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地理新教材选修一
新教材人教版地理选修一思维导图;包括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章大气运动、第四章水的运动、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详细知识点总结。
编辑于2025-02-14 17:58:25地理新教材 选修一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
概念: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在不停地旋转
北极上空看,地球逆时针旋转
南极上空看,地球顺时针旋转
地球自转
概念
地轴
1、并非实际存在
2、有一定倾斜角度(66.5°)
3、指向北极星
晨昏线
1、方向:自东向西
2、昼夜形成原因:地球是一个自身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3、昼夜更替原因:地球不停自转
物体水平运动偏转
方法:北右南左(手可判断)
应用:北半球,河流右岸比左岸冲刷强
时差
概念:24个时区,每时区跨15个经度
极值(相差二十四小时)
最早:东十二区
最晚:西十二区
区时:时差1h
往东:早1h
往西:晚1h
自转周期(日)
太阳日
自转角度:360°59′
周期:24h(自转假周期)
恒星日
自转角度:360°
周期:23h56min4s(自转真周期)
自转速度
角速度
概念: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单位:15°/时
地球表面任何地点的自传角速度都相同(除南北极以外)
极点为0
线速度
概念: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
公式:V=W×R×cos角
常用数值
公式:V=纬线的长度/周期
纬度0°:1670km/h
纬度30°:1447km/h
纬度45°:1180km/h
纬度60°:837km/h
纬度90°:0
规律:赤道最大,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地球的公转
概念:地球绕太阳运行叫做公转,形状近似椭圆
地球公转
速度
角速度:59′/天
线速度:30km/s
公转一周时间(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黄赤交角
概念
黄道面:地球公转轨道面
赤道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
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
运算
黄赤交角=回归线度数=23.5°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概念:太阳光线与地平线之间的夹角
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昼夜长短的变化
直射点在哪个半球,该半球昼长夜短
直射点向哪半球移,昼渐长夜渐短
四季的更替
中纬度地区出现明显的四季变化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和时差
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昼,称为昼半球:背看太阳的半球是黑夜,称为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作晨昏线
地球不停地门转,任夜也就不断地交替
同一瞬间,不同经度的地方,地方时不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便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按统一标准划分全球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以本初广午线为基准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
由于地球肯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 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在赤道上没右偏转这种现象在大规模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只改变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影响其速度
昼夜长短和正午 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就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描述(图1.15)昼夜长短反映口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太阳辐射的强弱
昼夜长短的变化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孤
日春分日至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纬度越高.昼越K,夜越 短.至北极四周为极昼
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氏.至北极四周有极夜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即K阳在当 地的仰角),叫作太阳高度角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四季更替
夏季就是•年内白昼最氏、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季有的过渡季节
五带划分
以南北凹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可以把地球表面粗略地 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塞带
地表形态的塑造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内力作用
能量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壳运动: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
岩浆运动:岩石圈破裂时,深姓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
变质作用: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
外力作用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
风化: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 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
侵蚀
搬运
堆积
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基本过程
岩石圈的物质运动
岩浆岩
喷出岩
侵入岩
沉积岩
砂岩
石灰岩
变质岩
板岩
大理岩
构造地表的形成
地质构 造与地貌
褶皱 (水平运动)
是由背斜和向斜组成的,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形成山岭;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形成谷地
断层 (垂直运动)
以水平位移为主
错断原有地貌
以垂直位移为主
相对上升:断块山或高地
相对下降:谷地或低地
板块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
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板块张裂
海岭、裂谷、海洋
板块碰撞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相离运动(生长边界)
相向运动(消亡边界)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
交通运输线路选择
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谷的演变
初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集中.河流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
“V”形河谷
中期
河谷拓宽
后期
槽形河谷
冲击平原
山前
山前冲积平原
中下游
河漫滩平原
河口
三角洲平原
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河谷的演变
初期
中期
成熟期
冲积平原的形成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聚落规模
聚落选址
大气的运动
常见的天气系统
锋与天气
气团
冷气团
暖气团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常见类型
江淮准静止锋
昆明准静止锋
华南准静止锋
低气压与高气压
气旋
水平气流
北半球:逆时针流向中心
南半球:顺时针流向中心
垂直气流
北半球:顺时针流向四周
南半球:逆时针流向四周
低压
气流运动
天气状况
高压
气流运动
天气状况
多晴朗、 干燥天气
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中纬西风带
低纬信风带
海陆热力性质 影响气压分布
表现
冬季
夏季
高低压中心的分布
