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8世纪法国政治思想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西方政治思想史》18世纪—法国部分的思维导图。主要总结归纳了孟德斯鸠、卢梭的政治思想。
编辑于2021-08-17 03:56:3618C法国政治思想
1.社会状况和启蒙运动
2.孟德斯鸠
a.生平和著作
最幸运的思想家,出身较好,所以理论成体系,逻辑严密。生活在路易十四时期。
1689-1755, 《波斯人信札》1721 《罗马盛衰原因论》1734 《论法的精神》1748,写了十年
a.政治思想
1)三权分立学说
目的
避免独裁者的产生
保证公民政治自由
内容
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代表国家的一般意志,应由人民集体享有。
立法机关分为两部分,贵族院和平民院。有权对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情况进行监督,并对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提出弹劾。
行政权执行国家的意志,由君主或国王行使。
行政权力虽然与立法权力是执行关系,但他又能对立法机关行使否决权。(总统否定立法)
司法权由法院行使,对立法和行政权有违宪追究权。法院由人民阶层中选出人员组成
司法机关则对立法权和行政权享有违宪追究权
发展方面
明确提出了司法独立的原则
行政权力虽然与立法权力是执行关系,但他又能对立法机关行使否决权。(总统否定立法)在历史上阐明了三权制约与均衡、分权制衡的思想。
历史局限性
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与封建势力分而治国,共享统治权,以保护资产阶级利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反映了大资产阶级与王权和封建贵族相妥协的态度和立场
影响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分权制衡来保障民主、自由、公正的社会秩序的理论,是自由民主观的完备理论形态
其关于立法权和行政权相互制约的理论,使两者互相制约,有较强现实操作性
深刻影响雅各宾派执政时期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美国民主制度
2)法的精神 (理论核心)
基本含义
一个国家的法律与该国的政体、自然环境、土地气候、社会宗教等各种事物有关系
中心内容
将自然与社会的法则统一看待
在一定社会中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特质,即一定社会的“总精神”决定该社会的走向
意义
“法的精神”强调国家政治法律制度与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必然性关系,表明孟德斯鸠已经从国家外部寻找国家运动的规律了。这种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孟德斯鸠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论证国家政治法律制度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思想家
3)政体分类及原则
三种分类
(划分标准是权利行使方式和掌握人数)
共和政体:即全体人民或一部分人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体
君主政体:即由单独一人按照确定的法律执政
专职政体:即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执政
原则
含义:使政体行动的东西。使政体运动的人类情感???
民主政体的原则是品德
爱祖国、爱平等、爱法律的政治品德,中心是要求人们遵守法律
贵族政体的原则是以品德为基础的节制
君主政体的原则是荣誉
专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即要求人们绝对服从
他还认为
他认为原则提供的只是一种“应该怎样”而非“实际怎样”的状态。即,政体原则并非与政体相伴而生,需要培育和营造。
两个政制原则
教育应与政体的原则相适应
立法应与政体的原则相适应
评价
用法律和荣誉划分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否定专制政体,主张资产阶级法律约制下的君主政体,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他对君主制的幻想又是保守的,反映其政体学说的局限性
4)政治自由理论
含义:即去做法律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包括公民自由和公共自由
内容
反专制、保自由。
自由是无价之宝,不能买卖
人身自由是前提,言论自由是标志,财产自由是基础
三权分立是政治自由的保障
法律引导国家走向自由,宪法则提供制度保障
评价
政治自由理论是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重要基础。他在近代政体、人权和法治等方面的理论贡献在于他强调健全法律制度,保证公民的各项自由,否定封建专制主义。促进近代自由主义的形成
c.地位与影响
1)他将历史主义与整体主义结合起来,并从自然法学派中汲取了抽象的分析法,将经验与实证的研究互相结合。此外他还用了比较政治的方法和思路,指导意义巨大
其政治理论对法国和美国民主制度影响深刻
对指导近代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产生影响深远
将自由与政治制度相关联,提出了现代宪政制度的基本组织原则
