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语文
包含标点符号、字词、句子、文学类文本、古诗文阅读、作文等详细知识点,内容详实、条理清晰、易于理解,是你不可或缺的学习助手。
编辑于2025-03-14 17:18:20语文
字词
易错成语集中突破
1.成语来源
神话传说
精卫填海、夸父追日
寓言故事
画蛇添足、掩耳盗铃、买椟还珠
截取诗文
一鼓作气、胸有成竹
历史故事(相关人物)
乐不思蜀(刘禅)、负荆请罪(廉颇)
2.易错字形
巧记字形
(1)找来源,定含义
川流不息
意思:(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2)由词义,推字义
走投无路
意思: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凤毛麟角
意思:像凤凰的毛,麒麟的脚那样稀少,比喻稀少而珍贵的人才、时机或事物
滥竽充数
意思:不会吹竽的人混在乐队里凑数。比喻没有真实本领的人,混在行家队伍里充数。也比喻以次充好
浮想联翩
意思:很多想象或感想接连不断的涌出
3.辨析用法
巧记词义
(1)望文不生义
事半功倍
意思:只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获大
事倍功半
意思:形容花费的力气大,收到的成效小
不以为然
意思: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不以为意
意思: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不寒而栗
意思: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如沐春风
意思:1.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犹言和高人相处。2.比喻沉醉在美好的环境中,形容心情愉快,舒服
(2)褒贬不分
别有用心(贬)、别具匠心(褒)、别出心裁(褒)
处心积虑(贬)、殚精竭虑(褒)
炙手可热(贬)、袖手旁观(贬)
夸夸其谈(贬)、侃侃而谈(褒)
(3)谦敬不分
不耻下问(敬)
意思: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
鼎力相助(敬)
意思:大力支持帮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
抛砖引玉(谦)
意思:谦辞。比喻自己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蓬荜生辉(谦)
意思:编蓬草,荆竹为忙,形容穷苦人家
(4)明确对象
天伦之乐
意思: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
白驹过隙
意思:如同白色的马在缝隙前飞驰而过,转眼间就不见了,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获益匪浅
意思:形容受到很大的益处和启迪
进退维谷
意思:进退都陷于困难的境地,形容竟然两难
拖泥带水
意思: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萍水相逢
意思:比喻本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望其项背
意思: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一概而论
意思:指处理事情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一律看待对待具体问题,要做具体分析
天高地厚
意思:1.形容恩情深厚.2.指事物的复杂深奥程度
相提并论
意思:把不同的人或事不加区别的放在一起谈论或同等看待
同日而语
意思:只相提并论
无时无刻
意思:表示永远,不间断
标点符号
标号
分类
引号
①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
②使用引号时,若是完整的引用原话,引文又独立使用,则引文末尾的标点不能变动。并且写在后引号内。
③需要着重阐述的对象用引号标示。
④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也用引号标示。
⑤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有一层用单引号。
⑥引文不独立,引用的话,只作为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是不管它是否完整,后引号前都不能用点号。句末点后应写在括号外,问号叹号除外。
注:引号后的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破折号
①表示行文中解释说明,两个破折号表示句中夹注。
②表示转折,或话题转换。
③表示说话声音的延长和中断。
④表分项列举。
⑤破折号与“是”,“有”等提示的词不可通用。
注:去掉破折号后内容读不变,但是破折号内容必须读出来。
省略号
①省略号不可与“等”连用。
②表示声音的断断续续或语言的中断。
③句号,叹号,问号应保留。eg. “!……”
括号
①句内括号:括号内末只有一个点号应省。问号,叹号除外。表示注释作用,紧贴备注是词之后。
②句外括号:句末可用句末点号,也可不用。放于句末标号之后,起注释整个句子的作用。
书名号
①书名号可表示: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戏曲名,歌曲名,画作名和法律条令,电视栏目等。
②文明与篇章名等,先写着书名后写篇章明。中间用间隔号隔开。eg. “《 · 》( )”
注:活动主题不可用书名号。书名号内如果还有用书名号的地方,应用单引号。
着重号
间隔号
专名号
连接号
作用
标明,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
点号
分类
句末
问号
注:问号不可用于一行之首
①有疑问词“谁,什么”,但全句并不是疑问句,不用问号。
②连续问,都加问号。
③选择问,选择加问号
④倒装问句,问号用于句末。
句号
注:①中英大量混排时,都采用“ . ”。 ②科技文献中,为避免“。”与“O”,“0”混,也可以用西文句号。
叹号
语气强烈的反问句用叹号。
注:两个叹号连用,放在后面一个的后面。eg. “啊,啊!”
