秋时节,一候凉风至,微风拂面,带来丝丝凉意,驱散了夏日的燥热,让人感到格外的清爽与舒适。
二候白露生
早晨雾气产生
立秋二候,白露初生,晨曦微露,草尖凝珠。秋意渐浓,露水成雾,朦胧中透出一丝凉意。
三候寒蝉鸣
寒蝉感阴而鸣
立秋时节,寒蝉感知到秋日的凉意,开始发出清脆的鸣叫声,宣告着季节的更迭。
处暑
一候鹰乃祭鸟
老鹰捕猎鸟类
处暑时节,天气转凉,老鹰开始频繁出现在天空中,它们利用锐利的视力搜寻猎物。一候鹰乃祭鸟,意味着鹰类开始为冬季储备食物,它们会捕猎其他鸟类,确保在寒冷季节有足够的能量生存。
二候天地始肃
万物开始凋零
随着处暑二候的到来,自然界中的植物开始呈现出秋日的色彩,绿意逐渐褪去,树叶由绿转黄,进而飘落,标志着生命的轮回进入新的阶段。
三候禾乃登
农作物成熟
处暑时节,秋意渐浓,稻谷金黄,是收获的季节。此时,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农民们挥汗如雨,收割着一年的辛勤成果。
白露
一候鸿雁来
鸿雁南飞避寒
白露时节,鸿雁成群结队南迁,寻找温暖之地,躲避北方严寒。
二候元鸟归
燕子南飞
白露时节,燕子感知到北方的寒意,开始成群结队地向南方迁徙,寻找温暖的栖息地。
三候群鸟养羞
百鸟贮存干果粮食
白露时节,群鸟忙碌贮存干果粮食,以备寒冬之需。
秋分
一候雷始收声
阴气旺盛,不再打雷
秋分时节,自然界中的阳气逐渐减弱,阴气开始变得旺盛。随着阴阳转换,雷声渐渐消失,不再有夏日雷鸣的震撼。
二候蛰虫坯户
蛰虫进入冬眠
秋分二候,蛰虫感知寒气,开始挖洞筑巢,准备进入冬眠状态。
三候水始涸
水开始干涸
秋分时节,降雨量减少,河流湖泊水位逐渐下降,水面开始干涸。
寒露
一候鸿雁来宾
鸿雁大举南迁
寒露时节,鸿雁成群结队,展翅高飞,开始大规模向南方迁徙。
二候雀人大水为蛤
雀鸟不见,蛤蜊出现
寒露至,天气凉,雀鸟活动减,部分南迁。此时,水边沙滩悄现蛤蜊,宛如大自然迎寒露之景,为这渐冷时节增添一抹生机。
三候菊有黄华
菊花普遍开放
寒露时节,菊花竞相绽放,满地金黄,美不胜收。
霜降
一候豺乃祭兽
豺狼陈列猎物后食用
霜降时节,豺狼捕获猎物后,会先陈列再集体食用,象征祭天。
二候草木黄落
树叶枯黄掉落
随着霜降时节的到来,秋意渐浓,树叶逐渐失去生机,由绿转黄,最终枯萎飘落。
三候蜇虫咸俯
蜇虫进入冬眠
随着霜降时节的到来,蜇虫感受到了季节的转变,开始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准备。它们纷纷寻找安全的藏身之处,减少活动,逐渐进入冬眠状态,以保存体力,等待春天的到来。
立冬
一候水始冰
水能结成冰
立冬一候,气温骤降,清澈水流开始缓缓凝结成冰。
二候地始冻
土地开始冻结
随着立冬的到来,气温逐渐下降,大地开始进入冻结状态。土壤中的水分逐渐凝固,形成坚硬的冰层,农作物的根系受到保护,但也意味着耕作活动逐渐停止。
三候雉人大水为蜃
野鸡变蛤蜊
立冬时节,天气渐寒,古人观察到雉鸡不再活跃,而水边却出现大量蛤蜊,仿佛是雉鸡化作了水中的贝壳。
小雪
一候虹藏不见
天地闭塞,阴阳不交
小雪时节,天地自然闭塞,阴阳二气不再交融,万物沉寂。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
万物失去生机
随着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大地失去了往日的温暖与活力,植物生长停滞,枝叶枯黄,一片萧瑟。
三候闭塞而成冬
转入严寒冬天
随着小雪节气的到来,大地逐渐被寒冷覆盖,万物闭藏,大自然进入了深冬的前奏。
大雪
一候鹃鸥不呜
寒号鸟不再呜叫
1. 寒号鸟在冬季停止鸣叫,象征着季节变化。
2. 二十四节气中,冬季的物候现象之一。
3. 七十二物候中,鹃鸥不鸣反映自然界的静谧。
二候虎始交
老虎求偶行为
在大雪时节,二候虎始交,意味着老虎开始进入求偶期。此时,雄虎会通过咆哮和领地标记来吸引雌虎的注意。
三候荔挺出
兰草感阳气萌动
随着大雪时节的到来,兰草也感受到了阳气的萌动。尽管外界寒冷,但兰草的根部开始吸收大地的温暖,逐渐唤醒了生命的活力。
冬至
一候蚯蚓结
蚯蚓蜷缩身体
冬至一候,蚯蚓感知寒气,蜷缩身体于泥土深处以避寒。
二候糜角解
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冬至二候,糜鹿感知阴气减弱,开始脱落角上的骨质外壳。
三候水泉动
山中泉水流动温热
冬至三候时,山中泉水渐温,潺潺流动,暖意融融。
小寒
一候雁北乡
大雁向北迁移
随着小寒节气的到来,候鸟大雁开始感知到季节的变化,它们遵循着自然的规律,从南方温暖的栖息地启程,成群结队地向北飞去,返回它们的繁殖地。
二候鹊始巢
喜鹊筑巢
小寒二候,喜鹊开始忙碌筑新巢,迎接新春的到来。
三候雉始鸲
雉感阳气生长而鸣叫
随着小寒时节的到来,自然界中的雉鸡感受到了阳气的逐渐回升,它们开始发出清脆的鸣叫声,宣告着春天的临近。
大寒
一候鸡乳
孵小鸡
大寒时节,一候鸡乳,母鸡开始孵化小鸡,温暖的羽翼下孕育着新生。
二候征鸟厉疾
征鸟捕食能力强
大寒时节,候鸟为了储备过冬的能量,展现出惊人的捕食能力。它们利用锐利的视觉和敏捷的飞行技巧,在严寒中迅速捕捉猎物。
三候水泽腹坚
水域冰最结实、最厚
大寒三候时,水域中的冰层达到一年中最结实、最厚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