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部分
所有知识来源于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课本必修四,范围为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仅供学习参考。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编辑于2025-02-15 15:14:12哲学
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是什么
追求智慧的学问
致力于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具体科学进步推动哲学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产生
人类实践活动
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真正的哲学
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的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生活实践中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
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唯物论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应物质
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
可知论
能
不可知论
不能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
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
唯物主义
三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来说明世界统一性
五行说
气理说
形神说
阴阳说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以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本原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 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这种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 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唯心主义
二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理解为世界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辩证法
联系的
矛盾的
发展的
形而上学
孤立的
片面的
静止的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产生
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历史使命
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
核心观点
实践观点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自然观与世界观的统一
科学性、革命性统一
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
世界物质性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自然界中事物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物质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热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劳动在演化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基本要素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意识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社会发展的产物
具有意识
人脑
语言
客观存在→(生活实践)→人脑→(加工改造)→意识
运动规律性
运动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相对的,统一于运动的
规律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普遍性
意识能动性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可以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也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意思是能动作用巨大,但是是有条件的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方法论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断解放思想,于是掘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
联系普遍性
联系是什么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及内部注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方法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客观性
原理
联系为事物本身固有,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方法论
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
根据股有联系改变状态,调整联系,建立新联系
联系多样性
原理
联系多种多样
方法论
重视间接的、本质的、长远的联系与中间环节
善于分析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用联系观点看问题
整体与部分是互相区别的
整体与部分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
关键部分功能及变化对整体功能起决定性影响
整体与部分地位于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
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是什么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实施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评判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
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发展形式
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
质变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方法论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
重视量变积累,抓住时机机遇
辩证否定观原理
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实质
扬弃
事物发展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
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保护新事物,促使成长、壮大,做好充分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面对挫折与考验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
对立统一
对立属性
斗争性
统一属性
同一性
相互依赖、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
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存在,同一是对立中的统一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为同一性制约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方法论
一分为二,用全面观点看问题
矛盾普遍性
事事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
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
矛盾特殊性
矛盾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
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主要矛盾
在书屋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
丛书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重点论
办事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
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
矛盾次要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
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什么是认识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
感觉
知觉
表象
理性认识
概念
判断
推理
主体
人
客体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实践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直接现实性
基本活动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三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对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真理客观性
真理是有条件的
真理是具体的
认识主体差异性
由于人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对象会产生更多不同的认识
但是,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追求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具有上升性
社会历史的本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社会生活领域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社会历史的发展
人类存在发展基础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
生产方式
生产力
劳动者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价值与价值观
价值
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客体
物质上的
精神上的
人的价值
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人是价值的创造者
人是价值的享受者
自我
劳动报酬,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
社会
以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财富来回报社会、满足他人的需要
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贡献
价值观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作用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
认识和评价
行为选择
人生重要向导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
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社会历史性
有助于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的各种价值观念,有助于我们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做出正确价值判断,进行正确价值选择
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
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主题差异性
站在不同利益、目的立场上价值判断、选择不同
自觉遵守社会发展规律
把 人民利益立场作为正确立场
价值创造与实现
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
劳动与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个人与社会的同一种创造和实现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