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销售与说服:如何说服他人?社会心理学与影响力研究
本导图内容具有科学研究依据,源于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说服路径:中心路径、外周路径; 一、说服者:可信度、吸引力与喜好、相似性与可信度哪个更重要?《影响力》核心内容; 二、说服内容:理智与情感、观点的差异、正面说服、正反说服、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三、说服渠道:主动参与、被动接受、个人影响、媒体影响、媒体比较; 四、说服对象:年龄(生命周期解释、代际隔阂解释)、慎思
编辑于2025-02-21 22:48:01本思维导图包含以下三大模块: 一、基本概念:资管新王者(基金)、如何选择基金、私募基金、投资基金需要避免的坑; 二、另类基金: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卖空机制; 三、基金业绩:分散投资、两种收益(贝塔收益与阿尔法收益)、剩者为王、晨星九宫格。 包含以下核心概念与知识点: 资金集聚、专业理财、风险分散、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基金、混合基金、主动型基金、被动型基金、选择基金的方法、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抬轿子、老鼠仓、利益输送、卖空、风险对冲、对冲基金、套期保值、证券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模式、估值偏高假说、A股市场、担风险分散原理、投资组合理论、系统风险、个体风险、夏普资产定价模型、基金经理人、晨星投资风格箱方法、价值溢价、规模溢价。
本思维导图包含以下四大模块: 一、发行承销:投资银行(券商)、投资银行的业务、发行承销、谷歌上市记; 二、兼并收购:规律协同效应、杠杆收购、毒丸计划、白衣骑士计划、同股不同权; 三、金融创新I:零售经纪、垃圾债券、量化交易、正确认识金融创新; 四、金融创新II:资产证券化、现金贷、创新与监管。 包含以下概念与知识点: 券商、证券承销、兼并收购、资产证券化、杠杆收购、招股说明书、私募股权投资、量化投资、零售经纪、创投与风投、投行核心竞争力、谷歌IPO、风险分散、多元化经营、专业化瘦身、杠杆率、恶意收购、毒丸计划、白衣骑士计划、金色降落伞、皇冠明珠自残计划、AB股制度、阿里合伙人制度、联合承销、卖方业务、买方业务、垃圾债券、量化交易、智能投顾、机器人选股、P2P、次贷危机、现金贷、金融创新与监管。
本思维导图包含以下三大模块: 一、货币与信用:信用货币、存款准备金、基准利率、金融宏观背景; 二、银行与理财:银行赚钱机制、货币基金、影子银行、选择货币基金; 三、生活中的银行:中国的银行梯队、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历史上的银行。 包含以下概念与知识点: 法定货币、美元地位、信用货币、比特币、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乘数、基础货币(M0)、广义货币(M2)、基准利率、负利率、加息、降息、金融危机、次贷危机、房地产泡沫、存贷差、交易成本、银行间市场、货币基金、基金收益率、影子银行、理财产品、金融监管、货币基金选择方法、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村银行、银行挤兑、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经济危机、药铺银行、寺庙银行、驻京办、客栈/旅馆、布庄银行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本思维导图包含以下三大模块: 一、基本概念:资管新王者(基金)、如何选择基金、私募基金、投资基金需要避免的坑; 二、另类基金: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卖空机制; 三、基金业绩:分散投资、两种收益(贝塔收益与阿尔法收益)、剩者为王、晨星九宫格。 包含以下核心概念与知识点: 资金集聚、专业理财、风险分散、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基金、混合基金、主动型基金、被动型基金、选择基金的方法、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抬轿子、老鼠仓、利益输送、卖空、风险对冲、对冲基金、套期保值、证券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模式、估值偏高假说、A股市场、担风险分散原理、投资组合理论、系统风险、个体风险、夏普资产定价模型、基金经理人、晨星投资风格箱方法、价值溢价、规模溢价。
本思维导图包含以下四大模块: 一、发行承销:投资银行(券商)、投资银行的业务、发行承销、谷歌上市记; 二、兼并收购:规律协同效应、杠杆收购、毒丸计划、白衣骑士计划、同股不同权; 三、金融创新I:零售经纪、垃圾债券、量化交易、正确认识金融创新; 四、金融创新II:资产证券化、现金贷、创新与监管。 包含以下概念与知识点: 券商、证券承销、兼并收购、资产证券化、杠杆收购、招股说明书、私募股权投资、量化投资、零售经纪、创投与风投、投行核心竞争力、谷歌IPO、风险分散、多元化经营、专业化瘦身、杠杆率、恶意收购、毒丸计划、白衣骑士计划、金色降落伞、皇冠明珠自残计划、AB股制度、阿里合伙人制度、联合承销、卖方业务、买方业务、垃圾债券、量化交易、智能投顾、机器人选股、P2P、次贷危机、现金贷、金融创新与监管。
本思维导图包含以下三大模块: 一、货币与信用:信用货币、存款准备金、基准利率、金融宏观背景; 二、银行与理财:银行赚钱机制、货币基金、影子银行、选择货币基金; 三、生活中的银行:中国的银行梯队、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历史上的银行。 包含以下概念与知识点: 法定货币、美元地位、信用货币、比特币、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乘数、基础货币(M0)、广义货币(M2)、基准利率、负利率、加息、降息、金融危机、次贷危机、房地产泡沫、存贷差、交易成本、银行间市场、货币基金、基金收益率、影子银行、理财产品、金融监管、货币基金选择方法、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村银行、银行挤兑、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经济危机、药铺银行、寺庙银行、驻京办、客栈/旅馆、布庄银行等。
销售与说服:如何说服他人?