句内
顿号
①根数无顿号。eg. “他十七八岁”
②顿号不能与连词“和”,“或”,“及”等词连用
③“中小学”,“工农兵”,“农林牧”,“城乡结合部”等集合性并列词语内,不必用顿号。
④并列词语间带“啊”,“哇”等语气此时不可用顿号。应改为逗号。
⑤并列谓语,补语不用顿号
⑥有引号,书名号的并列成分间不用顿号。
⑦并列成分不属于同一层次小的用顿号,大的用逗号。
逗号
“第一”,“其一”等表示次序的词语后用逗号。
分号
冒号
①引起下文。
②总结上文。
③引语中间的“某某说”后面不能用冒号,而用逗号。
④那好一般到句中,“一冒到底”。2
⑤冒号里不能包冒号,同一句中不可有两个冒号。
⑥冒号后面不可和“即”,“是”连用。
作用
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
句子
扩展语句
说明
“扩展语句”考察的是扩展、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可通过联想、想象等方式,丰富句子的内容,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往往要求以所给出的材料(词语、句子)为基础,扩展为符合考察要求的一句话或几句话;或者要求乙古诗词的意象为中心,根据其意境进行扩写。做到中心明确、结构完整、文具通畅,还要符合情境,有逻辑性,恰当运用修辞等。
题型一
联词设景型
说明
该题型往往要求运用所提供的几个词语,发挥合理想象,揣摩词语之间的联系,创设一种情景,写一段情景交融的话,或阐发一种哲理。有的要求围绕某个中心,有的要求有明确的重点,还有的要求运用某种修辞手法。
解题技法
联词设景“四步”走
第一步
审清题目要求,尤其是那些明确具体的要求,包括陈述对象、感情倾向、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及字数限制等。
第二步
分析每一个词语的内涵、性质、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根据这些寻求解题的突破点(即扩展点)。
第三步
立足中心,合理组合。无论哪种类型的词语连缀题都必须立足中心,按事理逻辑关系合理组合。如果题干给了词语任选权,那么考生要先选择合适的词语。
第四步
检查分析,完善答案。考生组织出答案后,还要检查一下题目中显性与隐性的要求是否都一一落实,有无遗漏的地方。
题型二
丰富句意型
说明
这种题型是对一个结构简单的句子,采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通过添加修饰成分或运用修辞手法等,使之具体生动、内容充实。一般或在句子的各个成分上扩展,或在句子的后面扩展。
解题技法
丰富句意“三步走”
第一步
明确答题要求,仔细研读原句,把握扩展方向。
作答时要仔细审读题干的提示和要求,领会扩展的目的,找到明示或暗示的具有可能性的扩展方向。
第二步
展开丰富想象,适当添枝加叶,形象描写扩展。
“添枝加叶”法
就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增加定语、状语、补语等,从数量、范围、程度、状态等方面对主干句子进行形容、修饰、限制等,也可以增加时间、地点、人物等,使事项完整化。
“形象描写”法
对表现的人物进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使人物更有神采;对表现的事物进行外观描写,使事物更具体。另外,还可以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等,使句子表达的内容更形象。
第三步
审读扩写语句,检查是否符合要求,是否通顺合理。
题型三
续写补充型
说明
该类题型,常提供一句话或一段话,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具体语言环境,补写或叙写一句话或一段话。补写或续写的句子必须做到与原句文艺相通,语言和谐,语言风格一致。
解题技法
续写补充型解题“四步骤”
第一步
读懂题目要求,准确把握题目所提供的有效信息。
第二步
把握题目所提供的语段或语句的文脉,以此为扩写源头,确定扩写的突破口,搞清整个语段或语句上下文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三步
重视整体阅读和语境,以使续写内容和钱文浑然一体,水乳交融;注意把握整个语段的语体风格、语言色彩,从而确保续写内容,在形式上与整个语段协调统一。
第四步骤
审查扩展后的内容是否符合体验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等。
题型四
再现情景型
说明
这类扩展题往往给出一个具体的情景或是预设的某种情境,或是古诗文名句所营造的意境等,然后让考生根据预设的情境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并且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将所构想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来,近年来,多数扩展语句试题都是这种形式。
解题技法
再现情景“四注意”
合理安排顺序,做到条理清晰。描写好一个场景,要充分考虑所要描写的内容的先后顺序、层次变化。例如,展开描写是由近及远,还是由远即近;安排结构是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体现层次变化是由整体到局部,还是有局部到整体等。
用好点面结合的方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时,首先,要明确“点”是指对具体的人或事物的细致刻画,“面”是指对整个场景和画面的概括性描绘;“点面结合”则指定二者的有机组合。其次,要注意详略分明。一般来说,“点”的描写较详细,“面”的描写较精炼。最后,要注意渲染氛围。根据场景或画面的不同氛围,或紧张,或热烈,或欢乐,或哀伤等。
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这些方法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运用修辞手法。根据需要,用好修辞手法,以增强锁描写内容的表现力、感染力,是描写的场景或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题型五
话题扩展型
说明
话题扩展型是指给出“主题”或“中心句”,规定某种情景,要求对其进行扩展阐发的一类试题。
解题技法
话题扩展型解题“三步骤”
第一步
明话题,确定扩展方向。
这类题目在题干中已限定了扩写语句的中心或话题,答题时必须牢记这个中心或话题去扩展
第二步
理思路,确定语段层次。
扩展语句是由少到多、由简单到丰富的过程,所以在确定扩展方向之后,应当合理安排段落层次,可以是总分、总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也可以是类比、递进等内在的逻辑关系。
第三步
定手法,围绕话题,组织语言,规范作答。
紧紧围绕给定的话题,确定选用的修辞手法,借助一定的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组织语言,规范作答。
压缩语段
题型一
新闻类语段压缩
说明
新闻类压缩语段题旨在考察辨识、筛选、提炼所给新闻材料重要信息的能力,它是一种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表达技能题,涵盖了多方面的知识点,体现了多方面的能力,并且较好地反映了高考命题贴切时代生活的走向。
类型一
拟写新闻标题
说明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它提挈全篇,浓缩文意,因此,新闻标题必须简洁、准确、醒目,即要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所报道的主要内容,点名其意义并富有吸引力。标题往往不需要时间,只要求两个必备要素:人物、事件。新闻标题的主标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体或重要新闻事实,副标题用于补充说明情况或指出内容范围,作出内容提要等。试题中通常要求你写主标题,有的同时要求你写主标题和副标题,但单独你写副标题的题目不大常见。
解题技法
拟写新闻标题“五注意”
题文一致
标题所揭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完全一致。