对中国的影响:在19世纪末由严复等人翻译介绍到中国,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就是在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上加以改造提出来的
3.卢梭
a.生平和著作
1712-1778,出生贫穷,身世最坎坷的思想家,因此思想也最大胆、最激进,理论逻辑也因此不如孟德斯鸠强。瓦瑟→妻子,私生活混乱,一生潦倒
《论民主与科学》《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儿》 《社会契约论》在马背上逃亡时思考写出来的
b.政治思想
平等理论
1)平等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其平等观是与商品交换相联系的,将保证人人平等的契约和法律与商品交换联系起来
其平等观念始终建筑在私有财产只基础上
其针对当时社会财富占有极不平衡的现状,明确提出政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防止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平等
2)批判封建特权制度
完全否认国王和贵族的特权
辛辣、透彻地批判天主教神学
彻底否定封建的教育制度
抨击文明的价值
3)不平等根源在于私有制
努力挖掘社会政治不平等产生的根源
人类社会不平等发展的三个阶段
穷人和富人状态,出现财产上的不平等→确认强者和弱者的状态,出现政治上的不平等→确认主人和奴隶的状态,达到不平等的顶点
4)平等的辩证之法
蕴藏着唯物主义
批判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和革命的理论
评价
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特权,为资产阶级政治法律制度的确立提供了理论基础。鼓舞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斗争
其解决现实问题时也存在缺陷。特定西欧文化背景考察
人民主权说
1)含义:以社会契约方式建立起来的国家,其最高权力是属于全体人民的,人民行使主权统称为人民主权。人民主权是公意的运用和体现
2)人民主权的性质
不可转让、不可分割、不可被代表
绝对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
3)主权与政府的区别
主权是公意的运用和体现,政府是臣民与主权者之间的一个中间体
主权是一种精神力量政府是一种行动的力量
政府的主权由主权派生,政府是主权者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建立起来的一个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
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是人民的仆从人们可以限制、改变或者收回委托给官吏的权力
4)主权不同于行政
行使主权的是主权者,行使执行权的是政府
主权制定法律,行政权执行法律
主权高于行政权,主权者高于政府官员
5)意义
提出政府来自人民的委托,应服从于人民,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应接受人民监督的思想→all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体现
6)局限性
主张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同时,又指出其平等是建立在财产小私有制的基础之上
未找到实现人民主权的政权形式。他不能否认执政者身上的私人意志和团队意志总是强于政府应该遵循的公意,因而政府总是在不停地反对主权者
社会契约论
1)过程
交出全部权力 人民是主权者
服从代表就是服从自己,社会契约下,是服从自己本人的体现
国家是一个道德整体
公意理论:每个人的意志(众意)+理性=公意(来源于众意而高于众意,代表众意),即,主权是公意的代表,国家是众意的集合
内在矛盾即:国家权威与个人自由
2)意义
其平等要求和以暴制暴的光辉思想,鲜明表达了反对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精神,直接影响了法国革命,其思想在法国革命之初被载入《人权宣言》
3)局限
未能清楚地叙述与合并个人和国家的关系问题
法律思想
社会契约赋予政治体以生命 立法赋予政治体以行动
1)立法原则
法律意志的普遍性
法律对象的普遍性
3)法律的目的与职能
目的在于保护人民的利益,任何人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职能在于维护全体成员的自由和平等
4)法律的分类
政治法
调节全体对全体的关系,即主权者对国家的关系
民法
调节国家成员之间或者成员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刑法
规定个人与法律的关系,即不服从与惩罚的关系
习惯法
即风尚、习俗和舆论,形成国家的真正宪法
c.地位与影响
影响法国大革命、美国、德国和中国的革命思想进程
进步性
对社会的不平等表示深切关怀,是其理论的核心
继承了从社会角度研究政治问题的做法,并往前推动了一步
坚定的民主主义立场和反对专制君主的暴力观点,对法国大革命发生了直接影响
不足
幻想改变人类命运和法国现状,却惧怕革命
批判私有制的弊端,要求限制私有财产的权力,实现社会财富的平均化,却无力提出废除私有制的主张,由此陷入小资产阶级平均主义的泥潭
承认人类结成政治社会的合理性,对通过符合正义和人类目的的政治制度的教育和矫正功能充满希望,却又无法提出符合现实政治发展的政治实践方案
坚定人民主权的思想,但也因为他对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偏见和对直接民主制的坚持,而陷入空想
All in all,核心是主权在民,对理想社会设想只是乌托邦,对中国影响非常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