1月
7月
季风分布
1月
西北季风
东北季风
7月
东南季风
西南季风
气压带风带 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对气 候的影响
低气压
气候干燥
高气压
炎热干燥
寒冷干燥
概要
赤道低压带
热带雨林气候
副热带高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
副极地低压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极地高压带
冰原气候
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从低纬向高纬
降水较多
从高纬向低纬
降水较少
从海洋向陆地
降水较多
从陆地向海洋
降水较少
概要
信风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西风
温带海洋性气候
极地东风
苔原气候
影响气候
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
洋流
海陆位置
地形
气压带和风 带交替控制
气候特点季 节差异显著
赤道低压带和 信风带交替控制
热带草原气候
副热带高压带和 西风带交替控制
地中海气候
水的运动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陆地水系
类型:
河流
湖泊
冰川
沼泽
地下水
影响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
调节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
影响人类活动
相互关系 (补给关系)
河流与湖泊
在外流区,河流中下游,洪水期河流补给湖泊,枯水期湖泊补给河流
有的河流发源于山地的湖泊
在内流区,许多河流最终注入湖泊
河流与地下水
丰水期,河流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
冰川,积雪
冰川和积雪融水是河流的重要补给,气温越高补给量越大
洋流
影响洋流运动方向的因素
盛行风
主要因素
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等
表层洋流的 分布规律
概念
成因
盛行风
海陆分布
地转偏向力
分类
温度
暖流
寒流
成因
风海流
密度流
补偿流
规律
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
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
逆时针
南半球西风漂流
自西向东
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
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对气候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对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上升流海域渔业资源丰富
海-气的相互作用
海-气相互作用
水分交换
热量交换
影响因素
纬度、洋流
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通过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驱使水分 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水热平衡
厄尔尼诺
原因:太平洋信风减弱
影响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
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由多雨变为少雨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等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致当地的浮游生物量明显降低,渔业减产,大批海鸟也因饥饿而死亡
拉尼娜
原因:太平洋信风异常增强
影响
赤道东太平洋及其沿岸附近降雨偏少,气候干旱;
赤道西太平洋及其沿岸地区降水异常增多
冷海水上泛增强,鱼类丰富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 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环境 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 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组成要素
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
相互关系
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主要途径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生产功能
合成有机物
稳定功能
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
自然环境的统一 演化和要素组合
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自然环境对干 扰的整体响应
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与自然环境的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
自然环境的 地域差异性
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的表现和成因
(1)表现
(2)成因
典型地域差异的成因
(1)同纬度地区
(2)不同纬度地区
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差异
(1)全球尺度
(2)中等尺度
(3)小尺度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的形成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1)纬度地域分异规律
(2)由沿海—内陆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地域 分异规律
山地水热状 况的垂直变化
(1)热量:山麓热量多,山顶热量低
(2)水分: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少—多—少”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主导因素:水热状况(海拔、相对高度)
(2)表现:山麓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
(3)变化规律: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山地垂直 带谱图的判读
(1)基带与山地所在地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2)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带变化相似
(3)纬度越低,垂直带谱就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4)纬度越低,同一自然地带在山区分布海拔越高,纬度越高则分布海拔越低
(5)海拔(相对高度)越高,垂直带谱越复杂(有极限);越低越简单
(6)自然地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阳坡的自然地带数目多于阴坡
(7)若北坡为阳坡,则该山地位于南半球
雪线和林 线的判读
雪线(物质平衡线)
雪线越低,积雪量越大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气温:正相关;低纬雪线高;夏季雪线高
降水:负相关;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
坡向:阳坡光照强,雪线高
地形:坡度陡,雪线高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如全球气候变暖,雪线上升
林线
森林分布的上限海拔高度
影响林线分布的因素
纬度:纬度越低,热量越充足,林线越高
海陆位置:沿海地区降水丰富林线高
大气环流:受信风带和副高控制,降水少,林线低
坡向:阳坡、迎风坡林线高
地方性分异规律
形成原因: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举例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干热河谷
草原上的盐碱地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分 异的成因
自然地带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水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中尺度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 分异的表现
自然地带缺失:如南半球中高纬度没有苔原带、针叶林带
自然地带改变: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特殊的热带雨林带
自然地带形状约束: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沙漠带狭长分布
自然地带呈块状:绿洲,如昆仑山山麓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