一语破的
新闻中的事实往往不止一件,其中最新鲜的事实,才是它的精华,牢牢地抓住新闻中最重要的、最有特色的、最本质的事实,才有突破性。只保留核心部分和事情发展的结果,省去那些不必要的过程、细节、消息来源和不必要的议论,即一般只出现两个必备要素——人物(或单位、事务等)、事件,并且还应通过锤炼字句和适当采用简称的办法使标题简洁明快。
旗帜鲜明
标题要是非明确,爱憎分明。新闻中所报道的事实,有的令人气愤,有的令人欣喜,有的令人同情,有的令人悲哀,拟写新闻标题时不能无动于衷,要明确表达作者的立场。
生动活泼
标题要有表现力,除事实以外,还要关注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感染中给人一启迪,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注意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例如:中国经济一直在“升温”(比喻)
注意次数的限制
拟写新闻标题的题目大多有字数限制——不超过**字。超过字数一般要扣1分。
类型二
拟写导语
说明
导语,是对新闻报道的总的概括。导语一般在新闻的开头,是新闻的纲领和中心,要将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概括出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导语虽短,但新闻的要素齐全,因而读者可以从导语中获取整个新闻的总印象。
解题技法
新闻导语拟写公式
标准的新闻导语拟写公式:
①新闻单位名称+②消息发出地名称+③发生时间+④主体和事件+⑤(主体事件发生的必要的)条件会原因+⑥主体事件的简约过程+⑦状态、结果、影响或发展趋势。
说明
如果试题材料不包括前三项相关材料,前三项内容可舍去;④⑤两条可互换位置;⑥中的过程一用句子完成,如果字数要求极严格,可以用主体事件名称带出过程。试题若要求根据新闻的主体写导语,考生应仔细阅读主体部分,从中提炼出各个要素,然后加以连缀。
牢记
解答这类题,考生要明确导语是揭示新闻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内容的部分,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语言必须高度概括,简洁凝炼。同时,也要明确导语的内容来自新闻主体,从新闻主体中筛选并整合关键信息是拟写导语的唯一办法。
类型三
概括新闻要点
说明
新闻要点和一句话新闻的不同点:一般来说,新闻要比一句话新闻要详细些,包含的信息点要多些。因此,除了新闻的要素外,原材料中其它内容要点也应在与字数允许的范围内概括出来。
解题技法
概括新闻要素“三步骤”
步骤一
通读材料明大意。
步骤二
切分主题画层次。
以句号、问号、感叹号为单位,看这段文字有几句话,每句话的主语是什么,主语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谁的分量更重一些。
步骤三
保留要点主信息
句子要点应齐全,必须把若干“要点”保留下来,这里的所谓“要点”,是根据题干的指令确定下来的语段中的部分信息。
题型二
提取关键词
说明
关键词原指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中最重要的词语,一般放置在文段的前面,让读者了解文段的基本内容。后出现在网络搜索中指人输入到搜索框中的文字。提取出关键词语考察的是考生概括文段文章的思想内容、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解题技法
提取关键词类试题五注意
整体阅读,把握语段中心。要读懂语段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即语段的陈述对象是什么。陈述对象是关键词之一
明确与陈述对象相关的内容。关注语段中介绍陈述对象的内容,比如对其定义、特性的阐释,或者以其为中心谈论的其他内容。
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从写作规律看,作者会通过反复使用重复词语来强化表意,因此对出现率很高的词语要特别注意。
筛选比较。在概括出来的主要信息中做进一步的筛选,从中提炼出最能反映材料内容的关键词。一般情况下,关键词就“镶嵌”在主要信息之中,考生只需以“压缩语段”的能力为“筛网”,将关键词按题目要求的顺序、数量逐一提取出来即可作答。
整合检查。对所选关键词来一个回头看。先看一下关键词中内容有无重复之处,再看一下信息,要点全不全(高考评分标准往往按信息点给分),最后将关键词连缀起来,看意思是否准确地反映了原语段的中心内容。如果不能,就要重新确定。
题型三
下定义
说明
“下定义”是一种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身特征作概括说明的方法。这种题型一般是为考生提供一个详细完整的信息,资料里面包含一个确切的信息术语,而与信息术与相关的信息都在材料中。
解题技法
套公式
公式
被定义概念(是小概念,暂用“小”替代)=本质特点(是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暂用“特”替代)+临近大概念(是被定义概念的上一级概念,暂用“大”替代)
简化式
小=特+大
下定义“三步走”
第一步
找“大”,即找到被定义概念的临近大概念。如要给“笔”下定义,要先找到“笔”的“临近的大概念”——“文具”。以“东西”“物质”“工具”为“大”不行。第一个太俗,后两个太“宽”,也就是说,“笔是东西”“笔是物质”和“笔是工具”都不贴切。只有说“笔是文具”才最贴切、准确。
第二步
找“特”,即找到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笔”的本质特点是“用来写字画画”,而“细长的”“可以握在手中”等,是次要特点,可以略去。
第三步
巧“连”,连接“小”与“特”+“大”。根据定义“小=特+大”,“笔”的定义应为“笔是用来写字画画的文具”。
五条原则
定义必须相称:外延相等,不可“过宽”,也不能“过窄”
定义不能循环。
定义不能否定。
定义不能比喻。
下定义一般是单句。
题型四
概括语段要点
解答概括语段要点类题“四步骤”
步骤一
审查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步骤二
速读语段材料,确定材料文体。
步骤三
根据文体特点
说明类语段
层次切分法
议论性语段
有中心句
把中心句确定为语句的主要内容
无中心句
查找对语段内容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
步骤四
整合信息,合理表达。
排序题/语言连贯题
语句形式上
话题一致
陈述对象一致
叙述角度一致
情调保持一致
上下文句式基本一致
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
语言音节上
和谐及押韵
语句内容上
时间先后顺序
事理先后顺序
语言风格上
前后保持一致
病句
病句的解析技巧
1.语感
2.主干枝叶梳理法(句子成分分析法)
3.造句类比法
4.规律标志法
结构类语病
语序不当
多层定语语序不当(领属+数量+各种短语+形容词+名词)
多项状语语序不当(目的+时间+地点+副词+形容词+表对象)
关联词位置不当(同一主语,主语在前,不用主语,关联词在前)
定语中心语位置颠倒
事理位置不当
搭配不当
主干成分
主谓搭配不当
动宾搭配不当
主宾搭配不当
枝干成分
定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状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呼应成分
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并列词语间不能完全对应
成分残缺或赘余
成分残缺
缺主语
滥用介词
主语残缺
缺谓语
缺宾语
缺介词
成分赘余
附加成分多余
宾语和中心语
补语与修饰语语意重复
谓语中有相同的意思成分
宾语中有重复或矛盾的内容
介词滥用
关联词滥用
复句中两个分句意思重叠
不明词语(词语滥用)
结构混乱
句式杂糅
介宾短语杂糅
动宾短语杂糅
两个句子杂糅
中途易辙
语意类语病
表意不明
歧义
词性,词义两可
修饰两可
停顿两可
指代不明
不合逻辑
否定失当
双重否定是肯定
反问句中的双重否定是否定
自相矛盾
概念混乱(范围不清)
两面对一面
主客颠倒(句子表现对象有主客,主动者和被动者之分)
强加关系(关联词可表逻辑)
改句鉴赏
内容
词语
动词:语言生动
