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熹平石经的前生今世
熹平石经从东汉刻立以来,历尽磨难,但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始终如一。熹平石经作为中国古代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其诞生、命运多舛以及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探讨。
班氏家族,虽非皇室,却都才华横溢。班氏名人,班氏家族成员包括班婕妤、班彪、班超、班固和班昭,介绍了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历史评价。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熹平石经
前世:诞生与辉煌
1. 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儒学经典主要依赖手抄传播,但过程中难免出现讹误与曲解。
议郎蔡邕发现学子们手中的经籍存在诸多问题,于是联名其他官员向汉灵帝提案,奏请正定六经文字。
2. 刻制:
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汉灵帝批准提案后,蔡邕等人选定了《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七部儒家经典作为正本,并进行了文字的订正,参与人员约25人,均为大学者。
书丹与镌刻 篆刻工程由蔡邕主持,他亲自用朱砂将文字书写在碑石上(即书丹),随后由工匠进行镌刻。从现存残石来看,字体风格并不完全一致,推测书丹可能由蔡邕与多人合作完成。
规模与时间 石经共刻碑46座,每碑高约1丈、宽约4尺,全部碑文约20万字。篆刻工作从熹平四年(175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光和六年(183年),历时九年
3. 立碑:
镌刻竣工后,立于洛阳太学(当时国立最高的学府)门外,供天下学子观摩学习。
洛阳太学创立背景: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五年(公元29年)在洛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兴建太学,标志着洛阳太学的正式创立。
东汉明帝时期:明帝刘庄对太学极为重视,曾亲临太学讲学,听众多达万人,太学声誉日高
东汉顺帝时期:永建元年(公元126年),顺帝对太学进行了重修和扩建,用工徒十一万二千人,建成240房、1850室,太学生人数多至三万人。
汉灵帝时期: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灵帝下令蔡邕等人将儒家七经抄刻成石书,立于太学门外,史称“熹平石经”,这是中国最早的官方石刻教科书。
《后汉书·蔡邕传》记载,石经立起后,前来观视及摹写者络绎不绝,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其轰动影响可见一斑。
4. 意义:
1. 学术规范 熹平石经的刊刻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的标准范本,订误正伪,平息了学术纷争。
2. 文化传承 它开创了中国历代石经的先河,为后世的魏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等奠定了基础
3. 书法艺术 石经采用标准的八分隶书,字体方正、沉稳大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代表,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 技术启发 石经的刊刻启发了捶拓技术的发明,这种技术后来成为雕版印刷术的先驱,对印刷术的发明产生了间接影响
今生:历经劫难与重生
迁徙与损毁
东汉末年:熹平石经刻成后不久,便因董卓之乱遭到破坏。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焚烧洛阳宫庙,太学荒废,石经开始遭受损毁。
北魏孝文帝时期,地方官员冯熙、常伯夫等人将部分石经用作建筑材料,导致石经的损毁加剧
北齐时期:北齐高澄曾将石经从洛阳迁往邺都,但在运输过程中,石碑坠入水中,抵达邺都的不到一半。
隋朝开皇年间(581年),石经从邺都运往长安,但被用作建筑的柱础,进一步遭到破坏。
修补及收集
魏初修补:据《隋书·经籍志》记载,魏初曾对石经的缺损部分进行过修补。但随后石经又因战乱和迁徙进一步损毁。
曹魏时期为了恢复学术秩序,整理经典,决定在洛阳太学刻立新的石经,正始石经
1. 内容:《正始石经》主要刻有《尚书》和《春秋》两部经典,部分残石中还包含《左传》的内容
2. 字体:石经每字均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书写,因此得名“三体石经”
3. 刻石格式:碑石为平顶长方形,每面以纵横直线划出界格,每字三体下行,自左向右刻写
4. 碑石数量:现存文献推测,《正始石经》共有28碑
北魏神龟元年(518年),侍中领国子祭酒崔光曾提议修复石经,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施。
唐代贞观年间(627-649年),魏征试图收集残存的石经,但此时石经已“十不存一”,仅得十几段。
宋代及以后
1. 宋代出土与著录:自宋代以来,偶尔有石经残石出土。北宋时期,学者洪适在《隶释》中著录了石经的拓本。此外,宋代曾有少量残石出土,但多用于著录和研究。
2. 清代收集与研究:清代学者黄易、阮元等人对石经残石进行了大量的收集和研究。黄易曾收藏有熹平石经的宋代拓本,并在《得碑十二图》中记录了其收集过程。
3.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大量残石在洛阳太学旧址出土,总计达8275字。这些残石被分散收藏于各地博物馆和私人手中。
4. 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又发掘和收集了600余字的残石,总计约8800多字。这些残石分别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等。
博物馆收藏情况
国内收藏
1.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熹平石经》残石,包括“熹平石经后记残石(一)”和“熹平石经后记残石(二)”。此外,还有一块高45厘米的残石,原为长方形,每面约35行,每行约75字。
2. 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有《熹平石经》残石,其中一块为双面刻字,共计494字(残53字),是目前所见字数最多的残石,为该馆的镇馆之宝。此外,还有一块《熹平石经·周易》残石。
3. 辽宁博物馆收藏有《熹平石经》残石,包括“履而必豫”“山有茉”“亨贞吉利”“良宵许”“章四”等残字。
4. 河南博物院收藏有《熹平石经》残石5块。
5. 洛阳博物馆收藏有《熹平石经》残石5块。
6. 偃师商城博物馆收藏有《熹平石经》残石6块。
7. 上海博物馆收藏有《熹平石经》残石2块。
8.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熹平石经》的拓本。
9. 国家图书馆收藏有大量《熹平石经》的拓片和残石,共计189块。
10.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收藏有《熹平石经》的《仪礼》和《易经》残石。
海外收藏
1. 日本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收藏有《熹平石经》残石约9块。
2. 日本国立京都博物馆收藏有《熹平石经》残石1块。
其他
部分《熹平石经》残石还流散于其他地方,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2块。
4. 保护与研究:
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和科技手段的进步,对熹平石经残石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国家博物馆等机构展出了熹平石经残石,使更多公众有机会近距离观赏这一历史瑰宝。
学者们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残石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复原研究,以期更好地揭示其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总结:石经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石刻经典,其诞生与辉煌见证了东汉时期儒学的发展和书法的革新。而其历经劫难与重生的历程,则彰显了中华民族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