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性格修正一
这是一篇关于性格修正一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如何正确认识性格。性格不是固定和不变的,通过正确的目标设定、身份认同以及积极应对创伤、利用潜意识的力量和适应环境,可以修正和创造理想中的性格。
编辑于2025-03-08 20:23:09这是一篇关于全叶煮饮的思维导图,要介绍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饮茶方法及其演变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加料煮茶,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
这是一篇关于性格修正二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性格塑造的四大影响因素。你是所处文化与情境的产物。你是你接收的信息和输入的产物。一切进入的东西——食物、信息、人、经历——都在塑造你。第一步,认识自己的情境及其对你的影响。第二步,有策略地处置自己的环境与情形。
这是一篇关于性格修正一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如何正确认识性格。性格不是固定和不变的,通过正确的目标设定、身份认同以及积极应对创伤、利用潜意识的力量和适应环境,可以修正和创造理想中的性格。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全叶煮饮的思维导图,要介绍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饮茶方法及其演变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加料煮茶,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
这是一篇关于性格修正二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性格塑造的四大影响因素。你是所处文化与情境的产物。你是你接收的信息和输入的产物。一切进入的东西——食物、信息、人、经历——都在塑造你。第一步,认识自己的情境及其对你的影响。第二步,有策略地处置自己的环境与情形。
这是一篇关于性格修正一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如何正确认识性格。性格不是固定和不变的,通过正确的目标设定、身份认同以及积极应对创伤、利用潜意识的力量和适应环境,可以修正和创造理想中的性格。
性格修正一
如何正确认识性格
性格的误解:五种流行的错误观点
性格以“类型”区分
标签可以服务于目标,但目标不应该服务于标签。当目标服务于标签时,你就让标签成了自己的终极现实,你的生活就是为了证明或支持那个标签。有人说“我要追求某某事,因为我是外向型”就是这种情况。
标签会成为患者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方面,严重制约患者的改变能力。
“性格”比过度简化的概括或类别要微妙复杂得多。性格并非一种不受环境、文化、行为和上千种其他因素所影响的孤立特质。
你并不是单一、狭隘的某个“类型”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与不同的人在一起时, 你都是不一样的。性格是动态的、灵活的、与环境相关的。另外,性格在人的一生中都会改变,改变的程度远远超出你现在的想象。
最具科学依据的性格理论将性格分解为“五大因素”: 1.对学习和体验新事物的开放程度(开放性); 2.做事的条理性、动力大小和目标导向程度(尽责性); 3.与他人共处时的活跃程度和交流意愿(外向性); 4.对他人的友善与乐观程度(宜人性); 5.应对压力和其他负面情绪的能力(神经敏感性)。
心理灵活性是个人转变的关键,不要过分固着于现有的身份认同或视角。向未来的目标不懈努力,接纳而不回避情绪,才会实现根本性的变化。
※ 性格是内在和固定的
“历史终结错觉”(end-of-history illusion),指人们会自以为已经成长了许多,到现在为止都有变化,但未来不会再有显著成长或变化的现象,这不论在什么年龄都有可能发生。
想要认清性格确实随时间发生了变化的事实,有一个显而易见的方法:看我们如何对待之前的决定。
综上所言,阻碍人们预测和创造自己未来性格有两大原因: 1.我们以为当前的性格是完成品(历史终结错觉); 2.我们过分强调过去的重要性,因而对自我和世界的看法愈发狭隘。