形容词:从形声色角度突出事物特点,反映作者情感
拟声词:描写生动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叠词:增强语言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名词罗列:多个意象叠加,营造特定意境
两字短语、四字短语:概括力强,使文章典雅而富有韵味。
表达技巧
参考诗歌部分
人称
参考小说部分
情感
结构
句式
长句:流畅匀称,层层修饰,表意严密
短句:简练精美,语言轻快,活泼、流转、自然
整句: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气势磅礴
对偶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音乐美
感叹句:情感强烈
排比句:显得整齐、公整、典雅
回环复沓:朗朗上口、音韵美,感染力,渲染氛围,加强语气
位置
句子内部逻辑
上下文联结逻辑
语言
语言风格
语体风格
论述类文本
议论文
1.论点
中心论点
分论点
2.论据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3.论证
论证方式
立论
驳论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举……来证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因果论证
假设论证
对比论证
(将……与……比较,突出强调……的观点)
比喻论证
(将……比作…,证明了……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行动形象的阐述,让人更加明白易懂)
论证思路
如何引出观点
如何证明观点
论证结构
递进式
并列式
对比式
整体结构
总分总
总分
分总
破立式
4.论证语言
严谨性
科学性
平实性
逻辑性
5.做题技巧
速度锁定法
方向
1、话题对象
2、基本观点态度
3、每段内容
4、基本逻辑
口诀
标题开头定话题
每段首位定逻辑
观点分类必勾画
举例部分跳过去
快速对比法
误区三大方法
删
以偏概全
添
有——对比
无
阐述类——无中生有
意义类
符合逻辑,正确
不符合逻辑,错误
改
词语替换
注意
添加删除成分
五类词
程度顺序词
最、很……
时间时态词
目前、迄今、至今、将来……
逻辑关联词
否定判断词
主体范围词
凡、全、都、所有……
文学类文本
小说
含义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
手法
直接(正面)描写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
刻画人物
升华主题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渲染人物心情
渲染时代氛围
神态描写
间接(侧面)描写
环境衬托
物象烘托
次要人物对比
作用
主要人物
对情节
对社会
对人生或人性
次要人物
情节(搭桥牵线)
侧面衬托
渲染氛围
揭示主题,增添魅力
答题
先概括再分析
情节
概括
小标题
表达式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起因经过结果)
手法
叙述
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我”在文中的作用
情节结构:线索式人物,串联小说的情节、真实;
人物塑造:事件的亲临者、讲述者,见证了人物活动过程。突出主人公形象。
主题表达: 我的所见所闻v
第二人称
对话口吻
亲切自然
便于情感交流
感染力强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客观
写作不受限制
叙事顺序
顺叙——故事逻辑性,一般不考
倒叙——悬念,吸引读者
插叙——对情节补充,情节完整,结构严密,内容充实
补叙——补充交代
平叙——平行叙述两件事,照应,头绪清楚。
结构
线索结构
分类
复线结构
单线结构
辐射结构
作用
情节紧凑明晰;结构清晰完整;
以……为交织点,把两件事情联系起来,情节集中紧凑;
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突出人物形象;
突出主旨,拓展小说广度和深度。
布局
伏笔、对应——使全文前后照应,情节发展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严谨
抑扬——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可读性
开门见山——点明中心,使文章观点更加明确,便于读者把握中心思想
卒章显志——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中心思想,强化主旨,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主次详略——突出重点,线索清晰,主次分明
以小见大——使叙事典型真实,令读者印象深刻,从而引起读者共鸣
作用
情节(结构)
标题
含义
标题中所含有的表达技巧:双关、比喻、反讽等
表层——基本涵义
深层——象征义、比喻义、指代义、…重点联系人物、情节、环境、主旨等方面。
作用
突出人物形象,表达对人物的褒贬或者附加某种意蕴
线索贯穿全文
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故事背景,渲染某种氛围
暗示小说主题,象征某种意义
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开头
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起下文
铺垫,伏笔,照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交代信息
景物描写开头:交代背景,渲染氛围,烘托心情,暗示主题
中间
照应,对比
铺垫,伏笔
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
补叙插叙
结尾
悬念、突转
出人意料
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
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
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突出主题
悲剧
突出主旨
塑造人物
喜剧
符合读者预期,给读者欣慰,喜悦之感,引起读者共鸣
凸显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
戛然而止
给读者留有想象空间,引人思考
内容
人物
表现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
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依据,使人的性格和命运发生 了转折
表现了人物的身份、心里、性格等。
环境
表现了……环境的……特点
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环境,是环境更具有典型性。
主旨
反映了……的社会环境和社会主题+分析
展现了……的人物形象+手法+分析
凸显了……的主题+分析
读者
激发读者兴趣
增强文章真实感
引发读者思考
增强画面感,身临其境
感染力
环境
概念
是人物活动场所,是人物性格展示的场所,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客观依据。
特点
自然景物多用形容词。社会多用名词
手法
描写技巧
细节描写、场面描写
白描、工笔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借助修辞
描写角度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
观察角度——定点、移步换景
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特征——形、声、色
作用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提供了故事情节发生的具体场所。
作用
点明故事发生时间、节令、地点;
