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63、七因果修习法.正修此心,发心特征及差别
这是一篇关于63、七因果修习法.正修此心,发心特征及差别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正修此心。通过修慈心和修悲心,逐步扩大心量,最终成就菩提心,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这是一篇关于68课如何守护菩提心.于他世不离菩提心之因.犯已还净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犯已还净法,于他世不离菩提心之因。
这是一篇关于67、如何守护菩提心 ·于此世发心不坏之因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导师嘱托,如何守护菩提心。
这是一篇关于66课受持菩提心仪轨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3、菩提心受持轨则,2、以何身受,1、从何处受,前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七夕活动策划
南北粽子
绘本阅读理念
创作工具思维导图
快速阅读核心技巧
自媒体教学笔记
茶文化旅游
演讲活动策划方案
2010年管综:学者追求真理
《老年社区服务》项目单思维导图
63、七因果修习法.正修此心,发心特征及差别
正修此心
修慈
修慈心的对象:不快乐的众生,只要没有脱离轮回的众生,都不具备真正的快乐
慈心的心理特征:是予乐,一是想着怎样才能使众生得到快乐,二是希望众生得到快乐,三是发愿为众生创造各种得到快乐的因缘
引发慈心的方法
修习慈心的利益:人天乘修慈可以获得天人喜欢、天龙八部的守护、心自在、身自在、毒不能害、器械不能伤、不需大力能获大利、死后能生大梵天等八大功德:声闻乘修慈心三昧可以成就解脱:按菩提心的标准修慈可以成就佛陀的大慈大悲。此外,经中用较量功德的方式,说明在他方净土常修供养和梵行,却比不上我们对一切众生生起一念慈心的功德。所以我要对修慈心生起强烈希求。
修习慈心的次第:先亲人、次中庸、后仇怨、次于一切众生。以此次第修习,慈心更容易生起,能不断扩大心量,引发无限慈心
调动慈心的方法:就是反复思维众生所遭受的痛苦,尤其是三苦中的苦苦,即八苦和众生在三恶道的痛苦,更容易引发内心深处的慈悲
众生缺少快乐,但没有善法引导,快乐难以得到,即便得到也是蕴含着痛苦,和堕入三恶道的危险。我生起给予他们现前乐乃至究竟乐的慈心
通过知母 念恩 报恩 想着这些曾经当个自己母亲的众生,这么苦,一点快乐没有,就会生起慈心,生起我要给予他们快乐的愿望,同时想到 我要为他们做些什么,给与他们什么样快乐,并且这样去做
修悲
悲心的所缘对象:陷入痛苦的有情。六道一切众生凡具有苦苦 坏苦 行苦三苦的有情都是修悲的所缘
悲心的特征:希望众生解除痛苦,并将这种希望当作自身愿望,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帮助他们摆脱痛苦
生起悲心的方法
1.修习慈心的次第
按照初亲 次中 后怨,次于十方一切有情。落实到具体众生分别修,而非仅依总缘而修,面对每个众生 每种境界都能生起悲心。
2。调动悲心的方法
思惟如母有情堕落于三有苦海,正在饱受种种生死之苦 轮回之苦 烦恼折磨之苦,渴望避苦求乐。我不忍心视而不见,而生起悲心。
3.观察思惟有种种轮回痛苦,如影随形 连绵不绝跟随着一切众生,我决定帮助他们脱离现前苦乃至究竟苦
4。悲心生起的标准
如母亲急切希望帮助最心爱的孩子解除痛苦的心。对众生都能有这种发自天性,任运随转,没有丝毫造作的悲心,就是大悲的心行标准。我还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决心励力
我开始以悲心来对待众生,并创造各种条件帮助他们摆脱痛苦
修增上意乐
菩萨的增上意乐,是责无旁贷的报恩心之上,发愿使众生离苦得乐,并以此作为自己尽未来际的使命和担当,这种发自慈悲的愿心,才能真正具足力量。每天想着这些事,做着这些事,就是在修增上意乐
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宏伟大愿,是对于无尽众生的离苦得乐的承担精神,这是我们的榜样。要不断告诫自己,这是我的使命。生起舍我其谁的勇猛担当之心
修求菩提之心
在七因果中,菩提心的修行是建立在前六个法的基础上。
想要究竟利益众生,必须成佛,只有成佛才能有足够能力利益众生真正认识到成佛对度众生的利益,生起“我要追求无上菩提”的心,也就是菩提心。
为什么仅为利益众生而发愿成佛还不够呢?
因为凡夫首先关心的是自己,如果光说利益众生,很多人可能没有这种境界。换个角度,说成佛有多大功德,通过发菩提心能成就佛菩萨那样的功德,会更有兴趣。
对无上菩提的追求,要建立在自己和众生两种利益的基础上——既能究竟利他,还能像佛陀一样成就大慈悲 大智慧 大自在,这是修习菩提心的重要认知。不仅利益众生需要成佛,从我们自身利益来说,也非要成佛不可
发心特征及差别
菩提心的发心特征就是利他,要利益一切众生,为此必须成就无上菩提
菩提心的所缘是众生,而凡夫的所缘是我和我所;
菩提心的目标是利他,凡夫的发心更多是利己
总体心行特征: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要成佛,成就无上菩提
发心差别:
《华严经》等经论不同观点,比如有愿菩提心 行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等分类
《入行论》说,必须建立的主要有欲行和行两种。
欲行,即”我要利益一切众生“的愿望,属于愿菩提心。
行,就是做一切利益众生的事,即行菩提心
当它作为愿望出现时,是愿菩提心;当它作为菩萨行出现时,是行菩提心
这里讲菩提心主要有两种:想要利益一切有情,帮助一切有情成就佛道,就是愿心。受戒后,按照菩萨戒去实践,就是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