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性格修正二
这是一篇关于性格修正二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性格塑造的四大影响因素。你是所处文化与情境的产物。你是你接收的信息和输入的产物。一切进入的东西——食物、信息、人、经历——都在塑造你。第一步,认识自己的情境及其对你的影响。第二步,有策略地处置自己的环境与情形。
编辑于2025-03-08 20:23:31这是一篇关于全叶煮饮的思维导图,要介绍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饮茶方法及其演变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加料煮茶,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
这是一篇关于性格修正二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性格塑造的四大影响因素。你是所处文化与情境的产物。你是你接收的信息和输入的产物。一切进入的东西——食物、信息、人、经历——都在塑造你。第一步,认识自己的情境及其对你的影响。第二步,有策略地处置自己的环境与情形。
这是一篇关于性格修正一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如何正确认识性格。性格不是固定和不变的,通过正确的目标设定、身份认同以及积极应对创伤、利用潜意识的力量和适应环境,可以修正和创造理想中的性格。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全叶煮饮的思维导图,要介绍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饮茶方法及其演变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加料煮茶,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
这是一篇关于性格修正二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性格塑造的四大影响因素。你是所处文化与情境的产物。你是你接收的信息和输入的产物。一切进入的东西——食物、信息、人、经历——都在塑造你。第一步,认识自己的情境及其对你的影响。第二步,有策略地处置自己的环境与情形。
这是一篇关于性格修正一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如何正确认识性格。性格不是固定和不变的,通过正确的目标设定、身份认同以及积极应对创伤、利用潜意识的力量和适应环境,可以修正和创造理想中的性格。
性格修正二
性格塑造的四大影响因素
转化创伤:重塑性格,不让过去决定未来
创伤,使你的人生充满局限
他们 躲避失败,从不追求失败,于是最后总有一天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自身能力的瓶颈,然后真正“失败”。大部分躲避失败的人达到能力瓶颈时都会经受创伤。
创伤的一大标志就是心态不再灵活,想法变得固执死板。
固定型思维模式是一种 由过去定义的生活方式。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反面是德韦克所说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即相信人可以改变自己的特质与性格。成长型思维模式意味着你的生活是 由未来定义的、聚焦于可变的事物。
性格不应成为创伤的副产物
真我不是现在的我,不是受限的我,而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望、梦想和目标。
我们不去创造想要的人生,而是去构建让问题维持下去的生活。
释怀过去,增强心态灵活性
获得灵活心态的方法是与情绪保持接触,但不要被情绪完全吞没。你要一边追求有意义的目标,一边放开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你对错误或者痛苦经历越不执着,就越能顺应情势、按照目标的要求行动。过去发生的事不会影响你要做的下一件事,也不会阻止你充分地 活在当下。
共情见证者:转化创伤的最佳方法
要想让痛苦经历带给你成长,而不是让你无力,就不能将痛苦封闭内化。你不能有“脆弱认同”,回避犯错或回避收到反馈。你需要亲身直面自己的情绪,也要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绪。面对情绪与经历就能改变它们。
倾听,提出好问题,不要下判断,不要提建议。这些就是共情见证者的关键原则。
我未来的自己越高大,我的圈子里就需要越多的共情见证者帮助我抵达未来。正如领导力专家罗宾·夏玛(Robin Sharma)所说,“梦想越大,团队越重要”。
重建信任,成为身边人的共情见证者
担任一名共情见证者的要点在于关注对方,而不是只顾自己。共情倾听不可操之过急,一定要出于爱。哪怕你从来都不曾真正理解对方问题的来由,你依然要有 理解的欲望。要想做得正确,倾听者的核心动机应该是理解和鼓励。
信任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关键。不要急于建立信任。信任一旦建立,万事皆有可能;信任一旦摧毁,哪怕最简单的事也会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
信心和希望失去了,未来也就丧失了,于是过去成了头等大事。创伤会粉碎想象力。信任和信心是想象力与改变的可能性的源泉。
改写你的故事:创造新的身份认同
做好情绪调控,用故事创造“意义”
意义与意义形成方面的心理学专家克里斯特尔·帕克(Crystal Park)博士认为,人是通过连接以下三者来从经验中创造意义的: ● 首先,我们对事件或经历 定义原因。(“刚才发生了什么?”) ● 接着,我们将 起因与身份认同相连。(“这段经历与我有何相关性?”) ● 最后,我们将 起因与身份认同关联到更宏大的世界观与宇宙观。(“这段经历,还有我的身份认同与世界有何相关性?”)