交代人物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渲染氛围,奠定基调;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渲染故事氛围,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
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推动情节发展;
深化作品主题。
主旨
概括主旨:通过……赞扬……精神;批判……陋习
评价主旨:本文的主旨是……理由是……
探究主旨:总……分;
散文
概况
含义
通过多种表达方式,运用优美语言表达作者对社会和生活独到的情感体验
分类
叙事散文
抒情散文
写景散文
哲理散文
特点
形散神聚、语言优美、取材自有、表达方式多样
发展历程(略)
命题类型
结构类
行文结构层次划分
纵向: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横向:总分式、对比式、纵横交错式
线索
分类:以事、以物、以情感变化、以时间、以地点……
方法
标题
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议论抒情的句子(情感词、判定词……)
句段
作用同”小说”
内容类
人物形象、物象(作用参看小说)
含义类
标题(参看小说标题)
词语
类型
情感词
修饰词
指代词
特殊词(词类活用等)
方法
三联:联系句子语境、联系背景、联系主旨
两依:依托词本义、依托手法
句子
类型
含蓄句
句表意
句内意
句外意(主旨)
技巧句
修辞等手法分析
结构复杂句
语法划分
文眼句
揭示作者观点和情感的句子
含有启人心智的句子
表露态度的句子
深化主旨的句子
结构句
段首、段末、段中
过度
方法
本意
上下文联系意思
主旨意
赏析类
赏析语句
内容(写了什么,交代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
手法(修辞、表现手法等+分析)
主旨(语句与主旨之间的联系)
赏析语言风格
风格之美:豪放、直白、华丽、凝练、柔婉、典雅、明丽……
手法之美:比喻、比拟、对偶、反问
用词之美:
动词、形容词:准确、生动、凝练、形象、传神
叠字、叠词:
增强语言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
韵律铿锵悦耳,使语言具有音乐美
叠字可以组成整齐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
叠字可以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
使上下文联系紧密,一气呵成之感
灵活使用虚词:增强语气,增加语言生动性
化用成语、诗句:富有文材,典雅优美
口语、方言:通俗易懂、亲切自然、富有地方特色、生活气息
句式之美:
长短句结合: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有变化
整散句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探究类
赞扬歌颂弘扬真善美
反思批判揭露假恶丑
回忆过去,反映当时社会图景
抒发美好情感
对一类人的情感
生发人生感悟、阐明哲理
文学批评
文学作品类型
现实性:再现性、逼真性
理想型:表现性、虚幻性
象征型:暗示性、朦胧性
文学作品基本题材
诗歌
小说
剧本
散文与报告文学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学言语层次
文学形象层次
文学意蕴层次
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
文学典型的特征
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统摄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文学意境的特征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韵味无穷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
实词
考察类型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演变类型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
词义弱化
词义强化
感情色彩变化
词类活用
数词
活用为动词
活用为形容词
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
活用为动词
标志
直接带宾语
前面受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
活用为名词
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
名词
活用为动词
标志
名词后带宾语
名词前面有副词
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
名词后面跟介宾短语
作状语
时间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作状语
普通名词作状语
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
动词
活用为名词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为动用法
通假字
偏义复词
推断词义
语境推断
字形推断
邻字推断
对称推断
语法推断
联想推断
课本
成语
通假推断
文化常识
官职官署
文化科举
天文历法
山川地理
名号称谓
宗法礼俗
断句
对话标志断句法(曰、言、云)
重要名词、代词断句法
重要虚词断句法
句首虚词前面段断(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嗟夫)
句尾虚词后面段(也、矣、焉、耳、与、邪、乎、哉夫)
句中虚词不用断(以、于、为、则、而)
特殊句式、固定句式断句法
修辞方式断句法(对偶、排比、顶真)
谓语动词断句法
概括文意
答题步骤
全面理解,整体把握
传主主要生平事迹
传主与其他人物关系
人物对话
重要实词
关注细节,依文索义
时
地
因
果
仔细比对,反复推敲
比对答题法
比对关键词语,看是否曲解文意
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
比对人物,看是否张冠李戴
比对时间地点,看是否时间地点穿越
比对句间因果关系句,看是否因果失当
翻译句子
翻译原则
一是忠于原文,力求做到信、达、雅
二是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
文言文“六字翻译法”
留∶朝代、年号、人名、地名、书名、器物名、官职等专有名词
删∶无实意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衬词、 虚词、偏义复词中无实义的一方
换∶把古代词汇换成现代汉语、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通假字换成本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换成现代汉语
调∶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倒装句和互文
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贯∶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的翻,意译
得分点
重点实词
重点虚词
特殊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
表示疑问
奈何
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何如
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孰与…… 与……孰
跟……比较,哪一个……
何以
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何故
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何所
所……的是什么?
奈/若/如……何
对……怎么办、拿……怎么样
表示反问
何……哉(也)
怎么能……呢
何……为