与你现在是什么人相比,你未来想成为什么人要 重要得多,而且对认识现在的自己也很有帮助。你未来希望的自己比过去的自己更能让你知道该为当下的身份认同和性格付出怎样的努力。
※ 性格来自过往经历
没错,人的行为长期以来可能看起来容易预测、一成不变,实际上往往也是如此。但人们一成不变的原因并不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性格。人会循规蹈矩有四个深刻得多的原因: ● 他们仍然用尚未重构的过往创伤定义着自己。 ● 他们的身份认同叙事基于过去,而非未来。 ● 潜意识让他们与过去的自我和情绪保持一致。 ● 环境支持着他们当前而非未来的身份认同。
当你开始主动地、有意识地往前走时,不仅你的未来会更好, 你的过去也会更好。过去会越来越成为对 你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你的遭遇。
历史一直在随着叙述者身份与距今的时间长短而演变修正。
过去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更多反映的是当下状况,而非过去本身。
与任何经历或事件一样,我们看待过去采用的是一种主观视角,它的意义由我们自己赋予——不管正面还是负面、好还是坏。来自过去的经验无疑可以影响我们,也确实影响着我们。但真正发挥影响的不是过去,而是我们当下 对过去的解读和附着于过去的情绪。
人们的性格之所以止步不前,并循环反复,是因为他们在逃避学习中以及与他人交往中遇到的棘手的、有挑战性的情绪。于是,对自身过去的狭隘看法会一直拖累自己,但这其实根本没有必要。
※ 性格只能被“找到”
热情出现在你努力钻研有价值的事物之后,而非之前。换言之,从事什么远远没有如何从事来得重要。
你不可能一开始就有自信;自信一定是选定的、有目标的行动的副产物。
性格不是被找到的,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行为创造出来的。性格发现论跟性格固有论、性格基于过去论都是来自同样的错误思想。
性格发现论的另一个内在问题是,它会带来一种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生活里全都是你自己。以如今职场对千禧一代员工的意见为例,千禧一代被认为是懒惰和自以为是的——不管这种看法是否公平——因为他们不愿意做任何不热爱的事情。他们陷入了一种思维陷阱,认为热爱应该是电光火石般的本能,而不是来自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和做出贡献。
试图“找到”自己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它会让你在那些你觉得或困难或复杂或不属于“天生”强项的情况中格外不灵活。
人们想找到完美对象和想找到完美工作的原因是相同的,都是因为“发现”视角的自私性:以满足私欲和愉悦自身为全部的最终目标,而不是把目光放远,让幸福自然到来。
※ 性格是“本真的”自我
真我并非现在的自己,更不是习以为常的自己。真我是你所最笃信的、最想成为的自己。另外,真我是会变的。本真在于诚实,诚实在于面对真相,而不是因为不想进行艰难的对话就给自己的局限性找理由。
性格即“真”我,你应该“忠于”性格。这个错误观点让人们狭隘地固着于他们对自己的看法。
性格的真相:基于目标,创造理想性格
目标塑造身份认同、形成性格
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你所做的一切都有一个使命,或者说目标,而目标会塑造你的身份认同。
每个行为都有原因。懂得自己为什么要做某件事对成为有觉知的人至关重要。明白自己做的每件事都有目标,你就能权衡决策的好坏优劣。
首先拿出一张纸,在纸的中间画一条竖线,左上角写上“事情”,右上角写上“原因”。 接着把你能记起来的过去24小时做过的事情都列出来。纸上能写下就行。下面以我自己为例,我列出了过去24小时里自己做过的事情和相应的原因或目的。
目标的三个根本来源
接触
知识是制定目标的关键。你无法追求你不知道的东西。接触是目标的第一个来源。你现在追求的一切都是基于你接触过的事物。树立更好的目标——从而设计更好的未来——需要进一步学习、改变视角、对新事物开放。
你的目标基于你接触到的事物。比如说,我本科学校的心理学项目侧重心理咨询和社会心理学。于是,我第一次申请研究生项目时就报了心理咨询方向,尽管我不确定这些项目是否最契合我的最终目标。
把能读到的书都读一读,然后提高分辨出最好的书的能力。读励志传记类的书是开放思维,认识到自己能做成怎样的事、能成为怎样的人的最佳方式之一;再了解了解人的境况、历史、哲学、心理学、灵修学、经济学等等。读书的过程中,你的性格、你的视角、你的身份认同、你的目标都会变化。