人类本质上是意义制造机。我们创造意义是为了理解自身的生活。懂得了这个事实,你就能到处看见它。我们甚至会在最细微、最琐碎的经验中创造出意义,进而影响身份认同和世界观。每一件小事都有意义。
情绪调控的第一步是在情绪出现时就 加以认定并贴上标签(尽可能详尽描述)。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也就无法管理情绪。 情绪调控的第二步是理解 原始情绪和 衍生情绪之间的区别。 情绪调控的第三步是 放下负面情绪。不能假装自己没有负面感受,承认并接受它是释怀的关键。接下来,你要从情绪中后退一步,考虑按照它行动的结果。结果往往不符合未来的你的价值观和目标。
你的过去由你“创造”
由“缺”转向“得”,重构你的叙事
从经验角度来看,过去、当下和未来不是时间线上的不同要素,而是同时发生的一个整体。你的过去、当下和未来全都发生在 现在——至少在你头脑中是这样
人们往往不去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叙事,而是沉浸在基于对某段经历的最初反应的故事中。
衡量短期进展时,你要往回看之前的自己。之所以要定期衡量你的所得,目的是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进步就会有动力与成就感。这会增强你在追求超越过往的自己时的信心与志气。
从“缺”思维转向“得”思维是一种 记忆策略。你在有意识地记住自己的过去,不是基于你最初的情绪反应,而是基于你选择的身份认同和目标。你是为自身经历赋予意义的人。你是建构故事的人。
再造记忆的要点是透过你自己选择的身份认同——你未来的自己——这面透镜来过滤自己的过去。进步后的你会如何看待这些事?这些事是如何让你成为今天的自己的? 过去经历的一切——更准确地说,那些经历并未过去,而是 正在经历——都是有意义的,而不是遭遇。
第一步是从“缺”思维转向“得”思维。下面来讲讲怎样做。 第一步:让过去的意义从“缺”转向“得” 第二步:想出1~3段过去的负面经历 第三步:列出这1~3段经历的所有好处或者“得” 第四步:让未来的你与过去的你进行一场对话 第五步:改变对过去自己的认识
用未来视角塑造身份认同
“决策疲劳”(decision fatigue)指的是每次遇到一个决定都衡量利弊,从而耗尽了自己的意志力和心理资源。
未知 确实对意志力有害,最终会让人受到环境的负面影响。你需要知道自己在给定状况下会做什么。你需要在抵达之前就做决定,否则就会逡巡摇摆。
第一步:真诚地审视你现在让自己走向的未来 第二步:写自传你要写下自己的故事。请拿出日记本为自己写一部传记,仿佛你在叙述一个已经不在世的人的生平一样。 第三步:想象三年后的自己不要只在头脑里回答,写下来或者在文档中打出来,写成一份“愿景声明”或“未来自我陈述”要有力得多。你可以在文档中加入能反映未来的你和你未来的环境的励志图片,把它打印出来。下面举几个图片的例子。 第四步:向大家讲述你的新故事——未来的你
提升潜意识:控制潜在驱动力
记忆是物理性的,身体是情绪性的
经历不仅会转变视角与身份认同,还会变成我们的身体本身。
我们需要重构看待身体的方式, 并将它视为一个情绪系统。情绪是化学物质,我们的身体会熟悉或习惯这些化学物质。以多巴胺为例。你的身体习惯了一定量的多巴胺,当体内多巴胺水平低下时,身体实际上就 需要更多这种化学物质。于是,你的手会无意识地伸向手机,你会经历一个之前重复过无数次的潜意识循环。
我们因为习惯或成瘾在做各种事情。我们下意识地做出重复行为的原因是身体已经对我们的行为创造的情绪上瘾了。情绪是一种在体内各处传递和分泌的化学物质,目的是重建身体的稳态。
如果你不习惯一直心情好,那么当你开始允许自己心情好时,你潜意识里就会变得不安。潜意识想要负面情绪,因为你的身体实际上是由负面化学物质构成的。
人是情绪动物。身体是“潜意识心智”,而改变潜意识的唯一方法就是改变造就了你的情绪框架。
提升潜意识方法一:断食
晚上六点以后断食是提升潜意识最有力的手段之一。
提升潜意识方法二:定期做慈善
经常拿出一部分收入捐给慈善机构是一种治本的好办法,说服你的潜意识,让它相信你的前途是你应得的。这样一来,潜意识不仅不会搞破坏,反而会积极帮助你进取。
捐款会向你自己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你是乐于助人的人。捐款行为能提升你的潜意识。你可以也应该将其用作一种开拓身份认同的工具。
付出会滋养灵性,扩大我们自身、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成就……大海无量,你可以向大海里注入一勺水、一桶水、一车水。大海不会在意
本章结语