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何……之有
兼表宾语前置,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如之何……
怎么能……呢
岂/其……哉/乎/耶/邪
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安……哉/乎
哪里……呢?怎么……呢?
不亦……乎
不是……吗
……非……欤?
……不是……吗?
宁……耶
哪里……呢
顾……哉
难道……吗
独……耶/乎/哉
难道……吗
表示感叹
何其
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直……耳!
只不过……罢了
惟……耳!
只是……罢了
一何
何等、多么、为什么…… 那么……
亦……哉
也……啊!
……何如哉?
该是怎样的呢?
表示揣度
无乃……乎?
恐怕……吧?、只怕……吧?
得无……耶,得无……乎
大概/恐怕/该不是……吧?能……吗?(兼表反问)
其……欤?
兼表反问
……庶几……欤?
……或许……吧?
表示选择
与其……孰若……?
与其……,不如……?
……欤/耶,……欤/耶?
是……还是……呢?
其……其……也
是……还是……呢?
表示设问
何者、何则
为什么呢
表陈述语气
无以、无从
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
有以
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有所
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无所
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比及
等到……的时候
被动句
见……于……
被
为……所……
被
宾语前置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前置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可译为“只”
……何……之有
有……
表示假设
表示转折
然而
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虽然
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其他
诗歌鉴赏题
作文
应用文
请示
是什么
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或批准
上行公文
扩展
1、请示的上级部门应当是:______直接主管部门(不能越级)___;
2、向行政级别高于本单位,但没有行政管理权的不相隶属机关请求事项,应使用“_请批函_”;
3、因个人原因并以个人名义向上级部门或领导请求事项,则用“_申请书__”。
格式
标题
1.发文机关+事由+文种 如:《××县人民政府关于××××××的请示》
2.事由+文种 《关于交通肇事是否给予被害者家属抚恤问题的请示》 《关于购买办公桌椅的请示》
注意:标题的事由(主题)部分不能出现祈请类的词语,如“申请”、“要求”、“请求”等语。例如:《XX关于请求(申请、要求)解决XX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经费的请示》(错的) 机关单位标题下方居中应有X字X号:一般是XX字[2009]XX号
主送机关
另起一行定个加冒号
★请示一般不直接送交领导者个人。
★如果本机关受双重领导,那么主送的只能是其中一个主管机关,另一个以抄报形式呈送(抄报在最后顶格),由主机关答复。不得抄送其下级机关
正文
①请示缘由。“为什么请示”
②请示事项和意见。“请示什么”
③请示结束语(另起一行空两格)
惯用语:
“以上意见妥否,请指示”、 “以上请求如无不妥,请批准”、 “以上意见如无不当,请批转各地(单位)执行
落款
落款包括署名和成文时间 标题写明发文机关的,这里可不再署名,并加盖公章
请示必须一事一请
请假条
组成部分
1.标题:居中
2.上款(称呼):另起一行,顶格
3.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 写明请假时间, 末尾应注明恳请批准、请求批准等话语。
4.结尾(可有可无):此致(空两格) 敬礼(另起一行顶格)
5.落款:姓名,时间(年月日) 姓名在时间上方
模板
XXX: 我因X需请假X天,请假时间为XXXX年X月X日至XXXX年X月X日。恳请批准。 此致 敬礼 XXX XXXX年X月X日
请假条应该提前送达,如果时间紧急,也可事后补送,但必须在事前口头说明或用其他方式说明,并得到允许
启事
概念
启事是社会团体或个人公开向公众说明或请求协助办理某件事情所撰写的应用文书
类型
v一)寻领类启事 v如寻人启事、寻物启事、招领启事等。
寻人/寻物启事
(1)所寻人、物的具体特征。一般有照片的要附上照片。
(2)人或物走失的大致时间、地点。
(3)寻找的单位或详细地址,联系电话。
(4)表示感谢、酬谢的内容。 要做到语言精炼,篇幅短小精悍。
招领启事
①标题应该醒目简明,突出主旨。
②招领启事旨在物归原主,要求概述事情,对具体失物的种种细节隐过,以防止冒领。
③联系地点、方式要写清楚。 典型词句: 拾到……若干,请遗失者到……领取特此启事
有些物品,如物品数量,特征不应写得具体明确 但联系地址,联系办法,联系人等应写得具体清楚
寻物:要将所寻物品的名称、数量、具体特征、种类等说清楚。 招领:只写名称,不写具体样式、数量等,以防冒领。
v(二)征召类启事 v如征文启事、征婚启事、招聘启事等。
正文/征稿类启事
写作征文启事,要注意把征文的意图、征文的对象、体裁、题材、征文的时间、稿件的处理、奖项的设置等内容写明确,多采用条文式。 典型词句 为……,特举办征文活动 欢迎广大××××积极投稿,我们感谢您的参与
(一)标题
1.由事由直接构成,如“征文”、“征稿”。 2.由事由和文种共同构成,如“征文启事” 3.由具体内容、事由、文种构成,如《“爱我中华绿化城市”征文启事》。 4.由征文单位、内容、事由、文种名共同构成,如《某某杂志社科幻小说作品征文启事》。
(二)正文
1.写明征文的原由、目的、征文单位。 2.征文的具体要求:作者的条件,征文的内容范围,体裁,字数,征文的时间等。 3.征文的评选、评奖办法。如评选的时间,评委的组成,评选的各种奖项情况等。 4.对投递搞件的具体要求及方法。
(三)落款
注明征文举办单位的名称,发文日期。若标题或正文中已显示主办单位,此处可以省略。在报纸上发表的征文,也可不必再写年月日。
招聘启事
典型词句
* 因业务发展需要特向社会公开招聘 * 有意者 * 凡未接到面试函者,恕不接待
(一)标题
招聘启事可以简单地由事由和文种名称构成。如“招聘启事”或“招工启事”,有的写作“招贤榜”。较为复杂的招工启事还可以加上招聘的具体内容。如“招聘抄字员”、“招聘科技人员启事”,还有的招聘启事在标题中写明招聘的单位名称。如“××服装厂招聘启事”。
二)正文
招聘启事的正文较为具体,一般而言,需着重交待下列一些事项。 1.招聘方的情况,以及招聘的岗位。包括招聘方的业务、工作范围及地理位置等。 2.对招聘对象的具体要求,包括招募人员的工作性质、业务类型,以及招募人员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作经历、技术特长、科技成果、户粮关系等。
(三)落款
落款要求在正文右下角署上发表启事的单位名称和启事的发文时间。题目或正文中已有单位名称的可不再重复
v(三)变更类启事 v如更正启事、更名启事、改期启事等。
v (四)告知类启事 v如迁址启事、停业启事、庆典启事、开业启事。
迁址/移启事
1.标题:①直接写上《迁移启事》;②迁移单位的名称加事由、文种构成,如《××公司迁移启事》
2.正文要写明迁移的时间,迁移的新址,电话号码等。还可以标明乘车路线或附上简单线图
典型词句:因……的需要 自……日起 迁址至…… 望互相转告 莅临惠顾
结构和写法
1.标题(首行正中)
1)文种, 如“启事”、“紧急启事”
2)事由,如“招聘”
3)启事单位+文种,如“××公司启事”
4)事由+文种,如“招标启事”;
5)启事单位+事由+文种,如“××商城开业启事”等。
2.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
(1)一般包含启事目的、原因,具体事项、要求,联系地址、电话。 内容单一,一事一启!
(2)语言要简洁达意。
(3)联系方式紧接着正文写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
(4)文末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上“此启”或“特此启事”,亦可略而不写。