不要回避能够塑造和改造你的经历。未来的你会比现在的你更坚强、更睿智、更有能力,而这只有通过艰苦的、有挑战性的新经历才能做到。
信心
信心是想象力的 基础——人必须有想象力才能预见和选择超越当下自身能力的未来。信心反映了你有多相信自己能做到什么、能习得什么、能成就什么。
信心的难点在于它容易动摇。信心是脆弱的,不是不变的。创伤和痛苦经历都可能破坏你的信心和想象力。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痛苦经历,它们渐渐成了我们身体里的刺,以至于让我们前进的能力、希望和欲望陷入瘫痪。
行为的好坏、能否坚持基于目标的好坏、具体与否。如果目标明确而迫切,他的跑步强度就会大得多,赘肉也会很快减掉。如果目标不明确也不迫切,那他就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成果寥寥
欲望
我们的欲望是被训练出来的,一般通过个人经历、社会、媒体和环境因素。欲望不是固有的,而是被训练和滋养出来的。我们固守欲望,跟欲望产生认同感。不要将你的欲望与“真实”的你混为一谈。欲望的意义是你赋予的,你也可以将其取消或改变。
根据目标,刻意设计身份认同
你总有一天会成为未来的自己。问题是: 未来的你是谁? 你回答这个问题时应该着眼于自己的理想追求,而不是当下的境遇或身份认同。没人在意你之前是什么样。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它才是你(当下)的真我
如果完全诚实地问自己,你想成为怎样的人? 你现在应该把本子拿出来了。把未来的你写下来,要尽可能详细。
你只需要唯一的核心目标
花时间认真思考未来的自己、未来的境遇和未来的可能性之后,下一步就是思考让未来的自己成为可能的 单个核心目标或成果。
单个目标。 拥有多个目标不需要你专注,它反映了你的恐惧和缺乏决断。你需要单个核心目标。这个核心目标需要是可度量、可定义和可视化的。这个目标需要明确支持并有助于生活中的其他所有重要方面。收入目标的强大力量正在于此。
结果优先是 战略思维,是从后往前推,根据想要的结果把过程逆向推出来。因此,未经考量的“过程”根本不是过程。追求的结果决定了追求的过程。过程中的各种成果决定了对过程的调适。
根据研究最深入、最核心的激励理论之一的 期望理论,高激励水平需要以下三点: ● 明确且迫切的目标或成果 ● 有信心达成目标的路径或过程 ● 对行动和成功的信念
始终牢记并坚持核心目标
当你真正坚持你想要的结果时,你的生活就会好起来。你应该坚持未来的自己,坚持你的单一核心目标。你所做的一切都要通过核心目标的筛选。
当你坚持具体目标时,你就不得不进步。成果自己会说话。如果你的成果没有进步,那你就应该质疑自己到底对这件事有多大的兴趣或坚持了。当你真正开始考察自己做的所有事,一直深入到最小的细节时,你就知道自己是在动真格了,是真的要做提升了。皮尔逊定律(Pearson’s Law)提出:“测量绩效,绩效就会改善。测量并报告绩效,绩效就会加速改善。”
“我试试”或者“走一步看一步吧”不需要多少信念。但“一定会做到。我不清楚具体怎样做到,但我知道一定会做到”就需要强烈的信念了。如此的坚定会逼得你更加坦诚,会让你做本来绝不会做的事,会迫使奇迹发生。
早睡一小时:避开晚间低效率陷阱 早起一小时:高效进入巅峰状态 避免在晚上消耗自己,而要在早上创造高峰体验。
写日记:内化并清晰化你的目标
动笔前做下面这些事有利于产生高峰体验: ● 排除环境中的干扰因素,让你可以自由思考,而且要关掉手机通知(把手机放到远处或者打开飞行模式) ● 动笔前冥想或祈祷 ● 动笔前回顾自己的愿景或目标 ● 先写写你感激的人、事、物——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
动笔前先回顾自己的目标,包括核心目标和若干次要短期目标。
我的目标是通过回答以下问题得出的: ● 我现在的状况如何? ● 我过去90天取得了哪些成就? ● 我未来90天想取得哪些成就? ● 我未来3年想发展到什么程度? ● 我未来1年想发展到什么程度?
要想进入正确心态,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从感恩和感到丰盈的事情写起。
相信的力量:与未来的自己对话
每次重新设想未来的自己,努力达成超越自己的目标时,你都需要改变下列“性格因素”之一。 影响因素共有四个: ● 创伤。创伤可以将你困在过去,也可以激发巨大的转变与成长。 ● 身份认同叙事。它指讲述的关于自己的故事,可以基于过往经历,也可以基于你想要的未来。 ● 潜意识。潜意识会将你拉回稳态,但也可以通过情绪体验和属于未来自我的行为来不断提升。 ● 环境。环境可以让你维持现状,也可以迫使你进步,成为一个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