要想成为未来的自己,你必须在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层面转化自己。空怀愿望和偶然的悟见是不够的。你必须投入行动,产生高峰体验,转变身份认同,创造出自己的新“常态”。断食和捐款只是众多潜意识提升行为中的两种。
不要让过去的所作所为定义自己,你可以也应该被你未来的行为定义。不要被过去的经历定义,你可以也应该被你未来会创造出的高峰体验定义——高峰体验会让你从现在的自己变成你想要成为的人
重塑环境:让所在环境与你的目标一致
情境塑造角色:角色塑造身份认同与机体
你对待他人的方式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自我认知会影响心态与情绪,没错,但自我认知也会影响机体。
进入新环境、结交新人并担任新角色是改变性格最快的方式之一,不管是变好还是变坏。彻底融入你的角色,你就会从外而内地改变。
一个人的性格30岁之前基本就完全成形和固定了,因为人30岁之后的生活通常就相当规律和可预测了。
从 联系性的世界观出发,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情境去理解。事实上, 决定事物意义的是情境或者说“事物之间的联系”。
你的同侪和社交群体塑造了你的身份认同、你对自己的看法、你要成为的人。你参与符合所属群体文化的行为。你在同侪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角色和身份认同。同侪群体塑造了你做出的选择、你设定的目标、你人生的好坏。
记忆策略:针对目标,进行选择性记忆
你需要一个不断提醒你、让你牢记未来自己的环境。如果环境没有不断让你想到未来的你,那么它激发出来的就会是另一个你。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多产好过完美。” “人生好与坏,就看八点前。” “100%比98%更容易。” “开放期待,切莫执着。” “智慧的尺度是改变的能力。” “体会愿望实现的感受。” “确定的人生没有自由。” “缘木求鱼不可取。” “不要停留在任何过去。” “拥抱未来,改变过去。” “感恩改变世界。” “秀木不易成,易成非秀木。” “舟不沉,业不成。”
没有不断提醒,目标就不会实现。所以有人才会每天写下自己的目标。他们要记住自己要去的地方,就像飞机起飞后要不断更新航线信息一样。
忽视策略:学着对你的关注点做减法
当今世界看似有无穷多的选项。选项多了,要做的选择也就多了。这可能看似是一件好事,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其实并非好事。要做更多选择意味着要做更多的决策,而正如前面讨论过的,决策疲劳会让你陷入恶性循环。
你需要的不是向更多选择敞开大门,而是自信而审慎地关上大多数的门,你根本不需要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 我们以为选择多了意味着会有更好的选项、更高的满意度。 ● 但是,选择过载甚至会让你在做出决策之前就质疑自己的决定。 ● 选择过载会让你永远处于“害怕缺漏”的状态——一直回头看,一直质疑自己做出的决定。 ● 这会让你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你会一直觉得自己不行、一直质疑自己做出的决定、一直在想“假如”。
选择性忽视不是回避学习,不是不接受反馈,而只是明白为某些人和某些事投入精力不值当,是知道要回避什么。
为了创造出屏蔽世间纷扰的环境,你需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需要知道自己主张什么。你需要有规则和制度使你免于陷入充满污秽的泥潭或有无尽机会的迷茫中。
约束情形:逼自己一把,才能看到更多潜能
约束情形指的是任何逼迫你采取行动、产出成果的情形。在约束情形下,你只有一个选项,那就是你想要的选项。你设计出这种情形来逼迫你走上自己想要的方向。
约束情形需要有时间限制,从而激发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这条定律的意思是,只要还有时间,人就会磨洋工。你给了自己一个期限,就不得不在期限前得出一些成果,否则就全白干了。
约束情形要求极高的专注和投入——目标是心流和卓越。
本章结语
你是所处文化与情境的产物。你是你接收的信息和输入的产物。一切进入的东西——食物、信息、人、经历——都在塑造你。第一步,认识自己的情境及其对你的影响。第二步,有策略地处置自己的环境与情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