3.落款(右下方,署名在上, 日期在下,包含年月日
(1)写明启事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和启事日期。如果标题或正文中已写明单位名称,此处可以省略。
(2)启事的日期是指撰写时间,写在署名下面。在报纸上发表的征文启事,可不再标明发文日期。
(3)凡以机关、团体、单位的名义张贴的启事,应加盖公章,以示负责。
借据
借条写作格式
1、标题:借条\借据,居中
2、正文:(1)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明“今借到”,后面不加冒号。如果是替别人代借,应在“借”前加“代”字。 (2)写明被借单位的名称或个人姓名。注意:全称、全名 (3)写明借款数额或物品名称及数量。注意:钱物往来的数字一定要大写,钱数前写明币种,钱数后写上“整”。 (4)写明归还的具体期限。
3、结尾:正文之后可以加“此据”二字。也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据”二字 这一部分也可不写
4、落款:署名和日期,位于右下角,署名在上、日期在下,日期必须包含年月日。注意:如是单位,除盖公章外,还应写明经办人姓名。
注意
•1.借据不可更改,如果一定更改,要在更改处加盖公章或私章
•2.借据可以用毛笔、钢笔、签字笔书写,不能用铅笔书写
•3.反复推敲,避免发生歧义
例子
• 借据 • 今借到XXX(全名)人民币(写明币种)XX圆整(大写),于XXXX年XX月XX日一次性还清。 • 此据(可不写,也可写下正文结尾处) • • 借款人:XXX XXXX年XX月XX日
收据
收条的格式
标题
1、一种是直接由文种名构成。即写上“收条”或“收据”字样。 那么正文另起一行空两个以“今借到”开头
2、把正文的前三个字作为标题,而正文从第二行顶格处接着往下写。如用“今收到 ”、“现收到”、“已收到”作标题。 那么正文另起一行顶格
正文
•正文一般是在第二行空两格处开始写,但以“今收到”为标题的收条是不空格的。 正文一般要写明下列内容,即写明收到的钱物的数量、物品的种类、规格等情况。
落款
•落款一般要求写上收钱物的个人或单位的名称姓名,署上收到的具体日期,一般还要加盖公章。 •是某人经手的一般要在姓名前署上“经手人:”的字样。是代别人收的,则要在姓名前加上“代收人:”字样。
计划
计划是单位或个人对未来一定时间内要做的工作预先作出设计安排的事务文书
目标,措施,步骤。称为计划的三要素
别称
设想、规划、打算、安排、 意见、要点、方案、策划等
格式
标题
单位+时限+内容+文种
宏远公司2004年财务工作计划
时限+内容+文种
2004年党务知识学习计划
事由+文种
美丽乡村建设计划
正文
前言
计划的依据,指导思想或重要意义
主体
目标,步骤,措施
落款
总结
标题
单标题
n(1)公文式标题
n1.由单位名称、时限、事由、文种四要素组成 n 《Xx学校2006年工作小结》
n2.由单位名称、事由、文种三要素组成 《xx学校毕业生就业推荐交流会总结》
n3.由事由、文种两要素组成 《关于文化博览会的工作总结》《创先争优活动总结》
4.由时限、事由、文种三要素组成 《1999年教学工作总结》
n2)文学性标题
《推行目标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一 年来的谈判及前途》
双标题
(新闻式标题)
正题—概括总结内容、 副题—公文式
正标题点明文章的主旨或重心,副标题具体说明文章的内容和文种 《语言学习靠积累 ——06税务班应用文学习总结》 《加强医德修养树立医疗新风 ——南方医院惠侨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
正文
前言(导语、开头)
概述基本情况、总评价
主体
政治思想方面
学习方面
生活方面
社会实践方面
成绩和经验 问题和教训 努力方向
结尾:表决心,展望前景(可以不写)
落款
通报
分类
表彰通报
一是概括介绍先进事迹
二是分析典型意义,作出评价
三是写明表彰的决定
四是提出希望和发出号召。
2、批评通报
一是情况概述
二是分析原因
三是处理办法
四是提出要求或发出警戒
3、情况通报
一是通报的相关情况
二是分析情况和提出要求
写法
标题(居中)
完全式标题
1 发文机关+事由+文种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少数地方和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集资问题的通报》
非完全式标题
2 事由+文种
《关于给不顾个人安危勇于救人的王××同志记功表彰的通报》
3.发文机关+文种(不常用)
《中共××市纪律检查委员会通报》
4.只有文种
主送单位(称呼、上款)另起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 通报一般表明主送机关,普发性通报可不标
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
1.开头——通报缘由(概括、概述情况)
说明表彰或批评的原因,即写清先进事迹或错误事实的经过情况,要求用叙述的手法真实客观地反映事实;
2.主体——通报分析(分析情况)
对所叙述的事实进行准确的分析,中肯的评价,做到不夸大、不缩小,使人们能从好的人和事物中得到鼓舞,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3.结尾——针对情况提出一定希望、要求,或补充性地说明未尽事宜
一般是对表彰的先进或批评的错误作出嘉奖或惩处。最后还要根据通报的情况,针对现实的需要,发出号召或提出要求。
4.“特此通报”需要在正文结束后,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也可不写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事件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将所获得的成果反映出来的书面报告。它通常反映重大事件,新生事物,突出典型的、重要的、严重的问题。
格式
标题
单标题
1.公文式标题
(1)“调查对象+调查课题+文种” 如《一个富裕居委会的财务调查》《关于深圳特区建设成就的调查》
(2)“调查对象+文种” 如《关于某某事故的调查报告》
2.文学式标题
(1)问题作标题,如《儿童究竟需要什么读物?》。
双标题
正、副标题结合,正标题一般写调查的结论和基本观点,副标题一般点明调查对象、内容和文种。
如《明晰产权起风波 ——对太原市一集体企业被强行接管的调查》
正文
前言
(也叫导语、引言)
前言部分主要交代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包括调查目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手段、经过
主体
调查报告的中心部分。主体一般包括三个层次: 情况、分析、建议。
结语
落款
署明调查组名称或个人名称和写作日期。
若在标题已署名,则此处不再署名
证明信
介绍信和证明信必须加公章
概念
•证明信是以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的名义凭借确凿的证据证明某人的身份、经历或某件事情的真实情况时所使用的一种专用书信。证明信一般也称作证明,具有凭证的作用。
写法
标题
文种名作标题
“证明信”、“证明”
文种名和事由共同构成
如“关于×××同志××情况(或问题)的证明”。
称呼
第二行顶格后加冒号
有些证明信没有受文者,可以不写称呼。
正文
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多以“现证明,兹证明”开头;写清人物、事件的本来面目。
结尾
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上“特此证明”四个字。也可直接在正文结尾处写出。
结尾特此证明可不写
落款
署名在上,日期在上。必须加盖公章,日期包含年月日
介绍信
概念
介绍信是介绍本单位的人员到外单位办理事务(接洽事情、联系工作、参观学习或出席会议等)所写的一种专用书信。
具有介绍和证明的双重作用
种类
手写书信式
1)标题。第一行居中写上“介绍信”
(2)上款。收信单位名称或收信人姓名,另起一行顶格写,名称或姓名后加冒号。
(3)正文。写介绍信的内容,另起一行空两格写。
①用“兹介绍”或“兹有”“现有”“今有”“今介绍”等字作首起。
②写清被介绍人的姓名、人数(大写)、必要时介绍人物年龄、职务、政治面貌等。
