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播效果学习笔记
这是一篇关于传播效果的思维导图,内容涵盖了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知沟与数字鸿沟、第三人效果。
这是一篇关于实务的思维导图,讲述了写作、采访、编辑、评论、报道策划、新闻评论内容,赶快收藏下图了解吧!
这是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导图,内容涵盖了唯物观、意识观、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结构型知识框架方便学习记忆!
这是一篇关于传播学的发展脉络的思维导图,包括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传播效果(下)
议程设置理论p193
提出者
1972年,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教授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提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 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理论来源
李普曼 拟态环境
拉斯韦尔 环境监测功能
科恩:在许多场合,报刊在告诉人们应该怎么想时并不成功,但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却是惊人的成功。
进一步研究
沉默的螺旋理论p199
1974伊丽莎白·诺伊曼在《传播学刊》上的一篇论文首次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为防止因孤立而受到惩罚,个人在表明观点之际,往往观察周围的多数意见是什么,以此作为标准来确认自己的归属,当发现自己属于优势意见时,个人倾向于更加积极地发表观点。反之,则会因无形的舆论压力保持沉默。这样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就形成了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作为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意见环境”,其形成是由大众传播来营造的,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大众传播具有了影响和制约舆论的力量。
关键概念
害怕孤立
意见环境
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的意见分布状况,包括现有意见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意见。
准感官统计
3个命题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影响和制约舆论
培养理论
格伯纳,该理论又被称为“教化分析”或“涵化分析”开辟了文化分析的研究取向,旨在揭示电视在形成社会共识和维护现存制度方面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批判指向。
主要观点
强调的电视媒介的独特优势
拥有最多受众,接触时间最长
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必需的识字能力
结合视听觉手段,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
现代人从幼年起与电视生活在一起,电视广泛渗透社会各个部分,人民难以区分电视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
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框架:1974年 戈夫曼在《框架分析》中认为,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
和认知基模相区别
媒介框架:媒介机构信息处理的组织框架,它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媒介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的研究,这个概念应用于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的意义的建构过程的研究,则称为新闻框架。
知沟与数字鸿沟p124
1970年,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提出的假说。即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地位高者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二者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原因
补充
上限效果 假说
延申
信息沟 理论
第三人效果
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戴维森发表《传播中第三人效果的作用》论文,提出该理论。
核心观点
公民权利
子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