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战前史与外交思想阶段总结思维导图
这是一关于《西方外交思想史》近代西方外交人物及其思想主要是沙俄、美国等国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针对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总结的非常全面。
这是一篇关于战后雅尔塔体系名词解释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总结归纳了冷战期间美苏领导人及其政策对比。
这是一篇关于《西方政治思想史》18世纪—法国部分的思维导图。主要总结归纳了孟德斯鸠、卢梭的政治思想。
这是一篇关于《西方政治思想史》中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归纳总结了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主要是霍布斯、洛克的政治思想理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战前史与外交思想阶段总结(2)
沙俄/俄罗斯
俄国是世界上征服领土最多的国家,从9世纪的基辅罗斯到20世纪的俄罗斯帝国,在一千多年时间里,其版图几乎不断增长,成为横跨欧亚两大洲的超大型帝国。但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不同,俄国的历史发展带有文明和野蛮的二重特点。乃至现在,俄罗斯的民族特性仍是具有兼具东西方特点却又不属任意一方的矛盾性。
彼得一世 1692-1725
外交思想
1.学习西方。学习西欧技术、工业和军事,包括风俗习惯和经济方式(注重摆脱俄国落后农业国状态)
2.用武力扩展疆域。为争夺亚速海,发动第一次俄土战争;为争夺黑海,发动第二次俄土战争;为取得波罗的海出海口,与瑞典1700-1721进行北方大战。
3.遗嘱中对俄国对外政策的指导。即俄国对外扩张的战略方向是沿着波罗的海向北扩张、沿着黑海向南扩张并突击波斯湾。其逻辑便是取得霸权,争夺出海口,争得海洋的控制权。
历史参与:彼得大帝改革,1700-1721北方大战(俄国获得北欧出海口)
评价:彼得大帝的改革使俄国由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欧洲强国,踏上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道路,使俄国开始逐渐融入到近代西方的体制中。
叶卡捷琳娜二世 1761-1796
背景:七年战争1756-1763结束后,各国普遍受实力削弱,俄处于有利位置
简介:普鲁士落寞贵族,由普鲁士国王通过政治联姻与俄国结盟。1761年参与宫廷政变,成为大帝。
1.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增强俄国国防。
2.继承彼得大帝的对外扩张政策。致力于争夺黑海出海口。
参与事件
1.三次瓜分波兰。 1772普鲁士联俄制奥; 1793年法国大革命,俄进军波兰,普奥第二次瓜分; 1795年,波爆发起义,俄普出兵干涉,第三次瓜分。
2.两次俄土战争
1768-1774《楚库克-凯吉纳和约》,俄普丹英vs土耳其,俄大获全胜。由此,黑海不在成为土耳其的内海。
3.干预欧洲事务。北美独立战争期间,《武装中立同盟》,联结丹麦瑞典,后法+美西荷,限制英国海上霸权。
评价: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的欧洲国际关系与彼得一世时期要复杂得多,就领土扩张而言,她将俄国的疆域扩大到欧洲的心脏地带,使俄国的国力空前强大,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国家。
亚历山大一世 1801-1825
简介:叶卡捷琳娜之孙
1.拿破仑战争时期。第四次反法同盟失败后,俄法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俄加入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体系,对英进行经济封锁。
2.1812年拿破仑进军俄国,带领作战。在1814年参与《肖蒙条约》,第六次反法同盟即将战胜拿破仑一世。
3.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发起俄普奥神圣同盟——维护专制制度,逆历史潮流而动。
评价:通过拿破仑战争和神圣同盟,亚历山大一世下的俄国成为欧洲大陆上的重要一强。
戈尔查科夫 1856-19c70s末
简介:1856年巴黎和会后,俄国的外交大臣。1853-1856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历史转折时期的外交人物。
1.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签订《巴黎和约》。黑海中立化,俄国在欧洲的国际地位开始下降衰落,转而把扩张方向移至远东中国。
2.俄土战争1878年。3月签订《圣斯特法诺条约》,内容对俄相对有利。 但随后7月签署《柏林条约》,英国和奥地利加入,使俄国丧失了在与土耳其战争中的既得成果。
附:俄土战争与柏林会议使三皇同盟实际土崩瓦解了,因为俄奥之间矛盾激化,而在柏林会议上德国站在奥地利一边。故柏林会议后的国际形势对俄国而言是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
评价:克里米亚战争后的俄国国力和威望在欧洲成为二流国家,但戈尔查科夫利用西方国家间矛盾,没有为了维持神圣同盟的原则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俄国谋求了有利的处境。
美国
美国是历史上一个后起的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独立战争1775-1783胜利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1861-1863南北战争,北方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了南方的奴隶制度。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美国的外交通常带有孤立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对欧洲事务持中立态度;与此同时,美国在美洲大陆却奉行扩张主义政策。
门罗
简介:资产阶级民主派,美国第五任总统,是美国对拉美政策的主要奠基人,门罗主义制定人。1823年发表《门罗宣言》
1.孤立主义的外交。美自独立战争以来实行的是孤立主义外交,不卷入欧洲政治纷争。
2.对“美洲大陆”的思想。“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一方面保持孤立主义的基本内核,另一方面排斥欧洲势力干涉美洲大陆。 1818对西班牙出兵,以500万美元购得佛罗里达,美国版图扩大了18万多平公里; 1845兼并墨西哥的德克萨斯;1846伙同英国瓜分俄勒冈;1846-1848侵略墨西哥。 门罗主义后的美国政策在拉美地区则表现为疯狂地进行大陆扩张,将版图从大西洋沿岸一直推进到太平洋沿岸。
评价:门罗奉行的孤立主义使美国避免了卷入欧洲各国的军事政治纠纷,同时使美国不失时机地发展本国的经济军事实力。 《门罗宣言》表现了上升时期美国资产阶级的大无畏精神,实质在于自身进行领土扩张。
威尔逊
简介:美国第28届总统,一战期间美国总统,1912当选,连任两届。
理想主义外交 集中体现于其十四点计划。
a.公开外交原则
b.海洋自由原则
c.消除贸易障碍原则
d.全面裁军原则
e.建立国际组织维护国家平等的原则
...
参与事件:一战因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加入协约国;提出十四点计划;提倡建立国际联盟,而美国本身却未加入。
罗斯福
简介:美国32届总统,民主党人。胡佛总统之后,1929-1933经济危机期间上任,后因二战破例连任四届总统。
1.睦邻政策。因经济危机,需扩大与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交往
2.反孤立主义思想
英法绥靖政策刺激法西斯同盟国,后罗斯福由开始的孤立主义政策转向放弃孤立主义,转而援助同盟国。
1.经济危机后实行“新政”,整顿国内经济,对拉美实行睦邻政策
2.二战前三次修改中立政策,后说服国会通过《租借法案》,援助英法等与法西斯作战
3.参与加入二战,并在战争快结束时参与多次国际会议,进行战后国际秩序的规划。
评价: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及资本主义,其反法西斯主义思想以及反孤立主义的外交思想则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进而影响了战后雅尔塔体系的世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