③要写明接洽的事物及对收信者的要求(请接洽、请接待、请予接洽)等。
(4)结尾:表示祝愿和敬意的话(此致、敬礼,可不写)。
(5)落款:署名和日期(署名在上,日期在下,必须包含年月日,必须加盖公章)。一般还要在落款左下方注明本介绍信的使用期限,天数要使用汉字大写数字,格式:(有效期肆天)
模板
印刷填写式,带存根
存根
(1)介绍信存根部分标题:“介绍信(存根)”,在第二行居中印有“XX字X号”字样需要填写。
(2)介绍信存根部分正文:需要依次填上姓名、人数、相关身份内容及前往何处需办理什么事等。
(3)介绍信存根部分:上款、结尾不需要写 (4)介绍信存根部分落款:只署日期不必署名
间缝
(5)介绍信的间缝部分。存根与介绍信本文之间,有一条虚线,这条虚线上印有“XX字XX号”字样,依照存根部分的有关内容填写,但是号码要大写。 如“壹佰柒拾号”字要大写,虚线的正中要加盖公章。
本文
•(6)介绍信本文部分有标题“介绍信”,“XX字X号”要与存根相同。第三行顶格写上联系单位或个人姓名,后边加冒号。正文与存根相同,结尾处要写些祝愿或敬意的话,还要写上介绍信有效期限。最后要署上详细单位名称全名并加盖公章注明日期。(介绍信本文和手写式相同,多:在标题下加XX字XX号)
印刷填写式,不带存根
通知
通知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标题、主送单位(称呼、上款)、正文、落款(下款)
格式
(一)标题(居中)
完全式标题
1 发文机关+事由+文种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国内互赠挂历的通知》
4.只有文种
非完全式标题 ”
2 事由+文种 《关于印发〈规范国有土地租赁若干意见〉的通知》
3.发文机关+文种(不常用)
5.修饰词+文种 如:“重要通知”“补充通知”“联合通知
(二)主送单位(称呼、上款)【另起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
主送单位的名称一般用全称,也可用规范化简称。 注意:通知范围大的,上款可以省略
(三)正文
1.开头——通知缘由 主要用来表述有关背景、根据、目的、意义等。
2.主体——通知事项 这是通知的主体部分,内容复杂的需要分条列款。如果是会议性通知,通知事项:时间、地点、内容、参加人员必须写清楚
3.结尾——执行要求 在结尾处提出贯彻执行的有关要求。如无必要,可以没有这一部分。
4.“特此通知”需要在正文结束后,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也可不写
(四)落款
发文机关在上,日期在下 注意:标题中含有发文机关,落款处的发文机关可以省略 自己写通知时不要忘记加盖公章,即在发文机关后(公章) 日期用阿拉伯数字将年、月、日标全,月、日不编虚位(如1不可写为01)必须包含年月日
补充
批转、转发通知
在标题上标注批转、转发字样 上款、正文、落款和其它通知一样
如《国务院批转国家体改委关于在治理整顿中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企业管理的意见的通知》
批复
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的事项
格式
标题
1.事由+文种 如《关于加强政策研究工作几个问题的批复》
2.发文机关+事由+文种 如《国务院关于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3.发文机关+请示机关+事由+文种 如《民政部关于同意安徽省恢复界首市给安徽省人民政府的批复》
主送机关
另起一行定格加冒号
批复的主送机关一般只有一个
如果所请示问题有普遍性,或需告知其他一些机关,可用抄送等形式
正文
批复引语
引叙请示来文
批复的政策、文件
批复内容
针对请示所发出的指示
做出的批准决定
以及补充的有关内容
结语
此复
特此批复
落款
署明调查组名称或个人名称和写作日期。
若在标题下方已署名,则此处不再署名
生效标识
不是所有的请示都要用批复来答复
当下级机关的请示是一般业务问题时用复函
当由领导机关的办公部门答复时用复函
领导机关授权给业务部门答复时用复函
报告
报告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应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时所使用的一种陈述性的上行文
种类
工作报告
综合报告
专题报告
写法
工作情况概述
成绩或收获
经验或体会
问题与打算
情况报告
写法
情况
原因
教训
措施
答复报告
写法
引语
前接×政发〔 2004 〕106 号函,询问我县水质污染原因及治理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答复内容
结语
另起一行空两格:专此报告
呈送报告
写法
标题
是由+文种
主送单位
受文单位名称
报告的主送机关不能省略
另起一行定格加冒号
正文
原由+报告事项+结语
结语
发文机关在上,日期在下 注意:标题中含有发文机关,落款处的发文机关可以省略 自己写通知时不要忘记加盖公章,即在发文机关后(公章) 日期用阿拉伯数字将年、月、日标全,月、日不编虚位(如1不可写为01)必须包含年月日
求职信
标题
称呼
另起一行顶格
正文
正文是求职信的最重要的部分
基本原因
姓名、年龄、性别、毕业院校、专业、籍贯等
求职原因
直截了当地说明从何渠道得到有关信息以及写此信的目的
求职条件
写对所谋求的职务的看法以及对自己的能力要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这是求职的关键
表明态度
如:“渴望加入贵公司”
希望要求
如:“希望您能为我安排一个与您见面的机会”或“盼望您的答复”或“敬候佳音”之类的语言
结尾
此致,另起一行,空两格 然后换行顶格写“敬礼
落款
署名和日期
附件
包括联系方式、个人简历、证书
函
函是平行机关、不相隶属机关之间互相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事项时使用的公文。 大多数函是平行公文。
种类
商洽函
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
格式
标题
发文机关+事由+文种 主送机关:不相隶属的单位
正文
一、原因、目的或依据 二、商洽的事项 三、结语
落款
一、发文机关名称、印章 二、发文时间
复函
询答函
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询问,答复问题
批答函
请批函
用于请求批准事项
复批函
用于审批答复申请事项
知照函
用于相互告知有关事项
格式
欢迎词,欢送词,答谢词
欢迎词
标题和称呼
标题。一般是由活动内容和文种(场合+文种)组成。如《在开学典礼上××的欢迎词》、《在×××论坛上的欢迎词》。
还可以以主人的名称、被欢迎或欢送的宾客和文种为题,如《周恩来总理在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宴会上的祝酒词》。
也可仅以文种命名,如《欢迎词》
欢送词
答谢词
高考作文
审题立意
单则材料
抓关键词句
溯因果,探本质
多联想,择其一
虚化实,找对象
解问题,找答案
多则材料
内涵相同-同中求同
内涵相反-异中辨异
内涵相对-互补叠加
内涵多向-异中求同
拟定标题
保守拟题法
以材料中心话题为题目
保险拟题法
在材料的中心话题前后添加词语扩充为题目。
创新拟题法:定中心,加手法
修辞:比喻,比拟,对比,引用,对偶,仿词
巧引诗词名句或成语
改编经典
修改流行歌曲广告词等
凤头豹尾
开头六妙法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疑问开头,引人深思。
名言发端,展示素养。
妙用修辞,彰显文采。
总结:名句,修辞,描写,疑问
子主题
景物传情,酝酿情感。
故事导入,引人入胜。
结尾六秘诀
前后呼应,首尾一致。
名言警句,谆谆告诫。
巧用修辞,文采斐然
画龙点睛,卒章显志
子主题
情景交融,诗情画意。
发自真情,呼唤号召。
总结:首尾,名句,修辞,主旨,情景,真情
谋篇布局
议论文基本结构
引论:引述材料,提出观点。
本论: 分论点:引语+述例+总结
结论:深化论点,总结全文。
议论文常见结构。
主体并列式
主体递进式(范围,程度,层次)
主体对照式
引议联结式
引述材料,提出观点
针对论点,提出分析
联系实际,展开论证
总结论证,解决问题
设置分论点四大角度
是什么-从类别(外延)和性质(内涵)设置
为什么-从原因和结果设置
怎么办-从方法和条件设置
会怎样-从意义和影响角度设置
段落结构
观点+事例+分析
引言+观点+事例+分析
观点+诠释+事例+总结
主题