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典常谈
这是一篇关于经典常谈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诗经,《文》第十三,《诗》第十二,《辞赋》第十一,《诸子》第十,《史记》《汉书》第九,《〈春秋三传〉(《国语》附)第六》,《战国策》第八,《四书》第七,《三礼》第五。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经典常谈
诗经
简介
诗的源头是歌谣。歌谣可分为徒歌(随口唱)和乐歌(随着乐器唱)。乐工收集天下歌谣,流传下来的便是《诗经》。
发展历程
1、春秋时宴饮通行赋诗,表示愿望、责难等。
2、孔子时代,诗篇本义渐渐模糊,于是孔子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3、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都说到“诗言志”。
4、解释《诗经》最有权威的是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
大序
总论说明诗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似乎建立在所谓“六义”之上。《《大序》只解释了风雅颂。
小序
《三礼》第五
《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周礼》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所述礼制有实施的,也有理想的。
三本
“天地君亲师”,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代表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
礼治
政治制度、宗教仪式、风俗习惯。
礼乐
乐包括歌和舞乐,是礼的一部分。
《〈春秋三传〉(《国语》附)第六》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传说是孔子所作编。《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至少是孔子所
三传
三传认为的春秋大义:明辨是非、分辨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夸扬霸业大一统的理想。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
《公羊传》、左传》汉代传为鲁国左丘明所作,以叙事为指《左传》、<《毂梁传》主。《公羊传》、《毂梁传》公羊、毂梁两家以解经为主。
《四书》第七
四书:《中庸》、《论语》、《大学》、《孟子》
内容
《中庸》:.孔门传授心法的书。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
《论语》:孔子弟子们记述的,让读者学到如何做学问、做人等。
《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共同编定的
《大学》:朱子将《礼记》中的一篇分成经一章,传十章,并补上一段,合集为《大学》。
五经
《易》、《书》、《诗》、《礼》、《春秋》
《战国策》第八
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担负外交的策士受到重用。策士们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必不可少。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kuǎi)通整理润饰的基础上,将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
特点
1、文辞绝妙。把策士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都传达了出来那些曲折微妙的声口也丝丝入扣,千载如生。读来如闻其语,如见其人。
2、历史价值高。所记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共二百零二年(公元前403-前202年),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战国的名称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
《史记》《汉书》第九
《史记》
作者:司马迁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体例
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
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
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
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汉书》
作者:班固
我国第一部断代体通史
1、文字弘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较长。
2、作者删润旧文,“述而不作”
《史记》与《汉书》异同
《史记》“文直而事核”。
《汉书》“文赡而事详”组织宏大,描写曲达
《诸子》第十
“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
秦相吕不韦编撰著《吕氏春秋》,想集合众长,统一思想,但他的基调却是道家
汉武帝时期淮南王刘安效仿吕不韦编撰《淮南子》,也以道家为思想基调,想要统一思想。董仲舒向汉武帝谏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帝王用功名利禄提倡儒学,儒学统于一尊。
学派
儒家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
墨家
反对侵略,提倡“兼爱”、“非攻”,主张“节用”、“非乐”
道家
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为,无治而治庄子主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平等
法家
出于“法术之士”,法术之士有重势、重术、重法三派,而韩非子集其大成。
阴阳家
阴阳家出自方士,认为天道人事互相影响
《辞赋》第十一
辞
句读由短而长、由齐而畸,屈原诸作奠定了这种体制,模拟的日渐变多,汉武帝时最盛。汉时称这种体制为“辞”,又称为“楚辞”。刘向将这些东西编辑起来,成为《楚辞》一书。
赋
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这种赋日渐发展,屈原诸作也便被称为“赋”。《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
《诗》第十二
“乐府诗”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汉乐府以叙事为主。
晋代诗渐渐排偶化、典故化
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梁简文帝时期,专咏艳情,称为宫体,唐初七言乐歌渐渐发展,称为古体。
论事
论诗人推尊唐以前的五言古诗,以为是诗的正宗;认为唐以后的五言古诗价值差些,可还是诗。论诗人大多认为宋诗议论多,又一味刻画,多用俗语,拗折声调。但是推尊宋诗的却以为天下事物穷则变,变则通,诗也是如此
作者观点
诗歌发展各朝各代均有优点和缺点,只要求新、求变,便都是进步
《文》第十三
商代的卜辞是现存的我国最早的文
汉武帝时期,盛行辞赋。“骈文”或“骈体”出于辞赋,夹带着不少的抒情成分,句读(dòu)整齐,对偶工丽。
南朝萧统在《文选》里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用典故、有对偶、谐声调的抒情作品吃叫作“文”。
唐朝陈子昂提倡改革文体,韩愈继往开来倡导“古文运动”,提出“语气流畅”这一标准,文体为之大变,宋代称为“散文”
明代以八股文取士,此后八股文盛行。
清末,梁启超先生的“新文体”可算登峰造极。后胡适之先生提倡白话文,经过五四运动,白话文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