简要目录: 说服路径——说服者——说服内容——说服渠道——说服对象
说服路径
中心路径
打认知牌
当人们积极主动,并且能够全面系统地思考时(注意证据)
呈现事实、论据、证据、论证过程、说服材料
外周路径
打感情牌
关注那些能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线索,而不会注意论据是否令人信服
赞美、戴高帽、外表、吸引力、相似性、爱好、品味
一、说服者
可信度
知觉到的专业性
说服之前,先赞同对方的观点
突出所在领域的专家身份
显得信心十足也能增加可信度
直接了当比犹豫不决更能说服
知觉到的信赖性
直视质问者
接受者认为传达方没有努力说服自己的企图
站在自身利益对立面说话
语速较快也会增加专业性和依赖性
吸引力与喜好
外表的吸引
相似性也具有吸引力
相似性与可信度哪个更重要?
主观偏好
如果说服与个体的品位、价值观或生活方式有关,那么相似性更有影响力
客观现实
如果说服的主题是判断事实,那么可信度更重要,不相似的人的确认能够增强信心
二、说服内容
1. 理智与情感
与说服的对象有关
有良好教育背景或善于分析思辨的人,更容易接受理智性的说服
有思想和积极参与的说服对象,会选择中心路径
而对主题不感兴趣的说服对象,则会选择外周路径,更可能受自己对说服者的喜好的影响
态度形成的过程也有影响
如果个体态度主要受理智影响,那么理性的论证更有说服力
如果个体态度的形成主要受情感影响,那么说服更容易为情感诉求打动
新的情感体验会影响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态度
要改变基于信息的态度,就需要更多的新信息
好心情效应
说服对象如果心情愉快,信息的说服力更强
一方面好心情能够促进个体积极地思考
另一方面会把好心情与信息本身联系在一起
唤起恐惧效应
说服信息如果能够引起说服对象的消极情绪反应,也有说服效果
通常情况下,人们的恐惧程度越高,感觉越脆弱,说服效果越好
只有既让人们害怕威胁事件的严重性和可能性,又让他们意识到解决之道并感到有能力实施,恐惧信息才能更有说服力
“增益框定”的信息往往与“损失框定”的信息一样有效
2. 观点的差异
观点的差异
说服者与说服对象之间的观点差异
差异大小的影响,取决于说服者是否可信
分歧越大,改变的可能性越大
比如,说服者有权威
分歧越大,改变的可能性越小
比如,说服者没权威
接受者的参与程度
深深卷入者往往只能接受狭隘的观点
3. 正或反说服
正面说服
对于那些已经持赞成态度的人来说,正面说服更有效
对乐观主义者更有效
单一的正面信息会使明智的说服对象想到相反的观点,并认为说服者持有偏见
正反说服
对于那些一开始反对的人来说,先认可并反驳反面观点的说服更有效
对悲观主义者更有效
如果说服对象了解反面观点,务必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说服
4. 首因与近因
首因效应
如果两种信息接连出现,并且接受者要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反应,那么最先出现的信息最有利
接连出现:只有出现的顺序之别,没有较长的时间差别
近因效应
如果两种信息在时间上是分离的,且要求接受者在第二种信息出现后立即反应,那么第二种信息最有利
遗忘会造成近因效应:1)时间长到足够分离两种信息;2)说服对象在接受第二种信息后立即表态
三、说服渠道
主动参与或被动接受
主动参与比被动接受更有效
随着问题熟悉度和重要性的增加,被动说服的效果会降低
主动的经历会强化人们的态度,放大行为背后的观念,尤其是在产生责任感之后
基于经历的态度更加自信、稳定,更不容易改变
被动接受也不是完全无效
做过广告的阿司匹林,比没有做过的好
只要重复宣扬就更容易让人相信
某些话仅仅重复若干遍就能增加流利度,从而增加可信度
句子押韵也能增加流利度和可信度
个人与传媒的影响
个人影响
面对面的私人接触,比传媒更有效
媒体影响
两步流程:从媒体到意见领袖,再到普通大众
媒体比较
说服力强弱排名:现场(面对面)à影像à录音à文字
书面文字信息的理解和回忆效果最好
难理解的信息,书面呈现时最具说服力
简单的信息,则以影像呈现最佳
四、说服对象
年龄
生命周期解释
态度随着人们的成长而逐渐改变
青少年期和成年早期,是世界观定型的重要时期,部分原因在于此阶段的经历能给人留下深刻和持久的印象(16-24岁)
代际隔阂解释
老年人的态度与其年轻时基本没什么两样,但与当今年轻人的态度不同
大多数研究都支持代际隔阂理论
慎思
避免打草惊蛇
如果你不想遭人反驳,请勿引起对方的警觉
预先知道有人试图说服你,很容易激起你的反驳之心
辩护律师有时会在原告出示证据之前,预先警示陪审团即将呈现控诉证据(激发陪审团的反驳之心)
分心会减少反驳
一方面,政治广告中的声音文字为候选人做宣传
另一方面,视觉画面却吸引了大部分注意力,使人们无暇分析文字信息
不太投入的对象会使用外周线索
善于思考的人表现出强烈的认知需求,喜欢仔细思考并偏好中心路径
喜欢节省脑力资源的人则表现出较低的认知需求,通常对外周线索反应较快
激发思考的方法
使用反问句
使用多个演说者
使用人们感到自己有责任传递和评价信息
重要信息
吸引人们集中注意力
创作者:万物规律 Mindmaster ID:150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