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归纳总结了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等知识点,比较系统全面。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唯物论+辩证法)
辨证唯物论
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谁是世界本源)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可知论:可被认识、具有同一性 不可知论:不能或不能完全认识、否认同一性
辩证法:联系、发展、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否认内部矛盾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三种唯物主义之比较
物质范畴:最高抽象、唯物世界观基石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等同于物质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归结为原子
马克思主义: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把握、唯一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唯物一元论; 2、坚持了能动的反应论和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3、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
物质: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一切的变化及过程 关系:不可分割 形而上学:不运动的物质 唯心主义:无物质的运动
静止: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空间位置、根本性质暂时未变 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运动绝对性、静止相对性)
4、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与空间
概念: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其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区别:时间是一维性、空间是三维性 关系: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运行的、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具体特征是相对的 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5、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实践
两大方面:1、实践分化历史前提2、实践是基础是钥匙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 1、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6、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意识是人脑产生、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语言-意识的物质外壳) 意识本质:人脑-特殊的物质、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人持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7、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尊重、发挥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尊重kg是zg 前提 2、只有充分发挥zg 才能正确认识利用kg 3、实践是kg与zg 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内容意义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2、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理论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实践意义:是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唯物辨证法
1、两大特征:联系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客观性:本身固有 2、普遍性:内在的结构性、不能孤立存在、中介,媒介 环节 桥梁 3、多样性 4、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条件有支持制约作用、条件可以改变、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合乎历史、远大前程 旧事物:丧失历史、日趋灭亡
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 (客观) 1、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 2、否定了旧事物消极腐朽、保留了旧事物合理、添加了旧事物不容纳的新内容 (主观) 3、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事物发展是一个过程,过程是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过去、现在和未来 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实践上的延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2、五对环节: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
内容与形式 概念:内容,一切要素;形式,结构和表现方式 关系: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方法论:重视内容、利用创造
本质 概念:根本性质,内在联系 现象 概念:表面特征外部联系 关系:既对立又统一 方法论: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原因是引起,结果是被引起 关系:相互作用互相渗透 方法论:自觉预测和调控
必然是一定要发生,偶然是非确定发生 关系:对立统一相互转化 方法论:重视必然把握机遇
现实是实际存在的综合,可能是种种趋势 关系:相互区别相互转化 方法论:立足现实分析可能
3、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之间的内在逻辑 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量变质变规律—》事物发展的形成和状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对立和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关系:相互联结相互制约 分方法论: 同一性:利用对方;吸取有利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斗争性:质变量变 总方法论: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概念 普遍性:(共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特殊性:(个性)不同事物,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各有特点 关系: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不平衡性 概念 矛盾体系中:主要矛盾(支配)、次要矛盾(服从) 每一对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 关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方法论:“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质变量变规律 名词性概念 量:规模程度,速度 质:成为自身、区别他物 量:范围、幅度和限度 动词性概念 量变:数量增减、次序变动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关系:必要准备;必然结果;相互渗透 方法论: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 概念 肯定因素:维持存在 否定因素:促使灭亡 辩证否定观:自我、发展、联系、“扬弃”,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 否定之否定: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一个周期/内容: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形式: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方法论:充分估计其困难和分析知难而上
4、四对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
归纳:从个体到一般 演绎:从一般到个体
分析:认知对象分解为不同组成部分、方面、特征 综合:再组成一个整体
抽象: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概括或规定 具体:形成综合
逻辑:理论的形态反应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历史: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是“修正过”的历史。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历史观)
实践与认知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